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对生态学思想在城市园林建设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阐述了要把生态学理念体现在园林建设的景观设计、植物造景、绿地系统规划、生态效益监测、生态文明行为宣教等环节中,提高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把城市及其绿地系统融人大自然之中,使城市环境同自然成为一体,构建以人为本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2.
城市规模对于绿地系统构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绿地系统是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目前,我国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存在忽视城市现实特征,盲目追求标准量化指标,泛化理解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现象。针对这种现状,为使城市在空间层次与绿地系统更好的融合,在城市规模与形态的向度,通过理论探讨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揭示出城市规模对城市不同尺度空间绿地布局结构的影响,提出了如何在城市规模基础上构建具有城市特色的绿地系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城乡一体化绿地生态网络规划初探——以乌海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绿地建设重点的分析,借鉴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理论经验,阐述了开放空间体系和城市生态网络建设的必要性,以乌海市为例,分析该市城市布局与资源分布特征,提出了营造城市开放空间体系以及用廊道将城乡丰富的绿地资源有机串联的构思,并提出构建由大到小,由主及次,互相渗透的"树状"生态网络结构的策略,以期在绿地系统规划中使城乡绿地贯穿为统一整体。  相似文献   

4.
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以航头镇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城镇建设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是小城镇生态建设的根本保障.本文从城乡景观生态一体化的角度出发,并以上海市南汇区航头镇为例,探讨探讨应用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进行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的思路.在总结对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认识的基础上,合理规划绿化景观空间结构,提出了构建基质-廊道-斑块的绿地空间体系,并与镇区内的绿地系统共同构成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具有连续性的有机的绿地网络系统,充分发挥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5.
才燕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032-1034
景观生态是当前城市建设的热点问题,在连云港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中,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理论框架,依托城市的山水自然条件,来分析景观生态结构布局。从地区特点和地域文化出发,保持和发展城市特色,将城市自然条件和文化资源融合于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之中,确定城市绿地系统的特色目标,明确各类绿地中的特色体现,努力创造富有景观生态特色的绿色连云港。  相似文献   

6.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规划探讨,为绿地系统规划布局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在介绍了对绿地系统规划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景观生态理论的基础上,以呼和浩特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概括了其绿地现状并指出了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而利用景观生态的基本原理,对该区域的绿地系统进行规划研究,以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最终实现城市绿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三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对三河市绿地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城市生态和景观规划相关理论,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有关规范为依据,在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市区绿地系统进行了规划。对该市区绿地系统结构、布局及分类绿地进行规划和控制,提出"一面一带二网多点"的绿地网络结构和"绿、水、城、林、山"交融一体的绿化原则,并对三河市绿地系统特色景观规划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资源型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探讨——以焦作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樊良新  牛海鹏  陈金海  李瑞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9):2604-2605,2693
城市绿地系统属于强干扰、脆弱的生态系统,而绿地系统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它的生态功能的发挥.焦作市属于一个"资源型城市",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绿地系统是其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绿地状况,不仅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健康,而且还严重制约着焦作市向旅游城市的转变.依据焦作市城区影像数据、绿地统计数据,对城区绿地系统2000~2004年绿地结构、格局进行分析,从中找到其绿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论区域生态绿地系统建设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书奇  程倩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666-9667
首先明确了生态绿地系统的概念和组成,并在分析区域生态绿地系统突出作用的基础上,重点以两种典型规模的城市为分析对象,提出了加强区域生态绿地建设的空间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吕志宏 《农学学报》2014,4(6):87-93
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城市道路及城市道路绿的功能变得更加丰富,以及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为道路绿化工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道路景观设计赋予了新内涵。笔者参与了温榆河景观大道绿化设计,通过对文献的搜集和设计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思考与解决,提出了对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思路的一些想法。对城市道路绿地的功能进行了再认识,道路绿地不仅是为了美化道路、丰富城市景观层次、净化空气、分隔交通和组织车辆流线,更是联系城市环境的纽带,提供人性化的空间以及自然保护的空间,并为城市道路安全性提供了保障。在设计道路景观的时候要考虑绿化带的宽度对道路生态性的影响,还要考虑城市道路形成的小气候特征、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道路使用者的行为特征和原有生物的生存环境。科学选择绿化树种、充分利用可绿化的空间,并与周边环境结合设计,营造美观、生态的道路景观。  相似文献   

