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在“根艺热”中有一种重自然美、轻工艺美的舆论。而对自然美又往往不从本质上去理解,只从树根的原形外貌去论美丑。这样就把人的思想搞乱了。什么根艺不是工艺品;根艺不同于根雕;在加工中只能用“减法”,不能用“加法”;反对拼接雕琢……。好象每一件好的根艺品都是天生的,无需加工,否则就是劣品、下品,或入另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某报刊发了罗昌爱同志《“根雕热”的隐忧》的文章。拜读之后,实在迷惑不解。罗昌爱同志认为根雕热“使人类宝贵的绿色王国受到了巨大的伤害”。指责根雕爱好者“把眼睛盯在未成年的幼苗小树上”,还说“根雕者之举,实实在在是‘斩草除根’,给大地留下了难以弥补的伤痕”云云。因此他提出“请根雕、盆景艺术家和业余爱好者们冷静一下,为‘根雕热’和‘盆景热’降降温吧!”在这里,我们对罗昌爱同志那种让“绿色生命焕发出内在的自然之美”的心情表示由衷支持和理解,但对他关于根雕艺术取材的无知甚为遗憾。考虑到罗同志所发表的种种议论,可能在客观上会伤害根雕爱好者的积极性,使刚刚兴起的“根雕热”冷却下去,故有必要明辨是  相似文献   

3.
现代根雕艺术的发展,已使传统的、模式化的创作技法和理念受到冲击和颠覆。并非是传统不足取和基因不良,而是现代人的生存理念、全方位、高密度的信息量巳使“传统”难承其重。于是每位现代根雕艺术家都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如何使传统的艺术形式,承载和表现我们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生存理念?如何以创新的形式和技法表现现代人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4.
久久地注视着陈世祥先生的根雕作品《升腾》,仿佛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神话般的世界。选取根雕的方式来表现中华民族的图腾这一古老的题材,不会是陈先生一人。作者在面对这一扭曲盘绕的雀梅树根时,所作的不仅仅是一条龙的再现,而是在向人们诉说着一个远古而又现代的神  相似文献   

5.
一件好的根雕作品,应尽可能地取其根的自然形态,保持根的自然美,使作品达到似象非象、是与不是之间的艺术效果。我的做法是: 一、反复构思一块树根当还没进行动刀、动锯之前,要反复构思。往往由于构思不周,草率动刀、动锯,就会把一件艺术品给破坏了。我常常是:一次构思不成,可放它几天,等再次拿出来时,会有新的艺术发现。有时也征求周围同志的意见,往往会给自己以启发。我有不少作品是靠集体的智慧而制作成功的。  相似文献   

6.
有人提出“对景造意”的创作原理。对此,我有些不同看法,在此略述已见。“虽由人作,宛若天成。”这是盆景艺术力求达到的最佳境界。只有充分体现出自然美,这门艺术方能使人们随时随地流连于大自然之中的欲望得到补偿。对自然美,任何一个有意涉足盆景创作的人都不能不铭记心中。在创作过程中。充  相似文献   

7.
西方造园思想发展简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琳  丛晶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2):307-307
中世纪及其以前的庭园是规则式园林,反映借助自然之物来美化人工环境的思想。文艺复兴运动将欧洲的园林艺术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反映自然美和人工美并不悖的观点。法国的古典园林使欧洲的规则式园林艺术达到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反映人力能够改变自然,人工美高于自然美的哲学思想。18世纪英国自然风景园的出现,反映人工美应服从于自然美,造园应与自然相协调的观念。  相似文献   

8.
屈指算来,叶青山搞根艺已近二十年了,可以说是河南根艺界的老人物。几个月前,他的近百件作品在南阳地区根艺研究中心的展厅里陈列,其中,特大根雕《伏牛奋起》(下图)、《东方古梦》(上图)首次与观众见面,倍受青睐。《伏牛奋起》长152厘米,宽56厘米,高74厘米,重125公斤,由一个原重300公斤的黄檀树根做成。作者从突出自然美、体现人工美的创作原则出发,施千年古根以新的生命。牛的头脸、鼻孔和眼睛以及双角都是自然生成;脖子  相似文献   

9.
判断一件根艺作品的艺术价值,最主要的是看其在多大程度上揭示了自然美。凡是能再现自然美的作品,就有艺术价值,自然美再现得越充分,其艺术价值就越高。如果创作中,不能更多的保留和顺应根的自然,那么根艺也就没有它独特的生命和艺术魅力了。为此,根艺作者应像罗丹指出的那样,遵循“以自然为唯一神明”的宗旨,“永勿矫揉  相似文献   

