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断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新能源汽车技术在我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新能源汽车的质量逐渐变轻,并向着节能低碳的方向发展。与传统的新能源汽车相对比,人们对汽车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需要不断针对目前的新能源汽车制造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研发新型的汽车制造技术,同时,在原有的基础上利用高科技全新电子设备,尽可能实现新能源汽车的轻量化工艺设计,进一步满足更多客户的实际需求,并创造更多具有价值的效益。文章针对当前时代下新能源汽车结构轻量化工艺设计展开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针对新一代制造系统——智能制造系统(IMS)中Holonic制造系统(HMS)的工艺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提出HMS中工艺设计的并行模型,研究了基于Holon的工艺系统体系结构,并探讨了体系结构的运行机制,为新一代制造系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汽车的使用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人们试图通过选用新材料,减轻车重,以缓解上述问题。因而,轻量化材料的研究成为当今汽车制造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研究了轻量化材料在汽车制造领域的使用情况,并对轻量化材料的工艺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新能源汽车的车身设计和使用场景对汽车座椅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其结构设计在考虑安全性和舒适性的同时,还需兼顾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的体积、形状及布置方式等。另外,其结构的轻量化也极为重要。通过对市场实际调研以及文献查阅,从结构形式、尺寸参数、功能等方面分析了新能源汽车对座椅结构设计提出的要求,并针对这些要求,分析并总结认为新能源汽车座椅结构的设计方法应综合运用新型材料、工艺改良、结构优化设计方法以及人机工程学方法。为新能源汽车座椅结构的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前白车身轻量化已成为汽车行业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降低油耗的重要途径。本文阐述了白车身轻量化的应用背景、轻质材料的应用、制造工艺以及白车身轻量化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汪满新  谌秋生  刘方  祖莉  安守和 《农业机械学报》2019,50(11):411-419,403
以3-R-RS并联机构为对象,研究基于静刚度约束的轻量化设计方法。首先以机构低阶固有频率最高为依据,确定各子装配体间的刚度匹配系数,进而基于刚度匹配系数将整机静刚度约束分配至各子装配体,在此基础上,考虑工艺制造及几何干涉等约束,以各子装配体质量最小为目标,完成各子装配体的轻量化设计,进而实现整机的轻量化设计。在满足静刚度约束条件下,所提出的轻量化设计方法可使整机质量最轻,且具有优良的动态特性。  相似文献   

7.
车身是新能源汽车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同时也是汽车设计中占重要地位的研究对象。在新能源汽车中,车身的质量约占整车总重量的35%左右,因此通过设计使车身轻量化,可以提高车辆的动力性和经济性。本文通过对车身材料方面进行选择及设计,以此来达到轻量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汽车制造行业也在不断地向着高新技术方向发展,汽车设计的轻量化逐渐被汽车行业所重视。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压力,汽车公司必须要生产出性能较好、质量较好、价格偏低以及被大众所喜爱的汽车。因此,要实现这一目标,汽车企业必须要研究汽车轻量化材料以及制造工艺。文章就此展开讨论,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出行的需求越来越高,汽车等交通工具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工具。汽车对人类生活的改善作用非常明显,在经济的发展中,汽车等交通工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汽车制造业的兴起是顺应时代走向的必然结果,汽车使用的能源给生态带来了严重的破坏,汽车生产活动引起了环境卫生部门的关注。研究生态化的汽车生产制造工艺成为现代汽车生产的关键,使用轻量化材料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就轻量化材料在汽车制造的应用展开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新能源汽车安全是指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制造、使用及维护过程中,确保车辆及其相关设备、系统和人员的安全,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并降低事故的危害程度。该文首先探讨了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包括电池安全、高压电安全、电气安全等方面,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其次分析了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提高汽车安全性方面的应用,以及政府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政策支持和监管措施;最后展望了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包括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竞争格局等方面。旨在通过对新能源汽车安全分析及其发展探索,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1.
