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不同移栽群体和水分调控对水稻分蘖成穗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了控制水稻无效分蘖的发生,提高水稻的成穗率,采用盆栽实验,对比了不同的水稻移栽群体下不同的水分控制对水稻分蘖动态、成穗率、营养生长状况、根系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取控蘖措施后,双本移栽、深水控蘖较单本移栽、搁田控蘖分蘖增长率减少了3.79%~7.06%,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也相对稳定,根系活力高出5.25个单位和5.95个单位,根系伤流强度提高29.04%和21.17%,最终成穗率比分别提高了9.09%和10.53%,双本移栽较单本移栽能更好的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双本移栽、深水控蘖更有利于提供水稻较好的营养生长,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提高成穗率。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水稻最高产的云南省涛源乡,当进行水稻移栽时,采用穴栽不同谷粒秧对黔优88进行试验处理。试验结果表明:穴栽单粒秧能较好协调水稻群体与个体间的关系,改善群体环境,减少无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与结实率,最终实现水稻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3.
水稻晒田,是改良稻田土壤结构,促进秧苗根系下扎,增强水稻根系活力,增进稻秆坚韧程度与抗倒能力,控制水稻无效分蘖,提高水稻成穗率,改善田间小气候和减轻水稻病虫害发生的重要措施,但必须掌握好晒田的“火候”,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水稻是洱海流域重要的粮食作物,抓好水稻生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但流域内水稻生产技术参差不齐,影响水稻的高产稳定性。对洱海流域水稻生产中的育秧、移栽、水分管理、农家肥和除草剂施用、控制无效分蘖和病虫害防治等各环节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目前,洱海流域水稻生产技术发展要以高产稳产、绿色生态种植、提高效益为方向,加强适合流域种植的优良品种的选育,集成洱海保护与农民增收协同发展的绿色高效种植模式,加强生产指导服务以提高技术应用率。  相似文献   

5.
水稻晒田,又称搁田或烤田,是水稻拔节孕穗期水分管理的重要环节。晒田的作用是:改良土壤环境,增强根系活力,加强微生物活动;改善田间小气候,防治水稻螟虫、稻瘟病等多种病虫害;控制无效分蘖,巩固有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促进禾秆坚硬,增强抗逆能力,防止水稻后期倒伏。生产实践证明,晒田是一项重要的增产措施,一般可增产8%~15%。  相似文献   

6.
正水稻株型的构成元素主要包括株高、分蘖(即分枝)数目、分蘖角度和穗型等。水稻株型的形成既受到遗传因素(基因)的严格控制,同时也受到植物激素等内部生理因素和生长环境因素的调控。今天,育种学家在长期水稻育种实践中,总结出理想株型的模式:根系发达、茎秆强壮、分蘖数适中、无效分蘖(即  相似文献   

7.
水稻分蘖对水稻产量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探讨水稻分蘖特征特性,选用了6个不同的分蘖势类型水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参试的6个水稻品种分蘖势在0~0.3667个/株·d,叶片生长速度在0.1500~0.2143片/株·d,西科12、Y两优143、Y两优2号为强分蘖势的品种;而科优21、Q优6号、紫优93是弱分蘖势的品种.对强分蘖势的水稻品种在分蘖期进行氮肥营养调控研究表明:在较高土壤肥力的条件下,不施氮肥处理能确保高产目标有效穗的实现,减少了无效分蘖的发生,Y两优143和Y两优2号的成穗率达到63.16%和64.47%,显著高于施用分蘖肥的处理.施用氮肥后,明显导致发生较多的无效分蘖,两个品种的成穗率比对照降低5.72%~6.69%和5.11%~9.1%.通过对分蘖势弱的品种施用不同分蘖肥研究表明:在较高的土壤肥力下,少施用氮肥对水稻确保有效穗和提高成穗率有利,施用10%的分蘖肥处理下成穗率达到63.53%,高于其他的处理1.43%~5.35%.  相似文献   

8.
FACE对武香粳14根系生长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2-2003年利用我国惟一的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研究平台,研究大气CO2浓度比对照高200 μmol·mol-1的FACE处理对早熟晚粳稻品种武香粳14根系生长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FACE处理水稻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每穴的不定根数、不定根总长度、根系体积以及根干重均极显著大于对照;(2)FACE处理使水稻有效分蘖期间和无效分蘖期间发生的不定根粗度均显著大于对照,使拔节长穗期间发生的不定根粗度明显变细,因而使抽穗期每条不定根的平均粗度与对照无显著差异;(3)FACE处理水稻抽穗期每穴的不定根数、不定根总长度、根系体积和干重均极显著大于对照主要是由于FACE处理使水稻有效分蘖期间和无效分蘖期间这些根系性状的大幅度增加,而FACE处理对水稻拔节长穗期间这些根系性状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协调运用“三控”施肥、农药减量技术,能够有效控制总施氮量和基蘖肥施氮量,提高氮肥利用率,防止前期单季稻长势过于嫩绿,降低前期病虫害发生概率,减少农药使用量,减轻农田生态环境污染。同时通过“三控”施肥能控制水稻前期的无效分蘖和最高苗数,综合提高有效穗、实粒数、结实率以及增加粒重,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因此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一、确定适宜基本苗的意义水稻栽插适宜基本苗数的多少,对协调每亩穗数、每穗粒数、粒重等产量构成因子的合理组合;对合理利用分蘖、促进有效分蘖、控制无效分蘖;对高产群体的建立和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水稻产量的高低和栽插基本苗数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1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概念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是南京农业大学凌启鸿教授,根据水稻叶龄模式理论,科学精准设计水稻生长发育各阶段的高产动态定量指标,以优质高产良种为基础,实行壮秧浅栽,宽行窄株,科学合理肥水运筹,够苗晒田控制无效分蘖等综合措施,精准生产设计与管理决策,达到壮个体,攻足穗,控无效,促大穗的目的,充分利用水、肥,气、热,获得高额丰产的先进技术。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玖功"控释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2013年试验表明"玖功"控释肥效果明显,为此2014年再次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控释肥能够有效提高水稻的有效穗、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从而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3.
<正>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杨东雷,在高产基因资源库中寻找具有抗病功能的基因,通过诱导型地表达抗病基因使水稻达到了既高产又高抗的育种目标。日前,该成果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植物》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在2010年首先发现水稻理想株型基因ipa1,适度上调ipa1后可以减少水稻的无效分蘖,增加穗的分支,增强秸秆的强度,最终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因此,含有i-  相似文献   

