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湖南第2代杉木幼林的水文学过程及养分动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采用小集水区技术和定位研究方法 ,根据连续 3a观测所取得的数据 ,对湖南会同第 2代杉木幼林的水量平衡和养分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该森林生态系统年降雨输入为 1170 6mm ,其中 3 5 3mm以树干茎流形式进入林地 ,占降雨量的 0 3% ,林内穿透水为 10 17 3mm ,占 86 9% ,另外林冠年截留量为 149 77mm ,占年降雨量的 12 8%。以径流形式流出该系统的水量为 42 8 0 5mm ,占年降雨量的 36 5 7% ,其中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分别占总径流的 4 31%和 95 6 9%。系统另一输出形式蒸散量为 86 2 6 4mm ,为年降雨量的 6 2 2 %。在该森林生态系统中 ,由降雨输入的N、P、K、Ca、Mg等元素的总量为 5 3 173kg·hm- 2 ·a- 1 ,径流输出量为 42 5 6 3kg·hm- 2 ·a- 1 ,净积累量为 10 6 10kg·hm- 2 ·a- 1 。与稳定态的第 1代杉木林相比 ,第 2代杉木幼林的林冠截留量成倍减少 ,地表径流、地下径流量和径流总量都高于第 1代杉木林 ,其涵养水源的能力相对较弱 ,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比稳定态的第 1代杉木林差。从生物循环来看 ,第 2代杉木幼林的养分存留量大 ,表明第 2代杉木幼林将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大量地保存在林木中 ,造成土壤中养分的逐渐减少 ,维持持久的林地生产力应引起重视。第 2代杉木幼林  相似文献   

2.
西藏色季拉山冷杉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养分的总存留量为35 41kg·hm-2·a-1,总归还量为54 89kg·hm-2·a-1,年吸收总量为90 3kg·hm-2·a-1。冷杉林分具有养分低循环利用特征。大气降水主要补充N、Ca、Fe等元素,而凋落物主要补充P、K、Fe等元素,其中Fe元素是净增加的。冷杉林生态系统养分年输入量均大于年输出量,说明该森林生态系统处于良好的养分积累阶段。林地土壤(不包括凋落物层)的养分年输出量(除N、Fe、Mg元素外)稍大于年获得量,土壤年净亏损不大,但K的亏损较严重。冷杉林分的养分利用效率以及土壤养分利用指数均表明,林分对N的需求最大,对Fe的需求最少。  相似文献   

3.
第二代杉木林养分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连续定位观测所取得的数据,对4个小集水区第二代10年生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集水区由降水输入的N、P、K、Ca、Mg等营养元素总计为59.285kg/hm2a,径流输出为38.938kg/hm2a,净积累量为20.347kg/hm2a.与该林分7年生时相比,净积累量提高了7.2%,说明集水区第二代杉木林生态恢复处于进展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火炬松人工林养分体内转移与内循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费世民 《林业科学》2001,37(3):14-19
对江苏省下蜀林场火炬松人工林 (15年生 )地上部分养分体内转移和内循环特点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 :(1)在体内养分转移中 ,叶的贡献最大 ,N、P、K和Mg元素的平均转移量均大于枝和干 ;地上部分养分N、P、K和Mg元素的转移率分别为 44 9% ,34 5 % ,2 0 8%和 30 7%。 (2 )地上部分养分归还量N、P、K、Ca和Mg元素分别 5 5 787,6 13,2 6 70 ,70 79和 2 0 30kg·hm- 2 ·a- 1 分别占需要量的 36 6 7% ,44 6 5 % 5 5 3% ,78 0 2 %和 42 84% ;地上实际消耗土壤中的养分量N、P、K、Ca和Mg分别为 2 2 48,2 13,4 6 4,2 6 98和 7 41kg·hm- 2 ·a- 1 ,分别占吸收量的 2 3 99% ,2 2 76 % ,11 84% ,2 4 32 %和 2 1 0 9%。 (3)与当地的杉木林和次生栎林相比 ,该火炬松人工林养分利用率高 ,并处于养分消耗阶段。  相似文献   

