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奶牛分娩后,胎衣在12h内不能自行完全脱落者,即称胎衣不下,又称胞衣不下,胎盘滞留.正常分娩的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为3%~10%,异常分娩,如双胎、流产、难产,发病率可高达30%~45%;奶牛的胎衣不下常会引起子宫内膜炎,导致久配不孕或发情推迟,产奶量下降.  相似文献   

2.
正胎衣不下是指奶牛分娩后12小时内胎衣未能完全自然排出的症状。无布病地区,健康奶牛在正常分娩后胎衣不下的发病率约为3%~12%,平均为7%;异常分娩的奶牛,如双胎、难产、流产、早产以及感染布病的牛群,胎衣不下的发病率为20%~50%,甚至更高。胎衣不下不但能引起产奶量下降,还可引起子宫内膜炎症和子宫复旧延迟,从而导致不孕,致使许多  相似文献   

3.
奶牛分娩后,胎衣在12h内不能自然脱落,称为胎衣不下。一般胎衣不下的发病率可达10%~30%,而正常分娩的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为  相似文献   

4.
牛产犊后,胎衣不下在兽医临床上较多见,一般第3胎次以上奶牛较易发生.健康奶牛正常分娩后胎衣不下的发病率为3%~12%,异常分娩后的奶牛如难产、流产、早产、胎儿过大、胎水过多以及感染布氏杆菌病的牛群,其发病率占分娩母牛的20%~50%,甚至更高.胎衣不下的母牛80%以上可继发子宫内膜炎,导致奶牛体弱、消瘦、产奶量下降、产后发情延迟、受胎率降低,甚至造成奶牛不孕,最终被淘汰.因此预防和治疗奶牛胎衣不下是各养牛户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阅读各方面的有关资料和多年的临床经验,浅议奶牛胎衣不下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奶牛胎衣不下指奶牛分娩后,胎衣在12个小时内不能自然脱落,称胎衣不下(Retained Fetal Membranes.RFM)。它是奶牛常见的产科疾病之一,在无布氏杆菌病流行的地区,正常分娩后胎衣不下的发病率约为3%~12%,平均为7%;在异常分娩的母牛和患布氏杆菌病的牛群中,胎衣不下的发病率为、30%,甚至更高。对该病  相似文献   

6.
1及时治疗胎衣不下胎衣不下不但易引起产奶量下降,还可以引起子宫炎和子宫复旧延迟,从而导致奶牛不孕,致使许多奶牛被迫提前淘汰。因此对奶牛场造成极大损失。据报道,正常分娩的健康奶牛,胎衣不下发病率为7%(±4%)左右,异常分娩的母牛,如双胎、难产、流产、早产以及感染布氏杆菌病的牛群,发病率为  相似文献   

7.
大庆地区奶牛胎衣不下的病因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对黑龙江省大庆市红岗奶牛城饲养的奶牛进行跟踪记录,将1年内的奶牛胎衣不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生无季节性,而产公犊的奶牛发病率略高于产母犊.但是随着奶牛胎次的增加,奶牛患有胎衣不下的概率增高;产双胎的母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产单胎的母牛;流产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与正常分娩奶牛差异显著(P<0.05),说明奶牛胎次、流产、产双胎等因素对奶牛胎衣不下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对青海省湟中县某奶牛场2007—2010年间148头奶牛胎衣不下发病规律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奶牛胎衣不下在8月发病率较高,达55.56%;1~5胎与6~11胎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分别为17.21%和50.00%(P<0.01);产双胎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80.00%)明显高于产单胎奶牛(20.97%);上胎产后胎衣不下发病率(45.28%)明显高于胎衣自然脱落奶牛再次分娩的发病率(10.53%)。说明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生与季节、胎次、胎儿数量、胎衣不下发生次数等因素具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正奶牛胎衣不下指奶牛分娩后12 h胎衣仍未完全自然排出,其以3胎次以上牛和高产牛多发,发病率约为20%,夏季发病率甚至高达60%。胎衣不下是导致继发子宫内膜炎和不孕症的重要原因,其可严重影响奶牛的繁殖力。1病因奶牛胎衣不下是胎膜绒毛与母体子宫阜分离受阻或子宫张力不足、无力造成的,其与流产、  相似文献   

10.
奶牛胎衣不下是指奶牛产犊后12h以上胎衣还未排出,又称胎衣滞留。胎衣不下是奶牛常发病和多发病之一,正常健康的奶牛分娩后胎衣不下发生率在3%-12%之间,而异常分娩牛(难产、早产、流产、剖腹产)和感染布病的奶牛,胎衣不下发生率约为25%~40%,甚或更高。胎衣不下常由于滞留在子宫内的胎衣发生腐败分解,不但使产奶量下降,  相似文献   

11.
奶牛在分娩产出胎儿后,如果在12小时内不能将胎衣顺利排出,就可诊断为胎衣不下,又称胎衣滞留。正常健康的奶牛分娩后胎衣不下的发病率在3%~12%之间,平均约为7%。  相似文献   

