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1 毫秒
1.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进一步揭示天然阔叶红松林的空间结构规律,为合理选择种群结构研究方法提供借鉴,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设立面积为1 hm2的固定样地,对样地内的林木进行每木调查和坐标定位.运用均匀度理论对不同径阶大小的林木进行空间格局分析,并运用均匀度、点格局、角尺度3种格局研究方法对样地中的主要树种及林分整体的空间格局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小径阶林木的分布状态为集群分布,随着径阶的增大,林木由集群分布向随机分布转变.2)阔叶红松林的格局分布为集群分布,这主要受到了演替阶段和林分年龄的影响.3)3种方法在格局不太明显的种群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这3种方法在格局检验上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人工林下天然更新种群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红松、长白落叶松人工临时样地资料,分析了帽儿册地区人工林下天然更新种群的数量特征、水平分布、垂直成层结构以及天然更新种群枯死木状况。两种人工林林分中,水曲柳更新种群数量占绝对优势,且呈聚集分布,平均拥挤度m^*=5.1;水曲柳在林分的更新层、演替层、主林层均有合理分布,水曲柳在帽儿山地区属于巩固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固定样地内主要种群及掘根林隙形成木的空间格局,为本地区阔叶红松林的长期经营管理和保护提供依据。[方法]基于野外调查和数据统计,利用点格局分析方法揭示了2.55 hm2样地内重要值排在前4位的种群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性及掘根林隙形成木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样地内胸径(DBH)≥1 cm的乔木共有8种,种群密度差异大。种群的径级结构大体上呈非对称的单峰型曲线。重要值排在前4位的是红松、红皮云杉、白桦和榆树。红松和白桦在整个研究尺度上均为聚集分布,红皮云杉随空间尺度的变化趋势为聚集-随机-均匀分布,榆树在≤16 m尺度上为随机分布,其余尺度上为聚集分布。除红松与红皮云杉、白桦、榆树之间在小尺度呈显著负相关,以及红皮云杉与榆树在小尺度上呈显著正相关外,其余种群的空间关联性均不显著。样地内红松和红皮云杉是掘根林隙形成木的主要组成树种,掘根形成的林隙形成木空间分布格局除在3 6 m尺度上呈均匀分布外,其余研究尺度均呈随机分布。[结论]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不同种群在不同的研究尺度上空间分布格局及空间关联性存在差异,红松和红皮云杉易形成掘根倒木且整体上呈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4.
采用样带网格调查法和分层株数法,研究了不同抚育强度下人天混红松林群落的演替趋势。结果表明:未透光群落中红松和五角槭属于进展种群,花曲柳属于潜在稳定种群,而蒙古栎属于衰退种群;半透光群落中红松、水曲柳和假色槭属于潜在进展种群,花曲柳和五角槭属于稳定种群,而蒙古栎属于衰退种群;全透光群落中红松、花曲柳、五角槭和灯台树属于潜在进展种群,裂叶榆、青楷槭和花楷槭属于潜在稳定种群,而蒙古栎属于衰退种群。不同林分均呈现出进展演替趋势,都向着红松硬阔叶混交林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天然红松林内小径红松及其在林分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量的野外调查和内业分析,研究了天然红松林中红松种群的结构。从种群发生和树木生长的角度论证了小径红松的发生、生长特点及其在林分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小径红松的发生和生长与上层林冠结构动态有密切联系,对红松林的维持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红松种群由小径红松上升到主林层是其自我维持过程的一个艰难阶段,完成这一阶段需要一定的自身形态特征和生理条件并且所要求的森林结构条件也是苛刻的。时间上要求与上层红松分异,与上层阔叶树趋同;垂直空间上要求去除上层林冠或减少上层林冠层次;水平空间上要求与红松相离,与阔叶树相伴。关键词  相似文献   

6.
