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黑条矮缩病在中国浙南山区缙云等县有间歇成灾的发病特点,在流行年份发病程度重,病害损失大,病区分布差异明显。导致病害间歇成灾的主要因子,耕作及栽培技术的变更,灰飞虱传毒期与水稻感病期相吻合,单一应用缓效性药剂扑虱灵,引起传毒昆虫灰飞虱的繁衍回升。增加了对稻苗的侵染传毒机率。控制水稻黑条矮缩病,应加强农业防治,狠抓秧田及本田初期治虫防病,并选用速效性好,击倒力强的吡虫啉类药剂  相似文献   

2.
灰飞虱传水稻病毒病双控技术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倪萌  张银贵  徐小兰 《作物杂志》2012,28(2):101-102
针对水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可同时暴发流行的威胁和两种病害同由灰飞虱传播的共性,以及水稻上缺乏黑条矮缩病抗性品种的现状,根据两种病害危害规律和本地栽培特点设计了主要依靠栽培措施阻断和避让灰飞虱传毒同时控制两种病害的双控技术。主要技术措施是利用机插秧的栽培技术特点辅以适期迟播+秧田无纺布覆盖+适期移栽的控病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灰飞虱传播水稻田两种重要的病害,其中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江苏南通通州区连年重发,黑条矮缩病在江苏省部分稻区蔓延,潜在风险不可忽视。根据今年南通市通州区一代灰飞虱发生量、带毒率,以及水稻品种布局等综合因素分析,由灰飞虱传毒引发的条纹叶枯病呈偏轻发生,黑条矮缩病有潜在发生风险。一、条纹叶枯病发生趋势一代灰飞虱发生情况:今年秧  相似文献   

4.
<正>灰飞虱是水稻的重要害虫之一,其不仅刺吸取食水稻小麦、玉米及高粱等作物,更重要的是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黑条矮缩病、小麦丛矮病、玉米粗缩病等病毒病害,并且传毒造成的病毒病为害远大于直接造成的为害损失。由于至今没有理想的防治病毒病的药剂,防治灰飞虱成为有效控制病毒病的最有效手段。灰飞虱一直以来主要采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但化学农药的长期、大量、不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5.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由灰飞虱传毒的病毒性病害,自2006年以来,该病在本地水稻上的发生逐年加重,水稻受害面积不断扩大,到2011年全市发病水稻面积达2.25万公顷,占水稻总面积的82.4%。6月底7月初受害水稻表现为叶色深绿,叶片粗短、僵硬,但矮缩不明显,7月中下旬进入发病高峰期,此时病株显著矮缩,  相似文献   

6.
岳惠  丁永  郭金保  左磊 《种子科技》2011,29(11):36-38
灰飞虱是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和玉米粗缩病的主要传毒媒介,是影响农业生产上夺取高产丰收的巨大障碍之一。我市自2004年灰飞虱大发生以来,连续几年水稻条纹叶枯病蔓延肆虐,给水稻生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灰飞虱成为植保部门测报和农民防治的重点对象,灰飞虱危害逐渐地被农户所认识,水稻  相似文献   

7.
玉米病毒病发病流行原因分析与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病毒病是系统侵染性病害,是玉米上危害损失重而难以防治的病害。为了探明浙江西北部地区新近大面积发生的玉米病毒病病原和灾发流行规律,研究提出防治技术。于2008-2011年对该病的病原、传毒媒介、发病流行规律、致灾因子和综合防治技术进行调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浙江临安等地发生的玉米病毒病为玉米矮缩病,又称玉米粗缩病,是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引起,灰飞虱为传毒媒介;病害发生流行与介体灰飞虱发生量和带(传)毒率、气候条件、玉米品种抗病性、播栽期,以及水稻发病状况等具有密切关系;提出了病害防控对策和综合防治技术,并在生产上示范和大面积推广应用,有效地控制了病害发生危害,保障了玉米的丰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正>自2004年水稻条纹叶枯病暴发以来,由于传毒介体灰飞虱发生数量和带毒率居高不下,每年都存在大流行威胁。2007年起,同为灰飞虱传播的黑条矮缩病发生程度迅速加重,发生区域迅速扩  相似文献   

9.
<正>根据今年江苏南通市通州区麦田灰飞虱发生量、越冬代带毒率以及水稻品种布局等综合因素分析,由灰飞虱传毒引发的条纹叶枯病呈偏轻发生,黑条矮缩病有潜在流行风险,对水稻安全生产将构成威胁。一、一代灰飞虱发生实况麦田灰飞虱发生量较往年有所下降。5月中旬调查,全区麦田灰飞虱加权平均亩虫量为8.46万头,列2005年以来同期水平的第8位。5月下旬调查,全区麦田灰飞虱加权平均亩  相似文献   

10.
杂交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为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1998-2003年杂交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为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测定了杂交水稻不同组合、不同生育期的发病率,以及秧苗期与大田期的侵染机率,分析了杂交水稻黑条矮缩病前后作发病率关系:M=1.6822m+0.1049,以及株发病率(M%)与产量损失率(Y%)的关系:Y=0.9776M-0.1935;阐述了灰飞虱不同虫量(X)与发病率和产量损失率(Y%)的关系:秧苗期为Y1=12.1841X1-1.0784 , 大田前期为Y2=4.5159X2-0.4620。在拟定经济允许损失水平的基础上,提出杂交水稻秧苗2-5叶期和大田初期为防治适期,并制定杂交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策略性防治指标为前作穗期防治的黑条矮缩病株发病率1.0%,制定秧苗期防治指标为带毒灰飞虱0.15只/0.11m2、大田初期防治指标为带毒灰飞虱4000只/667m2(百丛带毒灰飞虱20只)。经应用验证,与实际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浙江淳安稻区逐年加重。在总结其发生危害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病害流行的原因,主要与耕作制度变化、灰飞虱种群数量增长及自身迁移扩散、栽培品种抗病性差、防治失时等因素有关。并根据当地防治工作的实践,提出了持续控制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正>当前全国早稻由南往北陆续进入抽穗扬花期,中稻和单季稻大多处于移栽至返青期。据各地调查监测,由白背飞虱传播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灰飞虱传播的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已在部分稻区开始发生。一、当前发生情况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目前在华南、江南部分早稻区累计  相似文献   

