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麦上的大麦黄矮病是由大麦黄矮病毒(BYDV)引起的。大麦黄矮病不仅侵染小麦和大麦,还能侵染燕麦、玉米等谷类作物,是世界上谷类作物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大麦黄矮病对小麦的危害面积逐渐扩大,危害程度日趋严重。这种现象引起了小麦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大麦黄矮病毒是由蚜虫传播的。根据蚜虫的种类,大麦黄矮病毒至少有5种类型。由麦长管蚜(Macrosikphum avenae)传播的黄矮病  相似文献   

2.
大麦黄矮病毒(BYDV)是由专化媒介昆虫传毒引起的,受植株韧皮部的制约。其媒介昆虫为蚜虫,许多不同种的蚜虫传毒能力不同。控制此病可从病原体、媒介昆虫,寄主和环境中任一环节着手,但研究结果表明最可靠的还是培育耐病或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3.
1980年5月,在日本长冈地区田间,发现大麦植株上表现典型的大麦黄矮病毒病(BYDV)症状.虽然大麦黄矮病毒已在世界上广泛分布,但迄今日本仅有少数报道该病的致病原因.本文报道了BYDV的蚜虫传毒试验和电镜检查的结果,以便确定引起大麦黄矮症状的病原物是否是大麦黄矮病毒(BYDV).  相似文献   

4.
大麦黄矮病毒运动蛋白及其介导的小麦抗病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黄矮病毒依靠介体蚜虫传播引起小麦黄矮病,对我国麦类作物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本文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对大麦黄矮病毒编码的运动蛋白的生化特性、生物学功能及其介导小麦的抗病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该运动蛋白在病毒构成中能够结合病毒核酸,并与宿主细胞膜系统相互作用,是一个与黄矮病毒系统侵染相关的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5.
大麦黄矮病(BYDV)是遍及全世界各大麦产区的一种严重病害,据报导(Zhan 等1983)约有100余种禾本科植物感染此病,加之又能由多种蚜虫传毒,因而防治上颇显困难。本文拟扼要介绍对其介体蚜虫的近期研究成果,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6.
小麦黄矮病是由大麦黄矮病毒(BYDV)引起的一种小麦病害,主要由蚜虫带毒传播,自1960年以来曾多次在甘肃省河西地区大发生,在甘肃省的河东地区、陕西省以及我国北方的大部分麦区都时有发生,给小麦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因此,我国有关部门及广大科研工作者对小麦抗黄矮病育种十分重视,并培育出了一系列抗黄矮病春小麦新品种,张春19号即为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7.
中国小麦黄矮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黄矮病是中国小麦上的重要病害之一,由麦蚜持久性传播大麦黄矮病毒引起,具有间歇式流行的特点.为了综合运用小麦黄矮病各种防控措施.本文综述了小麦黄矮病在中国的发生及流行因素、蚜虫及小麦黄矮病的预测预报、抗病品种培育、化学防治、农业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和防治策略,即寻找和利用多种抗黄矮病(BYDV)基因,培育具有优良农艺性状的多聚品种;综合运用各种防控措施进行蚜虫防治,切断BYDV的传播;筛选和研发病毒抑制剂,特别是对环境无污染的植物源和微生物源病毒抑制荆,减轻BYDV对小麦的危害.  相似文献   

8.
大麦和小麦被病毒侵染后发病的症状特征为矮化、丛生、黄化、斑驳、条纹、坏死、斑点和不孕等.大多数病毒均可系统侵染大麦、小麦的器官组织细胞,有些病毒如大麦黄矮病(BYDV)侵入植物体,又在韧皮部组织细胞定殖,导致坏死,阻碍隔断营养流的运转,引起褪绿变色.传播介体通常为蚜虫、叶蝉和飞虱类,亦可以机械方式传播.病毒粒子形态主要为线状、杆状和球状,包含的核酸均为核糖  相似文献   

9.
大麦黄矮病     
大麦黄矮病是当前世界上最重要和广为传播的大麦病毒病害。对其他禾谷类作物特别是燕麦和小麦来说,黄矮病也是一个主要问题,它能侵染100多种单子叶植物。自1951年 Osmdld 和 Houston 在加利福尼亚发现黄矮病以来,这种病害就已鉴别为一种病毒病害。据估计1951年因黄矮病危害加利福尼亚大麦生产损失10%,自那时起世界上种植大麦的其他所有地区,都已发现黄矮病的危害,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等地有关黄矮病严重流行也有报导。大麦黄矮病也是当前南美的主要问题。除加利福尼亚,密苏里和英国外,当前种植的绝大多数商用品种,都感  相似文献   

10.
用受大麦黄矮病毒MAV和PAV株系单一侵染或复合侵染的单株燕麦来研究存在PAV株系的情况下,MAV依靠禾缢管蚜传播的机制。用双点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病毒粒子用PAV多克隆抗体吸附,PAV多克隆抗体是由双重侵染的燕麦制备,因此它与MAV的单克隆抗体也有反应。当病毒粒子被PAV多克隆抗体吸附后,进行薄膜饲毒检测,发现禾缢管蚜传播MAV的百分率明显下降,这一结果表明,在受MAV和PAV双重侵染的情况下,一些病毒粒子含有多种抗原决定基,因此表型混合是MAV依赖PAV进行传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大麦黄矮病是一种分布非常广泛的谷物病毒病,几乎在世界各国都有发生.从主要栽培作物到杂草的大多数禾本科植物,该病都能侵染(Plumb R.T.,1983). 其病原体是黄病毒,它是由5种公认的分离菌所引起的.由专门带有某种分离菌的20多种禾谷蚜传播.  相似文献   

