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草原类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差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土壤有机碳(OC)和全氮(N)进行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草原土壤SOC和TN含量差异显著,且典型草原的SOC和TN含量高于荒漠草原;在0~20cm土层内,两种草原的SOC和TN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典型草原的气候、植被及土壤质地状况优于荒漠草原,可能是导致上述结果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2.
呼伦贝尔草原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大范围群落调查,研究了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三种主要草原类型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的关系,并讨论了气候、土壤等环境因子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三种类型草原的群落平均高度、盖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三种类型草原均匀度差异不显著,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有明显的优势种,荒漠草原没有明显优势种;(2)三种类型草原中,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物种丰富度与地上生物量呈线性正相关,随尺度增大,丰富度与生物量的关系有单峰曲线的趋势;(3)物种丰富度随水分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而增加,随温度上升而下降,水热因子是影响物种丰富度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荒漠草原土壤碳氮元素的影响,选取内蒙古希拉穆仁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分析3种放牧强度(无牧、轻度放牧、重度放牧)对0~50 cm 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全氮(Total nitrogen,TN)、稳定碳、氮同位素(δ13C,δ15N)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放牧...  相似文献   

4.
利用遮雨棚技术对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降水量进行人为调控,分析了不同降水梯度[33%、66%、100%(正常降水)、133%和166%]下植物群落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以及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探讨不同降水梯度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植物群落地上部分碳(C)随降水的增加逐渐减少,氮磷比(N:P)在正常降水下显著(P <0.05)高于降水量增加的处理;植物群落地下部分C、氮(N)、磷(P)随着降水梯度增大而先减后增,且地下部分C、C:N、C:P均在66%降水处理下显著(P <0.05)高于其他梯度。2)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同一增水梯度下,表层土壤的SOC、TN和TP显著(P <0.05)高于深层土层。3)土壤SOC与植物群落地上部分P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P <0.05),植物群落其他部分和土壤C、N、P无显著相关(P> 0.05)。研究结果表明,降水变化可改变植物养分分配,增加土壤养分积累,但降水变化过程下荒漠草原植物与土壤间元素耦合关系整体较弱。  相似文献   