山杨、水曲柳种群密度与种群性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白山次生杨桦林及次生针阔混交林中各建立1块5.2hm2固定样地,于2006—2008年的4—10月观察繁殖器官(花、种子),据此判断样地内雌雄异株树种山杨和水曲柳成熟植株的性别,研究雌雄异株树种山杨和水曲柳性比与种群密度及林分密度间的关系,并利用随机区块抽样技术,建立种群性比与取样面积、种群密度和林分密度之间的关系,通过GLM模型检验种群性比的密度依赖性。结果表明:雌雄异株树种山杨和水曲柳雌雄植株数均随着取样面积的增大而呈线性增加;山杨和水曲柳种群性比具有显著的密度依赖性(P0.001),种群性比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次生杨桦林样地中,繁殖植株密度及种群密度与山杨种群性比呈显著负相关,与水曲柳种群性比呈显著正相关,次生针阔混交林样地中,繁殖植株密度和种群密度与山杨性比呈显著正相关,与水曲柳种群性比呈显著负相关。可见,不同林型内山杨和水曲柳种群性比对繁殖植株密度及种群密度反应不同。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人工诱导的阔叶红松林的径阶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择伐改造诱导的异龄阔叶红松林中,红松与阔叶树的径级分布在各个调查年份基本上呈单峰型偏左曲线,随着林龄的增长曲线峰值逐渐向右平移。皆伐改造诱导的同龄阔叶红松林,根据红松的生物学特性,不同年龄采取不同强度抚育,林龄小于20年生时采取半透光抚育,林龄大于20年生时采取全透光抚育。不同林分类型阔叶红松林径阶分布有明显差异,红松纯林、红松-胡桃楸、红松-杂木与其它类型的红松径阶分布差异显著(P0.05);红松-胡桃楸、红松-水曲柳与其它类型的阔叶树径阶分布差异显著(P0.05)。红松径阶分布取决于红松与阔叶树株数比例,阔叶树的径阶分布主要取决于林分密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人工阔叶红松林4个主要混交类型的群落结构、生长发育特征、生物量等进行了研究,并与同龄红松纯林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林分群落结构、生长发育特征、生物量等差异显著。在混交林中红松—水曲柳类型、红松—杂木类型结构较理想。混交林在立木产量上虽低于红松纯林,但总生物量高于纯林;混交林中灌木、草本植物、细根、枯枝落叶贮量高于红松纯林。  相似文献   

9.
金沟岭林场阔叶红松林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金沟岭林场阔叶红松过伐林直径结构、重要值、分布格局以及存活曲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林分直径结构呈反"J"型,表现出了异龄林的特征,经不同分布函数拟合结果显示,对数函数、逆函数、二次函数、三次函数、复合函数、幂函数、生长函数、指数函数、逻辑函数都符合直径分布规律,R2>0.922、显著性水平P≈0,其中逆函数和三次函数的R2达到了0.976和0.971;②主要树种中,红松的重要值最大,其次为椴树、色木和杂木,冷杉的重要值最小;③林分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经显著性检验差异显著;不同树种分布格局有所不同,红松、杂木和色木为聚集分布,经显著性检验差异极显著,其它树种为随机分布;④主要树种存活曲线经线性回归,红松和色木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椴树、云杉、冷杉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选取帽儿山地区阔叶红松林、红松人工林和水曲柳天然次生林3种典型群落,基于方差均值比、L函数和角尺度方法比较研究各群落乔灌层优势种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空间关系。结果表明,帽儿山典型森林群落优势种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呈聚集分布或随机分布。阔叶红松林乔木优势种呈随机分布或不显著聚集分布;红松人工林中红松呈随机分布;水曲柳次生林乔木优势种主要呈随机分布。各群落灌木优势种均呈聚集分布。帽儿山典型森林群落中各乔木优势种间主要呈空间正关联或无空间关联,红松与阔叶树小尺度无关联,大尺度正关联,阔叶树种间主要呈正关联。红松人工林与水曲柳天然次生林乔木优势种间均呈正关联。帽儿山典型森林群落优势种空间关系良好,空间结构稳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云冷杉红松林(Spruce-fir-Korean pine forest)为研究对象,探究林隙干扰后优势种群之间的关系。【方法】基于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业调查的基本数据,利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优势种群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利用χ2检验和联结系数AC两种方法对优势种群的种间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1)红松Pinus koraiensis在空间尺度为0~1.9 m时呈现随机分布,在≥1.9 m时为聚集分布。臭冷杉Abies nephrolepis、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和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在所有尺度上均表现为聚集分布,紫椴Tilia amurensis在尺度为0~35 m时呈现聚集分布,在>35 m时为随机分布。2)红松与臭冷杉在所有尺度上均为聚集分布,红松与其他优势种群多为离散分布,红松与其他优势种群的种间关联性表现为无关。臭冷杉与白桦、紫椴在空间格局上主要为聚集分布,种间关联性为极显著负相关,表现为强烈的竞争关系。臭冷杉与红皮云杉在小尺度表现为离散分布,大尺度上为随机分布,种间关联性为不显著的正相关,说明其间的依赖性不强。