12.
利用病害严重度调查、病毒含量的ELISA测定及产量损失分析,研究了大麦黄矮病毒与小麦条点花叶病毒复合侵染对小麦及其相互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麦黄矮病毒的侵染对继后侵染的小麦条点花叶病毒的增殖有促进作用。此外,本文还比较了BW155、Milan和Laura品种对BYDV和WSMV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13.
小麦黄矮病在田间由麦蚜传播大麦黄矮病毒(BYDV)感染引起。为给优质抗BYDV小麦新品种提供重要种质资源,采用堆测法种植材料,利用饲毒蚜虫接种病毒BYDV-GAV的方式,对27份华山新麦草易位系材料进行了抗病性鉴定,比较了接种病毒后各材料的病情指数及其千粒重。结果表明,27份华山新麦草易位系中,5份材料的病情指数介于13.56~18.89,表现为抗BYDV-GAV;9份材料的病情指数是介于27.78~48.89,表现为感BYDV-GAV;其余13份材料的病情指数均大于50.0,表现高感BYDV-GAV。不同华山新麦草易位系对BYDV-GAV抗性差异较大,筛选出的5份抗黄矮病材料可为培育优质抗病毒新品种提供重要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4.
从普通小麦与中间类麦(Th.intermedium)的杂交后代中衍生了抗大麦黄矮病品系,中国的中4就是这样一种品系。对被侵染幼苗病毒积累量测定的结果表明,中4抵抗大麦黄矮病毒(BYDV)的两种不同血清型。普通小麦(2n=42)和中4(2n=56)的F_1杂种有49条染色体,与其亲本相比带毒水平中等。细胞学和分子杂交研究表明:中4BYDV的抗性基因位于中间类麦的E染色体组和X染色体组中的7对非小麦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15.
1984年以来,进行了介体蚜虫传毒试验,证明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麦无网长管蚜、麦二叉蚜及玉米蚜均可传毒,传毒发病率分别为74.2%、59.0%、53.6%、31.5%和17.4%。禾谷缢管蚜传毒特性、取食获毒或传毒最短时闻为5分钟,发病率达6.67%。2小时可充分获毒或传毒。蚜虫传毒有间歇现象,持毒期3天,传毒潜伏期65—70分钟。由此可见,小麦雨锈病是由多种蚜虫传播的具有半持久性传毒特性的病毒病。禾谷缢管蚜传毒能力因龄期不同而有所差异,有翅蚜传毒能力最强,无翅成蚜次之,若蚜最低。接种一头带毒蚜虫即可引致发病,接种蚜头数增加,发病率提高,接种7头蚜虫,发病率可达84.2%。  相似文献   

16.
1、前言大麦黄花叶病是由大麦黄花叶病病毒(BaYMV)引起的,选用抗性品种是目前最有效的防除措施。但是,不能认为所有的抗性品种都是绝对抗病的,已有报道,新近育成的抗性品种被病毒系统侵染而罹病。所  相似文献   

17.
花生普通花地病毒病发生和流行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说明,花生在花叶盛期以前的为花生矮化病毒(PSV)易感病时期,随后抗生有所增强,PSV可以通过花生种传,但种传率很低,仅0.02%,不同种类蚜虫对PSV传播效率有明显差异,在测定的4种蚜虫中,豆蚜(Aphiscraccivora)传毒效率高,其他种类蚜虫传毒效率低,1988~1994年在河南开封田间观察说明,由SV引起的花生普通花叶病毒病在花生上流行受花生苗期和花针期间间迁飞蚜虫数量和花生苗期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中国西北地区蚜虫对小麦黄矮病的传毒能力,为西北地区防治小麦黄矮病提供参考依据,常温条件下在温室大棚用盆栽小麦做传毒试验,以接种不同数量有毒蚜的小麦苗作为处理,接无毒蚜的小麦苗作为对照.传毒3 d后,在接种麦苗上喷洒药剂彻底杀死蚜虫,充分发病后观察记录小麦黄矮病的发病情况.结果表明,中国西北地区小麦黄矮病的优势介体是麦二叉蚜,但禾谷缢管蚜的传毒能力比以前有所提高.关中地区禾谷缢管蚜的传毒力高于河西地区禾谷缢管蚜的传毒力;三个地区(关中地区、渭北地区、河西地区)麦二叉蚜的传毒力都较高,差别不明显.三个地区两种麦蚜的成蚜传毒力普遍高于其若蚜的传毒力.  相似文献   

19.
大麦黄花叶病自七十年代中期发生以来,蔓延很快,为害不断加重,是目前大麦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它是由大麦黄花叶病病毒和和性花叶病毒共同引起。大麦和性花叶病毒曾是大麦黄花叶病病毒的一个株系,但其与大麦黄花叶病病毒的血清完全不相同,从而被认定为一种新的病毒。此病最先在中西欧各国发生,近年来在日本也得到了鉴定。我们在本所的如东病目中也发现了这种病毒。由于这两种病毒是由土壤中禾谷多粘菌传播。病毒在禾谷多粘菌体内不仅能存活十年以上,而且还可增殖。因而最有效的防治方法是选育抗病品种。但是,由于我国的大麦免疫的品种…  相似文献   

20.
大麦黄花叶病是由大麦黄花叶病病毒(BaYMV)引起的,选用抗性品种是目前最有效的防除措施。但是.不能认为所有的抗性品种都是绝对抗病的,已有报道,新近育成的抗性品种被病毒系统侵染而罹病。所以.在确定防除策略的前提下,首先必须查明各地发生的BaYMV系统的种类及分布状况,因此查明病毒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