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 蚕桑生产是我市农村的传统骨干副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蚕茧产量以每年平均递增500吨的速度发展,11个500吨茧乡脱颖而出。这一变化使乡镇一级成了与茧丝经济关系最紧密的层次,乡镇蚕桑职能机构上升到了组织指挥大规模生产的主体地位。这对乡镇蚕桑推广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鉴此,笔者就加强乡镇蚕桑站建设的问题提出几点初浅的看法。一、加强乡镇站建设,要强化服务功能我市于1990年11月开始筹建乡镇级蚕桑站,目前已有11个乡镇先后成立了蚕桑技术指导站,共投入资金88万元,建筑面积1564m~2,固定资产64万元,各站都分别辟有办公室、技术培训室、实验室、档案室等,并  相似文献   

2.
广西横县桑蚕产业发展状况分析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蚕桑产业是横县仅次于茉莉花产业之后一大传统特色产业,桑园面积由1980年的39.3公顷猛增至2004年的5800公顷,增长了147倍多;鲜茧产量由22吨增加到1.41万吨,增长了640倍;种桑养蚕已成为横县各乡镇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2005年横县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桑蚕业发展的决定》,提出要把蚕桑产业打造成为横县继茉莉花之后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明确提出了2005年全县桑园要达6666.7公顷,“十一五”期间桑园面积力争发展到1.0万公顷,蚕茧产量1.6万吨,成为我区乃至我国最大的优质蚕茧产区之一。尽管横县蚕桑产业近年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并涌现出了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乡镇——蚕茧生产第一大基地云表镇。然而,在这繁荣景象的背后,仍存在着蚕茧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3.
<正> 盐城市的蚕桑生产,近几年来发展较快。1989年收购蚕茧2.385万吨,为1980年的(?).9倍,平均每年递增2265吨;比1988年增产(?)350吨,增长36.3%。我市蚕桑生产发展较迅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注重蚕桑生产基地建设,则是我市蚕桑生产能够稳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一、蚕桑生产形势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深化,商品经济发展,扭转了蚕桑生产徘徊不前,发展较慢的状况,新老蚕区生产形势都很好,蚕茧增产速度快,经济效益显著,展现出一派新局面,主要特点是: 1.蚕茧产量增长速度快 1987年全省蚕茧总产量9.76万吨,比1984年增长39%。1988年蚕茧产量突破了10万吨大关,又比1987年增长3.48%。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吴江市蚕桑生产曾得到了迅速发展。从1984年以来,蚕茧年产量平均每年以15%左右的速度递增,到1993年总产值达到1.2亿元,取得了较好的效益,曾是我市农村家庭的重要经济来源。但是,随着乡镇工业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民营经济的迅速增长,给我市的蚕桑安全生产带来了  相似文献   

6.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在生产领域里,从生产收益分配开始,由联产计酬、大包干,发展到“统分结合,户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调动了生产者积极性,改善了生产条件,促进了生产力持续稳定地发展。全省蚕桑生产,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取得了持续8年增产和1年平产的好成绩。1987年蚕茧年产量7.826万吨,比1978年的2.6125万吨增长近两倍,平均每年增产蚕茧0.579万吨。全省蚕桑生产是持续增产的,但地区之  相似文献   

7.
<正>我市现有桑园面积1.6万亩,年产蚕茧近1000吨。尽管全市桑园面积不多,但相对集中在通南少数乡镇,具有一定的区域优势。长期以来,我市针对这一特点,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努力生产优质茧,以优质取胜,走“少而高,小而好”的路子,狠抓蚕茧的优质高产。特别是1995年4月中旬组建茧丝绸公司以后,我们按照扬州市茧丝绸总公司和我市市政府的要求,把蚕桑生产、蚕茧收烘、茧丝经营组织起来一起抓,既促进了蚕桑生产的稳步发展,又推动了蚕茧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8.
<正>蚕桑生产是我市农业生产中的一项传统产业和优势项目,在我市的农业及整个国民经济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到1994年的15年里,我市的蚕业生产持续发展,桑田面积和蚕茧产量由1978年的41000亩和3.68万担增加到1994年的95887亩和18.016担,分别增长134%和389%。1994年蚕茧收入近1.7亿元,成为我市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富裕农民,  相似文献   

9.
蚕桑生产目前面临的问题和今后的主要措施海宁市蚕桑站董瑞华我市是全国重点蚕茧生产县之一。蚕桑收入历来是我市农家经济的重要来源,丝绸一直是我市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逐步转变,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  相似文献   

