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鹅副粘病毒病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SPF鸡胚分别从扬州市不同患病鹅群的病鹅肝、脾等病料中分离到5株病毒。鸡胚分离的病毒株均具有凝集鸡红细胞,HA为27~14,并被康复血清所抑制。毒价ELD50为1011.24,人工感染易感鹅引起发病死亡,与自然病例的症状和病变相同,并能在鹅群中流行传播。3株鸡胚绒尿液毒作负染电镜观察,病毒颗粒均呈大小不一、形态不正、表面有密集纤突结构,病毒内部由囊膜包裹着的螺旋对称的核衣壳,大小平均直径为120nm。根据血清学检测、病毒形态结构及特性等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分离毒株为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属一员。应用分离毒研制的灭活苗经试验表明有良好的保护率。 相似文献
3.
鹅禽副粘病毒病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分离到的鹅禽副粘病毒(GPMV)毒株,进行人工发病实验,证实该毒株对1、14、28、48日龄的鹅都有较强的致病力,但其致死率随年龄增大而下降;通过不同感染途径对28日龄鹅的发病实验,表明点眼、滴鼻、口服、肌注、皮下注射都可造成鹅感染病和死亡,但口服途径致死率最高,滴鼻最低。该病毒主要引起鹅的败血病变化及神经组织的变化,电镜下,可见脑组织细胞受损的超微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4.
2011年3~4月凤阳县大溪河镇及周边乡镇1月龄以内的雏鹅发生以假食、腹泻、嗉囊气性或液性肿大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经临诊检查、治疗效果并结合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小鹅瘟与鹅副粘病毒病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鹅副粘病毒病是1997年以来在我国新发生的一种以消化道症状和病变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该病在全国许多省市的鹅群中流行,给鹅场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已成为我国养鹅业危害最大的传染病之一。主要感染60日龄以下雏鹅,尤以15日龄以下雏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流行于春季和夏季,各个品种的鹅均具有易感性,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随着日龄的增长,易感性有所下降,为了研究鹅副粘病毒病的致病机理、免疫机理以及特异性的诊断和防治,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在病原的分离与鉴定、流行病学、病理变化的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鹅副粘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鹅副粘病毒病(GPM)是近年来在我国出现的一种具有新的流行特点的疾病。该病是由禽副粘病毒I型(Avian Paramyxovirus-1,APMV-1)引起鹅的一种以消化道病变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烈性、病毒性传染病。该病国内于1997年7月被华南农业大学辛朝安教授和扬州大学王永昆教授等发现。2007年春季,辽宁省铁岭市某些养鹅场发生一种以消化道和呼吸道病变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鹅副粘病毒病,现阐述本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一、临床症状发病鹅精神不振、无力、少食或不食、饮水增多、腹泻,粪便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由白色变为黄色、暗红色、绿色,1~2天出现瘫痪状态;发病后期出现扭颈、转圈、仰头等神经症状;部分病鹅出现张嘴呼吸、翅膀下垂、站立不稳、左右摇晃、扎堆等症状。种鹅感染后,产蛋率迅速下降,幅度可达50%左右。 相似文献
8.
9.
2000年3月从江西余江县某种禽场以消化系统病变为特征的发病鹅群中,通过鸡胚分离到一株具有血凝活性的病毒(JXG1),经血清学鉴定为副粘病毒.该毒株F4代鸡胚尿囊液半数感染量EID50为10-7.4/mL.分离毒株人工感染40日龄丰城灰鹅(每羽胸部皮下注射0.1mLF4代鸡胚尿囊液),发病率为100%,死亡率为50%,且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自然发病鹅相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