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5 毫秒
1.
赤霉素与油菜素内酯对芫荽种子高温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探讨了赤霉素(GA3)和油菜素内酯(BR)对芫荽种子萌发的影响。芫荽种子经不同浓度的GA3或BR预处理后,在高温下进行种子萌发,结果GA3(300mg/L) 、BR(0.005mg/L、0.010mg/L)可显著促进高温下芫荽种子的萌发,尤其是BR(0.010mg/L)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生长素对分枝型蝴蝶兰种子胚离体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分枝型蝴蝶兰的种子为试材,选用1/2 MS为基本培养基,在蝴蝶兰种子发育的不同阶段使用不同浓度的IBA(0.5,1.0,1.5和2.0mg/L)和NAA(0.5,1.0,1.5和2.0 mg/L),并分别以1.0mg/L的NAA和1.5 mg/L的IBA作为对照,对蝴蝶兰种子进行原球茎诱导.结果表明:接种密度为1 500粒/40ml,生长素IBA在1.0-1.5 mg/L浓度范围内,比NAA有利于分枝型蝴蝶兰种子胚原球茎诱导,原球茎诱导率为97.2%;在蝴蝶兰原球茎进一步发育过程中,生长素NAA在1.0-1.5mg/L浓度范围内,比IBA有利于原球茎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总状绿绒蒿(Meconopsis racemosa)的种子、无菌苗的根及生长点为材料,以2,4-D、NAA、6-BA设置不同的激素配比,以建立其组织培养快繁体系。结果显示,用0.1%升汞溶液为消毒剂,5.5 min为最佳的消毒时间,此时的种子发芽率为56.7%;愈伤组织诱导培养:以种子为外植体诱导愈伤,MS+0.6 mg/L 2,4-D为最佳的培养基。以无菌苗的根为外植体诱导愈伤,进行暗培养,MS+1.0 mg/L 2,4-D+0.2 mg/L 6-BA为最佳的诱导培养基。以无菌苗的生长点为外植体诱导愈伤,并进行光培养,MS+2.0 mg/L NAA+1.0 mg/L 6-BA为最佳的诱导培养基;愈伤增殖培养:由种子诱导愈伤的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0.6 mg/L 2,4-D。MS+1.0 mg/L 2,4-D+0.2 mg/L 6-BA是无菌苗的根诱导愈伤的最佳增殖培养基。MS和MS+2.0 mg/L NAA+1.0 mg/L 6-BA为生长点诱导愈伤的最佳增殖培养基;生根培养:由种子、生长点诱导并增殖愈伤的最佳生根培养基为MS。本研究为总状绿绒蒿的快速繁殖和分子育种提供了基...  相似文献   

4.
以3种不同的草地早熟禾种子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培养基、不同浓度的2,4-D、BA及水解酪蛋白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试验表明:(1)MN6培育基有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2)种胚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继代宜采用MN6 +2,4-D 3mg/L+BA0.2mg/L的培养基;(3)水解酪蛋白对草地早熟禾种子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不大;(4)3种草地早熟禾种子中,新哥莱德(Nuglade)出愈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研究壮瑶药植物野甘草种子萌发特性,为野甘草育种以及规范化种植提供科学依据。以野甘草种子为材料,测定不同温度和光照条件下种子发芽率,及聚乙二醇(PEG-6000)、赤霉素(GA)、硝酸钾浸种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野甘草种子在20℃和35℃恒温条件下不萌发,25℃、30℃、15/25℃变温、20/30℃变温和25/35℃变温条件的发芽率分别为78%、43%、73%、94%和75%;(2)野甘草种子在全黑暗条件下不萌发,由黑暗转入光照后,种子正常萌发;(3)浓度为1%~5% PEG-6000、1~100 mg/L GA和1~5 mmol/L KNO3浸种后,野甘草种子发芽率均显著高于蒸馏水对照处理,分别为86%~90%、93%~95%和87%~88%。野甘草种子为需光性种子,适宜发芽温度为20/30℃变温,PEG-6000(1%~5%)、GA(1~100 mg/L)和KNO3(0.01~5 mg/L)浸种可促进野甘草种子萌发。  相似文献   

