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2 毫秒
1.
以江西省上高县为例,运用实地采样调研、室内分析化验与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地整治区域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及等级变化进行研究,探讨南方水稻主产区的土地整治对耕地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整治后耕地等级整体提升,少了四级地,整治后耕地主要为一、二级地;土地整治项目对耕地自然条件改善不明显,对农田基本建设条件改善比较明显。耕地质量不同级别交换系数的估算,为产权调整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2013年庆阳市华池县乔川乡的黄蒿掌村等3个村土地整治项目为例,在原耕地质量等别更新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增加2级新的土地质量修正,分析土地整治项目对耕地的自然等、利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整治工程实施后,其耕地质量等别提升0.25~1.00个等别;地形坡度、有效土层厚度、表层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灌溉保证率等是对耕地质量变化影响较为显著的因素。可以看出,农用地分等修正方法能有效的对土地整治前后的耕地质量变化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进行评价,是一种较好的检测土地整治对耕地质量影响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评价南泥湾的土地整治效果,以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九龙泉沟土地整治项目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测定土样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养分指标的权重,构建物元模型,对土壤养分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是影响土壤养分质量的主要因子,该整治地区养分等级集中在Ⅱ、Ⅲ、Ⅳ 3个等级,土样所占比例分别为15.38%、46.15%、38.46%,少数部分土壤养分质量虽未达到国家标准,但符合陕西省土地整治工程新增耕地质量标准(试行),因此认为该地区整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为给贵州省开展土地整治提供理论依据,以贵州省凤冈县绥阳镇万亩土地整治项目为例,采用农用地分等修正方法,通过对整治前后耕地自然质量等级进行划分,评价土地整治工程设计和实施对耕地质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整治前项目区耕地的自然质量分78.49分,耕地质量集中分布在3级;整治后耕地的自然质量分120.38分,耕地质量集中分布在4~5级.整治前后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提升2~3级.  相似文献   

5.
为科学指导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评价工作,构建服务于土地整治的区域性多重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分级方法.研究立足土地整治的工程特性和具体实施内容,认为针对土地整治项目区的耕地质量评价应该包括耕地的地力质量、工程质量、空间质量和生态质量4个方面.借鉴耕地质量评价相关研究成果,根据土地整治项目区内生需求与外生因素,结合东北地区区域特点,构建服务于土地整治项目区的多重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指标赋分规则,并基于几何平均法的耕地质量评价分级,将耕地质量划分为1-10个级别的4大质量等级.应用该方法对土地整治项目区进行多重耕地质量评价,能够清晰、全面地判别耕地的各维度质量变化情况,为耕地质量提升和土地整治工程管护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科学指导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评价工作,构建服务于土地整治的区域性多重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分级方法.研究立足土地整治的工程特性和具体实施内容,认为针对土地整治项目区的耕地质量评价应该包括耕地的地力质量、工程质量、空间质量和生态质量4个方面.借鉴耕地质量评价相关研究成果,根据土地整治项目区内生需求与外生因素,结合东北地区区域特点,构建服务于土地整治项目区的多重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指标赋分规则,并基于几何平均法的耕地质量评价分级,将耕地质量划分为1-10个级别的4大质量等级.应用该方法对土地整治项目区进行多重耕地质量评价,能够清晰、全面地判别耕地的各维度质量变化情况,为耕地质量提升和土地整治工程管护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给贵州省开展土地整治提供理论依据,以贵州省凤冈县绥阳镇万亩土地整治项目为例,采用农用地分等修正方法,通过对整治前后耕地自然质量等级进行划分,评价土地整治工程设计和实施对耕地质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整治前项目区耕地的自然质量分78.49分,耕地质量集中分布在3级;整治后耕地的自然质量分120.38分,耕地质量集中分布在4~5级。整治前后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提升2~3级。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充分彰显土地整治工作的综合效益,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法]选取元氏县苏阳乡为研究区,从农用地分等角度,重新确定耕地质量评价指标权重以更新研究区耕地质量等别评价结果,并对筛选出的影响因素指标与耕地质量等别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揭示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结果]土地整治项目可以显著提高耕地质量,研究区耕地质量等别从整治前的国家自然等12等、利用等13等提升至整治后的国家自然等8等、利用等12等。土地整治项目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等方式正向影响耕地质量,对研究区耕地质量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是土壤pH、有机质含量、排水条件和灌溉保证率。[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实施土地整治提高耕地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9.