5.
利用 2a定位观测数据 ,本文对速生阶段的第 2代杉木人工林内N、P、K、Ca、Mg 5种养分元素的含量、积累、空间分布和生物循环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各组分养分含量排列顺序为草本层 >灌木层 >树叶 >树枝 >树皮 >树根 >树干。树枝中Ca的含量丰富 ,树皮中K的含量丰富。凋落物层养分元素含量低于树枝和树叶 ,反映了凋落时养分元素向林木体内迁移回收的现象。杉木富集N、P、Ca 3种元素。 5种元素积累总量为 85 4 6 5kg·hm- 2 ,是第 1代的 1 5倍。第 2代杉木生产 1t干物质所需养分量为 11 6 2kg ,高于第 1代 ,第 2代杉木林将消耗更多的林地养分。林冠枝叶与树皮养分积累量占林木总积累量的 75 % ,采伐利用应仅取走树干而在林地中留下其它部分 ,让其分解使养分元素归还给土壤。草本层、灌木层与凋落物层三者的养分积累量为 88 13kg·hm- 2 ,是重要的养分库。第 2代杉木中养分元素的年积累量为 93 13kg·hm- 2 a- 1 ,略高于第 1代杉木林的养分年积累量。总归还量为 89 4 9kg·hm- 2 a- 1 ,其中凋落物归还 17 4 6kg·hm- 2 a- 1 ,略低于第 1代 ,淋溶的养分量 72 0 4kg·hm- 2 a- 1 ,是凋落物的 4倍多。吸收量为 182 6 2kg·hm- 2 a- 1 。与第 1代相比 ,第 2代杉木林中土壤K、P的含量高 ,而N、Ca、Mg 3种养分  相似文献   

6.
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马尾松在不同坡位生长差异显著 ,坡上部生物量为 6 6 8t.hm-2 ,坡中、下部分别是上部的 2 5、3 0倍 ;坡上部养分积累量N、P、K、Ca、Mg分别为 119 4、10 2、90 3、6 6 6、2 2 5kg hm-2 ,坡中、下部分别是上部的 2 4~ 2 8倍和 3 0~ 3 5倍 ;植被的生物量为 6~ 2 7t .hm-2 ,占马尾松地上部生物量的 11%~ 17% ,植被的各养分积累量占地上部 (马尾松地上部 +植被 )积累量的比例分别为 ,N :34%~ 41% ,P :2 8%~ 33% ,K :2 7%~ 30 % ,Ca :13%~ 38% ,Mg :9%~ 16 % ;在坡面上 0~5 0cm土层内各养分积累量分别为 ,N :386 1~ 6 713kg·hm-2 ,P :6 17~ 6 83kg·hm-2 、交换性K :5 49~ 6 2 3kg·hm-2 、交换性Ca:916~ 96 9kg·hm-2 、交换性Mg :5 3~ 6 0kg·hm-2 ;A0 层的生物量为 9 3~ 9 5t·hm-2 ,A0 层N为 10 4~ 117kg·hm-2 ,P为 7~8kg·hm-2 ,K为 6~ 11kg·hm-2 ,Ca为 46~ 73kg·hm-2 ,Mg为 5~ 8kg·hm-2 ;1年的凋落量为 3 70~ 5 91t .hm-2 ,叶 >枝 >皮 >球果 ,养分积累量N为 2 3 8~ 43 6kg·hm-2 ·a-1,P为 1 5~ 2 8kg·hm-2 ·a-1,K为 7~ 11 5kg·hm-2 ·a-1,Ca为 14 5~ 2 1 8kg·hm-2 ·a-1,Mg为 4 7~ 7 4kg·hm-2 ·a-1,不同坡位养分的归还量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7.
通过定位观测获得数据,对11年生第2代杉木人工林中N、P、K的吸收、积累和迁移作了系统研究.杉木各器官中N、P、K吸收量高低顺序为N>K>P.杉木林中N、P、K总贮量为43.054 g*m-2,其中N为25.718 g*m-2,P为2.627 g*m-2,K为14.709 g*m-2.N、P、K元素的年吸收量为7.262 g*m-2a-1;年积累量为4.837 g*m-2a-1,其中N为2.901 g*m-2a-1,P为0.295 g*m-2a-1,K为1.641 g*m-2a-1, 年归还量为2.425 g*m-2a-1,占年吸收量的33.39%.N、P、K元素的周转期分别为19 a、28.9 a、15 a,流动能力以K>N>P为序;富集率N为1.36,P为1.22,K为1.47,迁移速度以K>P>N为序.与同龄第1代杉木林相比,第2代杉木林中N、P、K元素的迁移、循环速率较慢.  相似文献   

