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自2010年10月份以来邯郸市有效降水量少,使麦田旱情有所发展。据越冬期调查浇过冻水的麦田在年底前旱情不明显,土壤冻结,干土层3cm左右,与常年相似。但是,进入2011年以后,尤其是春节前后,由于气象干旱持续发展,麦田旱情也逐渐加重,浇过冻水的麦田也出现5cm左右的干土层和裂缝。  相似文献   

2.
小麦越冬期黄苗发生原因及预防补救措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2008年越冬期鹿邑县小麦黄苗原因分析,总结认为,虽然黄苗现象主要原因是由于持续严重干旱引起的,但黄苗现象严重甚至死苗的地块,存在整地质量差的突出问题。提高整地质量和播种质量将是今后当地小麦生产中应着重注意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农家参谋》2011,(1):31-31
一是科学浇水。对于旱情较重、整地质量较差的暄松地、苗质偏弱的麦田,冬前没有浇过水的麦田,要抓紧浇水。对群体大的旺长麦田,为了控制麦苗长势,可不进行冬灌。壮苗麦田在耕层土壤含水量低于16%时进行冬灌,高于16%时可不冬灌。  相似文献   

4.
正1小麦规范化整地技术耕作整地质量好坏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和最终产量。针对近年来机械化整地环节存在的秸秆粉碎质量不高,还田后只旋耕不深耕,且不镇压耙实,导致耕层过浅,犁底层加厚,活土层变浅,土壤过于疏松,漏风透气、失墒过快,麦苗易旱易冻,出现黄苗死苗,对产量影响较大等突出问题,小麦播前整地一定要做到"四个必须",即:秸秆还田地块必须深耕,旋耕地块必须耙实,连续旋耕三年的麦田必须深耕或深松一次,地面必须平整,  相似文献   

5.
<正>针对本年度冬季气温偏低、小麦叶片冻枯较重等问题,为切实抓好小麦春季田间管理,夺取夏粮丰收,3月7日涿州市气象局与农业局技术干部对麦田进行了苗情、墒情田间考察。总体上看,小麦越冬期间虽然温度持续偏低,负积温比常年偏多,但由于播种基础较好,小麦抗寒锻炼时间较长,麦苗素质较好,群体较合理;冬前多数麦田浇了冻水,且冬季降水偏多,土壤墒情较足,因此,小麦越冬情况较好,没有发现大面积死苗死蘖现象,为夺取今年夏粮丰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玉米秸秆还田影响小麦黄苗死苗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多年的田间试验及生产调查,从当前玉米秸秆还田农机配套作业质量和整地播种质量两个方面分析了玉米秸秆还田后,小麦播种出现黄苗、死苗的主要原因。为防止小麦黄苗、死苗的发生,提出了选用高质量玉米收获机具、提高农机作业质量、备足底墒、玉米秸秆及早粉碎腐熟处理、提高整地播种质量,适时浇越冬水,盖土压麦、防寒保苗等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7.
<正>受2009年秋冬季早降雪、强降雪和长期低温的影响,2010年春季行唐县麦田出现了大量的死苗现象,部分地块死苗严重,只得毁种其它春播作物。经县农技中心调查,造成2010年小麦死苗严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小麦冬季死苗的原因,提出了选用抗寒品种、提高播种质量、加强苗期管理、适时灌溉冬水、科学铺施有机肥和及时覆土压麦等防止小麦冬季死苗的麦田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农家顾问》2012,(11):9
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提出《冬小麦冬前管理技术意见》,冬前管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①浇水补灌,促进苗足。对于播前没有浇水造墒、表墒很差、难以保证出苗的麦田应尽早浇蒙头水。播种后遇雨或浇过蒙头水的麦田,在墒情适宜时应及时进行刬锄,以破除板结。墒情适宜的麦田应避免浇蒙  相似文献   

10.
正保北冬小麦冬季死苗现象年年都有,不同程度影响了小麦的产量,给农户收益造成了损失。一、死苗原因1、干旱是冬小麦越冬死苗的主要原因。近年来保北冬春少雨雪、土壤干旱,使小麦分蘖节处在冷暖骤变的土层中,致使小麦生理脱水而死亡。2、农艺措施没有跟上。一是我地冬小麦主要是机耕机播、抢墒播种。小麦播种时没有必要的播后镇压措施,造成土壤过宣、冬季失墒严重。二是个别农户因个人或客观原因不浇冻水。  相似文献   

11.
<正>1小葱栽培技术1.1品种。选用抗病高产品种,如章丘大葱、六和小葱。1.2整地施肥。选择过去3年没有种植过洋葱和大蒜类的地块,整地的同时每亩施腐熟有机肥4 000 kg和磷酸二铵20 kg,浅耕整平土地做畦。1.3播种。9月初将准备好的平畦浇足底水,待水渗后,将种子撒在畦面上,覆盖0.8~1 cm的土壤,每亩播种4~5 kg。1.4播种后管理。出苗后适当控制水和肥料,在上冻前浇一次冻水。幼苗高8~10 cm,有2~3片真叶  相似文献   

12.
<正>邓州市小麦播种出苗后,部分麦田陆续出现黄苗、死苗现象。对此,邓州市农业局农技人员分别到发病麦田进行了实地调查,现将邓州市2016年小麦黄苗、死苗原因及应变管理措施总结如下:一、原因分析(一)气侯因素不适宜邓州市2016年小麦播种面积为2.83万hm~2。9月30日开始播种,10月6日至10月20日为播种高峰期,10月22日基本结束播种。  相似文献   

