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0 毫秒
1.
对黑龙江省感染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叶片进行采集,利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并进一步单孢纯化,经形态学特征并结合真菌核糖体(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分析确认病原菌为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细胞壁降解酶和漆酶活性测定显示,病原菌可产生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纤维素酶(β-1,4-内切葡聚糖酶,Cx)和漆酶(Laccase),PG和PMG的活性在第4天有一个峰值,在第10天PG有一个小峰值;而Cx的活性较低且变化幅度不大。新月弯孢菌生长到72h漆酶酶活达到最高峰,随后酶活逐渐下降;各种酶可连续产生,首先是漆酶酶活迅速增加,其次是PMG,再次是PG,而Cx的变化较小。研究首次发现新月弯孢菌产漆酶,推断其可能也在病菌侵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水稻纹枯病菌细胞壁降解酶的种类及其对水稻叶片组织的致病作用,对水稻纹枯病菌的细胞壁降解酶进行了SDS 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电泳分析、酶活性测定、叶片浸解后的渗透性还原单糖和相对电导率的测定。水稻纹枯病菌细胞壁降解酶的电泳结果显示,提取的细胞壁降解酶混合物中至少含有10种不同分子量的组分。用3, 5 二硝基水杨酸法(DNS法)测定了7种常见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结果显示,以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为诱导底物,内切 β 1,4 葡聚糖酶(Cx)活性最高,其次为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和聚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 (polymethylgalacturonase, PMG);以果胶为诱导底物,PG活性最强,PMG次之。通过比较不同底物对PG、Cx和PMG这三种主要细胞壁降解酶的诱导效果,发现Cx用1.0%CMC的诱导效果最好,PG和PMG用1.0%果胶的诱导效果最好。Cx的最佳反应温度是30℃,PG和PMG的最佳反应温度是50℃;Cx和PMG的反应时间定为40 min较为合适,PG反应时间定为60 min较为合适;当pH值达到5.0时PG酶活性最强,当pH值达到9.0时Cx酶活性最强,pH值为4.0~6.0时,PMG的酶活性达到最强。通过对酶处理后叶片的渗透性还原单糖和相对电导率的测定,发现细胞壁降解酶的确对水稻叶片组织造成了损伤,并且随着酶浓度的增加,损伤程度也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3.
禾谷镰刀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mearum<\i>)是引起玉米茎腐病、穗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该病原菌在活体外能产生PG、PMG、PGTE和PMTE四种细胞壁降解酶,这些酶都具有酶的典型性动力学特性。细胞壁降解酶是F.gramimearum<\I>致病的一个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4.
尖孢镰孢菌毒素对大豆防御酶系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大豆幼根为材料,研究了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ium)毒素对不同大豆抗性品种PAL、POD和PPO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幼根用尖孢镰孢菌毒素处理后,抗病和感病品种的PAL、POD和PPO活性增加,随着处理时间延长,逐渐下降,抗病品种出现酶峰时间晚,且活性高于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5.
以大豆幼根为材料,研究了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ium)毒素对不同大豆抗性品种PAL、POD和PPO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幼根用尖孢镰孢菌毒素处理后,抗病和感病品种的PAL、POD和PPO活性增加,随着处理时间延长,逐渐下降,抗病品种出现酶峰时间晚,且活性高于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6.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产量损失测定及药剂防治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梅丽艳  李志勇  郭梅 《玉米科学》2003,11(2):093-095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产量损失测定结果表明,产量损失率与玉米品种及弯孢菌菌株密切相关,相同菌株对不同玉米品种及不同菌株对相同玉米品种产量影响有差异,产量损失幅度为10.10%~48.62%;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影响玉米产量构成,使玉米穗变短、细,百粒重减少.通过药剂防治试验结果看出,药剂防治能有效地防治玉米弯孢菌叶斑病.70%代森锰锌WP500倍液防治效果最好,达95.46%。  相似文献   

7.
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流行环节的若干问题研究表明:玉米叶面渗出物对弯孢菌孢子萌发及附着孢形成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弯孢菌孢子主要在白天飞散;弯孢菌叶斑病较大面积发病田经1个月左右,顺风向可传播约250 m;病害传播梯度模型为xi=159.33.exp(-0.010 3di);病害空间分布为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8.
采用生物信息学鉴定Clpg基因家族成员,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Clpg)在病原菌-寄主植物互作时期的表达情况,鉴定Clpg基因的家族成员,研究每个成员在侵染过程的表达水平,明确Clpg基因在玉米弯孢叶斑病菌致病性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玉米弯孢叶斑病菌Clpg基因家族有4个成员,分别命名为Clpg1、Clpg2、Clpg3和Clpg4,均含有3个内含子和2个外显子,与其他真菌PG基因具有相同的NTD、DD、GHG、RIK保守结构域。Clpg1基因的表达趋势为先升高后下降,在3 h达最高值;Clpg2、Clpg3和Clpg4基因的表达趋势为逐渐上升,结果暗示Clpg基因可能参与病原菌与寄主植物的互作过程。  相似文献   

9.
以获得的野生型和CzVelB敲除突变体菌株为供试菌株,分别对其进行生物学及致病力测定,在此基础上分析毒素和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敲除CzVelB后菌丝生长速率及颜色无明显差异,但产孢量下降56.6%,且孢子萌发率下降,萌发过程滞后1 h。致病性分析发现,敲除CzVelB后菌株致病性明显下降,病情指数、病斑大小,突变体均低于野生型。分析毒素对叶片的致病性发现,突变体所产生的毒素低于野生型产生的毒素。敲除突变体菌株ΔCzVelB及野生型菌株在活体内外均能产生5种细胞壁降解酶,其中敲除CzVelB后,5种离体病原菌细胞壁降解酶活性明显下降。分析侵染过程中5种细胞壁降解酶发现,CzVelB主要通过影响CX和PMG在接种前期12 h内起重要作用;在接种后期(72~96 h),CzVelB主要通过影响PGTE的活性调控玉蜀黍尾孢菌致病力。  相似文献   