从双面造型模板的工艺设计入手,分析了铸件设计制造的发展趋势,集成化、轻量化、数字化等方法的应用,优化了铸造设计工艺,实现了节能、节材、环保,低成本高效运行,加速了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根据某专用车辆初步确定的造型和总体布置要求,同时满足车辆在复杂的林区行驶环境中具有良好静动态特性的要求,并实现结构轻量化,利用拓扑优化设计的方法设计了某专用车辆的车架。在概念设计阶段建立了车架结构的拓扑优化设计空间,以弯曲和扭转工况下的柔度最小化为目标函数,以体积为约束条件进行单工况和多工况拓扑优化设计,得到了合理的车架拓扑结构。最后,对优化后的新车架进行了多工况静力学分析和模态分析,通过分析结果可知,新车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以及良好的动态特性。  相似文献   

13.
为满足人们的日常出行要求,必须加强汽车加工制造力度,保证汽车质量效果和轻量化,在保证汽车行驶安全性的条件下,减少汽车行驶过程中污染物生成量。在汽车加工制造时,应保证各类汽车材料的轻量化特点,以彰显汽车的环保性能。文章介绍了汽车材料轻量化的必要性,阐述了汽车材料轻量化的发展,以确保各类新型汽车材料在汽车加工制造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机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新型农业机械的设计和加工制造技术的不断创新,可以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降低劳动强度。基于新型农业机械的需求和发展趋势,明确新型农业机械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降低劳动强度的重要性;讨论了新型农业机械的结构设计原则,包括功能模块化、轻量化、高强度、低噪音等;总结了新型农业机械结构设计和加工制造技术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飞行器发展过程中,制造工艺为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的基础保障。基于此,本文对现代飞行器制造工艺流程展开了分析,对飞行器制造工艺技术特点进行了研究,结合工艺生产要求探讨了数字化制造技术、一体化加工技术等关键制造技术的应用情况,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缓解能源危机,降低汽车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世界各国相继开始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混合动力汽车与纯电动汽车,同时也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新能源汽车类型。动力电池作为纯电动汽车的关键部件,电路复杂且电池技术相对不成熟,是纯电动汽车工作部件中主要故障来源之一,其工作性能直接影响汽车行驶安全。该文以纯电动汽车生产中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基于数据驱动法开展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故障诊断方法相关研究,研究结果可为新能源汽车故障维修提供新的发展思路与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7.
张华伟 《南方农机》2019,(13):165-165
粤北地区作为传统工业产业制造地区,应顺新时代潮流,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新能源汽车在能源损耗、环境保护方面优势显著,已成为国家、省市重点扶持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但在新能源汽车推广过程中,出现了基础配套设施欠缺、消费热情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本文对粤北地区新能源汽车推广展开探讨,为新能源汽车在欠发达地区推广的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汽车轻量化是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其好处是通过减轻车身自重,提高汽车灵活性,减少油耗,完善汽车的整体性能,在汽车轻量化制造中,由于很多金属材料的优良特性,使其成为了制造的首选,本文将主要介绍各类金属材料在汽车轻量化生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在数控零件盘类配合零件的加工过程中,必须科学、合理地安排和控制其工艺生产的每个步骤,使生产制造期间零件变形控制的子时间最小化,进而提高产业生产效率。文章针对数控机床盘类零件其工艺生产中零件的变形条件和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数控机床相关工作单位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轻量化是汽车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采用密度小、比强度高及减震性能好的铝合金制造重卡油箱支架,能够起到减轻零件重量、提高整车性能的作用。【方法】课题组根据钢质油箱支架的结构尺寸特征和铝合金压铸件轻量化设计原则设计了铝合金油箱支架,并基于支架的约束条件,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油箱支架结构进行了受力分析,得出了两种油箱支架的应力和位移云图,最后还对比分析了压铸工艺(铝合金支架)和冲压工艺(钢质支架)的经济性。【结果】钢质和铝合金油箱支架的应力分布情况大致相同,均符合零件的服役标准,但铝合金油箱支架所受的应力、等效应变及最大位移量更小;铝合金油箱支架采用两侧有凹槽和内侧有加强筋的结构,可以明显提高支架的承载能力,其最大等效应力比钢质支架减少145.57 MPa,安全可靠性更高,并且具有明显的轻量化效果及较好的经济性,质量减轻42.2%。【结论】本研究结果证明了以铝代钢制造重卡油箱支架的合理性、科学性及可行性,能为汽车轻量化设计和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