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0 毫秒
1.
大棚设施栽培对管花肉苁蓉接种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接种肉苁蓉个数、分枝个数、分枝长度、鲜重、干重。大棚设施栽培能显著提高管花肉苁蓉接种率(66.67%),单株柽柳接种管花肉苁蓉的个数提高116.67%;柽柳的分枝数、分枝总长度及分枝平均长度依次增加28.02%、71.31%、28.73%;柽柳根、茎、光合枝及管花肉苁蓉鲜重依次增加62.27%、121.47%、93.89%、131.09%;柽柳根、茎、光合枝及管花肉苁蓉干重依次增加23.75%、116.16%、35.18%、72.70%;大棚设施栽培管花肉苁蓉鲜干比为4.40,大田露地栽培管花肉苁蓉鲜干比为3.11大棚设施栽培管花肉苁蓉可溶性糖含量降低了16.77%,SSC含量降低了13.71%;但两者的累积量均高于大田栽培,其中可溶性糖累积量增加92.42%,SSC累积量增加99.40%。大棚设施栽培能够促进柽柳和管花肉苁蓉的生长,较大田更适宜管花肉苁蓉的生产。  相似文献   

2.
伴生栽培小麦产量与品质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伴生栽培小麦产量和品质性状及合理开发利用伴生栽培小麦的优异性状,以6个伴生栽培小麦基因型和6个普通栽培小麦基因型为试验材料,对伴生栽培小麦产量与品质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伴生栽培小麦收获指数平均值为0.3823,普通栽培小麦比其高了28.0%,两者差异极显著;伴生栽培小麦单株穗数比普通栽培小麦多6.0穗,多出幅度为50.5%,两者差异极显著,千粒重平均值为26.38 g,普通栽培小麦是伴生栽培小麦的1.68倍,差异极显著,穗粒数差异不显著;6个伴生栽培小麦的蛋白质含量平均值为14.53%、湿面筋含量平均值为37.00%、沉降值的平均值为30.72%,均高于普通栽培小麦,差异极显著,水分为12.82%,小于普通栽培小麦,与普通栽培小麦比较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3.
粉垄栽培木薯增产效果及理论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为木薯等作物粉垄栽培提供依据,利用粉垄栽培技术种植木薯,与常规方法种植木薯相比较,探明2种栽培方法在根系、产量、品质等方面的区别。以‘华南205’、‘新选048’2个木薯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同一地点连续2年进行粉垄栽培和常规种植比较试验,在成熟期进行块根、产量、品质等调查测定。结果显示,木薯粉垄栽培比常规栽培单株结薯条数增加23.13%~39.10%,薯长增加6.94%~60.00%,薯径增加8.40%~13.91%,产量增加29.22%~63.78%;鲜薯淀粉含量增加3.23%~18.67%。表明粉垄栽培木薯可以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以根系为主导的作物栽培的“根”本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4.
不同栽培模式对旱地春玉米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明确旱地春玉米高产与水分高效协调的栽培技术及其生理原因,对提高水分限制条件下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及玉米可持续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郑单958为材料,于2010年和2011年在陕西长武进行大田试验,设置当地农户栽培(对照)、高产高效栽培、超高产栽培和再高产高效栽培等4种栽培模式,比较了其对春玉米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地农户栽培、高产高效栽培、超高产栽培和再高产高效栽培产量平均达7.7、9.2、11.7和10.6 t hm-2,高产模式较对照产量分别提高20.1%、52.9%和37.7%,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7.8%、60.9%和45.1%。与当地农户栽培相比,高产高效栽培、超高产栽培和再高产高效栽培提高了花后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单叶水分利用效率(WUEL);相对电子传递速率(ETR)、PSII实际量子产额(ΦPSII)和光化学猝灭(qP);延缓了叶片衰老;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29.0%、82.3%和56.1%。结果说明通过地膜覆盖、增加密度和氮肥运筹等关键栽培技术的集成与优化,可实现旱地春玉米高产与水分高效30%以上的目标;其增产增效的主要原因在于显著增强玉米花后叶片光捕获能力与光化学效率,延缓叶片早衰,促进花后干物质积累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5.
古浪县山旱地马铃薯覆膜时期与播种方式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旱地马铃薯覆膜时期与种植方式对土壤湿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覆膜时期的沟侧栽培土壤含水量、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均高于垄侧栽培;同一位置种植的秋覆膜栽培土壤含水量、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均高于顶凌覆膜和播前覆膜;秋覆膜沟侧栽培较秋覆膜垄侧栽培、顶凌覆膜沟侧栽培分别增产7.0%、20.6%。  相似文献   

