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东北地区主要树种分布与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东北地区树种分布资料和气象资料,计算了东北地区50种主要树种的Kira温暖指数(WI)、温暖指数的全范围和最适范围以及徐文铎提出的湿度指数(HI)。建立了东北地区气候因子与树种地理分布的回归模型,并对气候因素与树种地理分布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综合50种主要树种的水热指标值,将其划分为寒温湿润型,寒温潮湿型,中温耐旱型,中温湿润型,中温潮湿型,暖温耐旱型和暖温湿润型7个Kira水热指标分布类群,论述了东北地区主要树种沿热量和水分梯度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2.
根据谷斑皮蠹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的研究,利用气候相似距原理分析该虫在气候因子影响下云南可能适生分布地区,结合运用GIS对谷斑皮蠹的寄主在云南分布的分析,利用GIS将气候适生区和寄主分布区图层叠加,得出了谷斑皮蠹在云南的可能适生区。结果表明,谷斑皮蠹在云南可能的适宜分布范围主要在云南南部的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地区,适生区主要有思茅、西双版纳、红河、楚雄、临沧、德宏等地区,云南的东北和西北地区无明显的谷斑皮蠹适生环境。  相似文献   

3.
在野外调查与查阅标本及植物志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获取蒙古沙柺枣的地理分布区域;利用温暖指数(WI)、寒冷指数(CI)、湿润指数(HI)、年平均降水量(AP)、年平均日照时数(AS)、年平均风速(AW)及其他气候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PCA),分析蒙古沙拐枣的地理分布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蒙古沙拐枣分布区的平均生物温度为6~13℃,温暖指数为41~143.8℃·月,寒冷指数为-31.2~-53.9℃·月,极端最高气温为47.7℃,极端最低气温为-41.6℃,年平均气温为2.2~14.4℃,年较差高达49.9℃,无霜期为80~225 d,日照时数为2 700~4 440 h,湿润指数为0.1~5.2 mm·(℃·月)-1,可能蒸散量为393.3~738.3 mm,年平均降水量差异性较大,为13.8~230 mm,年平均风速为1~4.8 m·s-1;蒙古沙拐枣分布区的气候条件为,高温、高日照时数、高年较差的温带或暖温带的干旱、半干旱气候。2气候指标对蒙古沙拐枣地理分布作用依次为:高温因子低温因子日照因子风速因子。  相似文献   

4.
应用农业气候相似距分析假高粱在我国的适生范围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蒋青 《植物检疫》1994,8(5):257-262
本文利用北京农业大学建立的计算机系统“农业气候相似距库”分析了假高梁在我国的可能分布范围。首先,选择美国密西西比州的维克斯堡进行气候相似比较,然后,确定假高梁的生态气候下限指标为:全年零度以上的积温大于3285日度。通过气候相似比较结合生态气候下限指标分析出假高梁在世界的可能分布区及在我国的适宜分布区、可以分布区和不适宜分布区。  相似文献   

5.
