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银耳及香灰菌为互生菌。香灰菌将木材中不易被银耳利用的物质分解,为银耳的生育提供良好的营养条件。一般银耳菌丝的分离是采用耳木分离法,分离到的菌种难以确保为纯银耳菌丝,是非银耳及耳友的混合菌丝。我们采用原生质体再生技术进一步分离,得到由单个银耳及香灰菌原生质体萌发形成的纯菌丝。  相似文献   

2.
目前,研究银耳菌丝的生理特性,大多是用银耳和香灰菌的混合菌丝,很少用单一的纯银耳菌丝。1980~1981年,我们用露地银耳组织分离菌丝体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材料和方法 (一)种耳来源:菌种于1979年从上海农科院食菌所引进,次年4月接种在段木上,取采收的银耳做种耳,进行无菌处理后分离。 (二)培养基:①分离培养基,松针汁800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利用同一自然野生银耳耳木上各真菌菌丝之间不同生长条件,生长速度和生长周期来逐步淘汰有害菌,获得有益纯净野生香灰菌丝的方法。并与不同银耳菌丝作亲合试验,而获得好的混合银耳菌种,为野生香灰菌丝的驯化及利用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1菌种搅拌由于银耳菌种瓶内银耳菌丝多在菌瓶上部,香灰菌丝多在菌瓶下部,而底部还有部分未长到菌的培养料,所以银耳菌种在使用前必须进行拌种。混合均匀的菌种可提高菌袋出耳率,使出耳快。未混合均匀的菌种可能导致接入料袋内的种块没有菌丝(培养料),或只有一种菌丝,或两种菌丝的量不均衡。若接入的菌种块没有菌丝,则菌袋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我站供应的银耳菌种,皆采用一级种的纯白菌丝与耳友菌丝(伴生菌菌丝),分别分离、提纯,再经配合、培养而成。据各单位反映,使用这种菌种出耳率高,产量稳定。现将纯白菌丝分离的方法及其栽培种在生产上应用的效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古田县是银耳之乡,在银耳生产中因遭螨的为害,每年损失达200多万元,其中银耳菌种带螨是造成损失的一个重要方面。银耳菌种带螨除直接取食银耳菌丝,破坏银耳菌丝和香灰菌丝的比例之外,还传播霉菌。由于银耳栽培是密闭式的,一旦害螨侵入菌种,带螨的菌种接入栽培袋,害螨与银耳菌丝混合生长,给防治带来了极大困难。因此,摸清银耳菌种中螨的来源及其种类,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作无螨银耳菌种方法非常必要。笔者在古田县一些制菌专业户的配合下,进行了无螨银耳菌种制作的探索,取得了较好效果。所用的材料及器具有:小型吸尘器,塔式分离器,手提扩大镜,灭螨剂4号,以及常规制作银耳菌种所需材料  相似文献   

7.
银耳菌种生理性变与生态失控所致病害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汉文 《食用菌》2000,22(3):36-37
笔者根据多年来的实践分析认为银耳栽培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栽培者管理技术上的失误,以及菌种质量的优劣。为此,本所就银耳菌种除了杂菌污染和虫害侵袭之外,针对生理性变与生态失控所致的病害作了一些探讨,现总结报告如下:1病态特征与病理剖析 银耳菌种是一个混合菌丝体结构。即由银耳菌丝和一种称为“耳友菌”或称“伴生菌”的香灰菌丝构成的一个组合体系。这两种菌丝在生理生态上有着较大的差异,银耳菌丝是白色,耳友菌丝前期白色逐渐转为黑色。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银耳菌丝能直接利用简单的碳水化合物,但对纤维素、半纤维素…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我国银耳制种分离方法上,强调“专一性”。也就是:银耳菌丝和羽毛状耳友菌丝(又称香灰菌丝)的专一性。分离时,必须在同一耳木或同一袋木屑培养基上,分别获得银耳纯菌丝(包括酵母状分生孢子)和耳友菌丝进行合交,而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耳木或不同木屑...  相似文献   