10.
利用田间自然条件下人工接种的方法,对94份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组合)进行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鉴定,同时筛选出用作QTL分析群体构建的抗病和感病自交系。结果表明,供试自交系一般表现为中抗和中感,没有对新月弯孢菌免疫、高抗和高感的材料。抗病材料只有8个,可作为玉米弯孢菌叶斑病QTL分析群体构建的材料。杂交组合中抗病材料占了多数,而且出现了5个高抗组合。  相似文献   

11.
枇杷果实发育过程中果肉质地与胞壁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果肉质地差异较大的白肉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白梨”和黄肉枇杷“解放钟”为试材, 探讨果实发育过程中胞壁酶活性变化与果肉质地形成的关系。 结果表明, 2个品种枇杷果实发育过程中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 EC 3.1.1.15)、 果胶酯酶(PE, EC 3.1.1.11)与纤维素酶(Cx, EC 3.2.1.4)活性总体呈上升趋势, 这3种酶活性在果实发育后期(即花后100~115 d)极显著高于前期并出现峰值。“白梨”枇杷PE,PG和Cx酶活性高于“解放钟”, 果实发育前期, 2个品种枇杷PE, PG和Cx酶活性差异较小; 果实发育后期,“白梨”PE, PG和Cx酶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高于“解放钟”。Cx, PG和PE与枇杷果肉质地形成密切相关, 而β-半乳糖苷酶(EC 3.2.1.23)、 α-葡萄糖苷酶(EC 3.2.1.20)、 α-半乳糖苷酶(EC 3.2.1.22)、 α-甘露糖苷酶(EC 3.2.1.24)等4种糖苷酶对“白梨”枇杷果实发育后期果肉软化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AP(African Pride)番荔枝冬季果为试材,研究不同温度、乙烯利处理下,番荔枝果实淀粉、可溶性糖、蔗糖等糖类以及果胶含量和细胞壁代谢相关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纤维素酶、果胶甲酯酶)活性的变化,以期从多糖代谢角度探讨温度和乙烯对番荔枝冬季果软熟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20℃)可延缓淀粉向可溶性糖的转化,高温(32℃)可促进淀粉向可溶性糖的转化,而28℃下番荔枝软熟最快。28、32℃下果实果皮变硬可能与果皮中原果胶的合成有一定关系。果实的软化与果肉中的原果胶降解有关,但和可溶性果胶含量上升无必然联系。温度和乙烯对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影响,其中Eth-28℃处理对酶活性诱导最显著。Cx和PG活性的变化与果实软化最相关,而PME在果实软化中可能不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四川不同生态区采集玉米纹枯病穴Rhizoctoniaspp.雪症状的玉米叶鞘,经分离、鉴定,选取16个立枯丝核菌穴Rhizoctoniasolani雪AG1-IA的菌株和2个玉蜀黍丝核菌穴Rhizoctoniazeae雪菌株作为供试菌。在玉米成株期用PDA菌丝圆片定位接种于玉米叶鞘内侧,测定供试菌株在玉米植株上的垂直扩展情况穴病斑高度、日均扩展速度雪,区分病菌的致病性。还研究了AG1-IA不同致病性菌株体外产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活性与致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分属于两个种的18个供试菌株均能侵染玉米,在潜育期上没有差异;病斑高度和病斑日均扩展速度能很好反映出菌株间致病性的差异,R.solaniAG1-IA菌株间的致病性有明显差异,R.zeae菌的致病性显著低于R.solaniAG1-IA菌株,体外产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大小与致病性有关联。  相似文献   

14.
油樟油对植物病原真菌活性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油樟油抗菌活性研究表明,该油对水稻稻瘟病菌、松赤枯病菌、玉米纹枯病菌、玉米弯胞病菌、小麦赤 霉病菌及胶胞炭疽杆菌的菌丝生长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半抑制浓度( IC50 ) 、最低抑制浓度(M IC)和最低杀菌浓度 (MBC)显示,油樟油对玉米纹枯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活性高于樟属其它精油;处理菌丝生长量减少,孢子萌 发受到抑制;电镜下观察菌丝的横切面表明,处理菌丝的细胞壁消失,原生质解体。  相似文献   

15.
海南水稻上一种新病害的病原鉴定及室内药剂毒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海南水稻生产上出现一种类似稻瘟菌的病害,该病害分布广、危害严重,已经成为当地水稻生产的一个潜在威胁.本研究从海南不同地区水稻上分离到该病的病原菌,接种实验发现该分离物能引致与田间病害相同的症状.分生孢子形态鉴定和ITS序列分析表明,其为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杀菌剂室内抑菌实验结果表明,欧宝和凯润对其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吉林省图们市地区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lunataWaker)有拮抗作用的链霉菌菌株。研究其拮抗性表明,对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和多种病源真菌都有拮抗作用。根据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rDNA序列等方面的多项分类研究,确定其属于链霉菌属,并被命名为StreptomycestumenensisBPS2。该菌株在大多数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基内菌丝无横隔,不断裂,气生菌丝体形成孢子链,孢子丝呈波曲或直形。  相似文献   

17.
利用鉴别寄主技术对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河北省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的生理分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个菌株的致病性分为5种类型,其中强和中等致病类型主要分布在辽宁省的瓦房店、吉林省的公主岭和河北省的保定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