白桦、红皮云杉和紫椴3种优势种群之间的空间格局主要为聚集分布,红皮云杉与白桦、紫椴与红皮云杉之间的种间关联性为显著负相关,白桦与紫椴之间为显著正相关。【结论】2个树种中优势度较高的树种的胸径决定了其空间格局的聚集程度以及种间关联性的显著程度,即平均胸径大的树种与其他树种表现为空间上离散,平均胸径小的树种之间表现为空间上聚集。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型天然红松混交林林隙大小、凋落物放置位置和采样时间对土壤微生物碳(SMBC)的影响,揭示影响本地区SMBC变化的因素,为天然红松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在天然红松混交林3种林型的大、中、小林隙内不同位置的土壤表层放置装有红松、椴树、枫桦枯叶的分解袋,并以各自的郁闭林分为对照,在2012年植物生长季的6—9月,每月采集枯叶分解袋下0 10 cm土层土样,采用氯仿熏蒸-K2SO4浸提法测定SMBC。[结果]在椴树红松混交林(TP)内,林隙大小对SMBC的影响依次为小林隙大林隙中林隙;在云冷杉红松混交林(PAP)内,依次为中林隙大林隙小林隙;在枫桦红松混交林(BP)内,依次为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3种林型下,采样时间(月份)对SMBC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林隙大小对其影响均不显著(P0.05);枯叶分解袋放置位置对大、中、小林隙内SMBC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结论]不同林型下林隙大小对SMBC的影响排列顺序不同;枯叶分解袋放置位置对天然红松混交林3种林型大、中和小林隙内SMBC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阔叶红松林30hm2(500m×600m)固定监测样地,分析了红松在各林层(主林层、次林层、林下层)的空间分布、各林层之间的关联性。结果显示:(1)红松在各林层都在小尺度上呈聚集性分布,大尺度上呈随机分布;且在低林层聚集性强度高于高林层。(2)红松各林层关联性表现为主林层与次林层在小尺度上呈正相关,大尺度上关联性不显著;主林层与林下层在小尺度上呈负相关,大尺度上关联性不显著;次林层与林下层在所有尺度上呈现显著正相关。说明红松种子扩散和红松个体间竞争对空间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Microenvironmental heterogeneity of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in 0–20 cm and 20–40 cm soil layers in a broad-leaved Pinus koraiensis forest gap in Xiao Xing’anling Mountains were analyzed by geostatistical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mount of soil water, saturation water capacity, capillary water capacity and porosity in the top layer were greater than those in the lower layer, except for bulk density, where the opposite applied.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in the top soil layer had relatively higher ranges and 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 The total and auto correlation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in the top layer were larger than those in the lower layer. The soil water had a strong anisotropic structure in an easterly and northerly direction, but porosity shows isotropy in the same directions. With increasing spatial distance, the other three physical factors exhibited anisotropic structures. The mutual effect between semi-variograms of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in the top layer within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range was not significant. For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within different layers, the patches at the middle and lower ranks in the forest gap dominated. Patches at higher rank were only distributed in the 0–20 cm soil layer and were located north of the forest gap center.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Scienc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07, 5(3): 52–58 [译自: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相似文献   

15.