13.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水稻主要病毒病害之一。目前由于缺乏规模、高效的黑条矮缩病抗性鉴定体系,制约了抗黑条矮缩病水稻资源的发掘,限制了抗黑条矮缩病的育种进程和基础研究。本研究通过分析水稻黑条矮缩病田间鉴定所需灰飞虱的有效接种密度、带毒率及播期等,提出水稻黑条矮缩病田间鉴定有效接种的灰飞虱密度在800万头 hm-2左右较为合理,而带毒率应不低于5%。并进一步对现有黑条矮缩病人工接种鉴定的循回期、接种虫量、接种时间及虫龄等进行了优化。利用上述鉴定体系,2010年对来源于20个国家的共1240份水稻种质进行黑条矮缩病田间鉴定,初步获得发病率低于10%的品种34个;2011、2012连续两年对该34个品种进行多年多点重复抗性鉴定,发现来自东南亚地区的3个品种Kanyakumari 29、Madurai 25和Vietnam 160连续3年发病率均低于10%,表现较高的黑条矮缩病的抗性。进一步分期播种鉴定的结果表明,Kanyakumari29在3个播期、3个鉴定点的发病率均低于12%,而Madurai 25和Vietnam 160发病率均低于9%。此外,在人工接种条件下Kanyakumari 29、Madurai 25和Vietnam 160的发病率均低于9%。因此,多年多点田间鉴定和人工室内接种鉴定的结果均表明,Kanyakumari 29、Madurai 25和Vietnam 160稳定、高抗黑条矮缩病。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的田间鉴定与室内鉴定相结合的黑条矮缩病鉴定体系准确、可靠,可用于黑条矮缩病的大规模鉴定,该体系的建立及高抗黑条矮缩病水稻资源的发掘为水稻抗黑条矮缩病基因的鉴定及育种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14.
水稻无纺布育秧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水稻秧田期用无纺布、防虫网、对照等不同方式育秧,分析无纺布育秧的技术优势,特别是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效果方面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无纺布育秧在控制灰飞虱虫口数量、减轻水稻黑条矮缩病、提高水稻产量等方面效果明显,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李静 《种子科技》2008,26(2):20-21
玉米粗缩病又称玉米条纹矮缩病,俗称“万年青玉米”、“生姜玉米”,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性病害。带病毒的灰飞虱吸食叶片汁液后,使玉米植株感病。从玉米苗期到抽雄期均可发生,但苗期最易感病。种子本身不带病,不传毒。因此,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种子质量无关。  相似文献   

16.
赵小慧 《种子科技》2022,(1):109-111
水稻黑条矮缩病广泛发生于我国南方地区,直接影响到水稻产量,极易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该病害以灰飞虱为病毒传播对象,具有传播速度快、受损面积大等特征.为有效提升水稻对黑条矮缩病的抗病性,各研究单位开展了多年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抗病育种研究工作,找寻出了地理位置、水稻种质类型、生态地理等因素对水稻抗病性的影响.基于此,文章以水稻黑...  相似文献   

17.
玉米粗缩病成因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1 玉米粗缩病的发病原因 1.1传播途径 玉米粗缩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玉米病害,主要由灰飞虱以持久性传毒发病,蓟马危害后也可发病。玉米出苗后,小麦和杂草上的灰飞虱即带毒迁飞至玉米上取食传毒,引起玉米发病。在玉米生长后期,病毒再由灰飞虱携带向高粱、谷子等晚秋禾本科作物及马唐等禾本科杂草传播,秋后再传向小麦或直接在杂草上越冬。  相似文献   

18.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黑条矮缩病(Riceblackstreakeddwarfvirus,简称RBSDV),俗称“矮稻”,该病是由传毒媒介灰飞虱传播所致的病毒病害,主要为害禾本科的水稻、大麦、小麦、玉米、高梁、粟、稗草、看麦娘和狗尾草等20多种寄主。过去该病害主要分布在南方稻区,近几年在北方稻区的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一般地块减产5%~10%,重者减产10%~20%。2009年以来,连续3年在莒县稻区严重发生,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9.
正广东省农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控中心日前发布预警信息,提醒部分地区需警惕水稻病毒病发生流行。当前,该省晚稻正处于秧苗期至移栽期,是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水稻橙叶病、水稻瘤矮病等病毒病的易感易发时期。据各地近期监测,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水稻橙叶病的传毒媒介  相似文献   

20.
<正>山东省植保总站近期印发《山东省2013年灰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防控预案》,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切实做好灰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防控工作,确保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安全生产。根据灰飞虱越冬基数、气象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山东省植保总站预计今年全省灰飞虱为中等发生,鲁西南、鲁中、鲁南偏重发生;玉米粗缩病在晚播春玉米及早播夏玉米田中等发生,套播玉米发生较重,直播玉米偏轻发生;水稻黑条矮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