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氮肥用量对春玉米叶片衰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氮肥不同用量对玉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合理施用氮肥能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益。当化肥施纯N 225 kg/hm2时,产量最高;当化肥施纯N 150 kg/hm2时,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3.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在黑钙土上进行了玉米氮肥经济用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穗粒数均明显超过对照;除了最高用量外,各处理有效穗长、千粒重明显超过对照,单产N3~N5明显超过两个对照;从N1到N4单产呈逐渐增加趋势(以N4为最高),而后单产降低。经济效益的高低顺序同单产高低顺序,氮肥以150kg/hm2为最佳经济施肥量。  相似文献   

4.
施氮量和氮肥后施对夏玉米叶片衰老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氮肥后施对玉米生育后期叶片衰老生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升高,玉米生育后期穗位叶POD、CAT、SOD活性和玉米产量呈升高趋势,MDA含量呈降低趋势。同时,在施氮量相同的条件下,氮肥后施处理玉米穗位叶MDA含量明显降低,SOD、POD和CAT活性显著提高,玉米产量也显著提高,增产幅度达15.0%。氮肥后施可以延缓夏玉米叶片衰老进程,显著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5.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氮素用量对高淀粉玉米(四单19)、普通玉米(东农250)、优质蛋白玉米(丰禾10)子粒淀粉及其组分含量和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比值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品种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总淀粉含量在吐丝后不断增加。各品种总淀粉含量以N200最高,四单19和丰禾10支链淀粉含量以N200最高,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品种间以四单19表现最好。四单19直链淀粉含量以N200最高,丰禾10直链淀粉含量随氮素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子粒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比值在吐丝后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不同氮肥用量对春玉米幼苗生长和根系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玉米幼苗根系发育,提高氮素的吸收能力,从而提高氮素积累量和利用效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春玉米幼苗生长、根系形态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氮素范围内施氮量的增加玉米苗期生物重增加,而高量施氮(N180)导致根冠比下降;优化施氮(N150)处理提高了土壤速效氮、磷以及钾含量;由扫描图片可得不同施氮处理玉米根系形态差异不大,优化施氮处理具有很好的根系形态;减量施氮(N120)和优化施氮处理能够增加苗期玉米根系长度、体积、平均直径以及表面积指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苗期春玉米植株氮素吸收效率呈下降趋势,而氮素生理利用效率先增加后降低,减量施氮处理玉米氮吸收效率较高,优化施氮处理具有较高的氮素生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春玉米防衰增产增效的生理机制与途径,本试验在农户(F)、高产高效(HH)、超高产(SH)、超高产高效(SHH)4种不同栽培模式下,对春玉米花粒期叶片衰老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春玉米花粒期生育进程,HH、SH、SHH的叶面积指数(LAI)、净光合速率(Pn)、保护酶系统活性呈单峰曲线变化,Pn、叶片保护酶活性在散粉后14d达到峰值;MDA含量一直呈增大趋势;SHH与SH、HH及F相比,有效提高了花粒期叶片保护酶活性,减缓了叶片保护酶活性下降速度和MDA含量的累积.春玉米花粒期不同层位叶片之间表现为下部叶片衰老早于上部叶片,穗部叶片衰老最晚;SHH模式有效地延缓了春玉米花粒期叶片的衰老,提高了氮肥利用率,是实现春玉米高产高效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8.
氮肥用量对春玉米叶片衰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9.
追施不同氮肥对春玉米生长特性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和推广新型氮肥产品,可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研究了追施三种不同氮肥对冀西北地区春玉米生长特性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氮肥处理春玉米同一生育期的株高和地上部生物量差异不显著;追施氮肥可以显著提高春玉米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其中追施硝酸铵钙春玉米的产量、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利用率分别为9.48 t/hm^2、68.7 kg/kg、17.3 kg/kg和40.3%,均高于追施尿素和碳酸氢铵处理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硝酸铵钙保证了春玉米产量并提高了氮肥利用效率,可以作为新型氮肥产品在冀西北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0.
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高产玉米氮肥最佳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春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东阳、祁县和文水3个试验点最佳经济施氮量分别为227,204,201 kg/hm2,施氮量增加到一定值时,产量便不再增加;随着施氮量的增加,3个试验点春玉米的氮效率呈下降趋势,N180,N270处理的氮效率要高于其他处理;玉米收获后的0~90 cm土壤硝态氮累积呈现出东阳N270之后的处理,30~90 cm土层的硝态氮盈余现象严重,祁县和文水试验点N180处理的硝态氮累积量适宜,之后的处理氮素盈余现象严重。参考不同施氮量对春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认为在中低肥力的东阳试验点,施氮量为225 kg/hm2时,在保证高产的同时又不会对环境构成威胁,在中等肥力的祁县和高肥力的文水试验点,可能由于土壤质地和气候的差异,氮肥推荐量为200 kg/hm2时可以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1.
以早熟品种晋单84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氮硫配施对玉米叶片衰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硫氮水平较低的条件下,施用硫肥可以有效地提高玉米对氮素的累积,而随着氮水平的提高,在高氮条件下增施硫肥则对氮素的累积的影响不太显著。在低氮条件下,施用硫肥可以提高玉米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但随着硫肥施用量的提高,在高硫条件下反而抑制了叶片的光合能力。高氮条件下,施用硫肥可以有效地提高玉米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增强叶片的光合能力,随着硫肥施用量的提高,这种促进作用变得更强。  相似文献   