11.
徐州市新城区景观大道植物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汉龙  杨瑞卿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5422-5424
景观大道作为徐州新城区绿地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形成特色鲜明、绿意盎然的徐州新城区风貌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该研究在对徐州新城区8条景观大道绿化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对其植物配置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徐州市新城区景观大道分为行道树绿带、分车带绿带、路侧绿带3种植物配置类型,在分别分析了3种不同类型植物绿带配置方法和存在问题后,提出了对徐州市景观大道植物配置的优化建议,以期对今后的景观大道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张掖市道路绿化设计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林宇凡  李青宁  罗凯东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277-18279
道路绿化设计是城市道路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张掖市道路绿化设计依托总体规划思路,即"以水带绿,以绿融城"的绿色框架,强调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对城市的主干道、次干道、支路进行绿化设计,对类似的工程设计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QuickBird卫星影像数据为基础数据源,结合RS、GIS技术,主要采用计算机监督分类结合目视解译获取城市绿地类型信息的方法,调查张家界市城区绿地状况,计算张家界市城区绿地的相关景观格局指数.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张家界市城市绿地建设提出扩大绿化面积、加快绿地建设,拓宽道路绿地、提高廊道效益,"点、线、面"一体化、完善绿地体系等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4.
城市道路绿带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地绿量对热岛效应的调控功能受到广泛关注。以福州市仓山区道路绿带为研究对象,基于2019年9月的Landsat-8 OLI/TIRS和12月的GF-1影像数据,利用辐射传输方程法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并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法和分层分类法提取典型树种,结合实地测定叶面积指数完成对道路绿带绿量的计算,进而分析城市道路绿带绿量与地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道路绿带对周边环境具有一定的降温作用;2)道路绿带的位置与面积差异会对其发挥降温效应产生影响;3)在不同绿带面积范围内,绿量与地温的关系不同。当绿带面积<1 hm2或>10 hm2时,地温分布几乎与绿量无关,在1~10 hm2面积范围内,二者呈负相关;4)绿量在绿带面积为1~4 hm2的降温效率优于在4~10 hm2,单位绿量可分别平均降温0.343℃~0.373℃、0.087 8℃~0.157 2℃。通过分析不同面积范围内城市道路绿带绿量与地温的关系,以期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科学规划城市道路绿地提供新思路与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特征能够准确反映当前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为城市道路绿地的管理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以北京市五环内道路绿地为研究对象,选取34个样点进行土壤细菌高通量测序,探究北京市五环内道路绿地土壤细菌的群落组成、多样性和丰富度,并采用冗余分析(RDA)法分析土壤环境因子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北京市五环内道路绿地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存在显著差异,且由市中心向外呈递减趋势;门分类水平下优势菌门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4类菌门,占土壤细菌总比的78%左右;属分类水平下主要由RB41、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H16等优势属组成;属分类水平下细菌的群落结构组成较门分类水平呈现出更为明显的分异;RDA分析结果共解释了50.26%的变异,土壤含水量、全N、有机质和有效P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存在显著相关性。总体来看,北京市五环内道路绿地土壤养分状况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可通过改善道路绿地的管理措施提升土壤质量,进而优化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环城林带的营造及其经营问题——以上海市外环林带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营造环城林带已成为我国城市森林建设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自然条件和城市特点的差异,我国各地城市的环城林带形成了不同的形式和风格。作者根据国内外的一些资料,并以上海百米外环林带为例,讨论了环城林带在环境保护、景现美学、生态功能等方面的特点,并探讨了基于这些特点的育林措施问题,以便为今后环城林带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城市街头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重要的绿色廊道,将城区内外的各类绿地连接在一起,形成城市绿色网络。笔者通过杭州市西湖区街头绿地典型群落结构的调查和测定,对其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并针对街头绿地存在的突出问题,探讨群落结构调整优化的措施。根据杭州市西湖区植物群落的类型统计结果,表明调查样地植物群落类型多样,但种类单一,群落结构简单,只是将有限的物种资源进行不同的配置。最后,根据调查地立地条件,对杭州市西湖区植物群落的景观优化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18.
如何评价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的科学性是当前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园林生态学的研究热点。现有研究主要着眼于不同类型绿地内部与周围空间小气候的静态分析,而对于绿地对周边环境的生态过程则报道甚少。笔者报道的试验主要以灌木为研究对象,选取太原市几处有代表性的灌木林,利用仪器对植物群落斑块周边温度和湿度在空间和时间的梯度变化进行了测试,以探索城市绿地对其周边环境温湿度的影响的时空分布特征。实验结果表明:植物的叶面蒸腾是绿地产生降温增湿等生态效应的主要原因。绿地对周边空气温湿度的影响随着与绿地距离的增加而递减。其影响力的大小与温度的变化成正相关。该研究揭示了绿地能够有效缓解城市高温的机制和影响格局,丰富了城市小气候环流理论,对城市规划和绿地景观设计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上海3种用地类型的自生植物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除了对人工绿地物种组成和外来入侵种的关注外,自生植物作为特殊的类群应该得到重视。以上海多个城乡废弃地、道路绿化带和立交桥下为典型生境类型,调查探析自生植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特征。研究表明,3种用地类型都是以乡土植物为主(>70%),废弃地以一二年生草本占比最大(46.09%),道路绿化带和立交桥以多年生草本占比最大(分别为38.70%和42.25%)。木本自生植物以道路绿化带占比最大,废弃地最低。自生植物的分布受到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生境历史、立地条件和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废弃地植被受到初始基底和形成时长的影响,从农田废弃、旧住区废弃、垃圾场废弃和绿地废弃都能看到其初始基底的植被痕迹。人为重度干扰降低丰富度,而城市垃圾增加丰富度。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城市自生植物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城市绿地节水灌溉的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中绿地建设发展十分迅速,城市绿地灌溉用水量逐年递增,形成了与城市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并驾齐驱的第三大城市用水类型.在水资源短缺问题比较突出的情况下,城市绿地灌溉用水问题如同农业用水一样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该文借鉴SWOT法(自我诊断方法)将城市绿地节水灌溉的推广和发展作为一个运作的项目,分析当前我国城市绿地节水灌溉发展自身的优势、弱点以及面临的机遇和威胁;结合城市绿地节水灌溉的特点,探索如何更好地发展城市绿地节水灌溉,并得出6点城市绿地节水灌溉发展的对策.以便今后更好地推广和发展城市绿地节水灌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