6.
为克服避雨栽培局域潜在不利气象因子对梨生长发育的影响,采取定点观测记载的方法,分析梨周年避雨栽培主要物候期气象因子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与露地栽培相比,避雨栽培全年及梨树各主要物候期的日均温偏高、昼夜温差趋大;休眠期≤7.2℃时数累积减少5.57%,差异显著;开花期最低温、≥25℃高温时数提高0.5℃和17.72%,差异均极显著;果实发育中前期和中后期≥35℃超高温、夜间≥25℃时数分别增加25.76%、25.93%和38.73%、37.72%,差异均极显著。避雨栽培下空气湿度偏低且趋稳,开花期(<60%)、果实发育中前期和中后期(<50%)的较低相对湿度的累积时数分别减少3.36%、8.53%、10.56%,其中后2个时期的差异水平显著;而处于100%相对湿度时数分别减少42.78%、56.14%、77.11%,差异均极显著。避雨栽培光照弱化严重,果实发育期<2000 lx光补偿点光强时长增加8.64%,而≥2000 lx光补偿点光强时长减少3.61%。梨周年避雨栽培可改善花期授粉受精条件,创造不利病害发生的生态环境,但会提高梨树因休眠期需冷量不足而出现生长发育障碍的概率,加剧形成光照不足、高温和超高温等不利果实发育的气候环境,应注重选择适宜梨品种,采取合理避雨栽培方式,选用透光率高覆盖材料与高光效整形修剪方法,以及应用地面铺设反光膜、棚内安装补光装置等措施加以克服。  相似文献   

7.
白灵菇新型栽培基质配方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栽培白灵菇,以棉柴、花生壳、栗木屑为新型栽培基质,设计13组配方全部或部分替代常规栽培主料棉籽壳进行栽培试验,对不同基质配方栽培白灵菇的菌丝生长速度、产量和周期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花生壳、棉柴、栗木屑均可作为栽培基质主料,可部分替代棉籽壳;产量最优配方是以40%花生壳替代棉籽壳的配方A4,但该配方生产周期较长。综合考察,最佳新型栽培基质配方为C1(棉籽壳40%、生棉柴40%、麸皮15%、玉米粉2%、石灰2%、石膏1%),其平均单位产量、生物学效率及栽培周期分别为188.38 g、53.81%、150.7天。  相似文献   

8.
地膜覆盖对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地膜覆盖栽培与露地栽培(对照)玉米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相关指标和经济效益的不同,以期为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提供技术参考。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栽培玉米各生育时期较露地栽培玉米缩短,提前8d成熟;地膜覆盖栽培空秆率较露地栽培玉米大幅度降低,减幅高达60.2%,增产幅度达19.92%;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比露地栽培增值3 890元/hm2,投入与产出比为1∶8.1。  相似文献   

9.
<正>一、栽培季节选择长江流域茶树菇袋料栽培可在春秋两季进行。菌丝生长温度3~35℃,最适温度2 3~2 8℃;出菇温度1 6~3 2℃,最适温度20~25℃。春季袋料栽培的茶树菇一般在2月中下旬至3月接种,4月中下旬至5月开始出菇;秋季袋料栽培的一般在8月下旬至9月接种,10月下旬至11月开始出菇。二、培养料配方及调配1.培养料配方配方一:阔叶树木屑36%,棉籽壳36%,米糠或麦麸20%,玉米粉5%,豆饼粉或茶籽饼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牡丹芍药观赏、油用、药用产业备受各地重视,栽培面积不断扩大。2017年初步统计,中国牡丹、芍药栽培总面积已超过300万亩,其中油用牡丹栽培面积超过250万亩。观赏牡丹品种总数约1500个,占世界牡丹品种总量的75%以上;芍药品种总数约300个,占世界芍药品种总量的50%左右。目前,我国牡丹、芍药栽培向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其中观赏牡丹栽培,主要集中在河南洛阳、山东菏泽、重庆垫江等地;油用、药用牡丹栽培,主要  相似文献   

