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构建"十四五"规划,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举措。而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农村地区劳动力结构失衡、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不完善、职业农民培育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与发展。对此,应建立健全由中央统筹、地方落实的相关政策措施;构建符合当地农业特点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形成科学合理的新型农民培育引资与经费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的必然,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而农民作为农业生产主体、农业创新机制的终端,农民的科学素质,特别是新生代职业农民的科学素质对推进现代农业创新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直接和关键影响。文章从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角度,对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从三个维度进行重点研究,提出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施乡村振兴计划,是党中央做出的战略决策。党也曾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简称"四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的主题。而我国农村目前普遍存在工业化发展滞后、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劳动力短缺以及农民科学素养低的状况在制约着农村的发展,所以构建新型农村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正处于步入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转型时期,为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需顺应新时代的农业发展要求,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研究通过梳理总结日本和韩国职业农民培育的先进经验,立足于我国国情,得出完善农民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加大职业农民培育的资金投入,营造有利于职业农民培育的社会氛围等4方面启示,以期为提升我国职业农民培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金山区自2014年开始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截至2018年底,已有1 324名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培训考核并予以认定。但在培育过程中发现,仍存在农民缺少主观从业意愿、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缺少内外动力、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及退出机制缺少管理监督、农业扶持及项目融资缺少内生激励等问题。因此,需采取打破农业转型中人才培育瓶颈、加大培育定向扶持、做细做优培训教育、建立完善的准入与退出机制、促进产业互助融合发展等对策措施,从而进一步推进金山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相似文献   

6.
在农业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以及国家实施的一系列政策环境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积极探索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加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变得尤为重要。该文以安徽省桐城市被列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为契机,客观分析了桐城市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开展情况,积极探索桐城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提出了桐城市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的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国家农业现代示范区建设,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根本问题,确保农业后继有人,通过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现战略转变。兴业结合本地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建立科学的培育体系,健全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创新培育方法,鼓励优先整村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扶持政策培育更多合格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发展,农村发生着深刻变化,农民正由自耕农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并逐渐成为发展现代农业、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支撑。然而,在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认识不到位,培育目标模糊;农民思想观念陈旧,科技文化素质低;培育模式不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和机制不健全,等等。加速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应创新培育机制,构筑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环境;改革农职教育,增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服务能力;创新培育体系,强化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联系生产实际,把握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方向;完善扶持政策,做好新型职业农民的跟踪服务。  相似文献   

9.
农业农村部提出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探索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是进一步丰富认定管理内涵的重要举措。2019年眉山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过程中统筹开展职称评定,取得一定成效。通过总结职业农民职称评定的眉山实践,分析存在问题和路径对策,旨在为构建科学、完善的职业农民职称评定体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农业经营组织体系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当前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实现"四化同步"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宿州市农业经营体系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体系的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农业要发展,关键在人才,培育壮大"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解决将来"谁来种地"以及"怎样种地"问题的根本途径。南京市高淳区结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本文针对高淳区近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践进行了总结分析,提出加强宣传引导,引进优秀人才;完善培育体系,提高基层培训能力;探索农业准入制度,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重大举措,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确保农业后继有人有重大战略意义。通过调查分析,黄冈市新型职业农民发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对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有一些困惑和希望,由此提出了加强黄冈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城镇化及工业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逐渐加快,新型职业农民亦开始发育成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制约培育中国新型职业农民的若干因素,提出了培育中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现代化发展所需的中坚力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研究表明: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体系、培育对象不断完善,培育效果也逐步显现,同时也存在培育对象定位不精准、培育内容与需求不匹配、培育经费监管不到位以及配套支持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因此,亟需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准入制度和遴选标准,分类设置需求导向型的培育内容,构建培育评估体系与反馈机制,完善多层次培育环境。  相似文献   

15.
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四化同步、实现城乡共荣的创新举措。其以地方优势特色产业为依托,以利益机制为纽带,以农民合作共赢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三步走"关键时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日趋凸显。荷兰完善的农业法律制度体系、推行"OVO"特色模式以及有力的财政经费支撑等优势为其农业发展竞争力处于世界前列保驾护航。学习荷兰的先进经验,不断加强农业法律法规建设、构建农业知识教育创新体系、加大财政经费支出比例,聚焦推进我国新型职业农民高水平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武威市围绕"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5年,武威市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21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整市推进试点市。市里出台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整市推进工作实施意见》,市、县区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领导小组,认真组织开展新型职  相似文献   

18.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仅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迫切需求,也是中国传统农民走出身份束缚的必经之路。通过分析新型职业农民的现状,剖析了培育过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经验,提出适合中国具体国情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创新路径,围绕"培育谁"、"如何培育"、构建新型农民职业技能认证体系以及完善扶持措施建立长效机制4个方面展开,对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十八大报告突出强调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其着眼点就是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补齐农业短板。按照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实现农业现代化,就是要大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其特点主要是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若想更好更快的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应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完善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重大举措,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着力解决新常态下"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重大战略问题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要下大力气抓好以下几个重点环节:一是遴选对象要精益求精;二是培训方式要灵活多样;三是认定管理要从严把关;四是扶持政策要配套兑现;五是跟踪服务要及时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