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大白菜耐热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大白菜耐热性的机制和遗传特性,耐热能力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以加快遗传效应为主,兼有上位性效应。采用高温锻炼可以有效提高大白菜的耐热能力,而采用传统的育种方法并结合细菌工程技术将其大白菜耐热育种取得更大成效。  相似文献   

2.
番茄耐热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耐热性不同的6份番茄亲本,采用半轮配法配制双列杂交组合,对F1、F2、B1、B2、P1、P26个世代进行耐热性遗传模型分析和遗传参数估算。结果表明:番茄耐热性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以加性效应为主,兼有显性效应;狭义遗传力较高,一般配合力方差居主导地位,基因加性效应大于显性效应。  相似文献   

3.
甘蓝显性雄性不育材料DGMS79-399-3不育性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采用两种不同的遗传分析模型, 研究了甘蓝显性雄性不育材料DGMS79-399-3不育性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 运用Griffing Ⅱ的方法进行遗传效应的分析, 就不育度而言, 加性作用的方差占总的遗传方差为21.89% , 而显性作用的方差为78.11%; 广义遗传力为97.22% , 狭义遗传力为21.23%。配合力的比较结果表明, 5个不育亲本中, 523-16的一般配合力最高, 达3.17; 特殊配合力最高的组合是606-7 ×102, 达10.42。用6个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进行遗传规律的研究, 结果表明, 影响甘蓝显性雄性不育材料育性的最适遗传模型为一对加性- 显性主基因+加性- 显性- 上位性多基因模型(D模型) ,主基因的遗传率为82.03% ~94.12% , 微效基因的遗传率为0.14% ~10.94% , 两种遗传分析模型研究结果均表明: 主基因的显性作用在不育性表达中占主导地位, 但主基因的加性作用以及微效基因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4.
大白菜种子荚内发芽严重影响大白菜种子质量,是一种劣性性状。以6个大白菜高代自交系作亲本,按Griffing第3种方案配制30个杂交组合,对大白菜种子荚内发芽进行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大白菜种子荚内发芽率一般配合力方差与特殊配合力方差相当;大白菜种子荚内发芽受亲本遗传因素影响,由基因加性和非加性效应共同控制,种子荚内发芽除了受核基因控制外还受胞质基因影响;大白菜种子荚内发芽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均较低,同时受环境影响较大,可以在早期世代根据单株的表现型进行选择,而且应扩大群体规模。  相似文献   

