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紫背天葵(Begonia fimbristipula)是集营养保健和特殊风味为一身的野生高档蔬菜之一,也是 南方传统中药材,但人工栽培尚存在较大的技术障碍。以紫背天葵为研究对象,对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 区贺州市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野生植株根际土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 Fungi,AMF)孢 子、菌根侵染率和土壤营养元素等开展研究,以期对后期的菌根化栽培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紫背 天葵根际土中AMF 种类丰富,孢子密度大,菌根侵染率较高,共统计真菌孢子26 种,主要属为球囊霉 属(Glomus)、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盾孢囊霉(Scutellospora)和巨孢囊霉属(Gigaspora);根际 土孢子密度和菌根侵染率在不同采样点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且均与土壤的全K 含量呈负相关,与交换 性Ca 含量呈正相关,另外,AMF 孢子丰富度与速效K 呈负相关,菌根侵染率与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 可见紫背天葵野生根际土的真菌孢子在K 含量较低时,多样性较高,主要为球囊霉属和无梗囊霉属的种 类。  相似文献   

2.
印度西高止山药用植物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印度西高止山脉南北Goal区内25个科的36种药用植物的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30个物种带有丛枝菌根真菌,其余6个物种没有丛枝菌根真菌定植。在根际士壤中,共发现了来自5个菌属(球囊霉属、无梗囊霉、盾巨孢囊霉、巨孢囊霉属和Ambispora)的42种丛枝菌根真菌。本研究区内,球囊霉属是优势属,聚线绣球菌是优势种。定植百分比和孢子密度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南、北Goa区内,Simpson和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说明该区具有稳定、多样的植物群落。  相似文献   

3.
针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山坡地自然环境条件,通过试验示范,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适于该区的大扁杏丰产栽培技术体系,在生产实践中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的主要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围绕封山育林,对山西省西部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植被性质,土壤基质和植物群落演替进行了细致分析与探讨,就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植被恢复提出了可借鉴的看法,特别对在本区域开展封山育林的技术可行性,现有资源的可利用性,投资的高效性及成效的显著性,形成群落的多样性进行了论述,提出在公益林的经营管理上,要向形成多林种,多树种,复层混交的自然林业发展,采用封山育林满足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丛枝菌根真菌扩繁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丹萍 《河南林业科技》2004,24(2):12-13,15
本研究以白三叶草作为宿主植物,采用单孢接种和多孢接种,在土培、沙培和液培条件下培养丛枝菌根真菌。综合分析丛枝菌根真菌各项菌剂生产指标,筛选丛枝菌根真菌、培养方法及接种方法的最佳组合,为生产实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笔者阐述了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造林树种的选择及苗木规格,介绍了整地时间、整地方法,及树种的配置方式、栽植时间和栽植方法,最后阐述了抚育管护的方法,以期为今后山西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造林提供技术支撑及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石油生产工艺,将地面工程划分为四个功能区。针对每个功能区的特点、立地条件类型、植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按照适地适树的造林原则,阐述了低效油田各生产功能区生态建设树(草)种的配置和养护,对改善油区生态环境,控制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三门峡黄土丘陵沟壑区为研究对象,进行植被恢复与重建的试验。5年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区的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植被恢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杨林 《甘肃林业科技》2012,37(3):32-35,39
2009年,对定西巉口林场人工针叶林、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23个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和林下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了连续观测和调查.结果显示:山杏林地土壤水分最低,青杨林和青杨+油松混交林地最高,均与其他林地存在显著性差异,荒草地土壤水分高于其他林地介于中间;土壤水分亏缺量最大的为阔叶乔木或灌木林,其次为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衰退的人工林地土壤水分亏缺量最小;浅层土壤水分(0~80 mm)与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相关性极显著,存在线性关系.而深层土壤水分与上面3个植物多样性指数无相关性.该研究对阐明人工林地土壤水分环境以及其与群落发育阶段和植物多样的相应关系,指导科学培育人工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和筛选沙地柏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的造林关键技术,在安塞县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等方法设计造林。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生根粉溶液浸根+保水剂与根部土壤混合处理时,沙地柏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最高,分别达到100.00%、98.45%;(2)抗旱造林技术的优组合为:50×10^-6生根粉溶液浸根、20 g保水剂与根部土壤混合和秸秆覆盖造林穴坑;(3)在沙棘林下,沙地柏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可以达到较高水平,分别为99.04%和95.74%,但生长量显著低于荒草地。  相似文献   