10.
清明过后,和悦的春风吹绿了大地,也吹绿了这个静谧的庭院。绿色,给人带来了对生活的新希望;繁花,使人产生对事业美好的向往。这院中双双对对的白海棠和榆叶梅,确使许老对花的兴趣更浓了。“我爱素洁的白海棠,也爱抚媚动人的榆叶梅,她们吸引我早早起床,活动筋骨,呼吸新鲜空气。在花的世界里,我仿佛变得年轻了”。九十六岁高龄的许老,思维敏锐,谈笑风生,我们的采访是从广州的花市谈起的。“广州每年举行花市,那真是百花争艳,香气袭人。人在花的世界里徜徉,花在人的心灵里荡漾,那才是一种自然美的享受。如果各大城市、乡镇都能年年举办花市、花展、花赛……让人们到处都可以赏花,到处部可以看到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那该多么好  相似文献   

11.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自然美,是客观自然界中自然物的美。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等的美,都属于自然美。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一门艺术都是有其自身的价值。根艺作为艺苑中一个新立门类,目前人们对它的价值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本文试在这个问题上作一些探讨,以此抛砖引玉。一、根艺的美学价值:根艺有其自身最重要的特性——自然美。这种自然美通过树根的纹理、疤结、孔洞、裂痕和颜色等表现出来,使人们从中探视到大自然的奥秘,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得到自然美的享受。这便是根艺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盆景不仅是一种有生命的艺术,而且是一门活的自然科学:它不仅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而且还能多方面地给人以生理补益。如果忽视这一点,把石玩、根雕、泥塑、微雕和一切无生命的工艺品,都硬性纳入盆景范畸(不是说充当配件),则必使中国盆景失却它本身的意义和光彩,失去既得的“民心”,失去最广阔、最有前景的销售市场,从而无形中降低了盆景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效益。当今的人类可以说生活在两个世界中,一个是生物世界,一个是技术世界。几千万年以来,人类在进化中始终与绿色世界相依为命,在绿色世界中人们十分协调地学会了如何生存和繁衍。然而社会的发展,又使人们逐步地在脱离绿色世界,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囚禁在自制的痛苦栅栏中——使呆滞的物质世界不断  相似文献   

14.
“根艺”、“根型”(树根造型)、“根雕”三者的共同点即都没有脱离“根”的范畴。但从目前已经客观存在的三个名词上分析,它们的含义是有所不同的。所谓“根艺”即包括了树根艺术的全部,而“根型”与“根雕”两者却是“根艺”中派生出来的两个并列的“支脉”,随着创作的不断发展,说不定还会有新的“根艺”支脉出现呢。这在艺术走向繁荣的黄金时代里是很有可能的。如果用一个简单的图来表示他们三者的关系就是:  相似文献   

15.
《中国花卉盆景》2005,(12):38-39
根雕市场呈回暖迹象:根雕市场有回暖热销迹象。在郑州黄河博物馆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巨型根雕“世纪大象”30万元起拍,结果60万元成交。目前热销的产品还有居家产品,如茶几、茶架等。  相似文献   

16.
读了87年第12期许传先同志的文章,心中颇有同感。根艺不同于雕刻。若竹根雕能参加评奖,那黄杨木雕则比它更富有表现力。根艺之所以能在艺术领域占一席之地,主要因为它表现了“树根”独一无二的天姿,就象人的指纹一样,没有二种相同的。而竹根雕、黄杨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一些报刊上发表了不少论述树根作品的文章,关于它的名称,主要有“根雕艺术”、“树根造型艺术”、“根的艺术”等几种。笔者认为,前两种提法容易产生误解。“根雕”,这是根据树根作品加工中的一种方法命名的,意即利用树根进行雕刻而成的艺术。这与古代的“木雕”(如东阳木雕)没有本质区别。“树根造型”与“根雕”有类似的含义,即树根作品是  相似文献   

18.
千姿百态的自然根,必须经过人工智巧的再加工,把自然美和人工的技巧美,有机地溶为一体,才能成为完美、理想、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品。所谓加工,是在七分天成的基础上,巧施三分人工。这是根艺加工创作的准则。如何施展三分人工?全靠刀斧完成。只有动刀,才能开拓根的意境,使自然之奇与人工之巧有机结合,实现根的艺术。至于动刀多少,要看原始根材的客观形体和作者的主观意象要求而定。能少则少,需多则多。只要不丧失根的自然特征,能很好保留根的自然意趣和山情野味,作品又能形神兼备,给人充分的艺术享受,仍然属于根艺佳作。  相似文献   

19.
刻意追求盆景艺术的自然美,已成为当前最时髦的艺术思潮。但究竟什么是“自然美”,却是一个值得讨论、研究的大课题。笔者就此试抒毛肤之见,祈教诸家。历代学者对“自然美”的认识与评价:崇尚自然,可说是中国美学的基本特征。中国人对“自然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花卉盆景》上,先后发表了几篇关于根雕技法研究的文章。对其中有些观点,我持有不同看法,提出来商讨。有人认为根雕要似与不似,不宜太似。我看这不是绝对的。历来是欣赏者多于作者,众多的欣赏者中,有的喜爱象似的,有的喜爱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