6.
路艳  马明东  曹慧  毛美琴 《种子》2023,(4):145-151
为解决药用观赏植物红凉伞野生资源匮乏、自然繁殖率低等问题,以红凉伞种子为材料,探讨取材时间、培养基、外植体类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因素对无菌苗萌发、愈伤组织诱导、丛生芽诱导增殖和生根培养的影响,建立红凉伞快繁技术体系。结果表明,取材时间是红凉伞种子无菌培养的重要影响因素,3月取材的种子培养效果最佳,启动时间7 d,萌发率达93.68%;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外植体是茎段,显著高于根和叶,最适培养基为MS+2,4-D 0.2 mg/L+NAA 0.5 mg/L+6-BA 0.2 mg/L,诱导率为93.33%。愈伤组织呈颗粒状、冰沙状、致密状3种形态;丛生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是MS+6-BA 2.0 mg/L+NAA 0.1 mg/L,诱导率为91.11%,增殖系数3.47,芽苗生长健壮;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 MS+IBA 0.5 mg/L,生根率为90.74%,平均根数4.6条,移栽成活率为75.4%。  相似文献   

7.
不同药剂处理对柴胡种子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王秀琴  郑群  艾沙  樊新民 《种子》2002,(2):23-24
本文研究了几种药剂处理对柴胡种子活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1.5%的双氧水(H2O2),50%发芽剂能提高柴胡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而100mg/L的乙烯剂、20mg/L的6-BA、50mg/L的GA3、25/%PEG 0.6的H2O2的等四个处理降低了柴胡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  相似文献   

8.
不同激素处理对海菜花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翟书华  杨晓虹 《种子》2017,(8):72-74
将赤霉素(GA3)、α-萘乙酸、水杨酸扣吲哚丁酸(IBA)分别配制成0.25‰(25 mg/L)、0.5‰ (50 mg/L)、0.75‰(75mg/L)、1‰(100 mg/L)4个浓度,测定海菜花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研究赤霉素(GA3)、α-萘乙酸、水杨酸(SA)和吲哚丁酸(IBA)对海菜花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0.25‰(25 mg/L)、0.5‰(50 mg/L)、0.75‰(75 mg/L)3个浓度吲哚丁酸(IBA)和赤霉素处理的种子,能促进种子萌发,随浓度的增加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也不断提高,种子萌发的时间缩短.而水杨酸、α-萘乙酸处理过的种子萌发率比对照的还要低,对种子的萌发具有抑制作用.实验结果为该物种种质资源保存、恢复种群及其资源价值开发提供指导,为海菜花的保育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几种抗生素对大白菜种子发芽及离体子叶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卡那霉素、头孢霉素和羧苄青霉素,观察抗生素对大白菜基因型GP-11种子发芽以及离体子叶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GP-11种子在含有200mg/L卡那霉素的MS培养基上发芽生长时,幼苗子叶完全黄化,侧根数为0;随卡那霉素浓度的增加,芽、主根和侧根生长均受到一定程度抑制,但发芽率和发芽势不受影响。4日苗龄的离体子叶在含有10mg/L卡那霉素并附加一定激素的改良MS培养基生长时,基本无绿芽诱出,在含7.5mg/L和5mg/L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中,诱出的绿芽率只有32.5%和40.2%;在仅含3mg/L卡那霉素的生根培养基中,小苗完全丧失生根能力。在添加浓度高至400mg/L的头孢霉素或羧苄青霉素的诱芽培养基中,GP-11诱芽率为0,且它们之间差异不明显,但在添加头孢霉素或羧苄青霉素的生根培养基中,小苗生根依然正常。试验结果表明,在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化中,对大有转化苗筛选的卡那霉素浓度在10mg/L左右是适宜的,添加的抑菌剂浓度在能控制农杆菌生长的同时,同时降低浓度,最好不超过400mg/L;在诱导生根培养基中,卡那霉素浓度不宜超过3mg/L。另外,对T0代转基因种子进行遗传分析时在发芽培养基中添加卡那霉素浓度应该达到200mg/L。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研究了乙酸、乙酸铜对黄瓜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500mg/L浓度的乙酸对黄瓜种子萌发安全,无不良影响。而-4000mg/L的乙酸铜均不同程度地抑制了黄瓜种子发芽,且表现出一定的毒害。  相似文献   

