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阐明长角血蜱与嗜群血蜱间的亲缘关系。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从长角血蜱和嗜群血蜱基因组DNA中扩增得到核糖体第二内部转录间隔区基因(ITS-2)片段、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基因(COⅠ)片段和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I基因(COⅡ)片段,并进行测序,进而分析其基因变异与系统发育。结果表明,长角血蜱和嗜群血蜱的ITS-2、COⅠ和COⅡ基因片段的大小存在差异,长角血蜱3种基因分别为361、479和647bp,嗜群血蜱基因分别为354、474和661bp。长角血蜱与嗜群血蜱间ITS-2、COⅠ和COⅡ基因的相似性分别为84.2%、89.0%和88.4%。以3种基因构建的NJ进化树中,长角血蜱和嗜群血蜱均聚类。因此,认为长角血蜱和嗜群血蜱间ITS-2、COI和COII基因间变异较小,它们是血蜱属中亲缘关系较近的2个有效种,支持传统形态学的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阐明长角血蜱与嗜群血蜱间的亲缘关系.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从长角血蜱和嗜群血蜱基因组DNA中扩增得到核糖体第二内部转录间隔区基因(ITS-2)片段、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基因(COI)片段和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Ⅱ基因(COⅡ)片段,并进行测序,进而分析其基因变异与系统发育.结果表明,长角血蜱和嗜群血蜱的ITS-2、COⅠ和COⅡ基因片段的大小存在差异,长角血蜱3种基因分别为361、479和647 bp,嗜群血蜱基因分别为354、474和661 bp.长角血蜱与嗜群血蜱间ITS-2、COⅠ和COⅡ基因的相似性分别为84.2%、89.0%和88.4%.以3种基因构建的NJ进化树中,长角血蜱和嗜群血蜱均聚类.因此,认为长角血蜱和嗜群血蜱间ITS-2、COⅠ和COⅡ基因间变异较小,它们是血蜱属中亲缘关系较近的2个有效种,支持传统形态学的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3.
嗜群血蜱属硬蜱科血蜱属嗜群血蜱 ( H .concin-na Koch) ,为哺乳动物和禽类的一种体外寄生虫 ,以吸血为生 ,因为该虫与病原微生物是共生关系 ,是森林脑炎、蜱媒斑点热、野兔热、布鲁氏菌病等多种人畜共患病的重要传播媒介 ,同时可致蜱传蜱瘫症 ;据《兽医大学学报》1 990 ( 1 )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苍溪县暴发嗜群血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嗜群血蜱在苍溪县的分布与危害、宿主种类、季节活动规律、群体生态形成的原因及一些生物学特性,采用宿主体检蜱法、拖旗法、布旗覆盖法采集动物体表和野外环境的蜱,对其进行了形态鉴定和药物防制试验。结果显示,苍溪县嗜群血蜱的流行面达97.4%,人感染率53.8%,动物感染率7.7%~100%;嗜群血蜱的寄生宿主有15种,主要活动期为4~9月份;吸血后引起叮咬部位皮肤丘疹、红肿、瘙痒,甚至感染溃烂,伤口愈合后痒痛和色素斑可持续数月。依据上述结果提出了防控嗜群血蜱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首次发现嗜群血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在检查采自安徽省金寨县的蜱类标本时,发现一初吸血的嗜群血蜱雌虫(Haemaphysalis concinna,♀)。据报道,嗜群血蜱在国外一般分布于日本、苏联、伊朗以及中欧、西欧一些国家;在国内一般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和新疆,在我国安徽省发现嗜群血蜱尚属首次。现将其形态描述如下:虫体长5.1 mm,宽3.5mm。体色黄褐。假头宽短,假头基矩形,宽约为长的2.5倍(包括基突),侧缘  相似文献   

6.
四种硬蜱的实验室人工饲养和部分生物学特性的观察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为了给蜱及蜱传疾病研究提供充足、有效的实验材料,我们对镰形扇头蜱(Rhipicephalus haemphysa loides haentaphysaloides)、亚洲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 asiaticum)、微小牛蜱(Boophilus microplus)和嗜群血蜱(Haemaphysalis concinna)进行了实验室人工饲养。在25℃,92%相对湿度,黑暗条件下.以兔为唯一饲血动物,四种硬蜱均可完成整个生活史的发育。镰形扇头蜱完成一代需86一l20天,亚洲璃眼蜱需l04一l47天,微小牛蜱需50一74天,嗜群血蜱需88一l25天。通过实验室人工饲养,成功进行了单雌蜱蜱群的繁殖。除微小牛蜱外,其他三种蜱均可进行大量增殖。  相似文献   

