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种植紫花苜蓿治理黑土地水土流失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述了东北黑土地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其原因,探讨了种植紫花苜蓿在治理黑土地水土流失中的作用。根据吉林省自然气候、土地特点和市场需求,分析了吉林省发展苜蓿的优势,提出了吉林省种植紫花苜蓿治理黑土地水土流失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概述了东北黑土地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其原因,提出了引草入田,实施粮草轮作,扩大种草面积是治理黑土地水土流失经济有效的措施,并分析了实施这些措施的优势条件。  相似文献   

3.
苜蓿的育种     
苜蓿是最有价值的豆科饲用植物,有多种多样的种、变种、生态型及群体,由于它的可塑性而能在自然界广为分布。随着耕作技术的提高和育种工作的成就,促使苜蓿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更加扩大。目前,苜蓿在中亚各加盟共和国、外高加索、北高加索、中央黑钙土地带、西伯利亚的西部和东部,哈萨克斯坦以及在非黑土地带和波罗的海沿岸等地区已成为主  相似文献   

4.
苜蓿根蘖性状发生与生态适应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振生  程渡 《草地学报》1995,3(2):126-134
苜蓿的根蘖性状对于培育根蘖型及放牧型苜蓿新品种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结合根蘖型苜蓿新品评选育研究实践,系统地研究了苜蓿根蘖习性发生与生态适应性。通过三个地区种植和无性扦插两种繁殖方式探讨了苜蓿根蘖发生及在不同生境条件下根蘖性状的表现,分析了边际效应对根蘖表现的影响。本项研究结果表明:根蘖苜蓿植株地下水平根在整个生长季节内均有根膨大部位和根蘖芽的形成。根蘖型苜蓿品种的根蘖植株表现在第三、二年较多,第一年和第四年以后均表现较少。随着生长时间的推移,根蘖苗伸展范围不断向外扩展。在1×1m株行距稀植条件下根蘖植株单株枝条数、伸展范围和单株产草量均明显优于非根蘖植株。边际效应对根蘖型苜蓿品种根蘖苗的发育和根蘖伸展范围有影响,边缘行根蘖株百分率略高于内侧行植株,边缘行根蘖苗伸展范围明显高于内侧行植株。在半干旱草原淡栗钙土地区(内蒙古图牧吉牧场和吉林省白城牧场),及气候相对湿润的粘性黑土地区(吉林省公主岭)和潮土地区(北京),根蘖型苜蓿均能表现根蘖习性。在粘性黑土地区根蘖发生百分率较低。半干旱草原地区最适于根蘖型苜蓿生长和根蘖性状的发育。  相似文献   