13.
冬小麦越冬期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小麦苗情调查2008年9月下旬~10月上旬,盐山县连续降了3场小到中雨,雨量历史同期少见。及时的降雨对盐山县冬小麦的影响利弊并存,有利因素是降水量大,土壤墒情能满足冬小麦足墒播种和苗期生长需要;不利影响是对部分有水源的乡镇在雨前已浇过的地,造成土壤过湿,导致人、机不能及时进地作业,影响了整地质量和适期播种。但是,抢时播种,又易造成麦田坷垃较多,虚踏不实,出苗率低,  相似文献   

14.
正目前,绝大多数麦田出苗整齐、苗全、苗匀,麦苗长势正常。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个别地块播量仍偏大,基本苗较多。二是有些地方农民急于外出务工,抢墒播种,播期偏早。三是少部分麦田因整地质量差,欠墒播种,出苗率低,有缺苗断垄现象。四是部分晚播麦田的麦苗还是单根独苗,无法形成壮苗,不利于安全越冬。11~12月小麦处于分蘖期,是形成壮苗的重要阶段。根据目前小麦苗情特点,要科学  相似文献   

15.
<正>1小麦生长情况由于3月28~29日春季冷空气来袭,造成小麦大面积冻害,麦苗出现干尖黄叶现象比较严重,据调查,不同品种之间差异较大,衡观35冻害程度最重,石农086抗冻能力较强,该品种叶片窄小、直立、清秀,没有冻害迹象;3月中下旬浇过水的麦田,没有冻害发生,并有助于麦苗转化升级。从当前麦苗长势看,在今年特殊干旱年份来说,对麦田适期早浇水施肥能起促进作用。目前麦田存在问题:一是麦苗冻害,二是田间开始出现土传病害症状,三是部分地块小麦红蜘蛛发生严重,四是浇水过早或一直未浇水的  相似文献   

16.
受2009年秋冬季早降雪、强降雪和长期低温的影响,2010年春季行唐县麦田出现了大量的死苗现象,部分地块死苗严重,只得毁种其它春播作物。经县农技中心调查,造成2010年小麦死苗严重的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是品种间的死苗程度差异较大。一些未在当地种植或种植年限少的品种死苗相对较重,一般死苗在30%~50%,甚至有个别品种死苗率达到了70%以上。  相似文献   

17.
裴华超 《农技服务》2014,(11):128+192-128
<正>涡阳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粮食生产先进县,近几年,小麦受旱、受冻的经验表明,播种前耕翻、旋耕后进行耙地镇压,及小麦播种后经过镇压的麦田,麦苗生长相对正常,受旱、受冻较轻;反之,旋耕后没有耙压,播种后也没有镇压,造成耕层土壤暄松,很快失墒,影响次生根萌发,冬季透风,根系受冷受旱,死苗较重。因此,耕后耙地镇压和播种后镇压是保苗安全越冬的重要环节。耕作整地的目的是使麦田达到耕层深厚,土壤中水、肥、气、热状况协调,土壤松紧适度,保水、  相似文献   

18.
2016年,孟津县小麦播种出苗后,部分麦田陆续出现黄苗、死苗现象.对此,孟津县农业局农技人员分别到孟津县平乐镇朱仓村,送庄镇负图村、送庄村,横水镇谢沟村、寒亮村,朝阳镇高沟村发病麦田进行了实地调查,现将孟津县2016年小麦黄苗、死苗原因及应变管理措施总结如下: 一、原因分析 (一)气候因素不适宜 孟津县2016年小麦播种面积为2.83万hm2.9月30日开始播种, 10月6日至10月20日为播种高峰期,10月22日基本结束播种.  相似文献   

19.
一、六项关键措施 1.精细整地.近几年,小麦受旱、受冻的经验表明,播种前耕翻、深松、旋耕后进行耙地镇压,及小麦播种后经过镇压的麦田,麦苗生长相对正常,受旱、受冻较轻;反之,旋耕后没有耙压,播种后也没有镇压,造成耕层土壤暄松,很快失墒,影响次生根喷发,冬季透风,根系受冷受旱,死苗较重.因此,耕后耙地镇压和播种后镇压是保苗安全越冬的重要环节.耕作整地的目的是使麦田达到耕层深厚,地表和耕层无土坷垃,土壤松紧适度,地面平整状况好,土壤中水、肥、气、热状况协调,保水、保肥能力强,符合小麦播种要求,为全苗、苗壮及植株良好生长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0.
董念玲 《河南农业》2014,(15):61-61
<正>一、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一)整地粗放随着旋耕和秸秆还田面积的逐年扩大,多数田块没有耙实,土壤过于疏松,透风跑墒,易旱易冻,而且播种过深容易造成分蘖缺位和深播弱苗,特别是耕层过浅,形成坚硬的犁底层,影响根系下扎,导致小麦抗逆性大大减弱。(二)播种播种质量差,播量偏大,播期偏早,播种不均匀,缺苗断垄和堌堆苗现象极为普遍,且呈逐年加重的趋势,导致大群体、大倒伏、病害重,部分麦田冬春旺长,冻害倒伏严重,穗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