11.
不同品种稻米维生素B_1、B_2品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不同类型25个水稻品种维生素 B_1、B_2品质的结果,维生素 B_1含量糙米0.299—0.436毫克/100克,精米0.087—0.195毫克/100克;维生素 B_2含量糙米0.068—0.092毫克/100克,精米0.029—0.043毫克/100克。在籼稻中,糙米维生素 B_1含量白米高于红米。糙米维生素 B_1、B_2含量随贮藏年限增加而递减,贮藏1年 B_1下降率为0—11%,B_  相似文献   

12.
喷施表油菜素内酯对籼稻和粳稻花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个籼稻品种和6个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于调查花时性状的前日17:00、当日6:00及8:00分别喷施低浓度(0.01mg/L)、中浓度(0.10mg/L)和高浓度(1.00mg/L)的2,4-表油菜素内酯(epi-BR),以喷施不含epi-BR的水溶液为对照,调查6个与花时有关的性状在不同处理间的差异,包括始花时、盛花时、终花时、从始花时到盛花时的时间(简称始-盛时间)、从盛花时到终花时的时间(简称盛-终时间)、开花持续时间(简称始-终时间)。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epi-BR对供试品种的始花时、盛花时和终花时提前均有促进作用。籼稻品种中,0.10mg/L浓度的epi-BR促进花时提前的效果最明显,而粳稻品种中,1.00mg/L浓度的epi-BR促进花时提前的效果最明显。籼稻上施用高浓度(1.00mg/L)、中浓度(0.10mg/L)的epi-BR可显著缩短始-盛时间;粳稻上只有施用高浓度(1.00mg/L)的epi-BR才能缩短始-盛时间。与对照相比,施用epi-BR可显著延长盛-终时间和始-终时间。供试籼稻品种以调查花时性状的当日6:00喷施epi-BR促进花时提前的效果最为明显,供试粳稻品种以调查花时性状的前日17:00喷施促进花时提前的效果最好。供试籼稻品种比粳稻品种对epi-BR的响应更为敏感。促进籼稻花时提前的最佳处理是调查花时性状的当日6:00喷施中浓度(0.10mg/L)的epi-BR,促进粳稻花时提前的最佳处理是调查花时性状的前日17:00喷施高浓度(1.00mg/L)的epi-BR。  相似文献   

13.
以糙米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确定不同浓度金属离子及生长素对发芽糙米中多肽富集量的工艺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培养液组分为NaCl 3.61 mmol/L,CaCl_2 21.63 mmol/L,MnSO_41.54 mmol/L,GA_3 41.37μmol/L,在此条件下培养的发芽糙米中多肽质量分数达到8.19 mg/g,分别是对照和原料糙米的2.21(3.72 mg/g)倍和2.57(3.19 mg/g)倍。  相似文献   