5.
本文系统分析了苜蓿产业发展进程,阐释了山东发展苜蓿产业的现实需求和潜力、产业化推进中的主要瓶颈,提出了苜蓿产业化发展的优势与路径,阐明了发展苜蓿产业在促进乡村振兴和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中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对国内外苜蓿产业发展水平予以一定分析的基础上,论证提出了我国苜蓿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水平,走出“草粮争地”的误区,将苜蓿纳入农耕范畴和以企业为核心,带动我国苜蓿产业发展的观点;提出了在我国“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建立5大苜蓿基地(河西走廊荒漠绿洲区节水型苜蓿基地、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苜蓿基地、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草地农业苜蓿基地、南疆温润盆地低产田提升改造苜蓿基地、东北低湿盐碱区土地改造苜蓿基地),种植33.33万hm2苜蓿,与“三北防护林工程”共同构建我国北方荒漠化林草生态防治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 目前,在俄罗斯联帮黑土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广泛种植苜蓿。如果说第十个五年计划栽培面积达到50万公顷,那么,近年来增加到150—200万公顷,而且有希望上升到800—1000万公顷。在黑土地带按照栽培技术种植苜蓿,蛋白质含量不同的干草产量可达100公担/公顷。自俄罗斯农业科学研究所的试验证明,在降水量充足的年份,苜蓿干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国家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带动下,全国苜蓿产业快速发展,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和畜牧大省,如何实现粮食安全生产与苜蓿产业发展和奶业发展之间协同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总结了河南苜蓿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河南发展苜蓿产业的优劣势,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河南苜蓿产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孙启忠  柳茜  陶雅  李峰  徐丽君 《草业学报》2018,27(7):187-195
自汉代苜蓿引入我国以来,受到历朝历代的重视,民国时期亦不例外,苜蓿种植利用也得到了发展。在收集近现代有关苜蓿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民国时期西北地区苜蓿种植利用情形进行了梳理与归纳,结果表明,在民国时期西北地区乃为我国苜蓿种植集中区,在陕西、甘肃、新疆、绥远(西部)、宁夏和青海等都有种植,据不完全考查,种植苜蓿的县有52个,其中以陕西最多,达22个县,甘肃次之为14个县,新疆为8个县,绥远(西部)为3个县,宁夏2县(道)和青海1个县。特别是陕甘宁边区发展苜蓿的势头高涨,如1942年边区政府在延安、安塞、甘泉、志丹、定边、靖边等县种植苜蓿达3万亩,陇东种植苜蓿2.3万亩;1944年延川县紫花苜蓿保留面积2.0万亩,到1949年,陕西全省种植苜蓿约98.49万亩。1949年新疆苜蓿保留面积达29300 hm2。绥远河套地区还进行了苜蓿粮草轮作,并建立了苜蓿种植基地。为了鼓励苜蓿种植,边区政府出台了不少政策,例如,1941年边区政府公布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关于种牧草的指示信》,1942年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卅一年推广苜蓿实施办法》等,李仪祉在治理黄河的方略中,从大农业、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出发,提倡广种苜蓿,肥田养畜,并提出了4条种植苜蓿的措施。李烛尘提出,苜蓿根入土深,且能耐旱,适宜西北地区种植和培植草原。苜蓿除用于饲喂家畜外,幼嫩时可当蔬菜食用,在灾荒年也是百姓很好的救荒食物,苜蓿作为农产品常出现在兰州的市场上,试验表明苜蓿保存水土流失的作用要大于作物。  相似文献   

10.
根瘤菌(Rhizobium)与豆科植物的共生结瘤固氮效应对提高植物产量和改善品质、减少工业化肥使用、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瘤菌侵入苜蓿植株后能在植株体内不断繁殖、运移并最终定殖到种子。种子内生根瘤菌可通过种子在代际间垂直续传且保持稳定的共生性状,结瘤固氮能力突出。通过接种将优良根瘤菌株导入其共生性状相向变异强烈的苜蓿植株,构建内生根瘤菌的苜蓿种子共生体,可以培育出与根瘤菌共生的苜蓿新种质或新品种。从苜蓿与根瘤菌共生结瘤固氮效应高效利用的角度出发,基于植物与微生物的共生特性,提出了“共生育种”的概念;介绍了苜蓿与根瘤菌共生育种的理论基础和实施过程,归纳了苜蓿与根瘤菌共生育种的一般性程序,为创制苜蓿与根瘤菌共生体种质和培育新品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苜蓿干草的蛋白质营养特性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参考国内外苜蓿干草蛋白质营养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苜蓿干草的蛋白质营养特性、苜蓿干草蛋白质营养与奶牛蛋白质营养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讨论,并提出在我国现阶段以苜蓿干草为奶牛主要粗饲料来源时探讨奶牛的蛋白质营养应提但是优先采用瘤胃降解蛋白和过瘤胃蛋白体系。  相似文献   

