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盐城地区麦黑斑潜叶蝇发生情况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麦黑斑潜叶蝇(Cerodonta denticornis Panle)属双翅目,潜蝇科。主要分布于甘肃、台湾等省。射阳县植保植检站2002年发现麦黑斑潜叶蝇为害大、小麦,并对其为害情况作了初步调查。 发生情况:本县麦田有麦黑斑潜叶蝇的占90%,株害率平均为5.18%,其中小麦株害率为2.44%-  相似文献   

2.
我国小麦产区间病害发生与损失差异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也  蒋沁宏  车琳  李春广  闫硕 《植物保护》2022,48(4):278-285
为系统全面地掌握我国各产区小麦病害的发生情况,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小麦五大产区(华东麦区、华中麦区、华北麦区、西北麦区和西南麦区)小麦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黑穗病、根腐病和全蚀病的发生及防控情况。结果表明:我国小麦病害发生危害具有区域性特点,华东和华中麦区小麦纹枯病和赤霉病发病面积较大,且造成产量损失占比远超其余三大产区;华北麦区以白粉病发生最重;西北和西南麦区锈病和白粉病发生最重。我国小麦病害防治效果显著,华东和华中麦区赤霉病、纹枯病的年均挽回损失率均在80%以上;华北麦区年均挽回损失率最高的病害是白粉病(84.43%);西北和西南麦区对锈病年均挽回损失率分别为78.20%和85.26%;黑穗病、根腐病和全蚀病挽回损失率较低。  相似文献   

3.
笔者于2019-2020年系统调查了攀枝花市藜麦病虫害及天敌昆虫的发生情况.发现攀枝花市藜麦引种区病害6种,害虫16种,天敌昆虫5种;其中梨剑纹夜蛾、红缘灯蛾、麦黑斑潜叶蝇、豌豆彩潜蝇、稻棘缘蝽、岱蝽和二条黑尾叶蝉为我国藜麦上新发现的害虫种类,双色小蚜蝇、六斑月瓢虫、黄室龟瓢虫和台湾绿猫蛛为藜麦上新发现的天敌昆虫种类;...  相似文献   

4.
近三年,东亚麦潜蝇Agromyza yanonis(Matsumura.1916)在我县迅速发展(经上海昆虫所范滋德同志鉴定)。全县40万亩三麦(元麦、大麦、小麦)块块受害,严重田块麦叶被潜食一空,减产一成左右。 东亚麦潜蝇属双翅目,潜蝇科,潜蝇属。是一种小型蝇类。  相似文献   

5.
小麦黑潜叶蝇(Agramyza albipennis Meigen)又称白毛潜蝇、白翅潜叶蝇.隶属潜蝇科.该虫是近年来嘉祥县小麦田的1种新害虫.该虫于2003年在本县嘉祥镇、马集乡等地发现.一直未造成大的为害.其发生规律及产量损失等未做系统调查.2007年在本县部分地块发生为害.冬前被害株率15%~30%,被害叶率10%~20%;2008年又在嘉祥、马集、满硐、纸坊、仲山、卧龙山、马村、疃里等10余个乡(镇)发生为害,冬前一般地块被害株率20%~40%,被害叶率20%~30%,严重的地块被害株、叶达50%~80%.随着近年来暖冬气候的不断出现,小麦黑潜叶蝇的逐年加重发生,给本县的小麦生产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为此,笔者对该虫的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初步的观察和研究.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上海蔬菜受潜叶蝇危害的趋势加重李惠明(上海市蔬菜科学技术推广站)潜叶蝇是蔬菜上常见的害虫种类,虽能寄生多种作物,但上海历年的发生与为害都较轻而不被重视。今年八月以来,特别是入秋以来,潜叶蝇为害蔬菜的种类增多、发生面积大、受害程度则是历年所罕见的。据撑...  相似文献   

7.
<正>小麦条锈病是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引起的小麦叶部病害,是全世界范围内小麦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1,2]。在我国,西北冬春麦区、西南冬麦区、黄淮海华北、淮北等地冬麦区,都发生过小麦条锈病的暴发流行,给小麦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2002年,生理小种CYR32在我国引起小麦条锈病暴发流行,造成小麦产量损失1.3亿多吨,有的省份甚至有10%~20%以上的小麦  相似文献   