14.
7种杀菌剂对稻瘟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水稻稻瘟病和纹枯病是水稻上重要的真菌性病害,化学防治是其主要防控措施之一,本研究旨在通过室内毒力测定筛选对稻瘟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毒力作用强的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7种杀菌剂制剂对水稻稻瘟病菌和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作用。测定结果表明,在3种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类杀菌剂制剂中,6.25% Fluindapyr(研发代号IR9792)EC对稻瘟病菌毒力作用最强,EC50为1.01 mg/L;在3 种甲氧基丙烯酸酯(Strobilurin)类的杀菌剂制剂中25%吡唑醚菌酯EC对稻瘟病菌毒力最高,EC50为0.01 mg/L;三唑硫酮类杀菌剂48%丙硫菌唑SC对稻瘟病菌的EC50为0.70 mg/L。对于纹枯病菌,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类的24%噻呋酰胺SC对纹枯病菌毒力最高,EC50为0.07 mg/L;甲氧基丙烯酸酯(Strobilurin)类的20%丁香菌酯SC对纹枯病菌的毒力强,EC50为0.52 mg/L;48%丙硫菌唑SC对纹枯病菌的EC50为1.19 mg/L。研究结果为上述杀菌剂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利用外源ABA控制杂交水稻穗萌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利用外源ABA对水稻不育系岗46A在不同喷施时期下进行不同浓度的喷施处理。结果表明,在各个喷施时期下,喷施ABA均显著降低了岗46A的穗芽率,并且喷期不同要求ABA的有效浓度也不相同,早喷(授粉末期)要求ABA浓度较高(90mg/L),迟喷(灌浆中期或乳熟末期)要求ABA浓度较低(50 mg/L)。此外喷施ABA还影响了结实率与千粒重。处理后的种子经贮藏,未发现其种子活力下降。在杂交水稻繁殖制种的灌浆中期喷施50 mg/L的ABA是防治穗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适宜水稻花粉萌发的液体培养基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花粉萌发率是检测花粉活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实践中还缺少便捷、可靠的水稻花粉萌发率测定方法。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采用液体培养基对相关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采用155g/L蔗糖+20mg/L H3BO3+40mg/L CaCl2+5 mg/L VB1相配合的培养基较适合两系杂交中稻两优818花粉的萌发,萌发率最高可达63.78%。此外,该培养方法具有培养条件要求不高、发芽结果稳定性好、培养基分布均匀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通过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定黄酒中β-苯乙醇含量的整个过程进行研究,分析测量过程的不确定度来源,并且对不确定度的各个分量进行评估和合成。结果表明,标样和重复性操作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是影响β-苯乙醇含量测定不确定度的主要原因,当β-苯乙醇含量为68.001 mg/L时,扩展不确定度为3.265 mg/L。该样品中β-苯乙醇含量的测量结果为C=(68.001±3.265)mg/L,k=2,P=95%。  相似文献   

18.
旨在探究补骨脂种子提取物对水稻纹枯病菌的作用活性。采用菌丝生长和菌核萌发抑制率法、扫描电镜观察、盆栽试验等手段对补骨脂提取物的抑菌活性进行研究并通过田间试验验证。补骨脂种子提取物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的EC50为30.8159 mg/L,当浓度为810 mg/L时对菌核萌发的抑制率为43.33%,扫描电镜下补骨脂提取物作用5天后的水稻纹枯病菌菌丝体排列及形态均有明显变化。盆栽试验结果显示0.2%苯丙烯菌酮微乳剂150倍液对水稻纹枯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分别为94%、78.46%;田间试验表明,按90 g/hm2剂量于水稻分蘖期、孕穗期和齐穗期施药3次后的防效为72.22%。补骨脂种子提取物可抑制纹枯菌丝生长、菌核萌发、破坏其形态结构,其微乳剂对水稻纹枯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建立4-二甲胺基苯基偶氮苯磺酰氯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稻米γ-氨基丁酸(GABA)含量的方法。样品采用80%的乙醇溶液提取后,1.0mL样液依次加入0.20mL碳酸氢钠和0.40mL DABS-Cl在70℃下衍生20min,利用C18色谱柱,乙腈-三水合乙酸钠溶液作为流动相在436nm波长下测定GABA含量。结果显示:GABA在糙米和精米的添加回收率大于87.60%,相对标准偏差小于9.07%;GABA在1.0~100.0mg/L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r=0.9995(n=3)。用本方法测定了14种糙米和精米样品的GABA,其含量为6.38~108.7mg/kg,湖南精米和糙米中的GABA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20.
充分吸胀的水稻种子经0 ̄1000mg/L的硫脲溶液培养,随着硫脲浓度增加,幼苗生长受到抑制,表现在株高、根长、根数、干重明显降低,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及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下降;硫脲浓度50 ̄500mg/L使幼苗可溶性糖含量增加、500mg/L以上浓度使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300mg/L以上浓度使SOD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