7.
1999年 3月以来 ,巴中市乐丰乡、万安乡、龙背乡、水宁寺镇等 42个乡 (镇 )相继多次发出发现以吸取动物和人类血液为生的严重虫害紧急疫情报告 ,经我站会同四川省卫生防疫站共同鉴定 ,害虫为硬蜱科、血蜱属、嗜群血蜱 ( H aemaphysalisconcinna)。为了摸清虫情 ,划定疫区 ,制定  相似文献   

8.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嗜群血蜱的生活史进行了观察.研究分为2组,试验组宿主为家兔,嗜群血蜱在兔体完成一个世代需要(120.6±14.5)d;幼蜱的吸血前期、吸血期、蜕皮前期和蜕皮期分别为(7.1±0.9)、(5.6±1.1)、(11.8±2.0)和(12.5±1.6)d;若蜱的吸血前期、吸血期、蜕皮前期和蜕皮期分别为(5.9±1.1)、(3.9±0.6)、(9.8±2.3)和(12.3±0.4)d;成蜱吸血前期、吸血期、产卵前期、产卵期和死亡期分别为(7.6±1.2)、(4.9±0.6)、(9.2±1.7)、(16.0±3.2)和(5.8±0.5)d;卵的孵化期为(24.2±0.9)d.而对照组以家兔、狗和牛分别作为嗜群血蜱幼蜱、若蜱和成蜱的宿主,完成其生活史需要(130.2±12.8)d,幼蜱的吸血前期、吸血期、蜕皮前期和蜕皮期分别为(7.1±1.2)、(5.8±0.8)、(12.1±2.5)和(12.3±1.7)d;若蜱的吸血前期、吸血期、蜕皮前期和蜕皮期分别为(6.2±0.7)、(4.6±0.3)、(12.4±2.1)和(12.9±0.3)d;成蜱吸血前期、吸血期、产卵前期、产卵期和死亡期分别为(7.6±1.1)、(6.1±0.4)、(10.7±0.8)、(15.7±2.4)和(8.1±0.7)d;卵的孵化期为(23.3±1.6)d.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嗜群血蜱幼蜱和若蜱饱血体质量差异显著(P<0.05),而成蜱的饱血体质量差异极显著(P<0.01).雌蜱产卵量与饱血体质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912(P<0.01),试验组生殖效率指数REI为10.48,生殖适合度指数RFI为6.82,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兔是嗜群血蜱较适宜的宿主.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调查硬蜱的种类,笔者从近年采获的标本中又鉴定出两种血蜱,它们是嗜鸟血蜱和巨蜥盲花蜱。迄今为止,贵州计有硬蜱科4个属、8个种。  相似文献   

10.
为检测东北地区蜱传肝原虫,于2015年4—6月通过布旗法在吉林省和黑龙江省采集蜱2 767只,其中森林革蜱168只、草原革蜱212只、全沟硬蜱1 629只、嗜群血蜱378只、长角血蜱380只。根据蜱种和地区分组,每组约15只,提取基因组DNA,应用巢式PCR方法检测肝原虫18S rRNA,阳性样本克隆、测序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利用MLE(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法计算感染率。东北地区蜱的肝原虫感染率为1.6%(43/189),森林革蜱、草原革蜱、全沟硬蜱、嗜群血蜱和长角血蜱的肝原虫感染率分别为2.8%(4/12)、1.5%(3/16)、2.0%(29/110)、0.5%(2/26)和1.1%(5/25),吉林省和黑龙江省肝原虫感染率最高的蜱种分别为森林革蜱(2.8%)和全沟硬蜱(2.1%),进化分析结果显示东北地区蜱携带的肝原虫为2个不同基因型,且均与日本貂(Martes melampus melampus)肝原虫的同源性为99%,均能在草原革蜱和全沟硬蜱中检出,而且在不同地区蜱的感染率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确定东北地区存在蜱感染肝原虫,但是其分类地位及动物宿主还需进一步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