12.
苜蓿抗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近些年国内外对苜蓿抗寒性研究的概况,系统阐述了苜蓿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秋眠性与抗寒性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一些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佟春艳  石凤翎  张雨桐 《草业科学》2023,(11):2860-2870
白粉病是由白粉菌侵染引起的一类真菌病害,也是最广泛流行的植物病害之一,可以危害上万种被子植物。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是最重要的豆科牧草之一,其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固氮能力强。近年来随着苜蓿种植密度的增加以及肥料的过度使用,使得苜蓿白粉病的发生越来越严重。基于此,本文主要介绍了苜蓿白粉病症状、致病菌、发病条件等内容,为准确识别和诊断苜蓿白粉病,了解苜蓿白粉病的发生规律并及时防治奠定基础;同时,归纳总结了白粉病对苜蓿的危害及苜蓿对白粉病的抗性机制方面的研究,发现苜蓿白粉病发生较为普遍且严重影响苜蓿的产量及品质。但目前苜蓿抗病基因克隆较少、抗病机制的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抗性种质资源缺乏。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在深入了解苜蓿的白粉病抗性机制的基础上,将传统育种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不断挖掘抗病新基因,培育更稳定、持久的抗病新种质。本文旨在为苜蓿白粉病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苜蓿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胡耀高 《草业科学》1996,13(4):44-50
从产品功能、市场潜力、资源基础三方面阐述了苜蓿产业的必将兴起,并就其发展阶段进行了预测与展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苜蓿产业建设中应当掌握的7项原则  相似文献   

15.
多叶苜蓿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于林清  何茂泰 《中国草地》1995,(4):68-69,72
在综述国内外对多叶苜蓿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归纳了多叶苜蓿的遗传学、形态解剖学及生物学特点,并提出了开展对多叶苜蓿研究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苜蓿发展的历史、苜蓿所含营养元素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和苜蓿的开发利用情况,并对苜蓿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孙洪仁 《草地学报》2003,11(4):346-349
探讨苜蓿花前与全生育期蒸腾系数的差异,对苜蓿和玉米经济产量耗水系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苜蓿花前蒸腾系数约为全生育期的1/2;苜蓿经济产量耗水系数为400~620,玉米为400~600。据此提出加强苜蓿花前需水规律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苜蓿是牧草之王,是奶牛的优良饲料,发展奶业,草业必先行,而选育及推广适宜的苜蓿品种尤为重要。本文系统地阐述了苜蓿在奶业、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提出了黑龙江省苜蓿研究和发展的方向,使我省奶业得以可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刘爽  惠富平 《草业学报》2021,30(2):178-189
基于对中国古籍库与中国方志库中的苜蓿记载的考察,发现苜蓿名实的流变呈现出两种迥然不同的面貌。即古籍记载中苜蓿名实相对单一明了,对苜蓿花色的指向比较明晰;方志中则比较复杂,出现了大量苜蓿异名,常与其他植物相混淆。其名实的流变实际上是苜蓿在中国传播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缩影。对各地方志中的苜蓿记载次数进行计量分析,可以直观地看到,明清时期的苜蓿主要分布于西北、华北、江淮等地,在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西南边疆等地也有一定分布。结合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分布格局的成因:首先,明清卫所的设置与变迁使得苜蓿作为军马草料成为卫所屯田中不可或缺的经营项目,在边疆地区、漕运沿线深入传播;其次,明清灾区社会的形成促发了苜蓿的广植与利用,苜蓿成为贫苦农家的“救荒奇菜”和贫困城邑的“备荒良品”;最后,苜蓿栽培技术的简易与传统蔬类成法的套用,使得苜蓿能够持续、长久、便捷地在中国传播。在清中叶后,采用苜蓿治理盐碱地已经在河北、山东普遍实施,其与其他作物的轮作原理与方法也已经颇为成熟。总之,与苜蓿相关的农艺技术已经形成体系,苜蓿的本土化和农耕化在明清时期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20.
中国苜蓿育种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介绍了中国苜蓿育种的历史、现状,阐述了苜蓿育种的方法和目前中国苜蓿育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苜蓿育种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