Yang X  Zhang H  Zhang Y  Ma Y  Wang J 《Fitoterapia》2008,79(3):179-181
Two new diterpenoid acid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herb Pinus koraiensis. By spectral evidence, the structure of the new compounds were elucidated as 7-oxo-13beta,15-dihydroxyabiet-8(14)-en-18-oic acid (1) and 7-oxo-12alpha, 13beta,15-trihydroxyabiet-8(14)-en-18-oic acid (2),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6.
不同密度油松飞播林灌草多样性与林分空间结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下植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种多样性和林分空间结构是评估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和林分经营质量的关键指标。本文以44年生油松飞播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样地调查,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分析林分密度对油松飞播林灌草多样性和林分空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林分密度对灌草多样性指数影响差异显著,灌草多样性指数均在低密度的样地中达到最大值。(2)混交度和密集度受林分密度影响显著,而林分密度对乔木胸径和树高的影响体现在林分水平上,而非空间结构单元中。(3)林分空间结构与灌草多样性之间有密切联系,影响林下植被多样性的最主要因子是乔木层混交度。因此,未来在飞播林经营活动中,调整林分密度的同时,应综合考虑林木分布格局,兼顾灌草多样性保护。  相似文献   

17.
以辽东山区原始红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不同树种组成下原始红松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差异,研究了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属性因子和植被覆盖因子的相关关系,并研究了土壤碳密度的分布规律。结果显示,3种原始红松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降低;0~10 cm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为红松阔叶林阔叶红松林针阔混交林,表层土壤有机碳主要来源于枯落物层的分解,表层土壤有机碳的特征表明原始红松混交林树种构成不同,潜在地影响着生态系统内的碳循环。对土壤属性因子而言,碳氮比与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容重、pH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对植被覆盖因子而言,枯落物有机碳、全氮、碳氮比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则无相关关系;0~100 cm深度内红松阔叶林的土壤碳密度最大,为181.4 t/hm2,针阔混交林次之,为180.56 t/hm2,阔叶红松林最小,为150.78 t/hm2,且接近70%的土壤碳储存集中在40 cm以上的土层内。旨在为揭示原始红松混交林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和探索我国原始红松混交林土壤碳分布格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广西森林火灾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对比分析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年森林火灾发生次数与为害面积的季节分布、月份分布和市县分布以及影响广西壮族自治区森林火灾时空分布的大气环流、地形、干旱和洋流等因素.结果表明:环境条件是影响森林火灾发生与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森林火灾发生有其自然属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一个地区的森林防火工作进行评价时,不单是要考查其管理能力和森林火灾损失大小,也要考虑其环境条件的影响作用.旨在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营造的针阔混交林生物量调查表明,红松阔叶混交林生物量比红松纯林高4.9%~21%,落叶松阔叶混交林生物量比落叶松纯林高7.6%~21.3%,红松阔叶混交林单株生物量比红松纯林高120%~148%,落叶松阔叶混交林单株生物量比落叶松纯林高108%~151%,在不同混交林型中,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种类丰富、数量多,所以其生物量大于纯林。  相似文献   

20.
应用传统林分结构因子配合混交度、角尺度、大小比数和开敞度4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分析了川西山地退化风景林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林分结构较为简单,林分乔木层由7个树种组成,树种密度分布差异较大,树种结构相对单一;林分垂直结构特征明显,可分为3个林层,呈现出典型的复层林结构特征;林分平均混交度为0.46,以中强度混交单元为主,所占比例达61%;平均角尺度为0.483,属于随机分布状态;林木的胸径大小比数为0.286,有接近30%的林木处于优势状态;林分平均敞开度为0.309,林木生长空间基本充足.岷江冷杉种群优势度明显,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他5个树种由于株数较少,且径级分布不连续,自然更新较困难,经过一定时间的演化,将死亡,因此必须切实采取保护措施,保证其顺利生长,以保持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