5.
人工柠条灌丛密度对荒漠草原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荒漠草原人工柠条灌丛按密度分为高密度(HD)、中密度(MD)和低密度(LD),水平方向分灌丛根围(RS)、冠缘(MS)和灌丛间(IS),垂直方向分0~10 cm,10~20 cm,20~40 cm,40~60 cm,60~80 cm,80~100 cm,以同一区域的荒漠草原为对照(CK),系统展开柠条灌丛密度对荒漠草原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柠条灌丛密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有效磷(AP)、碱解氮(AN)含量逐渐增加,表层(0~10 cm)增幅最大,底层(80~100 cm)增幅最小,其中AP对柠条灌丛密度的敏感性最高;无论水平还是垂直方向均以HD柠条灌丛增加荒漠草原土壤养分效应最为显著。垂直方向柠条灌丛对TN、TP、AP、AN增加效应集中于表层以下,对SOC增加效应集中于20 cm土层以下,且增加效应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减弱;水平方向同层相比,以根围增加效应最为显著,灌缘、灌丛间次之,随土层深度该增加效应逐渐平稳或消失。综合表明:人工柠条灌丛能够增加荒漠草原土壤养分,以HD柠条灌丛根围表层(0~10 cm)增加效应最强,这种增加效应在垂直方向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减弱,水平方向则朝着远离根的方向减弱,虽然柠条灌丛对荒漠草原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有增加效应,但并未影响到荒漠草原土壤养分的垂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天然草地作为对照,分析了内蒙古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两种不同类型的草原(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中的农田及3个不同恢复年限(5年、15年和20年)弃耕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弃耕后,土壤含水率、饱和导水率、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有机碳、全磷、有效磷含量增加;土壤容重、硝态氮、铵态氮、全氮含量逐渐降低;土壤最大持水率指标在荒漠草原呈上升趋势,在典型草原下降;毛管持水率、田间持水率无显著变化(P> 0.05);弃耕后,荒漠草原土壤pH降低,典型草原pH升高。基于统计分析的土壤质量得分表明,影响荒漠草原土壤质量的主要因素为土壤有机碳、非毛管孔隙度、容重、全氮,其土壤质量综合得分高低依次为天然草地>弃耕5年>弃耕20年>弃耕15年>农田,影响典型草原土壤质量的主要因子是pH、容重、饱和导水率、有机碳,其综合得分高低依次为天然草地>弃耕15年>弃耕20年>弃耕5年>农田。荒漠草原样地中,农田、弃耕地的土壤质量得分均低于平均水平,典型草原样地中弃耕15、弃耕20年、天...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市拥有草原面积8816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65%,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8132万亩。鄂尔多斯市地处草原向荒漠的过渡地带,分布有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荒漠、低地草甸和沼泽六大草原类,其中荒漠草原分布面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化对内蒙古草原分布和生产力影响的预测研究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牛建明 《草地学报》2001,9(4):277-282
本文在划分内蒙古草原生命地带的基础上,研究森林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对两种气候变化方案的响应。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内蒙古的草原植被可能产生重要的影响。一方面,草原面积显著减少,南部界限大幅度北移,森林草原退出本区。另一方面,草原生产力明显下降,荒漠草原的减产最为突出。气候变化的作用在本区的东部和南部表现为草原空间分布的迁移,在西部干旱地区则导致生产力的迅速下降。总之,草原对温度的升高以及人为干扰均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对荒漠草原不同载畜率的响应,本研究于2021年5月于内蒙古四子王旗荒漠草原长期放牧平台进行(2004年开始),设置不放牧(CK)、轻度(LG)、中度(MG)和重度放牧(HG)4个载畜率水平(分别放牧0,4,8和12只羊),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随载畜率增加,土壤毛管持水量(Capillary water holding capacity,CC)、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土壤全氮(Soil nitrogen,TN)、土壤全磷(Soil phosphorus,TP)呈降低趋势,土壤容重(Soil bulk density,BD)、土壤pH值呈增加趋势(P<0.05);α-葡萄糖苷酶(αCG)、β-葡萄糖苷酶(βCG)、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 和碱性磷酸酶(ALP)5种土壤酶活性均随载畜率增加而降低(P<0.05);与碳(C)、氮(N)、磷(P)相关的酶化学计量比均随载畜率增加而降低;BD与CC,pH与TN呈负相关关系(P<0.05),CC与TN,LAP与αCG,βCG,NAG,TN,TP,βCG与NAG,αCG,TN,NAG与αCG,TN,αCG与TN,TP,ALP,TN与TP,ALP,TP与ALP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0.
大气氮沉降对黄土高原土壤氮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氮沉降对土壤氮特征的影响,通过人工氮肥添加模拟试验,分析在不同氮添加梯度下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土壤全氮(TN)和轻组有机氮(LFON)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氮添加对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土壤0~40 cm土层TN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是显著增加了土壤表层(0~10 cm)的LFON含量和LFON/TN(P<0.05)。氮添加对10~20和20~40 cm的LFON含量和LFON/TN没有显著影响(P>0.05)。本研究表明,在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实施氮添加的初期,LFON含量和LFON/TN比TN含量能更早地显示出土壤氮特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以三江源区高寒草甸草原、退化高寒草甸草原、退化高寒草原和人工草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土壤容重和土壤主要养分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氮和有效磷含量,结果表明总生物量的排序为高寒草甸草原 >退化高寒草原 >退化高寒草甸草原 >人工草地,退化草地和人工草地的生物量明显降低,尤其是地下生物量,退化高寒草甸草原、退化高寒草原和人工草地的地下生物量分别为高寒草甸草原的31.9%,54.8%和13.9%,总生物量分别仅为高寒草甸草原的32.8%,49.4%和29.5%。人工草地的表层土壤容重显著降低,而退化对土壤容重没有明显影响,3种天然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容重在土壤剖面的变异也不明显。4种类型草地土壤碳氮磷养分含量均处于很低的水平,退化主要造成表层土壤碳氮的严重损失,平均分别损失了53.0%和52.4%,4种利用方式土壤有效氮和有效磷含量极低,而退化对土壤的全磷和有效磷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酸碱性是土壤的重要化学性质,土壤pH值的升高和降低会影响土壤养分的分布及转化情况,进而影响群落组成及生态系统的功能.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土壤pH值,而不同草原类型的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土壤pH值变化的响应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土壤酸碱性不同的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3种草原类型作为...  相似文献   

