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桉树耐寒性选择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概述我国桉树引种栽培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桉树耐寒树种选育,抗寒生理指标的筛选及桉树耐寒树种测定方法,指出了桉树耐寒性选择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认识桉树对低温的生理反应和耐寒机制,为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为耐寒桉树的选择育种等目的,根据前人作出的关于桉树耐寒的结论,从氧伤害抵制机制出发,选择耐寒性不同的桉树进行培育和定点定期的采样,测定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研究它们的SOD活性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桉树的耐寒性与其SOD的活性有关系,耐寒性强的桉树的SOD对低温反应能力比耐寒性弱的敏感,SOD的活性在年周期内是不断变化的.在桉树本身正常代谢受到干扰时,其SOD的活性才开始明显增强.SOD的活性是桉树本身遗传因子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在概述我国桉树引种栽培的基础上,综述了闽南地区桉树耐寒树种选育、抗寒生理指标的筛选及桉树耐寒树种测定方法,指出了桉树耐寒性选择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以5种桉树和5种木麻黄叶片为材料,在不同低温处理以后,测定其电导率,结果表明:直接采用电导率难以对桉树和木麻黄的耐寒性作出评价,而采用电解质透出率评价耐寒性结果较稳定,对电解质透出率配以Logistic曲线方程,且以处于拐点附近的温度做为半致死温度,能定量地评价其耐寒性,为早期选择耐寒桉树和木麻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东门桉树优树选择总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桉树科技》1993,(1):18-21
东门林场于1966年开始大面积种植桉树,现有桉树人工林面积8000公顷,占有林面积65%。1980年开始,中澳技术合作东门桉树项目从八个国家引了174个树种和种源,东门林场成为全国最大的桉树基因库。通过引种栽培试验,选择了尾叶桉等一批比原当家树种——窿缘桉增产16%—200%的桉树新品种种源。为了得到优良的基因材料,进一步改良育种,培育优良无性系,提高桉树人工林的产量和质量,自1984年10月起,逐年进行了桉树优树选择。通过优树选择,得到一批优良的育种基因材料,部分优树已进行种子园、人工杂交授粉及无性繁殖研究和利用,进一步提高了桉树人工林的产量和质量,取得良好的增产效益。现将桉树优树选择工作的进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桉树纸浆材良种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满足纸浆业的原料需求,我国大力发展桉树速丰林。选择品种是发展桉树的首要问题。对目前我国可供利用的纸浆材优良品种概况、选择推广品种的一般程序作了概述,并对选择推广品种过程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了分析、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桉树原产热带、亚热带地区,从其自然分布区来看,多属于亚热带型。一般要求年平均温度在15℃以上,最冷月不低于7℃—8℃,绝大多数的桉树不耐零下低温和霜冻。能耐绝对最高温40℃,又耐低温- 6℃的有:赤桉、大叶桉、野桉、细叶桉;较耐  相似文献   

8.
巨尾桉等6种桉树早期生长比较和耐寒性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进 《广西林业科学》2003,32(4):197-199
在日本三重县通过巨尾桉 (E grandis×E urophylla)等 6种桉树早期生长差异和耐寒性试验 ,结果表明 :赤桉、巨尾桉、蓝桉、邓恩桉和细叶桉的幼树表现出一定的早期速生特性 ;在 - 1~ - 4℃的低温下 ,亮果桉和邓恩桉与其它桉树相比 ,表现出较强的耐寒风和低温伤害能力。  相似文献   

9.
通过选择确定7种桉树品系在永泰县三个不同海拔带,采用随机区组,3个重复设计,运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进行造林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认为7种桉树品系在本区表现良好。分析表明不同桉树品系间在胸径、树高、蓄积量生长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海拔对桉树的胸径生长无显著影响,但对树高及蓄积量生长影响显著。桉树不同品系与造林地不同海拔的交互作用对胸径生长无显著影响,但对树高、蓄积量生长影响显著;尾赤桉201生长最优,其次是尾园桉184和尾巨桉3229。  相似文献   

10.
对于桉树的抗寒性,历时13年的观测比较,经过四次低温检验,选择出抗寒性较强的两个桉树种包括(变种)和三个单株。  相似文献   

11.
1995年在富民县建立的史密斯桉家系试验包括了史密斯桉的 7个种源、 88个家系 ,3 4年生时的分析结果表明家系间各主要生长性状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蓄积量最高的家系是 186 81种源的 2 2号家系(2 6 980 1m3 /hm2 ) ,其蓄积量约是最差种源 186 76的 6号家系 (5 0 0 2 5m3 /hm2 )的 5倍多。同时也对家系性状的遗传参数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家系各性状遗传力较高 ,家系蓄积量的遗传力为 :0 86 84 ,单株遗传力为 :0 986 3。初步评选出了适合在滇中地区生长的 2 0个史密斯桉优良家系 ,蓄积量实际增益为 32 6 9%~ 6 5 6 6 %。  相似文献   