12.
以内单314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对超高产春玉米花粒期不同层位叶片衰老过程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 kg.hm-2-439.8kg.hm-2施氮量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花粒期玉米各层位叶片保护酶(POD、CAT、SOD)活性明显提高,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显著降低,较高的群体叶面积指数和叶干重得到维持。施氮量超过439.8kg.hm-2时,各层位叶片的上述参数出现相反趋势,且叶位越低越显著。当施氮量为439.8kg.hm-2时,超高产春玉米花粒期不同层位叶片衰老得到延缓,利于其花粒期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是实现超高产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施氮方法对春玉米生育后期穗位叶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方法,测定了春玉米穗位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结果]在春玉米灌浆期和蜡熟期增加施氮量,春玉米穗位叶的MDA含量逐渐下降,SOD、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随之提高。施用等量氮肥的条件下,2次追施氮肥的穗位叶MDA含量低于1次追施氮肥的,SOD、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于1次追施氮肥的。[结论]不同施氮方法对春玉米穗位叶的MDA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对防止春玉米早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汪仁  安景文  解占军  华利民  刘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289-22290,22330
[目的]探讨不同施氮方法对春玉米生育后期穗位叶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方法,测定春玉米穗位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b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结果]在春玉米灌浆期和蜡熟期增加施氮量,春玉米穗位叶的MDA含量逐渐下降,SOD、POD活性和可溶性蜜白质含量随之提高。施用等量氮肥的条件下,2次追施氮肥的穗位叶MDA含量低于1次追施氮肥的,SOD、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于1次追施氮肥的。[结论]不同施氮方法对春玉米穗位叶的MDA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对防止春玉米早衰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旨在探明施氮对蚕豆/玉米间作体系蚕豆农艺性状和结瘤特性的影响,为河西走廊灌区豆科/禾本科间作体系氮素管理和高产高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6-2007年在甘肃省农科院白云试验站分别采用裂区设计和原位根系行分隔法设计了蚕豆/玉米间作体系的氮梯度试验和根系分隔微区试验,研究不同氮水平下蚕豆/玉米种间互作对蚕豆农艺性状和结瘤特性的影响。【结果】施氮对蚕豆地上部生长和产量性状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地抑制了蚕豆结瘤,产生了“氮阻遏”效应,且随着施氮量增加和蚕豆生长,“氮阻遏”效应愈加明显。随着蚕豆与玉米两种作物生长发育,作物根系相互促进作用逐渐增强,显著地促进了根瘤发育,且产生了“减缓效应”,平均为14.4%;根系互作相对于无根系互作处理蚕豆结瘤平均增加10.2%。【结论】蚕豆/玉米种间根系相互作用促进了蚕豆结瘤,减缓了”氮阻遏”效应,显著提高了蚕豆产量性状而实现了蚕豆增产。  相似文献   

16.
灌溉和尿素类型对玉米氮素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不同灌水条件下,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用量对玉米氮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5个施氮水平和2个水分水平,研究不同类型尿素与水耦合对玉米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地上部氮素吸收和籽粒蛋白质产量的影响。【结果】相同灌水条件下,施氮处理玉米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均大于对照,控释尿素处理玉米的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大口期前低于常规尿素,开花后却显著高于常规尿素;增加施氮量可显著提高玉米吸氮量及花后籽粒吸氮量,营养器官虽可获得较大的氮素累积,但降低了向籽粒转移氮量。同一氮水平下,灌浆水提高了玉米地上部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和籽粒产量,降低了玉米地上部吸氮量、花后籽粒吸氮量和花前转移氮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产量也显著降低。与常规尿素相比,控释尿素与水分对玉米氮素吸收、籽粒产量和籽粒蛋白质产量的耦合效应更显著。【结论】与常规尿素相比,不论有无灌浆水,控释尿素均能较好地协调玉米的地上部生长,具有明显的“前控后保”效果,利于获得高产与优质的同步,而灌浆水可以显著提高这种效果。  相似文献   

17.
长期施钾对东北春玉米产量和土壤钾素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为探明长期施钾对大田玉米产量和耕层土壤钾素状况的影响。【方法】本文通过在东北三省的代表性土壤上连续13年的定位施钾试验进行研究。【结果】东北3个定位试验点在施用氮磷肥基础上长期施钾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差异较大,辽宁13年间(1993~2005)施钾效应不稳定,吉林自第3年(1995年)开始施钾显著增产,黑龙江自定位开始施钾显著增产;辽、吉、黑3点长期施钾条件下作物产量13年平均分别增加9.9%~10.3%、12.6%~13.6%和17.5%~21.7%。辽宁、吉林两点施K2O 112.5 kg•ha-1时土壤-作物系统内钾素处于较明显的亏缺状况,而施K2O 225.0 kg•ha-1时3个定位点钾素均有较多的盈余。长期施钾均能显著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且土壤速效钾含量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而长期施钾对3个定位点缓效钾含量的影响有所不同。【结论】基于产量、效益和土壤钾素状况,3点的适宜钾(K2O)用量为112.5 kg•ha-1左右。  相似文献   

18.
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吉林东部半山区玉米-大豆轮作、连作及4个氮肥水平(0 kg/hm2(F1)、90 kg/hm2(F2)、180 kg/hm2(F3)和270 kg/hm2(F4))对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轮作处理在干物质积累、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及籽粒产量方面均优于连作处理,而对其他产量构成因素并未形成优势;F3、F4处理在株高、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叶面积指数、产量构成及产量等指标均显著高于不施氮肥的F1处理(P<0.05),高水平氮素(F3、F4)投入对穗粗、百粒重和籽粒产量有一定促进作用,降低了秃尖长度,对行粒数及穗行数影响不明显(P>0.05);F3、F4处理较F1处理籽粒增产幅度达18.45%和16.52%。为此,在吉林东部半山区玉米轮作系统的氮肥施用量以180 kg/ hm2左右为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