9.
银耳生产已普及千家万户,是快速致富的好门路,想栽银耳致富,就需要有高产稳产的优质菌种和灵活掌握的科学管理方法。为了使大家栽培银耳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现将有关技术作以下介绍: 一、菌种制备银耳菌种的分离方法有:孢子弹射法,迫干提取纯银耳菌丝法,基内混合菌丝分离法等。由于孢子弹射和迫干提取纯菌丝需要与香灰菌丝适量混合培养  相似文献   

10.
豫南山区段木银耳栽培技术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我国是银耳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银耳的国家。19世纪50~60年代我国科技工作者联手攻关,解决了银耳菌与香灰菌交合制种问题,并与耳农结合进行推广应用,形成了一套段木栽培银耳技术。19世纪70年代豫南山区发挥当地气候资源和耳木资源优势引进了该项技术,先后在商  相似文献   

11.
张汉文 《食用菌》1999,21(1):13-14
长期以来,我国银耳制种分离方法上强调“专一性”,也就是银耳菌丝和羽毛状耳友菌丝(又称香灰菌丝)的专一性。分离时,必须在同一耳木或同一袋木屑培养基上,分别获得银耳纯菌丝(包括酵母状分生孢子)和耳友菌丝进行合交。而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耳木或不同木屑培养基获得的两种菌丝,不能随意交合,否则就有失败的可能。因此,这种“专一性”的分离制种方法成了传统。  相似文献   

12.
用征集的野生银耳种源,通过耳木分离获得银耳纯菌丝和伴生菌香灰菌丝进行4组交合,发现其中a5香灰菌丝长势良好,B5银耳菌丝强壮有力,把a5×B5进行非专一性交合,表现亲和力强、白毛团和香灰菌丝表现良好;而B5×b4同样进行“非专一性”交合,而表现不好。从中得出一个结论:利用不同野生银耳品种进行非专一性交合,可以选育得到优良银耳菌株。  相似文献   

13.
银耳母种分离,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难以攻破的“神秘”技术。一直由科研部门分离母种,其操作方法,从耳基中提取组织块,置于“玻璃干燥器”中脱水逼干,提取纯白菌丝,然后再提取耳友菌的香灰菌丝,进行交合培育母种。这种分离方法,通常需45~50天方能得到母种,再用于扩大原种与栽培种。本文主要介绍我们在多年的实践中摸索出的银耳母种快速分离法。  相似文献   

14.
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纯种在人工合成的琼脂培养基上,能够生长出子实体完成其生活史,但在含纤维素的木屑等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出子实体,只有与耳友菌即香灰菌混合才能长出子实体。银耳不是木腐菌而是寄生菌,寄主就是耳友菌。所以银耳栽培中一定要银耳与耳友菌混合接种,才能顺利地生长出银耳子实体。只有充分认识银耳菌与耳友菌各自的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区别,才能在银耳栽培中做到两者兼顾,克服盲目性,夺取稳产高产的效果。 1 材料 1.1 银耳曹与耳友菌生长在三明虎头山木材上的银耳,取耳基着生处的部分耳木,按照银耳混种的分离与培养进行操作,经过培养后从中便可得到银耳菌与耳友菌以及银耳孢子。 1.2 PDA培养基制取PDA斜面待用。 1.3 木屑培养基木屑(锯屑或柴粉)78kg,米糠或麦皮20kg,食糖1kg,石膏或碳酸银1kg,清水120kg左右,pH自然,上述材料搅拌均匀后分装于菌种瓶  相似文献   