选择我国面积大、分布广泛、资源数量多的五类桦木属植物群系(白桦(Betula.platyphylla)、黑桦(B.dahurica)、红桦(B.albosinensis)、亮叶桦(B.luminifera)、枫桦(B.costata)),在群系水平上探讨其气候生态位,通过拟合Weibull概率密度函数,定量分析其地理分布与各气象指标间的关系,据此估计其气候生态位核心分布区与最大分布范围,并以ROC曲线法检验各类桦木属植物群系的超体积生态位模拟的准确程度,结果均为极满意。说明综合文中几项气象指标可以较为准确的模拟五类桦木属植物群系(亚群系)的气候生态位模型。应用PCA双序分析,探讨了不同气象指标最适生态位与生态幅宽度对桦属植物分布的影响。显示,白桦属低温、低湿、宽生态幅种,红桦属高温、高湿、宽生态幅种;枫桦与黑桦属低温、低湿、窄生态幅种;亮叶桦属高温、高湿、窄生态幅种。白桦、红桦群系表现出较宽生态幅,与最适生态位指标相关性相对较弱。枫桦、黑桦群系分布特征受极端低温(T_(min))、最冷月均温(Tc)、年均降雨量(AP)、Kira温暖度指数(W_I)四项生态幅指标相关性较强,与最低温和蒸发量指标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与年均温存在较强负相关。亮叶桦群系分布与最热月均温(Tw)、湿润指数(HI)、温暖指数(WI)及年均降雨量(AP)存在较强正相关,与极端低温(T_(min))、最冷月均温(Tc)等存在强负相关。研究成果可用于指导各类桦属植物的种质保护、引种绿化,同时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可为五类桦属植物的潜在种质区域迁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我国特有珍稀植物沙生柽柳(Tamarix taklamakanensis)潜在适宜分布的影响,选用过去气候(1961—1990年)、2050年气候、2070年气候3种情景,利用Maxent模型模拟沙生柽柳潜在分布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沙生柽柳的适宜潜在分布区主要集中在我国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库姆塔格沙漠、内蒙古阿拉善荒漠的西北部,最适宜的潜在分布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腹地及盆地东部的库木塔格沙漠地区;(2)与过去潜在分布范围相比,未来2050年和2070年气候背景下,沙生柽柳的最适宜潜在分布范围均有萎缩趋势;(3)影响沙生柽柳潜在地理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为最干季降水量、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最暖季降水量。  相似文献   

7.
黑沙蒿生态生物学特性及群落地理分布规律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黑沙蒿 ( 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是我国北方温带荒漠和草原地带沙漠化的主要标志型半灌木植被黑沙蒿群落的建群种。其分布范围跨越了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和草原化荒漠三个自然带。除具有中等饲用价值外 ,耐沙埋、抗风蚀、扎根深、分枝多、结实率高等生态生物学特性使其在农牧过渡带成为固定流沙的先锋植物。本文着重研究黑沙蒿的繁殖生态生物学特性及群落功能特征 ,最终揭示其地理分布规律。对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和管理黑沙蒿这一宝贵的沙地植物资源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生态因子在马铃薯甲虫地理分布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忆冰  翟图娜 《植物检疫》1999,13(5):257-262
本文依据已有的研究,通过探讨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地理分布与各种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阐述了马铃薯甲虫地理分布主要是由气候和寄主综合作用决定的,热量因子决定了该虫在纬度上的分布,寄主在其南界形成中起一定作用,而滞育是其适应气候和寄主季节性变化的最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生态因子在苹果蠹蛾地理分布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依据已有的研究,阐述了苹果蠹蛾Cydiapomonella(L.)可能的地理起源,以及人类在其全球性传播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探讨苹果蠹蛾地理分布与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苹果蠹蛾地理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即气候和寄主。热量因子(温度和积温)决定了苹果蠹蛾在纬度上的分布;而该虫在经度上的分布,则主要取决于寄主的地理分布以及生长季节的降水量。  相似文献   

10.
