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思茅松天然次生林林分直径结构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思茅松天然次生林3块样地资料为依据,对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Beta分布,Gamma分布拟合及预测思茅松天然次生林直径分布的适用性进行分析、比较,选出最适合于拟合及预测该林分直径结构的分布,并用卡方统计量对4种分布进行检验,结果表明:Weibull分布描述思茅松天然次生林的直径分布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张文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7736-7737,7740
以40块思茅松幼、中龄人工林样地资料为依据,利用正态分布和Weibull分布密度函数对林分的直径分布进行拟合。卡方检验表明,正态分布的适合率为95.0%,Weibull分布的适合率为97.5%;Weibull分布、正态分布都可以用来描述思茅松幼、中龄林林分直径分布。林木竞争、分化激烈的林分,用Weibull分布来描述其林分直径分布较正态分布适合;而竞争、分化不太剧烈的林分,尤其是自疏开始前的幼龄林,用正态分布来描述其林分直径分布较Weibull分布适合。  相似文献   

3.
黄丰桥林场杉木林分直径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南省国有黄丰桥林场的杉木人工林为对象,采用相对直径法研究林分直径结构规律,通过确定相对直径的取值区间,分析相对直径与林分直径正态分布特征统计量的关系,相对直径与直径Weibull分布特征统计量间的关系,得出了相对直径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吉林省延边地区天然赤松林(平均年龄为40年)的直径分布进行了分析,认为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天然赤松林的胸径分布表现出由正态分布型转向韦布(Weibull)分布型,偏度由负偏趋于正偏,峭度逐渐变大的动态分布规律.可供合理经营等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5.
长白山杨桦次生林直径结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长白山金沟岭林场杨桦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杨桦次生林直径分布特征,通过Weibull分布函数和负指数分布函数2种直径分布模型的模拟和检验,表明两者都适宜于异龄次生林的直径分布模拟;计算了次生异龄林中连续2个径阶中的株数之比(常数q值),分布范围为1.26~1.49.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吉林省延边地区天然赤松林(平均年龄为40年)的直径分布进行了分析,认为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天然赤松林的胸径分布表现出由正态分布型转向韦布分布型,偏度由负偏趋于正偏,峭度逐渐变大的动态分布规律。可供合理经营等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7.
利用Weibull分布描述日本落叶松的直径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W e ibu ll分布对日本落叶松直径结构进行研究。根据检验结果表明:拟合效果良好,并据此建立起了a、b、c参数的预测模型。提出了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林分结构合理分布的理论参数,为合理经营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选择能够正确拟合经过采伐后的长白山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直径结构分布的模型。【方法】以长白山12块经过2~3次采伐的云冷杉过伐林固定样地数据为依据,分别运用负指数、三参数Weibull、限定混合Weibull模型拟合云冷杉混交林的直径分布。【结果】12块样地密度为535~1 035株/hm2,平均胸径变化不大,在20.1~23.9cm;所有样地直径分布偏度为正。除1号、7号样地的直径结构用负指数模型效果较好,2号、4号样地用三参数Weibull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外,其余样地均适合用限定混合Weibull模型拟合。【结论】3种分布模型中,负指数模型拟合近似"反J"型曲线时效果较好,而限定混合Weibull模型在拟合不规则直径分布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山杨天然林林分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73块山杨标准地资料,研究分析了山杨天然林的林分结构,验证了f(D)=aDB十K关系成立,林分直径分布遵从Weibull分布时,其林分树高分布、年龄分布也遵从Weibull分布的理论。结果表明,山杨天然林多属单层同龄纯林,且直径结构表现出了很强的规律性;在直径较小的山杨林分中,其直径分布为正偏,峰度较显著。当林分平均直径大于8cm,其分布为负偏,用Weibull分布函数拟合时,在年龄较小,林分平均直径小于6cm时,其形状参数1.5<C2;当林分平均直径大于7cm时,形状参数2<C3。  相似文献   

10.
杉木人工林直径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运用正态分布、β分布、Γ分布和Weibull分布4种概率密度函数研究了205块杉木人工林标准地的直径分布规律,分析了这4种概率分布的拟合效果,并探讨了不同年龄、不同地位指数对正态分布拟合率的影响,建立了正态分布参数的预估方程。由此可编制出林分直径分布预估表。  相似文献   