8.
蔬菜潜叶蝇的为害严重影响蔬菜品质,降低蔬菜产量。根据棚室及露地蔬菜潜叶蝇发生的特点,分析影响蔬菜潜叶蝇发生的因素,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不同农业景观能够影响生态系统生物控害与授粉的服务与功能,但同时也可能影响害虫的种群密度。为了探明江西赣北地区不同农业景观背景下油菜潜叶蝇种群动态,应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了农业景观构成因子与油菜潜叶蝇种群数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油菜初花期、盛花期和终花前期,不同样地之间油菜潜叶蝇种群发生趋势相似,在油菜盛花期潜叶蝇为害最重,但不同样地之间的潜叶蝇种群数量差异显著。区域范围农业景观构成因素对油菜花期潜叶蝇发生数量有显著影响。草地面积、森林面积与油菜潜叶蝇的种群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耕地面积在中等范围尺度(1 000m半径)与油菜潜叶蝇发生数量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高比例的作物生境反而有相对更低的油菜潜叶蝇种群。本研究内容可以为分析农业景观的生态服务功能提供研究案例,为不同生态农业区域油菜潜叶蝇种群防控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
防治麦类潜叶蝇宜用内吸性药剂湖北省沙洋苗子湖农场生产科卢元华麦类潜叶蝇在我区作为大小麦上新的次要害虫,随着栽培条件的改善,种植结构的调整,其发生程度逐年加重,乃至1993年-1994年连续2年在我区大发生,单片叶幼虫少则1—2头,平均3—4头,最多达...  相似文献   

11.
水稻潜叶蝇是一种比较耐寒的害虫,在东北大部稻区都有发生,以吉林东部稻区发生较重。近年来因水稻栽培条件的改善和耕作制度的改革,导致潜叶蝇连年猖獗发生,给生产带来严重损失。为搞好潜叶蝇的测报和防治,我们对诱  相似文献   

12.
桐梓县稻秆潜蝇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秆潜蝇在桐梓县 1996年以前是零星发生的一种次要害虫。近年来 ,发生面积不断扩大 ,60 0~12 0 0m海拔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全县每年发生 2 667hm2 左右 ,一般为害损失 10 %左右 ,为害重的达 4 0 %以上 ,已上升为桐梓县中、高海拔稻区的主要害虫之一。为了切实掌握稻秆潜蝇在桐梓县的发生和为害规律 ,有效的开展稻秆潜蝇防治工作 ,桐梓县植保植检站进行了系统的监控和调查 ,基本掌握了该虫发生、发展为害的规律 ,现将监控、调查的结果总结如下 :1 生活习性稻秆潜蝇属双翅目、秆蝇科 ,又名稻秆蝇 ,是一种为害禾本科植物的钻蛀性害…  相似文献   

13.
小麦全蚀病(Gaeumannomyces graminis car.tritici)是一种典型的、毁灭性的土传根部病害,近年来在我国华北和西北冬春麦区发生危害有不断加重之势,部分地区已成为小麦高产稳产的限制因素。由于没有抗病品种和有效的化学防治药剂,急待研究新的控制方法。美、澳等国近年曾在土传病菌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利用土壤中荧光假单胞菌  相似文献   

14.
 小麦根腐病(Bipolaris Sorokiniana (Sacc.et Sorokin) Shoem.)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麦区发生较重。生产上缺乏抗源,常规方法也尚未选育出较好的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菠菜潜叶蝇在上海菜区的发生为害呈明显加重趋势.为摸清其在上海地区的发生规律,于2009~2012年对其生活习性、各虫态的发育历期进行了室内和大田饲养观察,并就其在田间菠菜不同生产模式下的种群数量发生消长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其在上海地区1年发生5~6代;每年的3~5月和9~11月为盛发期;周年菠菜栽培生产模式的较定单性菠菜生产模式的菠菜潜叶蝇发生期在春季和秋季分别早约15 d和20~32 d,较常规市场菠菜生产模式的分别早18~20 d和35~38 d.影响3种不同生产模式下虫口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保护地栽培有利于其发生,还与秋季多暴风雨和减少应用化学农药有关.  相似文献   

