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鱿鱼属柔鱼类,其肌肉质构与其它鱼类不同,加热后肌肉组织紧密、纤维性强且韧性好,特别适合加工成鱿鱼丝。作为生产去皮鱿鱼丝的原料,主要有日本海的真鱿和北太平洋的紫鱿。  相似文献   

2.
服务内容 经营鱿鱼丝加工服务中心可根据客户的需求.利用新型鱿鱼丝加工设备.提供各种口味的即食鱿鱼丝产品。  相似文献   

3.
以鱿鱼丝为研究对象,在对鱿鱼丝产品辐照前卫生指标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辐照处理、辐照前储存条件、辐照后储存条件对鱿鱼丝产品卫生和感官的影响,根据试验结果对鱿鱼丝辐照加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危害因素进行分析,确立了HACCP体系关键控制点和限值,建立了鱿鱼丝辐照加工的HACCP计划表。结果表明:鱿鱼丝产品微生物污染问题仍较普遍,辐照前后储存条件对鱿鱼丝色变影响明显,辐照处理对鱿鱼丝产品卫生指标控制效果突出。研究确定了入库检验、辐照工艺剂量确定、辐照前后储存条件为HACCP体系关键控制点,在鱿鱼丝产品菌落总数3.0×10~4 cfu/g以及低温条件下进行储存和运输,采用3~4 k Gy的辐照剂量处理,可以使鱿鱼丝产品卫生指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同时保持其感官颜色稳定。  相似文献   

4.
应用HACCP原理,对鱿鱼丝加工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分析。结果表明:鱿鱼丝产品在原料检验、去杂清洗、成品检验3个加工环节容易出现影响产品质量问题,将此3个关键工序设为关键控制点,制定了即食鱿鱼丝加工进程HACCP计划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3种糖醇对鱿鱼丝贮藏品质的影响,并确定其最佳添加量,为糖醇在水产干制品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添加相同比例(10%)糖醇(山梨糖醇、木糖醇、麦芽糖醇)的鱿鱼丝在25 ℃条件下贮藏35 d,通过测定贮藏指标(水分含量、水分活度、pH、菌落总数及感官品质)变化分析糖醇对鱿鱼丝品质的影响,确定最佳糖醇后,研究该糖醇不同添加量(0、5%、10%、15%和20%)对鱿鱼丝贮藏指标的影响.[结果]添加山梨糖醇、麦芽糖醇和木糖醇均能有效延缓鱿鱼丝中水分的流失,改善产品质地,三者的保水能力排序为麦芽糖醇>山梨糖醇>木糖醇,水分活度和菌落总数的降低能力排序均为山梨糖醇>木糖醇>麦芽糖醇.综合各指标,以山梨糖醇降低贮藏过程中水分活度和抑制菌落总数的能力最强,感官品质最佳,且在贮藏期间,随着山梨糖醇添加量的增加,鱿鱼丝的保水作用增强,水分活度不断降低;pH低幅波动,呈相对稳定趋势;其中添加量为10%时鱿鱼丝品质最佳,贮藏35 d后,水分损耗率仅为10.84%,水分活度为0.648,菌落总数较未添加山梨糖醇的鱿鱼丝降低了4.84 lg(CFU/g),降低幅度最大.[结论]鱿鱼丝制作工艺中鱿鱼蒸煮片与山梨糖醇的质量比为10∶1时,能有效延缓鱿鱼丝在贮藏期间的水分损耗,降低产品水分活度,抑制微生物生长,有助于保持鱿鱼丝的良好感官和食用品质,可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鱿鱼丝不同包装条件下细菌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鱿鱼丝贮藏期间微生物学特征。[方法]采用食品化学、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真空包装和普通包装条件下鱿鱼丝理化性质、微生物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结果]在贮藏期间,鱿鱼丝水分含量为22%~26%,水分活度(Aw)为0.55~0.58,水分下降及挥发性盐基氮(T-VBN)上升幅度均低于10%,总菌数和耐热菌数分别增加10倍左右;相比普通包装,真空包装鱿鱼丝失水速度慢,挥发性盐基氮生成少,微生物繁殖少;在鱿鱼丝中分离到12株细菌,属于节杆菌属、游动微菌属、不动杆菌属等。[结论]真空包装有利于保持鱿鱼丝口感、品质,并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鱿鱼丝中主要存在节杆菌、游动微菌、不动杆菌等细菌,今后应加强对这些微生物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减缓、抑制鱿鱼丝产品褐变的方法,一般食品色变是由于其自身脂肪氧化或者发生美拉德反应所致,鱿鱼丝干制品的色变主要由美拉德反应引起.通过加入2%乳酸钙、0.3%醋酸,采用替代糖,添加多聚磷酸钠和焦磷酸钠,降低保存温度等都能有效抑制鱿鱼丝色变的发生,同时不影响产品的风味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作者采用挤压生产工艺,将湿鱿肝脏及鱿肝脏粉添加在饲料中做成不同的虾饲料,分析比较了不同试验饲料的营养成分以及饲养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 ei的效果。结果表明,饲料中用鱿肝脏替代部分鱼粉、玉米粉,能提高饲料的诱食性及利用率,也能提高凡纳滨对虾体长与体重的增长率,且直接添加湿鱿肝脏并经挤压生产的虾饲料能保持鱿肝脏脂肪酸的不饱和度组成,较添加鱿肝脏粉的饲料营养价值高。  相似文献   