治沟造地工程对耕地质量等别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对耕地质量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然而土地整治前后的耕地质量变化评估却相对缺乏。本研究通过采用耕地质量等别计算方法,对土地整治前后的土地质量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土地整治后耕地利用等别有所提升,国家自然等、国家经济等的等别有所提高,46.1%项目的国家自然等提升了1等;30.6%项目的国家经济等提升了1等。农作物预期产量得到了提升,整治前、后每667m~2标准量产量提升了98.70kg。治沟造地工程总体上能够提升耕地质量等别,对于保证土地整治工程质量、提升沟道农业生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土地整治是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生产能力的重要工程措施。合理评定土地整治项目区的耕地质量等别情况是现阶段的一项迫切任务,研究土地整治工程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具有积极意义。以农用地分等为基础,分析土地整治项目各工程对耕地质量影响的方式和程度。选取易受土地整治工程影响的农用地易变因素进行重新打分,在土地利用水平上结合土地整治工程的特点增加土地利用修正因素,构建相应的分等计算体系,并以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已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为例,实证研究耕地质量评定方法体系。研究结果显示:整治后研究区的综合自然质量等别由10.8等提升至10.4等,综合利用等别从10.6等提升至9.6等,综合经济等别从11.0等提升至10.5等。说明土地整治项目对提升耕地质量有显著影响,利用农用地分等修正方法可真实准确反映土地整治前后的耕地质量等别变化。  相似文献   

11.
为了突出耕地质量评价对土地整治项目选址的影响,采用农用地分等方法,以延津县的几个项目片区为例,对整治工程实施前后的耕地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项目选址合理的情况下,通过实施土地整治工程,能够有效地提高耕地质量水平、增加粮食产能。建议在确定土地整治项目选址前先行开展耕地质量的预评价工作,并根据评价结果指导项目的实施;同时,建议将土地集中且面积较大、原始生产条件较好但开发利用水平较低的中低等别耕地作为整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耕地质量等别评价——以宜昌市夷陵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质量评价既是全面掌握耕地质量状况,使耕地由数量管理转变为数量、质量以及生态管理,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基础,也是当前研究耕地质量变化,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为了保持耕地质量等级成果的现势性及了解耕地质量的发展趋势,以宜昌市夷陵区为例,在GIS的支持下对耕地等级质量成果更新工作进行研究,进而了解区域耕地质量等别变化及其空间分布情况,掌握年度内耕地现状变化及耕地质量建设引起的耕地质量等别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本次夷陵区更新评价后的国家自然等、利用等、经济等的等别分布与上一轮成果基本保持一致,保证了更新评价成果的连续性,同时耕地总面积呈增长趋势,耕地质量也有一定的提升,主要归因于地区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望都县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土地整理生态效益是指因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项目区的土壤、微地形地貌、水文、植被等生态环境因子变化带来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的变化。土地整理能够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其结果直接影响有效耕地面积和耕地质量,同时对区域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评价和分析土地整理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河北省望都县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将耕地质量指标、植被防护指标、土地利用指标中的7个指标分别定量,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本次评价中耕地质量指标、植被防护指标、土地利用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24、0.623、0.137,建立生态效益评价模型,得到耕地质量指标、植被防护指标、土地利用指标的量化评价结果。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能够客观、有效地反映土地整理项目生态效益,提出提高土地开发整理生态效益的对策和建议,为土地整理实践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分别以农地和林地两种用地情况占主要因子,通过分析各区的土地利用特点,为研究区农业区划及土地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佳县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依托陕西省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项目,选择收集土壤样点250个,进行基本统计特征分析、地统计学分析,应用 GIS 技术,研究佳县耕地土壤全效养分(有机质、全氮)和速效养分(有效磷、速效钾)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如下:土壤全效养分有机质、全氮均处于较低水平,而土壤速效养分有效磷、速效钾均处于中等水平,且四种养分均逐年增加。就地区而言,南区各乡镇表现出更好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基于物元分析模型的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土地整理项目整理前、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旨在为今后土地整理工作中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供经验。