11.
利用鲜绿洲1号和鲜巨菌草为主要原料工厂化栽培银耳,以棉籽壳和木屑配方为对照,比较不同配方银耳产量、生物学效率和子实体中营养物质、有害物质含量,以期为鲜菌草工厂化栽培银耳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鲜绿洲1号(L1)配方银耳产量低于棉籽壳(C1)配方,但显著高于木屑(C2)配方和鲜巨菌草(J1)配方;生物学效率比C2配方高7.09%。L1配方银耳子实体中多糖含量比C2配方高20.61%,比C1配方高24.64%;黄酮含量比C1配方高10.21%,比C2配方高18.66%;粗蛋白含量比C1配方高2.84%,比C2配方高6.12%;三萜含量与C2配方差异不显著。各配方银耳子实体中的重金属铅、镉、汞、砷含量均符合国家标准,菌草栽培的银耳中未检测出棉酚。综合考虑,鲜绿洲1号工厂化栽培银耳的产量和品质优于木屑栽培,是缓解菌林矛盾栽培有机银耳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不同栽培模式对杂交粳稻群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杂交粳稻常优3号和常优5号为材料,设置未施氮处理(0N)、当地高产栽培(对照)、高产高效栽培、超高产栽培、超高产高效栽培和氮肥高效利用栽培等6种不同栽培模式,并观察上述栽培模式对水稻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品种超高产栽培和超高产高效栽培的产量平均分别达12.0 t hm-2和10.9 t hm-2,较当地常规高产栽培分别高出41.6%和29.1%。与当地常规高产栽培相比,超高产栽培和超高产高效栽培等处理的茎蘖成穗率明显提高,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增加,有效叶面积和高效叶面积比率增加。上述两处理还提高了水稻粒叶比,改善了源库关系,并提高了剑叶的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以及抽穗后的根冠比和根系伤流量。这些结果表明,通过栽培技术的集成与优化,可以改善水稻群体质量,获得更高产量。  相似文献   

13.
富有机质土壤栽培方式对大白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田园土壤栽培为对照,研究了以农业废弃物腐熟麦秸与腐熟大粪干及洁净土壤等为主要原料配置而成的富有机质土壤限根和非限根栽培对大白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富有机质土壤非限根栽培的大白菜生长势好,根系活力强,叶绿素含量高,增产效果显著,产量较对照提高了20.68%;亚硝酸盐未检出,硝酸盐含量降低了359mg/kg,降幅达38.26%,富有机质土壤非限根栽培还明显增加了大白菜叶球的干物质含量,增幅为17.2 %;与对照相比, 富有机质土壤非限根栽培的大白菜的粗蛋白含量、总糖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分别提高了4.9%、0.9 %和2.44 %。表明富有机质土壤非限根栽培方式对提高白菜产量及改善营养品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在烟草种植上的应用效果,通过田间试验比较了井窖移栽配以三角栽培技术对白肋烟农艺性状、光合速率、内源激素含量、化学品质以及经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井窖式移栽和三角栽培增加了白肋烟的株高、叶面积和单株叶片数,提高了大田生长期的光合速率;②井窖式移栽和三角栽培提高了白肋烟各生育期间叶片中IAA含量,并且降低了旺长期和成熟期JA与ABA的含量;③井窖式移栽和三角栽培降低了烟叶中烟碱的含量,提高了钾含量及中部叶糖含量,增加了经济产量;④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移栽方式是影响产量和产值的主要因素,贡献率分别为78.57%和61.96%,栽培方式是影响上中等烟率、烟碱和钾含量的主要因素,贡献率分别为68.62%、62.10%和54.74%,移栽与栽培方式对上中等烟率和钾含量存在显著互作效应,贡献率分别为6.95%和45.21%。  相似文献   