11.
Studies were carried out on the 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 fungal association in four potential timber yielding tree species from four forest areas of the Western Ghat region of Goa, India. The edaphic factors selected for the study varied within the four study sites. Significa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rrelations were exhibited between spore density and root colonization of AM fungi at two sites, Collem and Dharbandoda. The study recorded the presence of 21 AM fungal species belonging to three genera—viz., Acaulospora, Gigaspora, and Glomus. The present study suggests that there is a site specific variation in root colonization (except at Mollem) and spore density as well as edapho-specific variation in association,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AM fungi associated with potential timber yielding trees from four forest areas in the Western Ghat region of Goa. Further investigations of AM fungal dynamics if carried out can help elucidate the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AM fungal associations in the Western Ghat region of Goa. To add, learning more about the ecology and intricacies of the AM association is crucial for attaining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its life cycle and functions in edapho-climatic conditions of the Western Ghat region of Goa to further use it in the management of reforestation practices.  相似文献   

12.
指出了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约占陆地总面积的20%,在国家生态安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近年来过量的放牧和毁草开荒等人为因素,使草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内蒙古呼伦贝尔退化草原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了不同退化程度草场的牧草根段AM真菌侵染率及多样性的变化,根据土壤因子分析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显示:土壤含水量、土壤团聚体结构数量、总碳含量、土壤脲酶活性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加深而显著下降,土壤pH值和EC值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而土壤有效磷含量、土壤蔗糖酶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则呈现出轻度退化>未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的趋势。牧草根段AM真菌侵染率随退化程度加深而显著下降,并与土壤含水量、脲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值、EC值呈显著负相关。从土壤样品DNA中扩增AM真菌特异性片段并采用DGGE技术对AM真菌多样性进行分析,发现AM真菌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均匀度变化均呈现轻度退化>未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的趋势,且都与土壤有效磷、碱性磷酸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蔗糖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人为干扰对草原土壤根际AM真菌群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且于土壤因子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些研究可为更好地理解草原退化原因及更有效地进行草原植被开发和修复提供可靠地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笔者通过黄土丘陵区防护林综合配套技术构建的实践与探索,结合林业工程的生态公益性出发,以参与式PDCA项目周期管理方法为基础,创造性地引入培训(Train)这一环节,提出了增能扩效PTDCA项目周期管理模式。具体阐述了PTDCA的涵义,从制定计划、培训、项目实施、监测评估和完善改进5个方面介绍了PTDCA在防护林建设中的应用过程,指出了项目实施具有提高森林覆盖率、提高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增加林木生长量和加强培训效果4个方面的成效,最后对PTDCA项目周期管理模式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丛枝菌根对植物抗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综述了国内外丛枝菌根影响宿主植物的抗旱性、耐盐性、抗低温性、抗重金属毒害及抗病虫害能力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提出了丛枝菌根真菌影响植物抗逆性研究领域值得深入研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陕西省咸阳地区16种林木VA菌根研究,从根际土壤中分离鉴定出VA菌根真菌17种。其中无梗囊霉属1种,球囊霉属16种,球囊霉属为广谱性菌根真菌,摩西球囊霉、地表球囊霉,地球囊霉为常见种,本文还分析了VA菌根真菌与宿主植物的选择性及其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6.
我国南方桉树人工林菌根合成及其多样性研究(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桉树人工林菌根真菌资源和菌根类型进行了调查 .对采自广东、云南 15个桉树林地的根系样品进行了显微观察 ,结果证实了在自然土壤中桉树能形成不同类型的菌根 ,检查的根样在不同程度上均有菌根菌的感染 .其中 ,有 4个人工林的根系样品AM感染率在 50 %以上 ,另有 4个根样ECM感染根段长超过 50m .调查发现林分年龄大小对菌根形成及菌根类型有一定的影响 ,表现在幼林及过熟林菌根感染率均较低 ,而 4~ 7年生按树林菌根感染率相对较高 ,在同一根系上AM与ECM菌间存在一定的竞争性 .在菌根菌资源方面 ,从总体上来说 ,我国南方菌根菌资源较少 ,尤其是ECM菌 .调查结果表明 ,我国南方桉树人工林根际土壤中有AM菌 2 8种 ,隶属于 4个属 ,其中以球囊霉属真菌最多 ,占 6 4 % ;地球囊霉在所采集的土样中出现的频度最高 .南方 15个桉树人工林中发现有 17种ECM菌 ,隶属 10个属 ,其中彩色豆马勃、多根硬皮马勃、光硬皮马勃等菌种在两广地区许多桉林中较常见 ,云南地区则多以黄须腹菌、硬皮马勃等菌较多 .这些ECM菌通常生长于松树林中 ,能否与引进的桉属树种形成较好的菌根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本文对自然条件下混合菌根的形成及真菌间的竞争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依托中日合作第二期黄河中游流域防护林建设项目,以昕水河流域的典型地区吉县、大宁、蒲县、隰县4个县为试验点,运用三分式径流增肥整地技术对该地区土壤理化性质、蓄水能力展开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孔隙状况得到明显改善,10 cm~60 cm土层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平均提高了6.4%~7.8%和8.8%~11.2%,特别是0 cm~30 cm土层,与对照相比,孔隙状况得到极大改善;4种三分式径流增肥整地方式0 cm~40 cm土层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及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均有较大提高,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57.1%,21.21%,17.0%,3.2%,38.1%,51.1%和22.5%;水平沟整地秋季、春季土壤含水率分别比对照高1.1%和1.3%,相对提高了5.7%和13.7%.鱼鳞坑整地秋季、春季土壤含水率分别比对照高1.1%和2.4%,相对提高了5.5%和26.4%.在最干旱的6月份,水平沟整地和鱼鳞坑整地平均土壤含水率分别提高了2.5%和2.4%,相对提高了35.7%和37.5%.  相似文献   

