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工栽培竹荪,目前多采用竹类作原料,由于我区竹类原料短缺,致使竹荪栽培在我区很难发展.本人在多年的竹荪栽培试验中,发现长裙竹荪的菌丝体,能在覆盖畦面的麦秸和平菇下床废料堆上旺盛生长.据此笔者多次用纯麦秸、纯平菇废料、麦秸与平菇废料混合进行栽培长裙竹荪,均获成功,与用竹叶、竹枝原料栽培的相比,不仅单产高,且原基形成早,周期短.其中以麦秸与平菇废料混合室外畦栽的产量最高,从播种至头潮采收结束仅80天,头潮平均采收商品干竹荪214g/m~2.现将此法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2.
1987年夏季,黑龙江海伦市双河、井家店两林场发现有丰富的竹荪资源,经东北林业大学邵力平教授鉴定为短裙竹荪.为了开发利用这一珍贵食用菌资源,省林业厅拨科研费2.1万元,成立了竹荪课题组,从1987年7月至1990年末,历时三年半进行了驯化栽培,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菌渣二次栽培草菇过程中基质内碳氮元素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料栽培杏鲍菇后的菌渣再用于栽培草菇,是目前食用菌栽培基质循环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本试验对杏鲍菇栽培前后以及草菇栽培前后的培养料进行取样分析,检测培养料中总碳、总氮、木质素和总糖含量变化。检测结果发现,杏鲍菇栽培过程,培养料含氮量从1.74%提高到1.89%,含碳量从35.83%下降到31.50%,碳氮比显著下降,木质素相对含量从26.61%降低到20.63%;杏鲍菇菌渣堆制过程中,含氮量进一步提高,达到2.21%,含碳量35.29%,碳氮比15.97%,木质素相对含量提升到33.92%;经过栽培草菇,培养料含氮量降低到1.94%,含碳量下降到29.52%,碳氮比15.24%,木质素相对含量下降到24.61%。分析表明,杏鲍菇和草菇均能高效降解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并能有效地提高培养料含氮量,栽培过程中对木质素的分解能力高于对纤维素、半纤维素的分解。  相似文献   

4.
竹荪是我国著名的山珍,不仅味道鲜美、滑嫩爽口,且营养丰富。近年来开始由野生转向人工驯化栽培,商丘市食用菌研究中心结合长裙竹荪的生物学特性,并根据当地的实际生产需要,经过多年的栽培实践,总结出林地栽培长裙竹荪技术,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棘托竹荪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棘托竹荪(Dictyophotaechino-volvata Zang,Zhenget Hu.)是新近发现的竹荪新种原产湖南会同。我所于88年引种,89年在毛竹(Phyllo-stacys heterocycla Var.Pube-scens)林中进行不同栽培料、不同播种方法和栽培料不同消毒方法的试验。现将棘托竹荪的出菇特性和不同栽培措施与发菌快慢、污染程度及菇蕾产量的关系总结成文,以供参阅。材料与方法 (一)菌种:棘托竹荪的试管母种于88年从湖南会同引进。按竹荪菌种的一般配方逐级扩大制种。于1989年4月17日播种栽培。 (二)栽培场地:栽培场地在浙江富阳县新民乡一户农民的宅前毛竹园里。地理位置处于东  相似文献   

6.
以棘托竹荪菌株为试材,采用液体培养的方法研究棘托竹荪深层发酵过程中6种胞外酶的酶活性变化,并对菌丝生物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酶活性与菌丝生物量增长有密切关系。菌丝生物量增加呈"S"曲线,第4~6天增长最快。棘托竹荪菌丝生物量达到最大值之前,羧甲基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活性出现峰值。过氧化物酶、漆酶、多酚氧化酶和蛋白酶的活性与菌丝生物量同步增加。说明发酵过程中棘托竹荪菌丝首先分解利用淀粉和纤维素,然后利用木质素和蛋白质作为碳源和氮源。要提高棘托竹荪深层发酵效率,缩短培养周期,就必须在其菌丝达到最大生物量之前保证碳源和氮源的均衡供给。可根据不同酶的分泌高峰期,确定菌丝的营养利用情况和发酵周期,以收获最大菌丝生物量。  相似文献   

7.
竹荪快速栽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竹荪历来作为山珍贡品而著称于世。为了进一步开发竹荪生产,本文简要地介绍了竹荪的适宜栽培料和栽培方法。试验结果表明,适宜竹荪栽培的培养料为竹叶、竹枝、黄豆杆和山杨柳枝条等。  相似文献   

8.
整棉杆栽培竹荪高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棉杆栽培竹荪高产技术胡文华(湖北省宜昌市四○三区食用菌研究所443002)笔者经多年试验研究,探索成功用整棉杆直接露地栽培CD611长裙竹荪(本所选育)速生高产新技术。所用的棉杆不切短、不粉碎、不添加辅料营养,只需经碾压和浸泡后即可直接用于栽培。只...  相似文献   

9.
竹荪(Phallus spp.)是我国常见食用菌,部分物种已实现规模化栽培。市场上销售的多数竹荪产品因外观与长裙竹荪(P. indusiatus)非常接近,被标注为“长裙竹荪”或“竹荪”。笔者采用形态鉴定方法,并基于ITS-LSU联合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多数市售竹荪产品为红托竹荪(P. rubrovolvatus)和棘托竹荪(P. echinovolvatus),有些为白赭竹荪(P. cremeo-ochraceus),而长裙竹荪很可能在我国无自然分布。  相似文献   

