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普安县白云岩、石灰岩、砂页岩和玄武岩等不同岩组区域的土壤侵蚀景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ArcGIS软件中Spatial Analysis拓展模块空间分析技术及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格局空间分析方法,从宏观空间尺度上研究了不同岩组类型对区域土壤侵蚀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普安县岩组分布特征是以白云岩为主,其次是石灰岩,砂页岩和玄武岩面积较少;石灰岩区总体侵蚀程度不高,但是局部侵蚀较为严重。普安县土壤侵蚀景观格局特征表现为:微度侵蚀是4种地层岩组土壤侵蚀景观的景观基质,微度侵蚀景观斑块在空间分布上集中连片、异质性低、均匀度指数高,极强度侵蚀与剧烈侵蚀最大面积比例与斑块面积都是最小,斑块在空间分布上距离都较远且及其破碎,连通性较低。普安县不同岩组土壤侵蚀景观格局存在差异,白云岩区景观最为破碎,具有较高的异质性;石灰岩区侵蚀斑块分布较为集中;玄武岩区具有最高的多样性,斑块间的信息交流最为频繁。  相似文献   

2.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地貌类型土地利用景观格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具有深刻的影响。以陕西省安塞县为例,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运用ArcGIS软件,对不同地貌类型下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貌区景观类型组合不相同,不同景观类型在同一地貌区内的格局特征大不一样,同一景观类型在不同地貌区的空间格局也有明显差异。河谷阶地区景观的空间异质化程度高,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大,黄土梁涧区次之;黄土峁状丘陵区以草地作为本底,其他景观要素镶嵌于这一本底,优势度高;黄土梁峁丘陵区形状最复杂,斑块凸起多,形状不规整,斑块间大小差异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3.
在3S技术支持下,采用景观面积比、分维数、多样性指数、斑块密度等景观格局指数及土地利用/覆盖综合动态变化度,分析了三峡库区巫溪县不同坡度带及坡向带的景观格局现状及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景观类型在同一坡度带及坡向带的景观格局状况不同,同一景观类型在不同坡度带及坡向带亦不同。坡度与坡向对巫溪县景观格局状况及变化存在重要影响,且该影响陡坡比缓坡变化强烈,阴坡比阳坡变化强烈。  相似文献   

4.
广西石灰岩地区蕨类植物的区系组成与分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作者研究广西石灰岩地区该类植物十余年的主要成果,基本查清了该区域蕨类植物的区系组成,澄清了分类上不少混乱。对一些分类地位有争议的类群进行归并和订正。提供了每种蕨类在广西的分布情况,同时对其区系地理成分进行了划分。本文共报道了广西石灰岩地区蕨类植物38科、93属、377种、16变种(变型)。  相似文献   