8.
对广西南丹山口林场相似立地条件下速生阶段(11年生)的秃杉与杉木(第2代)人工林5种营养元素(N、P、K、Ca和Mg)的含量、积累量、年净积累量和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秃杉与杉木不同器官中营养元素含量排序均为树叶干皮树枝树根干材,林木各器官营养元素含量均以N最高,其次是Ca和K,Mg和P最低。秃杉人工林分营养元素贮存量为573.40kg.hm-2,明显高于杉木人工林(330.33kg.hm-2),其中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分别为517.97、11.05和47.05kg.hm-2,分别占林分营养元素积累量的89.91%、1.92%和8.17%。5种营养元素贮存量在秃杉与杉木人工林乔木层的分配均为树叶树枝干材干皮或树根。秃杉人工林营养元素平均年净积累量为47.09kg.hm-.2a-1,是杉木人工林(26.55kg.hm-.2a-1)的1.77倍。秃杉的营养元素利用效率低于杉木,但明显高于马尾松、刺槐和马占相思。  相似文献   

9.
丘陵区速生杉木林是我国南方扩大栽杉形成的一个新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在其生产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与中心产区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有明显的差异性。本文以桂中丘陵地带一个典型的速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经过试验控制和三年定位观测,在获得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对以下五个方面问题作较为详尽的分析。即:(1)杉木各器官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2)速生杉木林的养分积累与分配;(3)林分生产力和养分积累速率;(4)营养元素的归还;(5)养分的生物循环。试验结果对丘陵区杉木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施肥和抚育间伐等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一块天然集水区 ,研究了湿地松人工林内K、P、Ca、Mg、Zn、Cu、Fe、Mn等矿物质元素。 1998~ 1999年通过降雨输入、地表径流输出以及积累、归还和吸收等循环过程。湿地松人工林有较高的生产力 (生物生产量为 2 0 349t·hm-2 ·a-1、材积生长量为 9 40 8m3·hm-2 ·a-1) ,原因在于它对矿物质元素有较高的利用率。林分矿质元素支出大于收入 ,并且归还量少 ,林分矿质元素循环效率低。建议采用阔叶树混交等方法调控湿地松林 ,以提高林分生产力 ,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1.
To discuss the role of the gelatinous layer (G-layer) on the origins of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peculiar to the tension wood fiber (TW fiber), the deformation process of an isolated TW fiber caused by a certain biomechanical state change was formulated mathematically. The mechanical model used in the present formulation is a four-layered hollow cylinder having the compound middle lamella (CML), the outer layer of the secondary wall (S1) and its middle layer (S2), and the G-layer (G) as an innermost layer. In the formulation, the reinforced matrix mechanism was applied to represent the mechanical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ellulose microfibril (CMF) as a framework bundle and the amorphous substance as a matrix skeleton in each layer. The model formulated in the present study is thought to be useful to investigate the origins of extensive longitudinal drying shrinkage, large tensile growth stress, and a high axial elastic modulus, which are rheological properties peculiar to the TW. In this article, the detailed process of the mathematical formulation is described. In a subsequent article, some TW properties from a 70-year-old Kohauchiwakaede (Acer sieboldianum Miq.) will be analyzed using the newly developed model.  相似文献   