16.
<正>3月1日,农业部在湖北襄阳召开春季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现场会,重点部署了小麦病虫害防控工作。据监测分析,今年小麦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南部麦区偏重流行风险高;穗期蚜虫在华北和黄淮北部麦区可达大发生程度;白粉病和纹枯病在高产麦区偏重发生。随着气温回升、降水增多,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蚜虫、麦蜘蛛等小麦主要病虫陆续发生危害。其中,条锈病在豫南、鄂北及江汉平原、西南、西北麦区呈发病  相似文献   

17.
蔬菜潜叶蝇的发生调查与预测预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 1997~2000年调查表明 ,在江苏海门危害蔬菜的潜叶蝇主要有 5种 :豌豆彩潜蝇、美洲斑潜蝇、番茄斑潜蝇、葱斑潜蝇和菜斑潜蝇。其中豌豆彩潜蝇和美洲斑潜蝇为海门地区的优势种。不同潜叶蝇的发生危害具有明显的寄主选择性和季节差异性。用化蛹进度和黄板诱集成虫预测其发生时 ,应综合虫口基数、气候条件、食料、田间自然死亡率、寄生率、历年虫态历期等因素  相似文献   

18.
稻秆潜蝇的发生危害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秆潜蝇(Chlorops oryzae Matsumura)又称稻秆蝇、稻钻心蝇、双尾虫, 属双翅目,黄潜叶蝇科.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浙南山区发生危害以来, 一直是山区单季水稻的主要害虫.  相似文献   

19.
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侵染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是一种可以借助气流进行远距离传播的病害,具有发生面积广、流行频率高、危害严重等特点。该病害一直威胁着我国西北、华北、黄淮和西南等地冬春麦区小麦生产。由于该病菌毒性变异频繁,易产生新的毒性小种,常常引起小麦条锈病的周期性流行。因此,了解条锈菌群体结构组成及变异情况,对于制定有效的条锈病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全国冬小麦秋苗均可遭受来自西北和西南越夏区条锈菌的侵染与危害, 条锈菌在寄主上进一步繁殖和发展, 引起本地或者外地小麦条锈病流行。不同麦区秋苗条锈病发生时间、发生程度及其菌源传播规律各不相同, 年度间亦存在差异。根据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频率、病菌越冬和越夏情况、秋季菌源和春季菌源的有无与多少、提供时间及其影响范围与作用, 结合地理生态条件、气候特点、小麦种植区划与栽培模式等, 将中国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区域划分为8个明显不同的生态区系, 即关中、华北春季流行区; 成都平原、江汉流域冬季繁殖区; 西北、川西北越夏易变区; 云贵高原越夏冬繁区; 新疆冬春麦常发区; 西藏高原青稞、小麦常发区; 南方晚播冬麦偶发区; 内蒙古、东北春麦偶发区。通过病害实地调查、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高空气流轨迹分析, 进一步揭示了区间菌源传播关系。陇南、陇中、陇东、宁南、海东、陕西宝鸡以及川西北和云贵高原等地区离越夏区较近, 冬小麦播种较早, 秋苗条锈病发生早、发病重, 秋季随西北气流传播到平原冬麦区和海拔较低的冬麦区侵染危害秋播麦苗, 其菌源数量对全国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程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中国小麦条锈病的秋季菌源基地, 面积约67万hm2; 成都平原、江汉流域、陕南、豫南、云贵坝区等麦区, 离条锈菌越夏区相对较远, 小麦播种期也较晚, 秋苗发病较晚较轻, 但冬季气候温和, 雨露条件充沛, 条锈菌在冬季可以不断侵染和繁殖, 在早春可积累大量菌源, 然后向北部和西部广大麦区扩散传播, 引起小麦条锈菌春季侵染, 是中国小麦条锈病的春季菌源基地, 面积约200万hm2。云贵高原越夏冬繁区可为我国广大麦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麦区提供部分菌源, 荆州等鄂东南地区是云贵菌源向长江下游麦区传播的中转站。云南与甘肃之间存在大量的基因流, 推测云南可能是中国小麦条锈菌重要的起源中心。西南和西北秋季菌源对长江流域麦区的相对重要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