12.
对巨桉、赤桉、尾巨桉、巨尾桉、巨赤桉5个树种25个无性系进行了品比试验和早期选择研究,结果表明:树高、胸径、材积各生长指标在无性系间差异均极显著。应用聚类分析法将参试无性系分成4类,速生型无性系2a生平均树高、胸径及材积比慢生型无性系分别高出84.46%,79.94%和405.00%,丰产性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3.
大花序桉种源/家系遗传变异与早期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花序桉(Eucalyptus cloeziana)是生产锯材的潜力树种之一,对其进行了种源/家系早期选择研究,结果表明:2.5年生试验林的平均树高和胸径分别为7.45 m和7.10 cm,且各指标在种源和家系水平上都存在极显著差异;树高、胸径及材积的遗传力随树龄的增加而增大,2.5年生时树高、胸径及材积的遗传力分别为71.1%、75.1%和68.5%;早期选择的家系胸径和材积具有较高的遗传增益,分别达到12.68%和25.26%,树高仅为6.68%,因此家系在早期选择时将更多考虑材积和胸径因子。用指数选择法选出20729等8个种批和C4-139等20个家系为推荐的潜力优良材料。  相似文献   

14.
巨桉第二代育种群体遗传变异及早期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西东门林场3.2年生巨桉第二代育种群主要生长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和早期遗传型选择研究表明:家系平均树高、胸径、高径比和单株材积分别为10.1 m、9.3 cm、1.1和0.0446m3,且各指标在不同家系水平上存在极显著差异。树高、胸径、高径比和单株材积均受到相对较弱的遗传控制,遗传力分别为0.31、0.31、0.16和0.26,估算的遗传力均在合理范围之内。通过有效的遗传型选择,筛选出优良家系12个,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的遗传增益分别为18.9%、19.5%和42.2%;筛选出优良单株300个,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的遗传增益分别为15.4%、16.7%和36.7%,遗传增益显著。  相似文献   

15.
闵东桉树引种抗逆性的早期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比较了桉树7个品系在3个不同海拔的成活率、耐寒性、抗虫性、树干弯曲程度和径高比5个性状。结果表明:不同品系的耐寒性、抗虫性、树干弯曲程度、径高比存在显著差异,海拔高度对成活率、耐寒性、树干弯曲程度、径高比具有显著影响;多重比较结果表明:比较适宜闵东发展的桉树品系是尾赤桉201、其次是尾巨桉3229和尾圆桉184。  相似文献   

16.
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巨桉12个种源80个自由授粉家系的细胞膜脂肪酸的含量和组成.结果表明:巨桉茎叶中膜脂肪酸的组成主要是棕榈酸(16∶0)、棕榈油酸(16∶1)、油酸(18∶1)、亚油酸(18∶2)和亚麻酸(18∶3);不饱和脂肪酸指数(IUFA)能较好地反映巨桉家系抗寒性的相对强弱.生长性状和IUFA值在种源和家系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IUFA值与纬度相关性显著,与其它因素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17.
巨桉无性系生长早期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6个巨桉无性系人工林生长性状的调查分析表明:胸径、材积在无性系间呈极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胸径、树高、材积三者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材积,达到78.82%,其次为树高和胸径,分别为52.23%、23.13%。胸径、树高、材积的重复力分别为0.5744、0.5469、0.3453。利用综合评定方法评选出5个优良的巨桉无性系,分别为20、18、25、9和5号。5个优良无性系胸径、树高、材积的遗传增益分别为11.60%、11.09%和2.05%。  相似文献   

18.
对 13个尾叶桉×细叶桉杂种、10个尾叶桉×赤桉杂种、1个尾叶桉× (尾叶桉×细叶桉 )杂种、1个尾叶桉种内控制授粉子代、5个尾叶桉母本的自由授粉子代和 1个尾叶桉×细叶桉F1自由授粉子代的比较研究表明 ,家系间树高、胸径和材积的差异均达 0 0 1显著水平。选择出优良杂种和子代 14个以及优良单株 12株。优良单株可以作为无性系比较试验的材料 ,优良杂种的优良单株可以用于建立下一世代的育种群体。这为优良杂种单株的无性系化和进一步的桉树杂交育种提供了有效的遗传材料。  相似文献   

19.
A limited selection of Eucalyptus citriodora seedlots planted in provenance trials at six locations in South and South West Africa are discussed. At three years of ag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re present for height, DBH, or volume production. Stem form is reported to be good.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9个尾叶桉、巨尾桉、尾巨桉无性系0.5~2.5年生试验林生长率、差异性及林分直径结构分析,发现林龄0.5~1.5 a是无性系树高生长高峰期,此时树高生长率达79.20%~96.27%,是林龄1.5~2.5 a树高生长率的3~4倍;林龄1.5~2.5 a时,各无性系林分胸径、树高、单株材积生长率分别为19.66%~25.67%、18.58%~27.96%、52.57%~62.54%,生长率最大的是E7号无性系(胸径、单株材积)和E6号无性系(树高);秩次相关分析表明:各无性系胸径、单株材积生长量在不同林龄时排序变动不大,而无性系树高生长量排序在不同林龄时变动较大;差异性分析表明:无性系间胸径、树高、单株材积生长差异显著,但随林龄增加有差异减小趋势;林龄2.5年生时,E5号无性系胸径、单株材积生长量最大,分别达11.39 cm、0.0736 m3;各无性系林分树木径阶范围为6~14 cm或8~14 cm,以10 cm或12 cm径阶树木占最大比例,除E8号无性系外,其余8个无性系树木径阶分布总体上近似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