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1992年从白城市林科所的松树对比试验林中黑松树上采收种子,次春播种育苗的5年生苗木中,分别选出了具有明显杂种优势的黑松×樟子松和黑松×长白松天然杂种23株和16株。  相似文献   

2.
利用松树众多无系选出的优良无性系进行扩繁推广,其优良性状可以完整地传递下来,松树无性繁殖困难,这就要引进组培微繁工厂育苗新技术,目前首先应从长白落叶松、樟子松、日本落叶松、红松和长白松种子园、收集圃以及松树杂要中,选择优良无性系、植株加速繁殖推广工作。从黑松、长白松和樟子松的人工林或天然杂种中选择的优良植株,在5-7a生时,其树(苗)高、地径的平均值分别的人工林或天然杂种中选择的优良植株,在5-7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5个树种在干旱--补水循环条件下各器官的生长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各权种间的生长率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杨树、樟子松、长白松和沙棘补水后短期内生长明显加快,其生长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沙棘〉杨树〉长白松〉樟子松。而经济树种枸杞反映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利用松树众多无性系选出的优良无性系进行扩繁推广 ,其优良性状可以完整地传递下来。松树无性繁殖困难 ,这就要引进组培微繁工厂化育苗新技术。目前首先应从长白落叶松、樟子松、日本落叶松、红松和长白松种子园、收集圃以及松树杂种林中 ,选择优良无性系、植株加速繁殖推广工作。从黑松、长白松和樟子松的人工林或天然杂种中选择的优良植株 ,在 5~ 7a生时 ,其树(苗 )高、地径的平均值分别为杂交组合和实生苗总平均值的 12 2 %~ 144 % ,133%~ 145% ;12 3%~ 138%、 135%~ 170 % ,遗传增益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5.
在1992年秋从白城市林科所内长白松无性系搜集圃中采收种子,次春播种育苗的5年生实生苗木里,分别选出了具有明显杂种优势的长白松×樟子松和长白松×黑松优良天然杂种25棵与7棵。  相似文献   

6.
针叶树引种育苗与造林技术研究简述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中国三北 0 0 9项目办公室从 1990~ 1999年先后引种了 2 0种针叶树进行育苗造林试验。初步选出了班克松、长白松、沙地云杉和欧洲赤松等 4种针叶树可以在科尔沁沙地进行扩大造林 ;选出了青山、高峰等 6种樟子松优良地理种源。同时 ,引进推广了留床截根育苗和硬塑料容器育苗技术。试验认为 ,科尔沁沙地主要应该从北美洲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引种针叶树 ;试验还认为 ,美国兰云杉、小干松、铅笔柏和洛基山园柏应该继续进行引种观察  相似文献   

7.
为了改善树种结构,提高生物多样性,在北镇市五峰林场开展了长白松引种试验。结果表明:在苗期,当年有41.2%的比例不能正常封顶,2年生封顶率达98.5%;其生长速度低于樟子松,苗高、地径分别比樟子松低19.75%和6.08%;造林成活和保存率与樟子松相当,分别达到77.0%和65.0%,15年生幼树与樟子松相比,高径生长略高于樟子松;长白松的物候期与樟子松相似,只是高生长停止期较樟子松晚5~8d,初现雄花年限较樟子松晚1年。  相似文献   

8.
为丰富辽西半干旱地区的造林树种,进行了长白松引种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在引种地长白松自14年生时开花结实,与当地栽培的樟子松相比,初期生长速度较慢,10年生以后逐渐超越樟子松,年高生长量可达95 cm,且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在皆伐迹地用常规方法栽植国家重点保护珍贵树种长白松,当年成活率可达97.8%,3年保存率可达95.4%,其高生长和径生长均高于云杉、樟子松,可以作为长白山林区皆伐迹地的主要造林树种。  相似文献   

10.
以樟子松7个种子源的种子和长白松,赤松和黑松的种子在北京地区做引种试验,并以油松做对照。试验结果表明,长白松生长的表现较好,优于油松。赤松和黑松表现一致,不如油松。樟子松生长表现更差。但从樟子松不同种源来看,呼伦贝尔、大兴安岭南部和小兴安岭的种源生长表现要优于大兴安岭北部的种源。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红松(Pinuskoraiensis)、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彰武松(P.densifloravar.zhangwuensis)、赤松(P.densiflora)、欧洲赤松(P.sylvestris9个种源)、欧洲黑松(P.nigra)、小干松(P.contorta)、沙地云杉(Piceameyerivarmongolica)、北美云杉(Piceapungensglauce)、铅笔柏(Sabinaviginiana)定植在章古台生长表现,结合当地林龄超过20a的针叶树生长材料,进行分析得出:彰武松、樟子松、赤松表现最佳,可结合阔叶树种在平缓沙地及沙丘腹部营造混交林;沙地云杉、红松、铅笔柏可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造林;欧洲赤松表现一般。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针叶树引种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有效增加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造林树种,改善当地的森林结构,特从外地引选了班克松、红松和长白松3个造林树种。根据12 a的调查,3个树种均能在该区正常生长,从苗高、胸径、冠幅几方面看都不比当地的樟子松弱,并且具有一定的耐寒、耐旱特性。3个树种不仅能正常生长,并能开花结实,说明这3个树种均能适应试验地区的气候。  相似文献   