5.
通过半访谈式的实际调研获取数据,利用多元对应分析和系统聚类方法,从农户的社会经济条件、拥有土地状况等方面,探讨了其与不同类型农业景观变化类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1)农户类型与农业景观格局间变化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不同农户类型对于景观变化的类型作用不同;(2)多元对应分析方法有利于揭示农户与农业景观格局间的相互作用,为探索宏观景观格局的优化奠定基础;(3)确定导致高西沟景观变化的主要农户类型,为规范农户土地利用行为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1978年,1987年和2002年3期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利用ArcGIS等图像处理软件,完成影像的解译。通过景观指数,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探讨了相关的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结果发现,农田是黄河三角洲主要的土地利用形态,构成景观的基质;湿地在景观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驱动下,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主要表现为破碎度增加,景观结构的多样性水平提高,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均衡性空间分布特点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7.
探究快速城镇化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的水生态系统服务响应机制,对流域景观规划和生态系统服务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以太湖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土地利用数据,综合景观格局指数、应用SCS与InVEST、偏相关分析等模型与方法,在刻画景观格局以及雨洪调节、水土保持、水质净化3种典型水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分异特征基础上,重点探讨子流域尺度上水生态系统服务对不同景观格局特征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景观组成和配置对3类典型水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中,大部分结论与现有研究结论或认识一致,但也发现太湖流域耕地、林地景观斑块形状复杂程度均能改善河流水质,子流域中的湿地稀少斑块有利于减少面源污染。控制耕地规模、优化耕地与水体距离、减少坡耕地可以有效提升3种水生态系统服务;增加滨水地带林地面积并提高其斑块边缘密度、增加子流域湿地、草地比重有利于更好地控制水体污染;湿地、草地这类关键少量的景观类型的增加是提高水质净化服务最有效的途径。为更全面准确地刻画格局与水生态系统服务的响应关系,还需在生态系统服务流、非线性关系和阈值、不同格局特征对服务的相对贡献等方面开展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8.
主要采用频率资料研究广西石灰岩地区蕨类植物各分类单位及区系地理成分在不同海拔区段上的垂直变化动态以及各海拔区段间的相似性,并从多角度对广西石灰岩地区的质类植物的垂直分异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西石灰岩地区各子区系的暖类都较为丰富,其中海拔800m以下以桂西南区为多,801~1000m间以桂西南高区和桂西区占多,1001~1400m间以桂西北高区和桂西区为多。聚类结果表明,海拔800m成为垂直分异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三峡库区开县蓄水前后景观格局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三峡工程是世界上举世瞩目的大型水电水利工程,其建成后具有巨大的综合效益,但水库蓄水完成后,也引起库区内的土地覆被与景观格局的变化。为了及时掌握水库蓄水后库区土地覆被及景观格局变化情况,该文以三峡库区重庆市开县为研究对象,基于2002、2007和2010年3期遥感影像资料,运用遥感与GIS技术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利用ArcGIS9.3、Ecognition8.0、Fragstats3.3等软件分析了研究区土地覆被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研究表明:由于受2002-2010年间水库蓄水影响,开县土地覆被与景观格局均有剧烈变化。该地区景观优势类型是森林、灌木、旱地、草地和水田。景观类型水平上,旱地、水田、草地景观面积减少且破碎度增加,但森林、水体、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同时连通性增加;景观格局水平上,景观总体破碎度增加,景观优势度降低,但景观多样性增加,有利于该地区生态系统稳定。开县2002-2007年和2007-2010年2期景观格局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研究结果及时反应了水库蓄水前后的土地覆被与景观格局变化特征,为水库未来土地利用合理规划与生态景观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捷友谊农场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田景观格局关系到农田生态健康和生产力水平,该文以河北省中捷友谊农场不同时期的农田规划图与现状图为信息源,对农田景观格局动态进行描述,用景观指数对农田景观进行分析,研究了农田的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边界密度、斑块周长面积比、斑块形状指数、分维数等景观指数及相互关系,农业生产力对其影响,揭示出农田景观格局随着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由零散变为集约,逐步构成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特征和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1.
海峡西岸经济区景观格局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空间格局指数法,结合遥感和GIS技术,研究了海峡西岸经济区(海西区)2008年生态系统组成、景观格局特征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海西区主要由森林、草地、农田、水域、城镇和荒地构成,各景观类型高程分布差异显著。(2)森林是海西区的优势景观类型,呈规模化集中分布,草地和农田是海西区重要景观类型,斑块数量最多,分布零散;城镇和荒地的结构特征最差,表明其稳定性差,受人为干扰强烈。(3)水域的景观特征处于中间水平,斑块类型差异显著,但景观整体稳定性较强。(4)降水量、气温等自然因素是影响海西区景观格局的主要因素,人口密度和GDP等人为因素影响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2.
景观格局变化及预测是区域土地生态利用与规划的基础理论。基于1979、1990和2004年TM/ETM遥感数据,应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RDAS9.1、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9.2、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及马尔科夫过程模型,对松嫩草原西部杜蒙县1979--2004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土地利用转移概率矩阵、景观指数及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以及动态预测。结果表明:1)草地面积1979--1990年锐减,1990--2004年呈现增加趋势,1979--1990年草地转换为农田和盐碱地,1990--2004年农田、林地、盐碱地和苇地转换为草地。2)农田面积大幅增加.1990--2004年有所回落,主要由林地、草地、苇地和滩涂等用地转入。3)苇地面积逐渐减少,主要转出为水域和盐碱地。4)盐碱地面积在增大,主要由草地、农田、建设用地及水域等地类转入。5)景观破碎度加剧,景观形状变复杂、异质性加强,景观趋于不稳定的趋势。6)马尔科夫模型对研究区未来土地利用景观变化预测结果表明,今后一个时期内,农田、草地、水域、苇地等用地面积将逐渐减小,林地、建设用地、盐碱地及滩涂地面积将逐渐增加,由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3.
吴柏清  何政伟 《水土保持研究》2007,14(4):433-434,439
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类型丰富,特征典型,研究观赏价值重大。公园地质遗迹以喀斯特地貌和构造遗迹为主,高登山石林、天池湖、白崖、晶然山、宝鼎是公园内重要的地质遗迹。高登山石林具有奇、秀、幽的特征,石林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岩溶地区石漠化特征对比鲜明;天池湖为四川省最大的构造岩溶湖,其形成和演化过程复杂。研究表明,二叠系、三叠系灰岩层是公园主要的成景地层,华蓥山断裂、华蓥山背斜是影响园区地质遗迹发育分布的主要因素,温暖湿润的气候对地质遗迹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类型丰富,特征典型,研究观赏价值大。公园地质遗迹以喀斯特地貌和构造遗迹为主,高登山石林、天池湖、白崖、晶然山、宝鼎是公园内重要的地质遗迹。高登山石林具有奇、秀、幽的特征,石林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岩溶地区石漠化特征对比鲜明;天池湖为四川省最大的构造岩溶湖,其形成和演化过程复杂。研究表明,二叠系、三叠系灰岩层是公园主要的成景地层,华蓥山断裂、华蓥山背斜是影响园区地质遗迹发育分布的主要因素,温暖湿润的气候对地质遗迹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区域景观生态规划研究——长株潭案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急需对资源利用及其生态影响进行重新审视并做出调整。以长株潭地区为案例,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作指导,借鉴前人研究经验,对区域景观生态进行了规划研究。通过地区景观生态功能格局范型构建,以期寻求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空间模式。  相似文献   