9.
中国远洋鱿钓渔业的发展与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中国远洋鱿钓渔业发展的3个阶段。从生产规模、生产效率、作业渔场3个方面介绍了中国远洋鱿钓渔业发展状况,对中国产鱿钓渔业目前的生产和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并对中国远洋鱿钓渔业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图片报道     
<正>1989年,我国"浦苓号"考察船首次在日本海开展太平洋褶柔鱼渔场的探索和光诱鱿钓技术试验取得成功。由此开始鱿钓渔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快速崛起与跨越式发展,我国现已成为世界上规模和产量最大的远洋鱿钓渔业国家。新世纪开始,我国开始实施"走出去"的海洋渔业改革开放政策,设立"公海渔业资源探捕调查"专项,对推动远洋鱿钓渔业的持续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鱿钓生产和  相似文献   

11.
远洋鱿钓渔业是我国远洋渔业的重要组成,该渔业极易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我国远洋鱿钓渔业,本文结合脆弱性理论和方法,从气候与环境、物种、社会经济三大方面建立了我国远洋鱿钓渔业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指标体系,运用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DEMATEL)法、解释结构模型(ISM)法以及交叉影响矩阵相乘(MICMAC)法对影响指标及其关联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鱿鱼渔业资源是最核心的因素,对我国远洋鱿钓渔业脆弱性起决定性作用;科技投入、政策与管理、捕捞强度是最具影响力或驱动力的因素;我国远洋鱿钓渔业脆弱性指标可分五大类,要把重点放在关联因素、调整因子和驱动因素上,其次为依赖因素,自主因素无需过多关注。研究认为,除渔业资源外,脆弱性系统可分为四个层级,长期监控L3和L4层指标,重视L2和L3层的指标,针对性地调整L1层指标,是保持我国远洋鱿钓渔业长期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该研究不仅能识别影响我国远洋鱿钓渔业脆弱性的关键因素,同时可为远洋鱿钓渔业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并为脆弱性实证评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农业农村部前不久印发了《关于加强远洋鱿钓渔船作业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首次对远洋鱿钓渔船实施总量控制管理制度,从总量控制、规划渔场、限制船数、优化布局等方面进一步加强远洋鱿钓渔船管理.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远洋鱿钓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 中国远洋鱿钓渔业的发展概况1 989年 ,上海水产大学受中国水产总公司委托 ,派“浦苓号”实习船赴日本海俄管水域进行太平洋褶柔鱼资源的开发 ,揭开了中国远洋鱿钓渔业的发展序幕。至 1 992年基本上完成了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的渔场开发、钓捕技术掌握、技术装备的改制等技术工作 ,并初步形成了小规模的生产。这段时间 ,参与鱿钓生产的企业仅舟山海洋渔业公司一家 ,1 990年该公司首先改装了 2艘鱿钓船投入试生产 ,取得了收支保本的好成绩 ,随即有了迅速的发展 ,1 992年鱿钓船增至 1 6艘。 1 992年与 1 990年相比 ,在产量表 1  1 990 - 1 9…  相似文献   