18.
丛枝菌根真菌对岩溶区植物水分吸收利用的促进作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溶区季节性干旱频繁发生,植物生长受到限制。丛枝菌根真菌是岩溶生态系统中重要生物组份,对植物水分吸收与生长具有积极的效应,可促进植物生长和增强植物抗岩溶干旱的能力。文中通过分析岩溶干旱环境下植物水分利用策略,探讨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水分吸收利用的促进作用及其菌丝输水、改善土壤团聚体和植物营养、影响水通道蛋白基因表达等调控机制,指出今后在应用稳定同位素探索岩溶植物水分利用策略时尚需考虑植物类型、岩溶生境等因素影响,还需加强土著优势菌种的筛选及深入研究植物水分吸收利用的调控机制,以期为石漠化地区植被修复重建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明确横断山脉亚高山带高山栎林下AMF孢子分类地位。 方法 自横断山脉亚高山带不同地段选择6个高山栎根围土壤和根系样本,对其土壤中AMF孢子利用湿筛沉淀法进行选取。利用AMF特异引物对其ITS区段18S rRNA基因进行扩增,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其进行鉴定,构建系统发育演化树并推测其亲缘关系。 结果 四川、西藏高山栎林下土壤AMF孢子与根系克隆为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云南香格里拉高山栎林下土壤AMF孢子与根系克隆为球囊霉属(Glomus)。克隆结果表明:AMF能够广泛存在于高山栎组植物根系。根系苯胺蓝染色结果可见明显类似丛枝和泡囊的结构。综合高山栎土壤AMF孢子与根际AMF鉴定结果认为,高山栎林下存在大量AMF,且目前不同采样地高山栎林下根围土和根系分别仅发现一种AMF存在,提示各高山栎同时仅能与一种AMF发生共生关系。此外,高山栎林下AMF孢子在演化过程中发生分化并介于Paraglomus与Glomus的分类地位之间,且西藏、四川地区AMF与云南香格里拉地区AMF存在差异。 结论 本研究发现,自然条件下横断山脉亚高山地区高山栎林下菌塘普遍存在AMF,且云南香格里拉地区高山栎根系AM与Glomus属更接近,说明AM在长期演化过程中随地域迁移出现分化。为了解横断山脉亚高山带高山栎林下AMF的形成与演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丰富种质资源,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引进乔木树种105个,分属于15科25属,进行筛选、驯化,鉴选出了适宜该区坡地生长的樟子松、油松、侧柏、刺槐,适宜沟底生长的山杨、胡杨、乌柳,经济树种梅杏、红枣、桃等8科12属90余个优良树种。并研究了其立地条件及水、肥需求规律,提出了不同树种立地范围。结果表明:刺槐耗水量较大但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油松、侧柏耗水量较少适于旱坡地种植;杏宜种植于水肥条件较好的阳坡或半阴坡;梨阴坡、阳坡均可;枣应植于阳坡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