利用MaxEnt预测橡胶南美叶疫病菌在全球的潜在地理分布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橡胶南美叶疫病菌在美洲地区引起橡胶树严重的落叶病害,是亚太地区国家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本文在MaxEnt预测全球范围内气候条件适宜该菌存活区域的基础上,结合寄主分布推测该菌的潜在地理分布。预测结果显示,在54个天然橡胶种植国家或地区中,除了该菌目前分布国家或地区、几内亚比绍和马里,其余33个国家或地区气候适宜值大于10的区域为该菌的潜在地理分布区,加强这些区域的调查监测对保护当地橡胶种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利用我国中高纬度地区13个国家基准气候站近30 a日平均气温数据,分析中高纬度区域年冻融指数和冻融日数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近30 a研究区融化指数(thawing index,TI)处于显著上升过程,冻结指数(freezing index,FI)呈微弱上升趋势。②融化日数的上升和冻结日数下降趋势不显著。③日平均TI呈显著上升,日平均FI则微弱下降,小于-10℃的天数呈微弱上升趋势。冷暖季节日均气温有两极化发展趋势。④研究区大于10℃累计积温显著增加,小于-10℃累计积温呈下降趋势,冷暖在向两极发展的同时,过渡期日数显著缩短,冷暖急转现象尤为明显。⑤TI各指标的波动明显小于FI,TI与纬度和海拔呈显著负相关,FI则与纬度和海拔呈正相关,海拔对TI的影响要大于FI,纬度和海拔越高,FI和冻结日数的变化越小,而对应的融化指标波动越大。整体来看,我国中高纬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后存在增温减缓、冷暖季日均气温两极化及冷暖急转现象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以吉良的热量指数(温暖指数WI和寒冷指数CI)和徐文铎的湿度指数HI为指标,以10a为尺度研究1961-2010年秦岭南北3条主要生态地理界线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秦岭南北生态地理界线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秦岭南北1961-2010年整体上纬向生态地理界线向高纬移动;经向生态地理界线受秦岭山脉东-西走向对季风所输送水汽的阻挡作用呈现南移,而非东西移动,但阶段性上表现波动性移动。秦岭南北生态地理区域界线从整体上位置、移动速度的变化和阶段性位置、移动速度的变化都很好响应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3.
新疆热点旅游城市旅游气候资源评价及分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气候资源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因子。本文利用新疆多年的气象统计资料,通过对风效指数、温湿指数及由此确定的隶属度的测算,来定量分析新疆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气候资源,得出每个城市适宜旅游的季节,并且将这些城市分为五个旅游气候类型,希望能给旅游者出行和旅游部门制定规划提供一些科学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不同海拔雪岭云杉(Picea schrenkiana)径向生长对气候要素的响应关系,分别在新疆伊犁尼勒克喀什河流域森林低、中、高海拔采集雪岭云杉树芯样本,建立不同海拔雪岭云杉树轮宽度年表。树轮年表与气象资料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影响3个采样点树木径向生长的气候因子主要是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对降水响应微弱。高、低海拔树轮径向生长对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响应相同,均对气温正响应,与相对湿度负响应,中海拔则与高低海拔相反。自1991年研究区气候突变后,雪岭云杉径向生长发生“生长分异”,高、低海拔树轮宽度指数呈显著下降,而中海拔呈显著上升。气候突变点前后,树木径向生长主要对气温和相对湿度响应关系不稳定,中海拔对5—9月的气温的正相关和对相对湿度的负相关显著增强,而低、高海拔主要与7—8月的气温转为显著负相关,与1—2月、7—8月相对湿度的正相关显著加强。根据雪岭云杉对气候要素的响应模式,气温的快速升温会加快水分蒸发,相对湿度随之下降,从而引起的干旱加剧对低、高海拔林区雪岭云杉生长产生负面影响,而适宜的增温可能对森林中部雪岭云杉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根据树种的分布资料和气象资料,采用桑斯威特(Thornthwaite)方法计算东北地区50种主要树种的潜在可能蒸散(PE)和湿润指数(IM),利用半峰宽法计算热量指数PE的最适范围,并构建Thornthwaite气候指标与树种分布的地理三维要素(纬度、经度和海拔高度)的回归模型,分析东北地区主要树种水热分布规律。综合潜在可能蒸散(PE)和湿润指数(IM)两个气候指标,将东北地区主要树种划分为寒温湿润型,寒温潮湿型,中温耐旱型,中温湿润型,中温潮湿型,暖温耐旱型、暖温湿润型和暖温潮湿型等8个水热指标类群,并论述了东北地区主要树种的水热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植被覆盖与土地退化关系及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最新遥感影像和多种统计资料,完成了内蒙古自治区87个县(旗)植被覆盖和土地退化指数的测定,采用全样本统计和典型剖面分析方法,揭示了内蒙古植被覆盖与土地退化的关系及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植被覆盖与土地退化呈负指数关系,随着植被覆盖指数的降低,土地退化呈上升趋势;其空间分布格局是:从东向西的经向变化,植被覆盖指数下降,土地退化指数升高;东部地区从南向北的纬度变化,植被覆盖指数升高,土地退化指数下降。  相似文献   

17.
