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1 毫秒
1.
十字花科种间杂交亲和性雄性不育细胞质遗传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甘蓝型、白菜型、芥菜型三种类型油菜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分别与甘蓝型、白菜型、芥菜型油菜和芸芥进行种间杂交,研究十字花科种间杂交亲和性雄性不育细胞质遗传效应.结果表明:三种类型的不育系均有一致的趋向,即用不育系和保持系与同一亲本杂交的亲和指数,不育系作母本的明显高于以保持系作母本的组合,表明十字花科种间杂交亲和性具有雄性不育细胞质遗传效应.  相似文献   

2.
有关作物数量性状的配合力、遗传力的研究,在玉米、水稻、小麦等作物中报道较多。油菜方面印度学者曾对芥菜型和白菜型油菜进行过一些研究。近年来,我国学者对甘蓝型油菜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力、遗传进度等进行了研究。为了探讨国内外芥菜型油菜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规律,为育种工作提供一定的信息,使杂交育种工作能较好地选配亲本和确定杂种选择的世代,作者用六个国外芥菜型品种与五个当地芥菜型品种(系)组成6×5不完全双列杂交,估算了全株角果数等性状的配合力、遗传力等遗传参数,为确定选择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印度芥菜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种植,制成芥末。此外,在印度次大陆和苏联还大量用于生产菜油。它在农艺要求及油料特征方面与近缘种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  相似文献   

4.
利用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创建油菜新种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了拓宽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基础,从四川、重庆、云南和西藏部分地区采(收)集了一批白菜型油菜、白菜和白花芥蓝地方品种,包括一部分白菜型油菜野生种和半野生种,通过远缘杂交,人工合成了一批甘蓝型油菜新材料。这批新材料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主要包括特长角、大粒、多分枝、矮秆、黄籽、白花、抗病等重要遗传类型,部分材料具有重要的育种及研究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80年代末,双低甘蓝型油菜和双低白菜型油菜在国内外相继问世并推广应用。然而,双低芥菜型油菜在国内外尚属空白,至今未见报道。加拿大油菜育种家H·K·Love和G·Rakow等用只含3—丁烯基硫甙的印度芥菜与含低硫甙Branowski基因的白菜型油菜进行种间杂交,并与芥菜型亲本回交,于1988年获得低硫材料。1989年,我们以低芥酸芥菜型油菜新油5号为母本,以加拿大低硫种源Strain1058为父本进行杂交,于1995年选育成功我国第一个双低芥菜型油菜新品种。1选育经过新油9号品种是以低芥酸芥菜型油菜新油5号为母本,以加拿大低硫种源Strain1058为…  相似文献   

6.
甘蓝型油菜LSW2018苗期具有典型的"矮缩"性状,植株矮秆,茎秆粗壮,抗倒性极强,是理想的矮秆种质资源,适宜机械化作业,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为挖掘LSW2018的育种优势,研究其"矮缩"性状的遗传规律,选用119份正常高秆甘蓝型油菜品种(系)、12份白菜型油菜品种(系)、6份芥菜型油菜品种(系)与LSW2018(P1...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明了芸薹属(Brassica L.)油菜三个种不同成熟度新鲜种子的休眠与萌发的基大特征。(1)芥菜型栽培林、自生株和白菜型自生株种子有明显的休眼现象;甘蓝型栽培株、自生株和白菜型栽培株种子仅有较弱的休眠过程。(2)弱休眠类型的甘蓝型和白菜型栽培株种子随着胚的成熟,发芽率渐增,休眠现象也随之解除。(3)变温有显著的破眠作用。芥菜型和白菜型自生株的种子在变温条件下能够是高发芽率。(4)遗传、生理、环境诸因素对种子的休眼与萌发有显著的互作效应,尤以温度×成熟度的互作最大。  相似文献   