16.
The North East India houses around 130 ethnic tribal communities which exhibits unique tradition, dialect and culture. These communities collect edible plants from wild forming a common practice for livelihood and subsistence even today. Of the varieties of plant consumed, ferns and fern–allies also constitute an important food supplement. An inventory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order to assess the wild edible ferns and fern–allies which are used as vegetables by various ethnic communities of North East India. Altogether, twenty-three (23) ferns and fern–allies are found to be edible, and used in preparing various cuisines. Four species viz. Diplazium esculentum (Retz.) Sw., Huperzia phlegmaria (L.) Rothm., Huperzia squarrosa (G. Forst.) Trevis. and Nephrolepis cordifolia (L.) C. Presl were cultivated in small scale for consumption and horticultural purposes, while the rest of the species were directly harvested from wild habitat. Role of these ferns in local cuisines, other reported uses and bioactive components were discussed. The study also emphasises on future development of ferns and its allies as potential vegetables in North East India.  相似文献   

17.
自1997年中国三峡大坝成功截流以来,对库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产生复杂影响。该文采用遥感技术和景观格局评价方法对奉节和巫山两个移民大县在1998年到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监测研究。在大江截流后一年半时间内,该区域22.9%土地利用发生了变化,表明移民安置工作速度显著加快。新开发用地变化最为明显,增加4800.8 hm2,扩展626.6%。 而耕地面积则减少了18567.9 hm2,下降约27.6%。这些土地利用变化导致区域景观发生了变化。斑块密度增大了29.5%,连通度下降了13.9%,表明移民安置导致区域景观进一步破碎化。景观形状指数上升了17.7%,斑块形状进一步复杂和不规则。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并未按照移民安置规划有序进行,应进一步控制新开发用地扩展速度和范围,对不适合农业用地的新开发用地及时进行退耕还林草工作。  相似文献   

18.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蕨类植物资源,本研究利用圆纸片法分析了云南省4种蕨类植物单芽狗脊蕨(Woodwardia unigemmata)、蜈蚣蕨(Pteris vittata)、鸡足山耳蕨(Polystichum jizhushanense)和灰绿耳蕨(Polystic-hum eximium)的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us 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抑菌活性。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当4种蕨类植物提取液浓度分别为10%、8%、6%和4%时,对照组无抑菌圈出现,单芽狗脊蕨提取液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抑菌活性,灰绿耳蕨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抑菌活性,其它的蕨类植物提取液对供试微生物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并且这4种蕨类植物提取液至少对一种供试细菌具有抑菌活性,抑菌活性范围为8~14mm,平均抑菌圈直径为11.2mm,4种提取液对枯草芽孢杆菌抗菌活性效果最明显。由此,我们推测本研究中的4种蕨类植物均有抗菌物质存在,并将有望成为筛选抗菌新型药物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9.
基于1999年和2007年2期数字化侵蚀景观类型图,在ArcGIS 9.0的支持下,提取朱溪河小流域侵蚀景观类型转移矩阵,并结合重心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上对侵蚀景观动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1999年、2007年朱溪河小流域侵蚀景观基质均为微度侵蚀,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和剧烈侵蚀作为斑块单元镶嵌其中;2)1999—2007年,微度和轻度侵蚀的面积均有显著增加,其中微度侵蚀面积增加量最大,主要由轻度转化而来,且主要分布于小流域东部;中度、强度、极强度和剧烈侵蚀面积均有减少,其中剧烈侵蚀面积减少率最大,主要向轻度转化,且高度聚集于小流域上游的游屋圳和高陂坡次一级小流域;3)1999-2007年期间,剧烈侵蚀重心迁移距离最大,轻度、中度和极强度的重心向西南偏移,微度重心向东北偏移,强度重心向东南偏移。人类活动是该流域侵蚀景观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20.
土地整理过程中农田景观生态工程建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农田景观生态工程是土地整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将农田景观生态工程归纳为5种类型,即农田防护生态工程、生物栖息地保护工程、自然景观生态工程、污染隔离带工程和景观美化生态工程,并提出了其具体的建设内容和布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各种农田景观生态工程的关键指标控制标准,有利于有效维护农田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