14.
2006年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引进隆阳区,通过"精确定量基本苗、精确定量肥料用量、扩大行距缩小株距、田平浅插、前肥后移、够苗晒田"等定量栽培技术的实施,有效控制了无效分蘖发生、提高了茎蘖成穗率和化肥利用率。2007年采用该技术,通过种植前的栽培方案设计和种植过程中的严格实施,在未增加劳动力和物化投入的前提下,突破了百亩连片单产900kg/667m2的大关,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5.
杂交稻抛栽不同时期晒田控苗对提高成穗率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杂交稻抛栽进行晒田控苗,是控制水稻无效分蘖,提高群体质量、成穗率、稳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试验以亩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18万的80%~90%晒田控苗,成稳率达74.4%~79.5%,效果最好,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气候变化下我国双季稻茎蘖动态与成穗特征的变化及其与产量的关系,利用开顶式气室(OTC)连续开展4年8个生长季的大田气候变化原位模拟试验,设置对照(CK)、增温2℃(ET)、CO2浓度增加60μmol/mol(EC)、同时增温增CO2浓度(ETEC)共4个处理,研究双季稻生育期内茎蘖动态、成穗率变化特征以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累积辐射量和生长度日(GDD)升高,水稻分蘖达到峰值后部分消亡,且早稻分蘖增长和消亡速率均大于晚稻。相比CK,ET、EC和ETEC条件下早稻最大分蘖数和无效分蘖数分别提高3.6%~14.2%和8.9%~134.2%,成穗率降低0.4%~9.3%,对产量形成具有不利影响;晚稻最大分蘖数提高2.9%~13.1%,无效分蘖数降低1.6%~64.8%,成穗率提高1.7%~22.1%,有助于产量增长。ETEC处理对双季稻最大分蘖具有正向协同的交互作用,而对无效分蘖和成穗率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总体而言,大气温度和CO2浓度升高对早稻分蘖和成穗具有负效应,对晚稻表现为正效应,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提高水稻茎...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抑制无效分蘖对不同基因型水稻根系特征及养分吸收积累的影响,以培杂泰丰和粤晶丝苗为材料(分别记为P和Y),通过设计不同的栽插孔穴直径(栽插孔径分别为20,28,35 mm,依次记为D1、D2、D3)限制水稻的无效分蘖,试验采用水培法。结果表明:与D1、D3相比,D2显著提高了水稻培杂泰丰和粤晶丝苗的穗粒数和产量;在幼穗分化期,D2处理水稻培杂泰丰和粤晶丝苗根系根长、根表面积、根系体积以及根尖数和分叉数均明显高于D1处理;D2与D3处理培杂泰丰水稻抽穗期茎鞘P、K含量显著高于D1处理;D2处理抽穗期的钾素积累总量显著高于D1、D3处理;D3处理水稻粤晶丝苗幼穗分化期、抽穗期的氮素积累总量、磷素积累总量和钾素积累总量均显著高于D1处理。相关分析结果也表明,水稻齐穗期的总根长与氮素积累总量和钾素积累总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根系的表面积和总体积与氮素、磷素和钾素积累总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根系的平均直径与磷素积累总量和钾素积累总量也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研究,揭示了土壤磷肥状况影响水稻叶片直立性的分子机理,为设计培育高产水稻品种提供了理论基础。上部叶片直立的水稻品种能够通过合理密植提高单位面积光合效率和养分利用效率,实现水稻高产。水稻生长需要大量磷元素,因此土壤磷素肥力不足,易导致水稻叶片直立成"一炷香"状,分蘖减少,最终导致减产。  相似文献   

19.
对不同品种不同移栽密度产量和产量性状进行灰色关联分析,根据灰色关联度大小确定不同移栽密度下产量性状对产量贡献大小,提出豫南粳稻生产上应通过选用个体优势强、大穗型品种,适宜移栽密度1.7万穴/667m2、及时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加强孕穗肥和粒肥的施用等栽培措施构建高质量水稻群体。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索在较高温度环境中,以水稻成熟胚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是否能够提高水稻再生效率,本试验以"超2-10"和"中花11"两种粳型水稻为材料,设置了26℃和36℃温度环境,对两种水稻成熟胚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培养,并完成整个再生过程.结果表明,36℃温度环境不会影响"超2-10"和"中花11"水稻成熟胚愈伤组织的诱导;尽管两种水稻在36℃环境生长的愈伤组织在继代培养中重量增幅低于26℃的愈伤组织,而且36℃环境培养的愈伤组织分化率也低于26℃的愈伤组织,但是,36℃诱导和继代培养的"超2-10"和"中花11"两种水稻愈伤组织再生率都高于26℃环境培养的愈伤组织,两种水稻的再生率分别提高105.15%和57.2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