8.
为获得高精确度的芥菜型油菜A9染色体物理图,本研究利用定位在A9染色体上的标记对芥菜型油菜BAC文库进行三维混合PCR筛选,共得到阳性BAC 3200个;构建了由16个重叠群、5个单拷贝组成的芥菜型油菜A9染色体物理图谱。根据最小路径原则挑选代表整个物理图的种子BAC 435个,并进行双末端测序,得到质量良好的序列862条;按照BAC平均插入片段为126 kb,可知所有重叠群累积达52.08 M,覆盖A9染色体的1.37倍。利用BLAST软件(按参数值E1e-10)将种子BAC末端序列比对到白菜和甘蓝型油菜A9染色体假分子上,结果显示该物理图谱分别覆盖了36.4、31.0 Mb的物理距离,相当于全基因组组装长度的93.9%、91.8%;在862条BESs中,分别有702条(81.40%)定位在白菜A9染色体上,646条(74.9%)定位在甘蓝型油菜A9染色体上,表明芥菜型油菜A9染色体同白菜A9染色体同源性高于甘蓝型油菜A9染色体;芥菜型油菜A9染色体同甘蓝型油菜A9染色体,相对白菜A9染色体6413031~7827177、14856710~18458808的位置发生了两处相同的分别长为1.4、3.6 Mb的倒位,白菜和芥菜型油菜A9染色体相对于甘蓝型油菜15676847~16064302的区域存在长为0.98 Mb的插入片段,该区域位于前述的倒位区域,而且与预测但未组装出的甘蓝型油菜着丝粒位置一致。  相似文献   

9.
芥菜型与甘蓝型油菜杂交后代白锈病遗传与亲本类型及叶蜡的联系油菜白锈病分布广泛,妨碍种子的正常发育而降低菜籽和莱油的产量及品质。易感白锈病的芥菜型油菜品种同3个抗病的甘蓝型油菜进行种间杂交,结果表明,白锈病抗性由两对基因控制,具有上位效应;亲本类型和叶...  相似文献   

10.
油菜远缘杂交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育种发展的结果,一方面需不断挖掘新性状、新材料,另一方面是种内遗传资源日益枯竭.我国长江流域主要栽培的甘蓝型油菜系国外引进类型,情况更是如此.远缘杂交作为遗传物质转移的一种方法,可把异种属的有利性状导入到栽培植物中来,扩大作物的遗传基础.为了将其他芸苔属植物的优良特性转移到甘蓝型油菜中来,创造新材料,我们自1988年以来开展了甘蓝型油菜与其他芸苔属植物之间的种间杂交遗传育种研究.现将这项研究的进展情况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11.
为扩大甘蓝型油菜保持系与恢复系间的遗传差异,以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白菜型亲本保持系Ageva、甘蓝型亲本保持系105B及相应不育系105A、8个新型甘蓝型保持系B1~B8(105B×Ageva的种间杂种回交后代)及相应不育系A1~A8、4个甘蓝型恢复系R1~R4为材料,利用分子标记分析保持系与恢复系材料间的遗传差异,用R1~R4与甘蓝型保持系进行NCⅡ双列杂交,测定其杂种表现,并对甘蓝型保持系相应不育系进行花瓣张开度和结实性调查。结果表明:保持系B1、B2、B3、B4、B5和B8与恢复系R1~R4的遗传距离均大于105B与这些恢复系的遗传距离;新型甘蓝型保持系与恢复系所配组合中,有22个组合(占总组合数的68.8%)的单株产量均高于甘蓝型亲本保持系105B与恢复系R1~R4所配杂交组合的单株产量。新型不育系A1、A3的花瓣张开度和结实性与105A接近,存在花瓣张开度大、结实性较好的新不育系材料。结论认为,导入白菜型油菜遗传成分的新甘蓝型油菜保持系应用潜力大,表现在保持系和恢复系的遗传差异大,所配组合产量高,所对应的不育系结实性好。  相似文献   

12.
甘蓝型油菜与芥菜型油菜种间杂交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从甘蓝型油菜与芥菜型油菜种间杂交可交配性及克服不亲和性的方法,种间杂种后代的遗传特性以及在遗传育种上的应用等方面,综述某蓝型油菜与芥莱型油菜种间杂交研究进展,提出今后的发展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13.
甘蓝型油菜与芥菜型油菜杂交亲和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杂交亲和性的因素有杂交亲本、杂交组合方式和生态环境,芥菜型油菜作母本杂交亲和性高于甘蓝型油菜作母本的组合,昆明夏繁配组的甘芥杂交亲和性比长沙春季配组显著提高。芥甘杂种一代形态发育特性和种子油中主要脂肪酸含量多介于双亲之间,株高、分枝数、花期、棕榈酸和花生烯酸含量有超亲优势。芥甘杂种一代自交结荚结实差,作母本与甘蓝型油菜回交结荚率约25%,与自由授粉相当,但平均每荚粒数比自由授粉增加约50%;与芥菜型油菜回交和白菜型油菜杂交的结实性不如与甘蓝型油菜回交。  相似文献   