15.
不同栽培模式下早稻-再生稻的养分积累与分配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探讨不同栽培模式早稻-再生稻水稻的养分积累动态和分配特征;【方法】以杂交水稻新组合Ⅱ优航1号为材料,采用超高产栽培 (SHC)和常规栽培(CC)模式,通过测定水稻各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含量变化;【结果】超高产模式头季稻稻株N含量在全生育期均高于常规模式,孕穗前稻株P含量、黄熟前及再生稻K含量亦明显高于常规模式。超高产模式头季稻完熟期积累的N、P、K依次达15.06 g/m2、4.58 g/m2、15.8 g/m2,分别比常规模式高出47.2%、21.2%和低9.1%;分配到籽粒的N、P、K比例依次为50.5%、47.8%、25.3%,与常规栽培相近;N、P、K生产效率依次为75.39 kg/kg、247.9 kg/kg、71.9 kg/kg,P、K生产效率略高于常规栽培。超高产模式再生稻完熟期积累的N、P、K依次达10.9 g/m2、4.05 g/m2、12.9 g/m2,比常规模式高出38.0%、30.5%和78.3%;分配到籽粒的N、P、K比例依次为51.0%、68.1%、15.5%,N、K分别比常规模式低9.1%和7.0%;N、P、K生产效率依次为75.60 kg/kg、203.5 kg/kg、63.9 kg/kg;N、K生产效率低于常规栽培的。超高产模式头季稻的N、P、K需求量为:17.9 g/m2、6.77 g/m2、34.9 g/m2,比常规模式高出54.3%、35.4%、73.6%,再生稻N、P、K需求量为:9.59 g/m2、3.61 g/m2、17.20 g/m2,比常规栽培高出61.2%、43.8%、361.1%;【结论】超高产模式下水稻养分需求量大,转运比较顺畅,促进水稻高产的形成,但N、K生产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限根栽培对樱桃番茄品质的影响及限根下叶片氮代谢的变化,以樱桃番茄‘金珠’为试材,采用基质盆栽,研究限根栽培对樱桃番茄单果重、果实品质、叶片硝态氮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容积较小盆钵进行番茄限根栽培,单果重下降,果实品质得到改善,其中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Vc含量提高幅度最高分别可达12.50%、21.75%和3.41%,且栽培容器容积愈小,品质提高和单果重下降愈明显。限根栽培还降低了植株叶片硝态氮的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总之,采用限根栽培能够提高樱桃番茄果实的品质,同时产量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植株叶片氮代谢减弱。试验结果对高品质番茄栽培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冬种马铃薯新品种‘闽薯1号’高产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 ‘闽薯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探讨不同品种和栽培方式对冬种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6种不同处理间商品薯产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以‘闽薯1号’稻草包芯+地膜覆盖栽培的鲜薯产量为39.39 t/hm2,增产44.23%,大中薯率高达95.2%,生育期缩短5天,每公顷可增加纯收入1.66万元,增产增效最为显著。其次是‘闽薯1号’地膜覆盖栽培,‘紫花851’常规栽培处理最低。(2)同一品种不同栽培方式的产量、大中薯率和商品率表现依次为稻草包芯+地膜覆盖>地膜覆盖>常规栽培。(3)同一栽培方式不同品种的产量差异显著,表现依次为‘闽薯1号’>‘紫花851’。稻草包芯+地膜覆盖栽培具有增产增效显著、增温保墒、保水防旱、抑制杂草、减轻病虫害和防霜冻害等优点。马铃薯新品种‘闽薯1号’采用稻草包芯+地膜覆盖配套栽培技术,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冬作马铃薯生长与产量的影响,探索适合低海拔地区马铃薯冬作栽培的品种类型与栽培方式,为冬作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以费乌瑞它、米拉和威芋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起垄覆黑膜栽培、起垄覆白膜栽培和常规栽培方法,研究不同马铃薯品种类型冬作产量表现和不同栽培方式的保温效果及对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栽培具有增温效应,其增温效果依次为:起垄覆白膜起垄覆黑膜常规栽培。米拉平均产量最高,为1706.43kg/667m~2,其次是威芋5号,产量为1567.80kg/667m~2,费乌瑞它产量最低,为768.56kg/667m~2。费乌瑞它虫害率最高,达到90%,商品率最低,为55.41%。米拉虫害率为10.57%,商品率为85.24%。威芋5号虫害率最低,为2.33%,商品率为84.94%。覆膜栽培能起到增温保湿、提前出苗的作用;中熟和中晚熟品种产量和商品率高,虫害发生轻,经济效益好。  相似文献   

19.
杨梅成熟期遭遇梅雨季节,常常造成丰产不丰收,为了改善果实品质,提高经济效益,本试验采用避雨伞栽培杨梅。结果表明:伞内平均温度为28.39℃,伞外平均温度为30.25℃,避雨伞栽培平均温度比伞外低1.86℃。伞内的平均相对湿度为79.91%,伞外的平均相对湿度为77.49%,避雨伞栽培平均相对湿度比伞外高2.42百分点。伞内处理的杨梅叶片长、宽、厚和叶绿素含量显著比对照低10.10%、17.49%、15.79%和29.79%,夏梢长显著比对照低8.31%。避雨伞栽培果实品质有所改善,b*值、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显著比对照高19.22%、15.18%和5.75%;酸含量和落果率显著比对照低8.86%和30.19%。采摘期比对照多1-2天,商品果率比对照提高了5.14%,经济效益提升明显,可适度推广避雨伞栽培杨梅。  相似文献   

20.
杨梅成熟期遭遇梅雨季节,常造成丰产不丰收,为改善果实品质,提高经济效益,采用避雨伞栽培杨梅。结果表明:伞内平均温度为28.39℃,伞外平均温度为30.25℃,避雨伞栽培平均温度比伞外低1.86℃。伞内的平均相对湿度为79.91%,伞外的平均相对湿度为77.49%,避雨伞栽培平均相对湿度比伞外高2.42个百分点。伞内处理的杨梅叶片长、宽、厚和叶绿素含量显著比对照低10.10%、17.49%、15.79%和29.79%,夏梢长显著比对照低8.31%。避雨伞栽培果实品质有所改善,b*值、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显著比对照高19.22%、15.18%和5.75%;可滴定酸含量和落果率显著比对照低8.86%和30.19%。采摘期比对照多1~2天,商品果率比对照提高了5.14%,经济效益提升明显,可适度推广避雨伞栽培杨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