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是马铃薯生产中较常见的病毒之一,马铃薯病毒的检测是生产中保障马铃薯品质和产量的重要基础,收获后批量检测是进行种薯质量评价的主要依据之一。研究针对‘56-2’‘Ivory Russet’‘Clearwater Russet‘’龙薯14号‘’龙薯3号‘’龙薯15号‘’龙育201401-70‘’龙薯7号‘’克新23号’和‘克新28号’马铃薯品种(系)休眠块茎样品,采用TRIzol法提取马铃薯休眠块茎顶端和茎端芽眼组织的总RNA,经qRT-PCR和RT-PCR检测分析,比较块茎的顶端与茎端芽眼组织PVY含量分布的情况。结果表明,上述供试材料的休眠块茎茎端芽眼组织PVY浓度均高于顶端芽眼组织,能够精准的检测到病毒的存在;对‘Ivory Russet’品种的休眠块茎选取100个带病样品通过TRIzol法提取顶端与茎端的总RNA,采用4合1的方法合样后进行PVY RT-PCR检测,所有处理的顶端芽眼组织检测条带亮度低于茎端芽眼组织。可见,马铃薯休眠块茎茎端芽眼组织取样能够更加精准的检测出PVY。研究结果为马铃薯种薯收获后PVY的检测及合理取样提供了...  相似文献   

2.
美国在19世纪初开始栽培马铃薯,自此以来,为了进行马铃薯的商品生产,对其生长发育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马铃薯块茎是变态茎的膨大部分。碳水化合物从叶到茎向下转运时,块茎逐渐膨大。马铃薯是栽培蔬菜作物中唯一的播种切成块的块茎或小整薯的无性繁殖作物。这一特性使试图了解和控制马铃薯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生理学家们受到了挑战。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采用马铃薯扦插繁殖法来扩繁与防治病害,并阐述其在种薯生产上的作用: 一、马铃薯的扦插繁殖法 1.扦插的种类从马铃薯的茎叶上能切取用于茎插、叶芽插和叶捅的插条。茎插是用带有顶芽和叶片组成插条进行扦插,有的在插条基部腋芽处形成块茎;有的只生根不结块茎;有的既生根又结块茎。叶芽插与茎插一样,也可  相似文献   

4.
赤霉素对马铃薯块茎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赤霉素 (GA ,Gibberellins)广泛存在于马铃薯植株体内 ,不同部位和发育时期的GA种类、含量及活性变化受块茎形成时环境条件的影响。GA通过参与马铃薯块茎形成时细胞分裂及细胞骨架的调整、光周期诱导块茎形成时的信号传递、以及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代谢时多种酶活性的影响等对马铃薯块茎形成进行调控。外源添加GA能促进马铃薯茎、叶和匍匐茎的生长 ,而抑制块茎的形成。添加GA生物合成抑制剂可降低植株体内GA水平和活性 ,促进块茎形成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两个基因型不同外植体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萍  王罡  季静 《中国马铃薯》2006,20(6):326-328
以Favorita和东农303两个马铃薯基因型的幼叶、茎段、微型薯和种薯的块茎为外植体,在6种培养基中诱导愈伤组织和植株再生。试验中观察到马铃薯的分化率在不同外植体间差异较大,ZT有可能是诱导马铃薯芽分化的理想激素。  相似文献   

6.
以“鄂马铃薯3号”为试验材料,在其现蕾期采用切除茎尖的物理方法,解除试验材料的顶端优势,研究块茎性状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材料自茎尖往下第5叶带叶切除为最佳方案,其单株结薯数、平均产量、商品薯率分别比对照提高48%、49%、12%。研究结果说明马铃薯切除茎尖后,其顶端优势消失,块茎增大、块茎数量增多、单株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以高淀粉品种晋薯2号、中淀粉品种内薯3号和低淀粉品种紫花白为试验材料,设置了小区试验.在生育期间,从植株茎叶淀粉含量、单株叶面积、单株干物重、单株茎数和块茎数等方面与块茎淀粉含量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其结果:(1)叶片和茎秆中的淀粉含量与块茎淀粉含量呈正相关.因此,生育前中期叶片和生育中后期茎秆的淀粉含量,可做为马铃薯高淀粉育种早期选择的生理指标和品质预测的依据;(2)单株叶面积和单株干物重始终与块茎淀粉含量呈正相关.因此,单株最大叶面积和任何生育时期的单株干物重,均可做为马铃薯高淀粉育种早期选择和品质预测的生理指标;(3)单株茎数、单株块茎数与块茎淀粉含量呈正相关或显著正相关.故单株茎数、单株块茎数可做为马铃薯高淀粉育种早期选择的重要生理指标和品质预测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田间条件下,通过布置氮磷钾肥料基追分配试验,探讨了冬种马铃薯对氮素的吸收、积累和分配规律.结果表明:马铃薯叶片、茎的氮素含量在齐苗后15 d左右出现小高峰,后逐渐递减;块茎氮素浓度随着生长发育进程整体上呈现递减的趋势.马铃薯各器官氮素含量总体表现为叶片>茎>块茎.2009~2010年,每生产1 000kg块茎需吸收氮素(N)2.62 kg; 2010~2011年,每生产1 000kg块茎需吸收氮素(N)4.14 kg.叶片中氮素吸收量在齐苗后25 d达到高峰,用于叶绿体和光合系统的建成,此后,氮素对叶片的吸收量逐渐下降.茎中氮素吸收量在齐苗后35 d达到高峰,然后随着生育进程逐渐下降.块茎对氮素的吸收在齐苗后55 d达到高峰,大量的氮素转移到块茎中,用于块茎的建成.  相似文献   

9.
《中国马铃薯》2016,(5):277-281
利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了种植于磷矿复垦地马铃薯植株不同器官中镉(Cd)、铅(Pb)重金属的含量。结果表明,在磷矿复垦地土壤Cd、Pb含量高于土壤无机污染物的二级标准条件下,马铃薯块茎中Cd、Pb含量都超过安全食用标准;马铃薯植株中不同器官Cd、Pb的分布具有明显规律,块茎、根、茎、叶的含量差异显著,呈逐渐增加趋势,叶片是积累2种重金属含量最多的器官,块茎含量最低;随生育期延长,成熟期马铃薯根、茎、叶中的Cd含量较现蕾期略有增加。马铃薯各器官对2种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系数不同,对Cd的富集作用明显大于对Pb的富集作用,因此即使在低Cd土壤中种植马铃薯也需要谨慎选择。  相似文献   

10.
<正> 马铃薯的种植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马铃薯的栽培及块茎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且在各个领域不断向深度广度发展.马铃薯块茎是变性茎的一个增大部分,这种增大只有当碳水化合物从叶转移到块茎时才能发生.马铃薯的栽培方式特殊,是将其切成小块种植,由于马铃薯的独特栽培方式,生理学家们如何研究影响其生长、进化、产量、质量等是一个挑战性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