14.
甘蓝与芸薹属5个近缘物种的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研究了甘蓝基因组与芸薹属其它5个近缘物种基因组间的相互关系。以标记的甘蓝(CC,2n=18)的基因组总DNA为探针,分别同二倍体甘蓝、白菜型油菜(AA,2n=20)、黑芥(BB,2n=16)和异源四倍体芥菜型油菜(AABB,2n=36)、埃塞俄比亚芥(BBCC,2n=34)、甘蓝型油菜(AACC,2n=38)的中期染色体杂交,甘蓝、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的所有染色体上都有杂交信号,不能区分A、C基因组。黑芥染色体上只有零星的弱小信号,埃塞俄比亚芥的中期染色体显示出18个明显的信号,可以区分出C、B基因组;芥菜型油菜的中期染色体显示出20个明显的信号,其余染色体上信号很弱或无,可以区分出A、B基因组。说明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甘蓝与白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的亲缘关系较近,基因组的分化程度较小,而甘蓝与黑芥的亲缘关系较远,基因组的分化程度较前者高;甘蓝与芥菜型油菜和埃塞俄比亚芥间的亲缘关系介于上述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15.
芸薹属植物作为十字花科经济价值最大的属种,不仅包含甘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等油料作物,而且还包括白菜、甘蓝、芥菜等十字花科蔬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作为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为芸薹属植物杂交育种提供了简单、高效的制种途径。近年来,在油菜中已经发现和报道的细胞质雄性不育胞质类型已有十余种,很多不育胞质的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工作已经完成。目前,对不同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不育基因的研究工作、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和胞质类型的分类研究都有一定的进展。本文主要对油菜不同胞质类型的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序及应用和细胞质雄性不育机理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随着分子生物学和测序技术的发展,对不同胞质类型的分类和不育机理的研究将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  相似文献   

16.
白菜型无花瓣油菜突变体的花器官形态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我国白菜型油菜地方品种余井花籽和国外白菜型油菜品种Am032中同时发现了无花瓣突变体。通过对白菜型油菜无花瓣突变体与甘蓝型无花瓣油菜及正常油菜器官形态的鉴定和比较,认为白菜型油菜无花瓣突变体的花瓣缺失突变机制与甘蓝型油菜不同,白菜型油菜无花瓣突变体有花瓣转变成雄蕊的现象,推测白菜型油菜花瓣缺失突变可能与花器官同源异型基因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17.
对组成芸薹属3个基本种和3个复合种的种子贮藏蛋白亚基组成进行了SDS-PAGE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间的种子贮藏蛋白具有一定的差异,表现出丰富的多态性;6个种共有24条亚基带,并各自具有特征蛋白谱带。利用贮藏蛋白亚基条带的信息,分析了种间的蛋白相似度,并进行了聚类分析。供试材料分为两类:Ⅰ类为白菜型油菜、甘蓝与甘蓝型油菜;Ⅱ类为黑芥、芥菜型油菜和埃塞俄比亚芥。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国内外现有的甘蓝型、芥菜型、白菜型雄性不育三系材料,发现油菜的起源进化与三系选育有密切关系:1、在起源中心和附近地区分布、进化程度较低的品种类群及原始种中,容易发现不育胞质和恢复基因;2、在离起源中心较远地区分布、进化程度较高的品种类群中,易找到保持系.还列举了水稻等作物的材料,也得到同样的结果.这些论点对油菜和其他作物的雄性不育三系选育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以发芽率为指标,研究了40份甘蓝型、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在-20℃、4℃、25℃、37℃、60℃温度储藏3个月、6个月、12个月后种子生活力的变化。结果显示:-20℃和4℃储藏下,不同基因型间种子发芽率变异较小,而25℃、37℃和60℃储藏下,基因型间种子生活力存在明显差异,选择60℃高温储藏不同时间的种子进行生活力鉴定,从甘蓝型、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中均筛选得到耐储藏的基因型。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春油菜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新疆、西藏、内蒙和黑龙江等省区气温较低、无霜期较短的地区,常年种植面积约为73万hm^2。20世纪末,白菜型油菜种植面积占60%左右,其产量低、品质差(高芥酸、高硫甙)。当时的甘蓝型油菜还不能在白菜型产区正常成熟。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从20世纪90年代开展早熟甘蓝型油菜育种研究.以期用高产优质特早熟甘蓝型油菜替代白菜型油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