11.
林分直径结构新模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际验证提出1种新的林分直径分布预测方法G-L-PRM。其基本思想是:将林分中大小不同的林木分布规律视为生物种群的分布问题,用著名的种群动态模型-G-Logistic方程来表示林分直径分布;采用3点回收、差分还原的途径实现林分结构的预测。G-L-PRM在闽北杉木人工林中得以验证,其预估林直径分布的合格率达91.3%。  相似文献   

12.
马尾松林分直径结构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马尾松同龄林为对象,在具体林分条件下,用林分部体回归方程预估所需的林分平均因子,并以林分平均因子估计值为基础,选用三参数Weibull分布函数、采用查Weibull分布参数表法,估计分布函数的参数值。在此基础上得到马尾松同龄林林分直径结构表。  相似文献   

13.
欧洲黑杨无性系抗旱性综合鉴定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34个引种欧洲黑杨无性系及107杨、陕林3号2个对照无性系为试验材料,在水分胁迫条件下对无性系的生理和生长差异进行分析.建立了抗旱性筛选的指标体系,对无性系抗旱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各无性系在各项指标间存在着显著差异,以净光合速率、单叶面骀积、苗高、生物量、渗透调节能力和细胞质膜透性6项指标作为无性系抗旱性筛选的综合鉴定指标.采用加权排序方法(TOPSIS法)对无性系抗旱能力进行评价,综合抗旱性较强的无性系包括N9、N15、N19、N89、N91.  相似文献   

14.
欧洲黑杨无性系苗期抗病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引进的59个欧洲黑杨无性系苗木感染黑斑病和叶枯病进行了调查,应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这些无性系抗病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N34、N13、N15、N119、N44、N127、N32、N18、N59和N52对黑斑病高抗;N38、N30、N124、N8、N42、N15、N18、N2对叶枯病高抗.  相似文献   

15.
倪杨  陈敏  郭利民  苏衍修  贺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519-6521,6596
[目的]选择生长快、抗病性强的适宜制浆造纸工业应用的杨树新无性。[方法]在大田条件下对29个黑杨无性系苗木的生长性状和叶部病害的抗病性进行调查,并应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各无性系的2年生苗高、地径生长量均存在明显差异,通过聚类分析筛选出140-29、313杨和599杨在当地生长速度最快。各无性系苗木对黑斑病、角斑病、黑星病和锈病的抗性差异很大,从免疫到高感均有。通过对生长量和抗病性2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在当地条件下苗期生长速度较快、叶部病害种类少且抗病性较强的无性系01号杨、02号杨、599杨、N-179、桑巨杨、82-130和82-133。[结论]为该地区选择优良的杨树无性系营建纸浆林提供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改进单纯形法在林分结构规律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提出用改进单纯形法估计Weibull分布及其变型模型的参数 ,并通过直径和树高分布的实验拟合 ,经χ2 检验 ,其拟合效果优于传统的拟合方法。说明拟合方法的选择比改变其形式更重要 ,改进单纯形法 ,丰富了Weibull分布参数估计方法 ,提高了其拟合效果  相似文献   

17.
利用PCR技术检测欧洲黑杨植株内转入Bt基因的稳定性,连续1 a对苗期转Bt基因和其林地间及根际土壤中3大类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进行选择性培养和数量统计分析,并将经过辐射杀菌的转Bt基因欧洲黑杨和其落叶干粉加入培养基,分别对已知细菌、霉菌和放线菌培养并对其数量和生长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Bt基因稳定存在于苗期转Bt基因欧洲黑杨植株内。(2)转基因和对照林地间及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在不同月份无显著差异。(3)转基因植株落叶干粉对已知微生物的培养结果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从而得出:苗期转Bt基因欧洲黑杨林对土壤微生物尚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生态疏伐对林分密度及直径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合理的经营措施对于调整林分结构、促进林木生长具有重要作用。以孟滦林场落叶松-白桦混交林为对象,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与探讨生态疏伐对林分密度及直径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疏伐后林分密度明显降低,林分内林木之间的竞争变小,有利于林木的健康生长;生态疏伐前,直径分布曲线呈左偏,林分中、小径阶树木较多。疏伐后,直径分布曲线稍偏右,且趋于正态分布,林分中、大径阶树木较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