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虾养殖在高效益的驱驶下。沿岸开发对虾养殖池塘,不少地区出现超负荷。加之养殖管理不规范,养殖废水任意排放,池塘残饵和对虾的排泄物大量增加,池塘底部污泥的沉积。  相似文献   

2.
《渔业现代化》2010,(4):62-62
由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承担的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资金项目”海水工厂化养殖节能减排新技术研究”,其研究目标是针对海水工厂化养殖中存在的养殖废水大排大放、养殖耗能高的现象,该研究采用地热资源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对循环水系统的温度调控,利用造价低、运行成本小、可以利用地温的地下生物包和简易的残饵、  相似文献   

3.
大菱鲆(Scophthatmus maximus)的工厂化高密度养殖,需大量投喂配合饵料,残饵、粪便溶于水中,对养殖水环境造成污染,危害养殖对象的健康生长。而广谱抗生素杀死或抑制了敏感细菌而保留了耐药的致病菌,更增加了养殖动物感染病菌的机会,残留在生物体内的抗生素,食用后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将有益菌添加剂应用于工厂化养殖中,既可改善水体生态环境,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又可作为饲料添加剂,补充营养成分,改善养殖动物胃肠道有益菌群,达到生态防治病害的目的。本试验将益生菌应用于大菱鲆的工厂化养殖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生物絮凝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般情况下,养殖鱼类仅能;消化吸收投喂的饵料中的:20%~25%的蛋白质,剩余的以氨氮、残饵和粪便的形式存在于养殖水环境。对于水体中的氨氮及残饵和粪便,一种处理方法是进行换水,这样会消耗大量水资源。据估算,养殖1kg的对虾要消耗20m3的清洁水源,  相似文献   

5.
席文秋  刘谞  孙娜  郑岩  杨占全  马佳 《当代水产》2021,(4):76-77,79
随着人们对水产品需求的增加,水产养殖业从传统的养殖模式逐渐向集约化、工厂化模式转变,高密度、低污染的工厂化水产养殖已逐步成为水产养殖的发展趋势。但由于该模式以人工投饵为主,加之养殖密度高、投饵量大,养殖过程中易产生并积累大量的残饵、粪便和生物残体等物质,水体中氮素含量超标,并积累了大量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最终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6.
1 水产养殖用药现状1.1 养殖方式的发展增加了对渔药的需求 水产养殖走过了从粗养到人工精养的过程。目前,精养模式较多,如南方的高位池养殖,北方的大棚养殖,工厂化集约化程度较高。精养状况下,放养密度较大,如南方南美白对虾放养密度达到20万~30万尾/亩,在这样高的密度下,粪便残饵聚集池底,极易造成水体恶化,从而滋生  相似文献   

7.
工厂化养殖对虾近年来发展迅猛,养殖品种主要是南美白对虾。其操作方法与普通池或高位池有较大区别,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的特点,正常养殖可收获对虾5~6千克/米2。政府部门把工厂化养殖对虾作为一种科技创新模式来大力推广,有人甚至宣称要掀起新的养殖革命。工厂化养殖对虾实行高密度精养,投资成本高,如果操作不当,会损失惨重,风险较大。工厂化养殖对虾放苗密度为普通池的十多倍或更高,水质调控要求高。养殖密度大,虾池的投饵量、残饵、排泄物等必然增加,水中有机物浓度高,水质易恶化。虾池设置有池底排污管、充氧管来调控水质…  相似文献   

8.
工厂化水产养殖中的悬浮物处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循环水工厂化水产养殖中,鱼类的排泄物、残饵、生物团等产生的悬浮物和固体物,增加了水体的浑浊度,堵塞了生物滤器,影响系统的性能和鱼类健康生长。本文根据我国现代渔业发展的趋势,结合国内外有关水产养殖水处理技术的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论述和分析了目前工厂化水产养殖中悬浮与固体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技术及发展趋势,为研发新型水处理设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降低养殖污染的网箱养鱼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投饵式网箱完全依靠投喂人工饲料,会产生大量残饵、鱼粪等,造成养殖污染,引起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笔者在多年的养殖实践中,总结了一套可降低养殖污染网箱养殖技术,在养殖产量、效益和生态保护方面具有一定成效,现将具体内容介绍如下。一、基本原理在投饵式网箱外设置滤食性鱼类网箱,只对投饵式网箱投喂饲料,利用滤食性鱼类摄食水体中的浮游生物、残饵等,将投饵式网箱散失水中的营养物质加以利用,以降低养殖污染,提高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10.
网箱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网箱养殖是一种精养模式,采取高密度放养并大量投喂外源性饵料、肥料。排泄物和残饵增加,成为网箱养殖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由此改变了水体的物质组成和理化性质。分析了网箱养殖对水环境影响的原因和机理,同时就实现网箱养殖的可持续发展,降低网箱养殖造成的污染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池塘养殖是我国水产养殖的主要部分,其产量占淡水水产养殖总产量的70%以上。近些年来,由于养殖户缺乏科学的养殖观念,过度追求眼前经济效益,盲目提高养殖密度和产量,导致大量的高蛋白饲料的残饵和鱼类排泄物在养殖环境中积累,水体富营养化,水质变坏,这不仅造成减产,甚至大面积爆发鱼病,给渔业生产造成极大损失。  相似文献   