12.
当归益母汤加味治疗奶牛胎衣不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胎衣不下是指奶牛分娩后12小时胎衣未排出体外的病例现象,是奶牛的一种产科疾病,一般多发生于正常分娩后,但在异常分娩(流产、难产)后,本病的发生率更高。临床上奶牛胎衣不下易引起子宫内膜炎,加大配种力度,导致配种次数增加,奶牛繁殖周期延长,甚至造成部分奶牛不孕,被迫提前淘汰,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牛业科学》2001,27(4):28-29
采用放射性免疫测定法,探讨了胎衣不下奶牛分娩前后血浆中前列腺素PGE2水平的变化.结果发现正常分娩的奶牛PGE2的量从分娩前4d开始上升直到分娩前2d达最高,分娩前1d又降到最低,分娩时与分娩后略有回升.而胎衣不下奶牛PGE2的量从分娩前4d开始下降,到分娩前2d降到最低,分娩前1d突然升达最高值,分娩时和分娩后与正常分娩的奶牛PGE2的量持平.这揭示正常分娩和胎衣不下奶牛的PGE2量和时相差异可引起免疫失调,造成奶牛胎衣不下.  相似文献   

14.
<正>母畜分娩后胎衣在正常时限内不排出,即称为胎衣不下或胎衣滞留。对于奶牛而言,通常在产后3~8h排出胎衣,如超过12h仍未排出,则认为是胎衣不下。胎衣不下是奶牛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率约为10%~30%,有报道称胎衣不下的发病率在夏季甚至高达50%以上〔1〕。在集约化饲养条件下,保证奶牛健康所需的饲养管理技术和疾病防治技术更加复杂和先进,控制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生就显得更加重要。为此,笔者对昆明地区部分  相似文献   

15.
胎衣不下又称胎膜滞留,是奶牛分娩后12h内胎衣未能完全自然排出[1].胎衣不下是奶牛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率约占健康分娩奶牛的10%~20%.由于滞留在子宫内的胎衣发生腐败分解,可继发引起子宫内膜炎,降低奶牛产后配种受胎率;腐败产物和细菌感染所产生的毒素经子宫吸收后,可引起产后败血症,引发奶牛疾病而影响产奶量.  相似文献   

16.
胎衣不下或称胎膜滞留,是指奶牛分娩后12 h而胎衣未能完全自然排出.胎衣不下是奶牛常见病之一,以年老而高产牛多发,发病率约为20%,夏季甚至高达60%.  相似文献   

17.
<正>胎衣不下或称胎膜滞留,是指奶牛分娩后12h而胎衣未能完全自然排出。胎衣不下是奶牛常发病和多发病之一,发病率约为20%~50%,夏季甚至高达60%以上,胎衣不下由于滞留在子宫内的胎衣发生腐败分解,可引起子宫炎,影响再孕及产奶,腐败  相似文献   

18.
<正>1概述胎衣不下(RFM)又称胎衣滞留,是指母牛分娩后,胎衣12h内未能全部自行脱落,奶牛胎衣不下为奶牛常见病、多发病。据报道,国外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在9%-25%,在我国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较高,有些甚至高达25%-40%,成为目前影响奶牛业发展的最为严重的胎产病之一。因胎衣不下常会引起奶牛子宫内膜炎等产科疾  相似文献   

19.
胎衣不下(RFM)又称胎膜滞留,是指奶牛分娩后12 h而胎衣未能完全自然排出,胎衣不下是奶牛常发病和多发病之一, 发病率约为20%~50%,夏季甚至高达60%以上.胎衣不下由于滞留在子宫内的胎衣发生腐败分解,可引起子宫炎,影响再孕及产奶,腐败产物和细菌感染所产生的毒素经子宫吸收后,可引起败血症,由于体温升高,精神抑郁和食欲降低而影响产奶量,甚至危及奶牛生命,因此,探讨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降低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是目前奶牛业生产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规模化万头牧场全面兴起,单产不断提升,然而奶牛胎衣不下常有发生,本文旨在查明分娩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原因及规律,为防治奶牛胎衣不下制定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提供数据参考。本研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对2022年11月—2023年10月一年间分娩的2 936头荷斯坦奶牛从分娩胎次、胎儿性别、单双胎、胎儿出生体重、产犊难易度等生产实际状况进行调查与统计,分析其与分娩母牛胎衣不下的关系。结果显示,二胎次奶牛产后胎衣不下的发病率最低,初次分娩的奶牛产后胎衣不下发病率高达24.41%,发病率最高;产公犊的奶牛胎衣不下发病率显著高于产母犊的奶牛(P<0.05);产双胞胎的奶牛胎衣不下发病率显著高于产单胎的奶牛(P<0.05);犊牛初生重<30kg时,奶牛胎衣不下发病率高于其他体重群体;在胎天数<260d的分娩奶牛胎衣不下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分娩奶牛(P<0.05);自然分娩奶牛胎衣不下发病率显著低于助产奶牛(P<0.05)。综上,分娩胎次为二胎时,奶牛胎衣不下发病率最低,头胎发病率最高;产公牛犊,母畜怀有双胎,胎儿出生体重<30 kg、>36 kg,早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