嫩江径流年内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嫩江径流年内分配特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直接影响人类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根据嫩江石灰窑、同盟、江桥、大赉四个水文站1956~2006年月径流资料,分析了嫩江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完全调节系数、集中度、集中期及变化幅度特征。结果表明:1970~1979年(石灰窑除外)无论是年内分配完全调节系数还是年内分配集中度都比较小,径流分配比较均匀。1980年后,年内分配不均匀性增加,集中度也增大。就空间而言,由上游向下游,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逐渐减小、集中度也逐渐减小,集中期后延,嫩江流域月径流量变化幅度不大,总体来看,下游的大赉站变化幅度明显大于中、上游。且中、上游1970~1979年变化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18.
为确定旱雀麦在我国的空间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期进一步开展生态防控,本研究利用旱雀麦在中国的地理分布数据,结合当前气候数据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RCP8.5情景下2050s,2070s),建立最大熵模型(MaxEnt模型),确定影响旱雀麦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中国地区旱雀麦的适生区进行划分,以ROC曲线作为模拟的准确性评价指标。结果表明,MaxEnt模型模拟效果极好(AUC=0.965);当前气候条件下,旱雀麦适生面积为2.5534×106 km2,主要集中分布于青海省东北部、甘肃省与青海省接壤的地区、四川省的西北部,以及新疆的西北部;其中影响旱雀麦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海拔、bio12(年降水量)、bio9(最干季度平均温度)和bio15(降水量季变异系数),其贡献率分别为45.0%、17.5%、9.7%、9.7%,累计贡献率达81.9%;在RCP8.5情景下,未来2个时期,旱雀麦潜在高适生区分布面积与当前相比增加了12.2%~23.3%,但RCP8.5情景下2070s较RCP8.5情景下2050s旱雀麦的潜在高度适生区分布面积减少了8.9%。综上所述,气候变化情景下旱雀麦的潜在分布面积呈现出扩大趋势,且RCP8.5情景下2070s较RCP8.5情景下2050s的适生区分布面积有缩减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云南松毛虫Dendrolimus houi于未来气候变化下在四川省的分布情况,运用最大熵(maximum entropy,MaxEnt)模型中的刀切法和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法对未来气候数据(2050年和2070年)、林地因子及人为因子进行权重划分,筛选出影响云南松毛虫潜在分布的重要且相关系数较低的环境因子,并结合openModeller中的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模型、生物气候(BioClim)模型、气候空间(climate space,CS)模型、气候信封(envelope score,ES)模型、基于统计概率和规则集的遗传算法(genetic alorithm for rule-set production,GARP)模型、MaxEnt模型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模型对云南松毛虫未来的适生区进行预测,利用AUC(area under curve)评价模型的精确度。结果发现,最暖季降水量、人类足迹指数、最冷季降水量和海拔对云南松毛虫在未来气候条件下的潜在分布有较强影响,在2050年贡献率分别为27.2%、16.0%、2.0%和4.9%,在2070年贡献率分别为20.6%、16.8%、9.7%和4.9%。对比7种模型的预测结果,发现SVM模型在2050年和2070年对云南松毛虫适生区预测的AUC为0.93,预测精确度最高,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该模型预测结果显示,从2050年至2070年云南松毛虫在四川省的总适生面积增加了4 269.8 km2,其中,中、低适生区面积共减少了17 185.8 km2,高适生区面积增加了21 455.6 k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