14.
1 中国远洋鱿钓渔业的发展概况1 989年 ,上海水产大学受中国水产总公司委托 ,派“浦苓号”实习船赴日本海俄管水域进行太平洋褶柔鱼资源的开发 ,揭开了中国远洋鱿钓渔业的发展序幕。至 1 992年基本上完成了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的渔场开发、钓捕技术掌握、技术装备的改制等技术工作 ,并初步形成了小规模的生产。这段时间 ,参与鱿钓生产的企业仅舟山海洋渔业公司一家 ,1 990年该公司首先改装了 2艘鱿钓船投入试生产 ,取得了收支保本的好成绩 ,随即有了迅速的发展 ,1 992年鱿钓船增至 1 6艘。 1 992年与 1 990年相比 ,在产量表 1  1 990 - 1 9…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鱿钓渔业的兴起与发展,近年来,水下集鱼灯的应用正在我国鱿钓渔业中逐渐推广和流行。应用水下集鱼灯的最大好处,就是使原先只在夜间有价值进行的鱿钓作业,变成在白昼也可有价值地进行。这样,充分利用了有限的渔汛期,提高了产量,降低了远航渔船的生产成本,其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00年5-7月北太平洋鱿钓探捕调查所收集的海水盐度、温度及渔获量等数据,分析了调查海域表层盐度、不同水层水温的分布特征及鱿钓渔场的形成.利用聚类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与表层盐度及不同水层水温的关系.结果表明,鱿钓渔场形成于表层低盐水舌和100m层水温暖水舌的交汇区,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与100m层水温相关性最好,但表层海水盐度的分布对鱿钓渔场的确定仍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00年5-7月北太平洋鱿钓探捕调查所收集的海水盐度、温度及渔获量等数据,分析了调查海域表层盐度、不同水层水温的分布特征及鱿钓渔场的形成.利用聚类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与表层盐度及不同水层水温的关系.结果表明,鱿钓渔场形成于表层低盐水舌和100m层水温暖水舌的交汇区,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与100m层水温相关性最好,但表层海水盐度的分布对鱿钓渔场的确定仍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鱿钓渔业的兴起与发展,近年来,水下集鱼灯的应用正在我国鱿钓渔业中逐渐推广和流行。应用水下集鱼灯的最大好处,就是使原先只在夜间有价值进行的鱿钓作业,变成在白昼也可有价值地进行。这样,充分利用了有限的渔汛期,提高了产量,降低了远航渔船的生产成本,其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9.
世界头足类资源开发现状及我国远洋鱿钓渔业发展对策   总被引:16,自引:11,他引:5  
头足类是世界上最具开发潜力的渔业种类之一,已成为世界海洋捕捞业的重要组成。根据1970—2016年世界各国头足类生产统计数据,利用灰色关联方法,对世界头足类渔业及其组成进行了分析;结合我国远洋鱿钓渔业的发展状况,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分析认为:1970—2016年世界头足类捕捞产量总体上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增长趋势,年增长率达到3.68%,远高于同期世界海洋捕捞产量的增长率,2014年达到历史最高产量。2010—2016年,头足类捕捞产量占世界捕捞产量的比重稳定在4.5%~6.0%。不同年代柔鱼科、枪乌贼科、乌贼科和章鱼科的产量组成及其比重有所差异,主要生产国家和地区的产量排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10年代各科所占比重依次为柔鱼类(58.41%)、枪乌贼类(11.98%)、章鱼类(8.92%)、乌贼类(8.40%)。亚洲在40多年的世界头足类渔业组成中地位极为重要,日本头足类产量从1970年代到1990年代的第1位下降到2010年代的第5位,我国从1970年代的第5位上升到2000年代和2010年代的第1位。对大洋性鱿鱼资源的认知能力、开发能力和掌控能力不足是制约我国远洋鱿钓渔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为此提出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全球远洋渔业资源调查与生产性探捕的监测体系,研制全球远洋鱿钓渔业渔海况信息服务系统,建立自主产权的渔具及标准化装备体系,研发渔获品质控制技术与溯源体系,开展基于物联网工程的远洋渔业信息化建设,建立起我国主导研究的头足类渔业资源评估体系等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20.
鱿钓船灯光有效利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光源是光诱鱿钓渔法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灯光的有效和合理利用不仅可以节省能源,同时还可以诱集更多的鱿鱼,从而提高钓获率和渔获量。其涉及到的研究内容很多,如集鱼灯种类、集鱼灯布置、灯具附属物采用、不同船型最适光强等。日本学者铃木恒由等对鱿钓船集鱼灯的有效利用进行了研究,日本也对其鱿钓船的灯光强度进行了限制。而国内还没有开展这一方面的研究。其中,集鱼灯在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