10.
谷壳代替竹木栽培竹荪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绩 《食用菌》2005,27(6):29-30
宁化县食用菌生产开发办公室从2000年开始试验用谷壳代替竹木材料栽培竹荪,至2004年全县用谷壳代替竹木栽培竹荪面积已达133hm^2,且产量、质量不受影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现将该技术总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竹荪为名贵食用菌,素有“真菌皇后”之美称。我国人工栽培竹荪始于20世纪70年代,多产于竹源丰富的江南山区。20世纪80年代末期,利用农作物秸秆栽培竹荪获得成功,使北方平原地区人工栽培竹荪成为可能。自2000年以来,以农作物秸秆为栽培原料,探索出竹荪与粮菜间作套种高效栽培技术,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2.
果园套种竹荪栽培技术葡萄、柑桔、李、梨等果园和房前屋后的竹木林下空闲地,是套种竹荪及其他食用菌良好的天然场所。在果园里多层次立体种植,即节约遮荫材料,省工省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又达到果菇双收的成效。1栽培季节的选择根据当地地理条件和竹荪生长发育特性,...  相似文献   

13.
以香菇、平菇、秀珍菇等7种食用菌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菌丝生长状况、木质纤维素降解酶活性和木质纤维素含量,探讨不同食用菌对猕猴桃枝中木质纤维素的降解能力,以期为进一步利用猕猴桃枝生物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猕猴桃枝可作为7种食用菌栽培的原料,但生长适应性不同,食用菌对猕猴桃枝基质中木质纤维素的降解具有一定的选择性;秀珍菇选择性降解木质素效果最佳,栽培20 d后木质素降解率达35.6%;平菇对基质中纤维素降解作用最好,栽培25 d时纤维素降解率达48.3%;鹿角灵芝对基质中半纤维素降解作用最强,栽培30 d时降解率达68.3%。  相似文献   

14.
薛琎 《食用菌》1995,17(5):27-28
竹荪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我市地处大别山区,自然条件适宜,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竹荪生产,为摸索竹荪菌丝体适宜生长的基质,我们进行了本项试验。 一、材料和方法 (一)供试菌种 ①贵竹:贵州农学院植保系提供。②上竹:上海农科院食用菌所提供。均属长裙竹荪。  相似文献   

15.
《中国食用菌》1990年第5期发表了《高温型竹荪培养基的筛选》一文后,,引起了很大反响,纷纷来信要求介绍栽培技术。为满足读者要求,撰写本文供参考。一、菌株和种型的选择: 目前人工栽培的竹荪有短裙、红托、长裙和棘托四个种。前两个种属中低温型,在高温地区栽培,往往造成产量不高甚至失败;长裙竹荪是中高温型,栽培技术难度大,管理不当,产量不高;棘托竹荪的菌丝和子实体,在25℃~35℃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发育,且耐涝和干旱,适宜高温地区栽培。棘托竹荪菌丝体和子实体的宏观形态,  相似文献   

16.
竹荪,又名竹笙,网纱菌,是一种珍贵食用菌,体态优雅,素有“真菌之花”“菌中皇后”之美称。棘托竹荪是竹荪众多品种之一。该品种耐涝耐旱耐高温,菌丝生长旺盛,播种后80~100d即可采收,周期短,效益高,特别适合夏季林下套种。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园艺所从2015年开始致力于棘托竹荪林下栽培的播种季节、林地选择、出菇管理、病虫害防治、烘干技术等方面研究与探索,总结出了成都地区林下棘托竹荪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竹荪与农作物套种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茜 《中国园艺文摘》2011,27(7):136-136
竹荪栽培技术粗放,可与多种农作物进行套种。以竹荪与玉米套种为例,从菌种选择与栽培季节、场地选择、原料准备、播种栽培、种植管理等方面介绍竹荪与农作物套种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8.
竹荪代料栽培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宗平  黄藩茜 《食用菌》2002,24(3):21-22
本文研究利用玉米芯、杂木屑等农林废弃物代料栽培竹荪 ,从菌丝生长情况 ,单位面积产量及生物学效率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 ;栽培试验显示生物学效率均达到了 90 %以上 ,从而为利用这些原料栽培竹荪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现有竹荪生产多采用野外畦床式栽培,品种常用高温型棘托、长裙竹荪。接种后菌种在畦床内潜伏生长2—3年,而每年出菇只有一季(6~10月份),其余7个月则为空闲时间。如何充分利用竹荪菌丝休眠期这阶段的空闲场地?近年来我所作了试验与研究,在竹荪畦床面上排放木屑袋栽香菇菌筒,形成立体化栽培,获得一地多用,省工、省地、管理方便,一举两得的效益。一亩地种植竹荪400平方米,可收竹荪干品80公斤,价值5万元,套种香菇8000筒,可产鲜品6000公斤,产值2万元,两项合计产值7万元以上,成为我国当前食用菌生产中高  相似文献   

20.
竹荪大田畦栽高效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振兰 《食用菌》2010,32(5):56-57
竹荪又名"竹笙"、"竹参"、"仙人伞",是一种名贵的食药兼用食用菌品种,被誉为"菌中皇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及对竹荪认识的不断深化,在国内外市场竹荪的销量也不断上升,产品价格趋于平稳,刺激了竹荪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就闽北竹荪生产现状而言,尽管栽培面积很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但在提高产量、增加效益方面还有很大的挖掘潜力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