5.
辣椒产量和品质性状Hayman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辣椒(Capsicam annuum L. ) 6个亲本, 按(1 /2) n ( n - 1) 双列杂交法配制15个杂交组合, 用Hayman双列杂交分析法估算5个关于产量、品质性状的遗传参数。Wr对Vr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小区产量、辣椒素和干物质含量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 早期产量的遗传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Wr +Vr与Yr间相关分析表明, 单株产量、小区产量、早期产量和干物质含量呈负相关,说明含有更多显性基因的亲本具有较小的Wr +Vr值; 辣椒素含量呈正相关, 说明含有较多辣椒素显性基因的亲本具有较大的Wr +Vr值。遗传参数估算表明, 辣椒素和干物质含量的遗传是加性效应方差明显大于显性效应方差; 单株产量和小区产量的遗传加性效应方差明显小于显性效应方差; 早期产量的遗传是显性效应方差显著大于加性效应方差, 同时还存在显著的、复杂的上位性效应。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6个亲本,按(1/2)n(n-1)双列杂交法配制15个杂交组合,对辣椒TMV、CMV、疫病、疮痂病抗性进行了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亲本、不同病害抗性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不同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差异较大,疫病抗性显性方差所占份量较大,加性方差所占的份量较小;CMV和疮痂病抗性是加性方差所占份量较大,显性方差所占份量相对较小;TMV抗性介于二者之间。同病害抗性间所有一般配合力的相关系数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特殊配合力是CMV与疮痂病间的相关达到了极显著水平,TMV与CMV间和疫病与疮痂病间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7.
花椰菜自交系配合力分析及性状遗传特点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4个亲本自交系按照Griffing方法Ⅱ配制杂交组合12个,估算其一般配合力(GCA),特殊配合力(SCA),总配合力(TCA)和遗传力(h^2B,h^2N)及优势率(q^2),结果表明:单球重,成熟期(定植-采收)的一般配合力大于特殊配合力,遗传力大,优势率低,株幅,株高,叶片数的一般配合力小于特殊配合力,遗传力大,优势率高,说明各性状的遗传均受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的共同作用。只是这两种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6个亲本,按(1/2)n(n-1)双列杂交法配制15个杂交组合,对辣椒TMV、CMV、疫病、疮痂病抗性进行了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亲本、不同病害抗性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不同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差异较大,疫病抗性显性方差所占份量较大,加性方差所占的份量较小;CMV和疮痂病抗性是加性方差所占份量较大,显性方差所占份量相对较小;TMV抗性介于二者之间。不同病害抗性间所有一般配合力的相关系数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特殊配合力是CMV与疮痂病阃的相关达到了极显著水平,TMV与CMV间和疫病与疮痂病间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
辣椒主要病害抗性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6个亲本,按(1/2)n(n-1)双列杂交法配制15个杂交组合,对辣椒TMV、CMV、疫病、疮痂病抗性进行了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亲本、不同病害抗性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不同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差异较大,疫病抗性显性方差所占份量较大,加性方差所占的份量较小;CMV和疮痂病抗性是加性方差所占份量较大,显性方差所占份量相对较小TMV抗性介于二者之间.不同病害抗性间所有一般配合力的相关系数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特殊配合力是CMV与疮痂病间的相关达到了极显著水平,TMV与CMV间和疫病与疮痂病间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0.
番茄果实抗射裂性和耐压性遗传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数量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分析了五亲本杂交试验83和84两年的测定结果,估算出番茄果实抗裂性和耐压性的遗传效应,为育种工作提供了遗传学的依据。三组杂交回交试验世代平均数的分析表明,控制番茄果实抗射裂性的基因效应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但以加性效应为主,不同品种的基因效应存在差异。五亲本1/2P(P 1)双列杂交试验表明,果实抗射裂性的一般配合力大于特殊配合力,欲得到高抗裂品种,宜采用杂交育种方法。果实耐压性的五亲本1/2P(P 1)双列杂交试验遗传模型分析表明,耐压性亦为数量性状,杂种表现居双亲之间,遗传效应为加性兼部分显性,其显性或趋向于不耐压,或趋向于耐压,不同品种有别,欲得到耐压力强的新品种,宜采用杂交育种方法,早期世代即可进行选择,可能获得耐压性超双亲的个体;抗射裂性与耐压性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结球甘蓝耐裂球性状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结球甘蓝‘79-156’和‘96-100’为亲本配制的6 个联合世代(P1、P2、F1、B1、B2、F2)群体为试材,采用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耐裂球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两年结果均表明,耐裂球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为E-0 模型,即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两对主基因均以加性效应为主,且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2010 年该组合B1、B2、F2 分离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7.3%、1.4%和59.1%,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0、56.2%和0,遗传变异平均值占表型变异的60.9%,环境变异平均值占表型变异的39.1%;2011 年该组合B1、B2、F2 分离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5.5%、22.3%和84%,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0、24.3%和0,遗传变异平均值占表型变异的63.9%,环境变异平均值占表型变异的36.1%。表明该性状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同时受环境影响较大,应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B1、F2 主基因选择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结球甘蓝抗寒性配合力分析及优良抗寒组合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自交分离和抗寒性鉴定,选育出经济性状优良的结球甘蓝抗寒自交系逾30份,以其中6份抗寒性有一定差异的自交系为试材,按照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Ⅳ进行甘蓝抗寒性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甘蓝抗寒性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以加性效应为主,随着寒害程度的增加其加性效应所占比重增加|一般配合力方差在总遗传方差中所占比重较大,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的均方比大于7,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因此在甘蓝抗寒育种中应重视早期世代的选择。结合配合力测定结果及田间经济性状调查结果,初步明确两个优良抗寒越冬甘蓝新组合。  相似文献   

13.
以大白菜抗TuMV品种BP8407的高代自交系和感TuMV品种极早春的高代自交系,抗TuMV品种二青的高代自交系和感TuMV品种春大将的高代自交系配制两个F2群体。以F2群体人工摩擦接种TuMV-C4后的ELISA鉴定的P/N值为抗性鉴定指标,应用P1、P2、F1、F2 4个世代的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方法,分析了大白菜TuMV抗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大白菜TuMV的抗性由2对主效基因控制,遗传模型分别为E-1、E-0,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6.51%、77.64%。因此,大白菜对TuMV-C4抗性符合2对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模式,抗性遗传以主基因为主。  相似文献   