【方法】参考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指标体系,根据土地整理项目相关标准,从水、土壤、生物和社会环境4个生态要素中,选取了11个指标构成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在物元分析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改进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了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物元模型,并采用该模型对开原市庆云堡镇土地整理项目进行了评价。【结果】利用构建的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物元模型,对开原市庆云堡镇土地整理项目的评价显示,土地整理后项目区的生态环境等级为“较好”,较土地整理前的“一般”等级有很大提升;土地整理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水量供需能力和灌溉保证率得到提升,水土流失得以控制,人均耕地面积增加,中低产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改善,系统抗灾能力增强。【结论】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说明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物元分析模型在用于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时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明乐乐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8):190-193
近些年来,土地整治在增加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促进耕地生产能力提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国家对土地整治工作的进一步推进,相关学者对土地整治与耕地质量之间的研究日益增多。笔者通过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总结和梳理,指出现有研究成果不足并提出未来重点研究方向,为我国耕地质量提升与管理提供理论支撑。研究采用文献综合法和总结归纳法,结果表明目前研究重点集中在土地整治区耕地质量评价方面,应加强不同类型、不同区域土地整治与耕地质量变化规律研究,并进一步量化土地整治与耕地质量之间的关系,为下一步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蒋明成  谢川  张莉  夏建国  欧定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4037-14041,14048
遵循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模型和指标选取一般原则,采用层次分析法拟定盆周山地土地整理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lphi法筛选指标,最终建立盆周山地土地整理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和ArcGIS地统计插值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土地整理前后的生态安全进行评价。以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上里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进行土地整理前后生态安全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安全等级提高,土地整理前项目区92.62%生态安全等级为Ⅱ级,7.38%为Ⅲ级,土地整理后生态安全等级全处于Ⅱ级;研究区生态安全等级提高幅度不大,土地整理前最低分值非常接近Ⅱ级与Ⅲ级的阀值,土地整理后分值靠近Ⅱ级的下限;评价结果与实际相符。该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对四川盆地盆周山地土地整理生态安全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土地整治的山地丘陵区耕地质量潜力测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准确地识别土地整治改良因素和科学地测算耕地质量潜力对耕地质量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我国现有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分析土地整治工程措施对山地丘陵区耕地质量的影响,提出了一套服务于山地丘陵区土地整治的耕地质量提升潜力测算方法;并通过准确识别土地整治改良因素,确定提升方案,测算了重庆市綦江区耕地质量提升潜力.结果显示:1)研究区现状国家利用等指数区间为648.02~1 659.33,整治后国家利用等指数区间为761.81~1 783.04,耕地质量平均可提高0.79个利用等;2)得到的现状耕地利用等指数与折算为基准作物的实际产量的相关性(R~2=0.895 0)大于农用地分等成果(R~2=0.797 4);3)高潜力分等单元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为平坦、水源较为充足的丘陵地带,整治重点是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低潜力分等单元主要分布在陡坡中山地带和有石灰岩分布的喀斯特丘陵区,整治重点为防止水土流失与保护生态环境.本研究提供的潜力测算方法适应了差别化土地整治需求,保证了测算结果的真实性和潜力实现的可行性,可为山地丘陵区土地整治耕地质量潜力测算提供参考.不同的地质地貌类型,耕地质量提升的核心因子有所差异,土地整治的工程措施应有侧重点.  相似文献   

19.
王栋 《安徽农业科学》2014,(27):9566-9569
以安定区苏家岔流域基本农田整理项目为例,从影响土地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3个方面,选定农地单产、人均耕地面积等12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在利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的基础上,根据实地调查数据,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前后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及其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项目区经过土地整治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效益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