15.
银耳一旦出现畸形,如变色、僵耳、小耳等,严重影响其商品价值和经济效益。所以,防止银耳出现畸形,是银耳人工栽培的重要课题。现就银耳发生畸形的原因及防治办法谈点浅见。(一)菌种衰退银耳菌种对条件要求比较苛刻,极易在培养过程中衰退并出现畸形或不出耳现象。防治的办法主要有:①银耳菌几乎不能自行制造养料,一定要借助香灰菌(羽毛状菌丝)分解作用。但香灰菌接种量宜少,以免过早地消耗培养基养料。②在培养基中,除适当加入甘蔗渣外,最好比常规配料多加5~10%的麸皮或1~2%的黄豆粉,以确保充足的营养。另外如能添加一定量的尿素和磷酸二氢钾则效果更好。③选择适合银耳生长的木屑。据上海农科院试验,除含有松脂、醚等杀菌物质的针叶树(如松、柏、杉)和有芳香油的樟科植物外,其它树木均可,但以青杠、枫树、角杨等为好。④菌种培养10天后,要及时放在18~20℃的干燥环境中保存,抑制菌丝继续旺盛生长,以保持活力。⑤培养基含水量控制在45~50%,培养基要装紧,以减少通气量,使菌丝缓慢健壮生长。⑥菌种应每隔2~3个月复壮一次。银耳一旦出现畸形,如变色、僵耳、小耳等,严重影响其商品价值和经济效益。所以,防止银耳出现畸形,是银耳人工栽培的重要课题。现就银耳发生畸形的原因及防治办法谈点浅见。(一  相似文献   

16.
1银耳纯菌丝分离操作技术 单独分离银耳纯菌丝和香灰菌丝,然后进行交合培养的母种,具有适应性好、抗逆力强、朵形美、产量高而稳的优点。可以利用两种菌丝的不同耐旱力,制定银耳纯菌丝分离方法:将新鲜银耳分离材料的基质,通过干燥器逼干,使不耐旱的香灰菌丝先行枯死,进而分离获得耐旱存活的银耳纯菌丝(图1)。  相似文献   

17.
银耳是我国传统的药食兼用菇菌、绿色食品。也是广大菇农经济收入的1个主要项目.由于银耳生物学特性与其他菇类不同。是由2种菌丝(香灰菌丝和银耳菌丝)混合结构的。而这2种菌丝对温度要求不同。且生长周期较短。在管理上稍有一个环节疏忽失误或受恶劣天气侵袭.都会造成不出耳或欠产。因此菇农就有“银耳栽培无常胜将军”的说法.意思是生产失败在所难免.而且原因复杂。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我国虽然引进了西方近代双孢蘑菇的新法栽培技术,发展了小规模的生产,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仍要从国外购买菌丝砖菌种,而我国传统栽培的五种食用菌香菇、草菇、银耳、木耳和茯苓,还一直处于延续千百年的半天然半人工的状态。而以真菌理论为指导、以纯菌种接种为核心的新法栽培,早在1916年就传入我国,但在生产中一直未得到推广,其原因是没有专业人员研究和推广。正会在这个关键时刻,陈梅朋先生率先带领他的团队,于1956年进行的双孢蘑菇纯菌丝体菌种分离成功,结束了从国外进口菌丝砖的局面。继而又分离草菇、香菇、银耳、黑木耳和茯苓纯菌种成功,并推广。它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推广为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陈梅朋先生不愧为我国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开发的开拓者和推广的先驱。  相似文献   

19.
银耳母种分离 ,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难以攻破的“神秘”技术。一直由科研部门分离母种 ,其操作方法 ,从耳基中提取组织块 ,置于“玻璃干燥器”中脱水逼干 ,提取纯白菌丝 ,然后再提取耳友菌的香灰菌丝 ,进行交合培育母种。这种分离方法 ,时间较长 ,通常需要 4 5~ 50d ,方能得  相似文献   

20.
银耳在栽培过程中,经常会发生杨梅霜菌污染,该菌属一种放线菌,其分类未详,菌丝形态见图1。被污染的银耳菌棒接种穴处不产生白毛团或少生白毛团,银耳菌丝和香灰菌丝(为银耳的伴生菌,隶属炭角菌目,炭角菌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