12.
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荒坡20个植物种群生态位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主要植物种群生态位的测定以采用Simpson指数和重要值为宜,而生态位重叠则宜应用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和综合优势比。2)垫状卷柏生态位宽度最大,它与高山韭、披针苔草、多茎景天、细柄草5个种群形成了共优群落。生态位宽度值分别为32.34,25.89,29.30,22.92和25.77。3)植物种群间有着较为普遍的生态位重叠但整体而言重叠值又比较小。植物生态位发生分离的程度还不够高,群落各种群间在竞争、互惠等种间相互作用上还没有达到较好的协调。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林学会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学术研讨会纪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省林学会于 2 0 0 1年 1 2月 1 9日至 2 0日在四川农业大学举行了“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学术研讨会”。应邀参加研讨会的有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省林业勘察设计研究院和四川省林业厅的专家、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和从事管理工作的领导、部门负责人等共 3 0人。受四川省林学会理事长曹正其厅长的委托 ,副理事长、省林业厅副厅长杨冬生教授出席指导并作了学术报告。研讨会由学会秘书长张江陵高级工程师主持。四川农业大学为研讨会的顺利举办作了周详的安排。会议收到论文 1 9篇 ,有 1 5位专家发了言。大家围绕建…  相似文献   

14.
王甡 《绿色科技》2020,(4):79-80
在分析了大连市中心区声环境功能区划调整必要性的基础上,全面评估了现有区划实施效果,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区划调整的方法体系,并阐述了区划调整结果的可行性,为城市环境噪声管理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影响防风带近距离防风效果的结构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山西北部半干旱风沙区为研究区,调查现有防风林带的距离防风效果,用回归分析法分析了冠层疏通度、冠下疏通度、林带宽度、栽植密度、林带与风向夹角、林带高和平均枝下高占林带高的百分比与距离带缘5倍树高处的风速降低百分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防风林带近距离防风效果的主导因子为冠下疏透度、林带与风向的夹角和枝下高占林带高的百分比。  相似文献   

16.
采取清水浸泡、药物蒸煮、干燥和PC树脂浸渍处理等措施,对易裂难干、易发生翘曲变形、使用价值较低的枫香木材进行改性处理,可以显著降低其干缩差异,减少翘曲变形,实现均匀干燥.从而大大改善其加工性能和耐腐程度,提高利用价值.实践证明,以浸泡时间为6个月,蒸煮时间为48h,药量配比为1号药液:2号药液=0.5%:1.5%进行改性处理的效果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17.
南京城市湖滨公园植物应用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南京城市湖滨公园的植物种类特征、植物类型组成、树种的季相结构、树种重要值、植物景观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今后发展建议。可为今后南京城市湖滨公园植物景观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中华槭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中华槭花粉离体培养萌发最佳测定时间,中华槭花粉活力快速测定的方法,蔗糖、硼酸、氯化钙浓度以及不同贮藏温度(室温、4℃、-20℃)对中华槭花粉活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中华槭花粉离体培养16h后,再进行其花粉活力的测定较为适宜;用离体培养萌发法测定的花粉活力,最接近于中华槭花粉的真实活力。适于中华槭花粉萌发的蔗糖、硼酸、氯化钙浓度分别为:100g/L、50mg/L、50mg/L。中华槭花粉在4℃下可以存活60d,在-20℃下可以保存120d,在室温下仅可以存活7d。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YZR系列电机为对象,探讨了原木门式起重机起升机构电机容量的合理选择与配区问题.通过起升速度的优化设计,获得最佳起升速度值,并以此值作参数选择电机容量.同时,设计了起升机构电机容量的选择程序.为改善门式起重机的性能,合理匹配其起升机构的电机容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荒坡主要植物种群种间关联性分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个植物种群整体存在显著的正关联性,种间关联程度虽然不显著但是普遍存在,负关联种对数明显多于正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