13.
14.
为揭示宁夏不同草原类型土壤丛枝菌根(AM)真菌分布特征及其差异机制,以长期围封的荒漠草原(白草+甘草、短花针茅+牛枝子+猪毛蒿、黑沙蒿、短花针茅)和干草原(长芒草+赖草+甘肃蒿)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利用脂肪酸指纹图谱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的方法,研究了土壤AM真菌多样性、组成与草地植被群落特征、土壤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干草原样地以16:1ω5c中性脂表征的土壤AM真菌生物量与荒漠草原4种植被群落样地间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长芒草+赖草+甘肃蒿群落草地土壤AM真菌的香农-维纳指数、辛普森指数、Chao1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显著高于荒漠草原4种植被群落样地(P<0.05)。荒漠草原、干草原的5种植被群落下土壤AM真菌分属1门、3纲、4目、7科、8属、50种,球囊霉属(Glomus)、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是优势属。不同AM真菌分类水平下,干草原与荒漠草原土壤有11类AM真菌的相对丰度有显著性差异。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表明,干草原与荒漠草原土壤AM真菌群落空间分布距离较远,AM真菌群落间相似性较低(Stress=0.17,P=0.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M真菌群落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Chao1丰富度指数与对应草地植被群落香农-维纳指数、群落物种数、总生物量、群落重要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AM真菌的幼套球囊霉属(Claroideoglomus)、类球囊霉属相对丰度与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机质、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降水量、海拔导致对应植被群落土壤理化性质、植被群落特征差异是驱动荒漠草原和干草原土壤AM真菌多样性及优势属相对丰度显著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连续组分法测定了半干旱区两种草原类型植物体内的草酸钙含量,在宁夏盐池北部的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为荒漠化草原)采集了91种植物,在内蒙古正蓝旗中北部(植被为典型草原)采集了77种植物。结果表明,在宁夏哈巴湖,草酸钙含量最高的物种是猪毛菜(Salsola collina)、沙蓬(Agriophyllum squarrosum)、尖头叶藜(Chenopodium acuminatum)、草原石头花(Gypsophila davurica)和虫实(Corispermum declinatum),内蒙古正蓝旗植物草酸钙含量最高的物种是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猪毛菜(Salsola collina)、碱地肤(Kochia scoparia var.sieversiana);两地禾本科草本草酸钙含量均显著低于非禾本科草本,宁夏哈巴湖自然保护区和内蒙古正蓝旗禾本科草本的草酸钙含量比非禾本科草本分别低56.37%和45.29%;C3植物体内的草酸钙含量显著低于C4植物。可见,植物体内草酸钙是植物长期适应进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以呼伦贝尔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及其中间的三条过渡带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群落调查法,设置草甸草原(A)、过渡带(B1、B2、B3)和典型草原(C)5个试验样地,每个样地随机取15个1m×1m的样方,测定地上生物量、物种组成等,分析群落重要值、多样性指数、群落相似性指数等。结果表明:(1)由草甸草原→过渡带→典型草原样地内物种数逐渐减少,且建群种重要值波动较大,逐渐出现寸草苔和蒿类植物;(2)每两个样地间相似性依次为过渡带B1与草甸草原A>过渡带B3与典型草原C>过渡带B2与典型草原C>过渡带B3与草甸草原A>过渡带B1与典型草原C>过渡带B2与草甸草原A;(3)各样地Simpson多样性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Margarlef丰富度指数(Ma)最高的群落均为草甸草原样地,最低的群落均为典型草原样地,而Pielou均匀度指数(Jp)最高的群落为过渡带B3样地,最低的群落为过渡带B1样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呼伦贝尔草甸草原资源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带有寒生性质的线叶菊草原出现在大兴安岭东西两侧山地阳坡和丘陵中上部,贝加尔针茅草原沿着山前丘陵向南分并且总是处于丘陵斜坡和高台地的显域生境,丘陵坡麓,宽谷地和高平原东部发育着羊原草原。三个草原类型都是以多年生草本占绝对优势。中旱生植物居首位,达钨尔-蒙古成分构成群落核心,真具有旱生性特征。群落类型分化多样,在空间分布上形成了明显的生态系列。这三个草原类面积占草甸草原的88%,其中羊草草原第一性生产  相似文献   

18.
草原红牛的平均乳脂率为3.35%,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由4岁的3.73%,降到9岁的3.13%,随胎次的增也逐渐下降,由1胎的4.0%到6胎降到3.14%随泌乳月的延长而呈两头高中间低的曲线变化。  相似文献   

19.
采用控制火烧的方法探讨不同季节火烧对小针茅草原的影响。结果表明:火烧会抑制丛生禾草小针茅和无芒隐子草的高生长;春季火烧使群落的盖度在整个生长季偏低;火烧减少群落地上生物量,在整个生长季中火烧处理地基本低于未烧地,春季与冬季火烧地相比,前者总体低于后者。因而火烧处理对于小针茅草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尤其春季火烧较为明显,这与火烧对建群种小针茅地面更新芽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