10.
<正>一、蚕桑生产的现状 高邮市气候温暖湿润,属里下河农业区。全市土地总面积196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0.7万亩,每个农业人口平均占有耕地1.9亩。随着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1991年以来,走粮桑结合的路子,每年新拓桑2万亩左右,蚕茧产量和蚕农的经济收入显著增加,1993年全市桑园面积达到9万亩,蚕茧产量已达2350吨。目前,我市蚕桑已初具规模,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1.
<正> 当前,蚕茧原料紧缺的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市丝绸工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抓好蚕桑促发展,抓好蚕桑促工业,抓好蚕桑保稳定,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一、实现恢复性增长的技术路线 纵观历史,我市蚕茧生产的差距在春蚕,问题在单产和质量上。面对连年干旱,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把春蚕生产作为攻坚战来打。全市上下务必认识高度统一,决心一次下够,  相似文献   

12.
<正>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镇江市蚕茧产量持续增长。1987年蚕茧产量7740吨,比1978年增长2.4倍;养蚕的张单产也大幅度提高,1978年每张种产茧量全市平均只有21.35公斤,1987年提高到31.7公斤。亩产茧量由1978年的35.15公斤提高到1987年的80.35公斤,增长128.6%。市丝绸公司成立三年,蚕桑生产跨了三大步,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1985年增产500吨,1986年增产750吨,1987年又增产775吨。我市在促进蚕桑生产持续增长的工作中,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正确理解发展方针,端正业务工作的指导思想。“巩固提高,稳步发展”的方针,应该说是发展蚕桑生产的积极方针。但是,在一  相似文献   

13.
<正> 近几年南通市的蚕桑生产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86年产茧20770吨,比1980年的8785吨增加1.4倍,平均每年递增2000吨。蚕茧产值8493万元,比1980年增收5631万元,接近翻了二番。蚕茧产量占全省产茧量的四分之一强,连续五年获得全省冠军,全市六个县,都列入省重点蚕桑生产基地。同时,丝绸工业也发展迅速,现有大小丝绸厂87个,其中县属企业10个。有缫丝机3814台,织绸机3054台。蚕桑生产已成为我市多  相似文献   

14.
<正> 1985年我市蚕桑生产取得了第十八个发种、总产、总值创历史的可喜成绩,并连续五年蝉联全省冠军。全年发种665868张,比上年增长11.8%,生产蚕茧(包括原蚕茧量和加工茧)18906吨,比上年增长12.29%;蚕茧总值7379.99万元,比上年增长16.59%;  相似文献   

15.
为了使蚕业在振兴临海经济,农民奔小康,出口创汇中发挥更大作用,在本市建立巩固的蚕桑生产基地,使我市蚕茧产量上万担.市林特局蚕桑站,从1991年开始实施万担茧工程建设,计划1993年使全市蚕茧产量上万担,由于各级领导重视,目标明确、规划落实,措施得力,工作扎实,提前一年1992年已实现了全市蚕茧上万担,现将我市万担茧(500吨茧)工程建设工作实施情况介绍如下:一、认真总结本市蚕桑生产历史经验,制订规划,明确目标  相似文献   

16.
<正> “七五”期间,东台市蚕桑生产发展较快,桑园面积从9万亩增加到13万亩,增长44.4%,饲养蚕种从19.5万张增加到35.8万张,增长83.6%,蚕茧产量从0.555万吨增加到1.05万吨,增长89.1%。在这样的基础上,蚕桑生产怎样再上新水平,再求新突破?最近我们作了一些调查研究,认为: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正> 我县有蚕桑任务的有29个乡一个蚕桑场,现有桑园面积3.5万亩,其中成林桑1.86万亩,85年收购蚕茧680吨,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1978年产茧增长一倍。但我们在发展蚕桑生产方面经历了一段曲折过程,以往发展蚕桑,没有总体规划,往往采取行政命令、  相似文献   

18.
建国以来,我市的蚕桑生产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发展蚕桑生产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促进了蚕业生产的发展。蚕茧产量稳步增加,质量不断提高。1978年全市生产蚕茧1.8万吨,创历史最高  相似文献   

19.
<正> 我市蚕桑生产近几年发展较快,现有桑田面积10万亩,蚕茧产量0.95万吨,连续十一年增产,但是蚕桑生产的形势不容乐观,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1.“蚕茧大战”后遗症仍然严重,蚕茧收购秩序尚未理顺。具体表现:一是为竞相抢购、多收蚕茧,有些地区擅自增设收购点,抢购临近地区的蚕茧;二是不适时开秤,大量收购统货茧、毛脚茧;三是不执行价格政  相似文献   

20.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蚕桑生产在“巩固提高,稳步发展”方针的指引下,取得了蓬勃的发展,我省出现了蚕茧持续增产的喜人景象,1986年产茧7.8万吨,比1980年增长了104.7%,“七五”规划蚕茧产量达10万吨,为实现这一目标,还需在巩固发展蚕桑生产方面作更大的努力。笔者试就发展蚕桑综合经营,提高蚕桑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问题谈谈肤浅的认识,旨在抛砖引玉,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发展蚕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