14.
黄瓜叶面积的主+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叶面积差异极显著的黄瓜小叶自交系‘SJ57-h’和大叶自交‘系SJ11-1’配制成的P1、P2、F1、F2、B1、B2等6个世代为材料,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结合春秋两季的试验数据,研究了叶面积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春季和秋季叶面积的最适遗传模型均为E-0模型,即叶面积由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且均具有大叶亲本优势,即叶面积大小更趋近于大叶亲本。春季,B1、B2和F2分离世代的主基因遗传力分别为75.1%、26.59%和61.19%,多基因遗传力分别为0.36%、55.41%和21.39%,环境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为25.03%、73.79%和39.01%;秋季B1、B2和F2分离世代的主基因遗传力分别为80.16%、34.82%和86.59%,多基因遗传力分别为0、49.18%和0,环境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为20.43%、65.48%和13.51%,表明黄瓜叶面积主要受两对主基因控制,B2世代受环境影响较大,B1、F2世代主基因选择率较高,B2世代多基因选择率较高,应该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5.
摘要:以感黑斑病自交系L63和抗黑斑病自交系L9为亲本建立了6个世代联合群体(P1、P2、F1、BC15、BC1R、F2),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群体的黑斑病抗性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黄瓜抗黑斑病性状符合D-2遗传模型,受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一显性多基因控制;BC15、BC1R、F2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0.23%、60.23%、75.18%,多基因遗传率均为0。说明控制黄瓜黑斑病的抗性为主基因遗传,并且遗传稳定,环境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大于24.82%、小于39.77%,也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大白菜黑斑病抗性遗传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2 个抗病品系和2 个感病品系作为试材,并配制杂交组合,采用真叶期人工接种病菌鉴定F1 、F2 、B1C1 、B1C2 杂种抗性的方法,研究了大白菜对黑斑病的抗性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大白菜对黑斑病的抗性为显性遗传,并受单个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7.
黄瓜耐低氮基因型的筛选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4个黄瓜基因型为筛选材料,将盛果期所检测的10个指标与耐低氮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发现叶绿素b含量是最理想的黄瓜耐低氮性筛选指标。以此指标筛选得到D0328和D0422两个叶绿素b含量最高和最低的品种,分别作为父本和母本形成杂交组合。通过D0422×D0328构建6个世代(P1、P2、F1、F2、BC1P1和BC1P2)遗传分析体系,分析结果表明:黄瓜耐低氮性是数量性状,符合加性-显性模型,以加性效应为主;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均较高,其遗传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18.
菊花观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选用3个切花菊品种为母本,4个盆栽小菊为父本,以3 × 4不完全双列杂交(NC II)设计衍生的12个家系实生苗为材料,估算了菊花(Dendranthema × grandiflorum)7个观赏性状的配合力和群体遗传参数。结果表明:(1)花径、舌状花数和舌状花长主要由加性基因效应控制,株高和叶长主要由非加性基因效应控制,叶宽和舌状花宽可能由加性和非加性两种基因效应共同控制。(2)‘早意红’在7个观赏性状上均具有正向的一般配合力(GCA)效应,综合表现较好;在培育重瓣性高的品种时,‘Herby’ 可以作为重要亲本;‘Herby’ב玉满堂’,‘青心红’ב早意红’和‘红雀舌’ב03-11-2’杂交组合在大部分性状上具有正向的特殊配合力(SCA)效应,杂种后代综合表现较好。(3)群体配合力方差及其对杂种贡献率表明,除舌状花宽外,其他6个观赏性状具有不同程度的母本效应;7个观赏性状广义遗传力(h2B)差异较大,其中舌状花宽最小,为59.56%,舌状花数最大,达80.40%;除舌状花数的狭义遗传力(h2N)达到80.40%外,其他6个性状的低于50%,说明舌状花数的遗传稳定性高,早期世代时应增加选择压。  相似文献   

19.
以橘红心大白菜自交系(LH)、普通心大白菜自交系(91-12)为亲本,研究了橘红心大白菜子叶颜色的遗传特征及其在环境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橘红心大白菜和普通心大白菜正反交后代(F1和F1′)子叶颜色均为黄色,F2和BC1F1群体子叶颜色分离比分别为3∶1和1∶1(黄色子叶∶橘红子叶),这说明橘红心大白菜子叶颜色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橘红色对黄色表现为隐性|子叶颜色、花色和球心色三者的遗传表现为一因多效,即橘红子叶植株的球心色和花色也为橘红色。在遮光或者弱光处理结束后,光照2 h橘红心大白菜的子叶颜色可以稳定表现,在低温遮光条件下表现最为显著,催芽时间不同(24 h或48 h)不影响橘红心大白菜子叶颜色的表现。因此,子叶颜色可以作为橘红心大白菜选育中的一个理想的形态标记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