12.
<正>一、试验目的由于养殖密度增大,残饵量和动物排泄物的大量积累,消毒剂的定期使用,把水体中有害菌和有益菌都杀死,使养殖环境的菌群平衡遭到破坏,同时由于氧气的  相似文献   

13.
国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底排污及排水系统综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养殖池底排污、排水系统是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中的关键部分,通过排污排水设备完成养殖池中固体废弃物与废水的排放处理,实现养殖废水资源与能源的回收利用和达标排放。综述了国内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底排污、排水系统,对现有的几种常用排污装置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4.
池塘残饵分解对养殖水环境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艾青  郑陶生  杨四秀 《水利渔业》2006,26(5):81-82,85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精养池塘底层残饵腐败分解后对池塘水质的影响、更换池水后池底水质的变化以及清除池底残饵后底层水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由于池底残饵的腐败分解,使鱼池水质变坏,DO下降至0,COD cr上升到78.63 mg/L,pH下降至6.3,不能满足鱼的生理需要。更换池水后,池底水质仍受到一定的影响。清除池底残饵后,由于沉积物的吸附作用,大量硫化物释放出来,仍严重影响鱼池水质。在高产精养池应尽量控制饵料的残留,并坚持每年清理1次池底,保持养殖水环境的清洁。  相似文献   

15.
研究表明,水产养殖对象仅能利用投喂饵料中20%~25%的蛋白质,剩余的以氨氮、残饵和粪便的有机氮的形式存在于养殖水环境中,既污染养殖水体,又是对鱼粉蛋白的浪费。水体中的氨氮及残饵和粪便可直接换水、排放。据估算生产1kg的对虾和肉食性商品鱼分别约消耗20m3和10m3的清洁水。  相似文献   

16.
海参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水产养殖业,尤其是海水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养殖方式也由半集约化向高度集约化发展。随之产生的养殖废水中,可能包括来源于粪便和饲料的颗粒态固体废物、溶解态代谢废物、溶解态营养盐、抗微生物制剂和药物残留等。当其被大量排放后,可导致养殖水及邻近水域富营养化或水质恶化。面对这种状况,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便应运而生。它既可以降低废水排放对环境的潜在影响,还可节约养殖用水和能源。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半滑舌鳎的工厂化养殖规模在本市逐年增大,利用地热井水养殖节约了大量能源。工厂化养殖就是通过室内养殖设施,人工调控养殖环境条件,进行水泥池流水高密度精养,实现高产、高效的目的。工厂化养殖设施主要包括养殖车间、供水系统和配套的辅助设施等,  相似文献   

18.
<正>目前,本地区池塘养殖的主要模式为精养和半精养,在这种养殖模式下需大量投入饲料,那么水中残饵、碎屑及排泄的粪便就造成了养殖水体的富营养化,也必然对养殖水体造成直接、间接的威胁和破坏,从而降低水产品产量,影响池塘效益。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于2009年初在本区泗村店镇部分池塘试验推广一种新的养  相似文献   

19.
<正>全封闭循环海水工厂化养殖是在原有的工厂化养殖基础上,配备循环水净化设施、设备,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净化方式把养殖废水转变成可再利用的养殖用水,使用优质的人工配合饵料和管理技术进行的高度集约化养殖方式。与先进国家技术密集型的循环水养殖系统相  相似文献   

20.
<正>近20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迅猛发展,集约化高密度养殖逐渐成为水产养殖的主流,目的是发挥各类有限的水体资源,得到更好的经济效益和产量。人工养殖对水产品生产的贡献日益增大。但是集约化生产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在集约化高密度养殖模式下,养殖水体自身污染非常严重,在养殖过程中饵料利用率较低,养殖过程中大量的残饵、生物代谢物、动植物尸体等有机物积累于养殖池底,这些有机物在嫌气细菌的作用下会腐败分解产生大量对水产养殖动物有毒的物质,导致养殖水体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