13.
燕山北部山地干旱阳坡不同造林树种生长状况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燕山山地干旱阳坡人工造林树种生长状况的差异,对人工栽植的油松、樟子松及蒙古栎的生长状况及其幼林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栽植5a后,油松、樟子松和蒙古栎的存活率分别达到了93.79%、87.98%和66.69%,其地径分别为4.68cm、5.34cm、1.52cm,树高分别为1.58m、1.75m、0.80m,油松、樟子松、蒙古栎的单株生物量分别为1 857.36g、2 018.30g、234.35g,形成的人工幼林的密度在867.00~2 183.00株/hm~2之间;立地条件较好的样地幼林的空间分布格局为均匀型,立地条件较差的样地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型。油松、樟子松、蒙古栎均为燕山北部山地干旱阳坡的适宜造林树种,栽植5a后已基本形成稳定的乔木层,人工造林加速了干旱阳坡由绣线菊灌丛向乔木林的更新与恢复。  相似文献   

14.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别实地测定了造林10年、18年、25年和30年樟子松人工林树木生物量、枯落物生物量、草本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并研究了各碳库碳储量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樟子松各器官平均碳含量为48.12%;随着林龄的增大,除了林下草本碳库碳储量减小外,樟子松地上部分碳库、枯落物碳库、根系碳库及土壤...  相似文献   

15.
不同修枝措施对樟子松母树生长与结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樟子松无性种子园的母树进行截顶、疏枝、截轮枝处理,改变树木的形态结构,促进树势的恢复.结果表明,疏枝处理对樟子松的高生长、胸径生长及结实量均有一定促进作用,有利于樟子松的后续生长.  相似文献   

16.
对辽宁省章古台固沙造林研究所的油松、樟子松、赤松人工林木材年轮宽度与管胞长度的测定表明,油松和赤松直径生长旺盛期约为17a,樟子松直径生长旺盛期短于油松和赤松,但樟子松17a后的直径生长高于油松和赤松;3树种的未成熟材范围均大于20a,油松和赤松未成熟材范围基本相等,油松略大于樟子松;三者管胞长度在距离髓心第1~8年轮间基本相等,从距离髓心的第9年轮起,樟子松管胞长度小于油松和赤松;3树种管胞长度在距离地面0.2m高度处出现最小值,油松管胞长度在树干轴向呈“短-长-短”的变化模式,在距地面6m处管胞长度再度出现变短趋势。  相似文献   

17.
张家口坝缘山地樟子松适生立地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测树学对6种立地类型样方内的样本进行外业调查及统计分析,通过研究发现:不同立地类型下生长势也存在显著差异(0.05),在样方调查30株中阳坡厚层土生长良好株树比阴坡薄层土生长良好株树多了16株,所以得出最适宜樟子松生长的立地类型是阳坡厚层土,其次为阳坡中层土和阴坡厚层土,最差的是阴坡薄层土。樟子松在坝缘山地不同立地类型生长差异很大,地径生长和树高生长均达到极显著水平(0.05),地径生长和树高生长在不同立地类型中的阳坡厚层土和阴坡薄层土相差最大分别为4.4 cm、110.8cm;在不同海拔高度研究中,海拔高度在1 600 m的幼树生长情况(阳坡良好率80%,阴坡良好率66.7%)明显好于1 700 m幼树生长情况(阳坡良好率46.7%,阴坡良好率26.7%),所以可知研究区域内适宜樟子松生长的海拔高度应在1 600 m。最终得出张家口坝缘山地适生立地为海拔高度为1 600 m的阳坡厚层土,而且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影响樟子松人工幼林生长的主导因子为土层厚度、坡向及海拔高度。  相似文献   

18.
为了营造生态经济型固沙林,以银中杨、小美旱杨、黑林-1杨和樟子松等树种为对照,选择彰武小钻杨在不同沙丘部位进行造林试验。试验表明:在平缓沙地彰武小钻杨生长量比较高,树高和胸径分别为银中杨的91.8%和104.2%,为黑林-1杨的105.9%和120.6%,为小美旱杨的112.5%和195.2%;在沙丘下部彰武小钻杨比樟子松生长量显著增加;而在沙丘上部比樟子松生长降低,并发生干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