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早晚稻品种搭配试验结果表明,以早稻中熟品种中嘉早17、浙408与晚稻中迟熟品种浙优12搭配较佳,生育期适中,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多,结实率高,全年产量较高,适宜在本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用中晚熟早稻品种(组合)与郴晚3号等晚稻品种混合栽培,研究不同品种搭配及种子不同混合比例下的早晚稻产量.结果表明,混合比例以早七晚三较为理想,中晚熟早稻品种(组合)配郴晚3号混栽的产量最高,两季产量为11130~13560 kg/ha。这种混合栽培是一项稳产、增收、省力、低耗、高效的栽培方法.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杂交晚稻免耕抛栽早穗的原因,即没有掌握盘育秧的秧龄特性和品种特性、早晚稻熟期搭配不当造成秧龄过长,以及适期足龄抛栽后,平躺苗和部分斜立苗的立苗期长而"变相秧龄过长",均导致主茎在本田的营养生长期缩短,不正常地提早进入生殖生长而产生早穗.提出了严格控制秧龄,稀播匀播增加秧龄弹性、清理大田、高抛匀抛扶苗以缩短立苗期,并合理肥水促早发等预防和补救早穗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不同水稻品种混栽条件下分蘖成穗规律及其对穗粒结构的影响,本研究分别以早熟晚粳、迟熟中粳、中熟中粳3组同熟期水稻品种进行混栽试验,对高峰苗、有效穗、总粒数、实粒数、千粒重等性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混栽能够促进水稻分蘖的发生,增加有效穗,提高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长沙地区早晚稻生长气象条件及品种搭配.[方法]利用长沙市1909 ~2011年气候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长沙地区早稻播种至晚稻齐穗生育期天数和积温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早稻播种移栽、晚稻抽穗开花农业气象指标,初步分析了双季稻早、晚品种的搭配方案.[结果]长沙市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 80%保证率为3月30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2℃终日80%保证率为9月10日左右,10 ~22℃持续天数80%保证率为170~179 d,10 ~22 ℃积温80%保证率为4 101 ~4 200℃·d.该地区以早稻中熟+晚稻中熟的早晚稻品种搭配为最优方案,早稻早熟+晚稻迟熟为次优方案.[结论]该研究为长沙地区早晚稻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超级早晚稻的产量与产量构成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超级早、晚稻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差异.研究表明,超级早、晚稻品种的产量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对照品种(早稻为金优402、晚稻为汕优10).早稻产量与每穗粒数和结实率的关系密切,而晚稻产量与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关系密切.成穗率与早晚稻产量呈显著相关(r=0.878 8*)和呈极显著相关r:0.959 8**).早稻成穗率与分蘖平均增长速率和分蘖平均下降速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r=-0.940 4**和r:-0.952 5**);晚稻成穗率与分蘖平均下降速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0.944 9**).超级早、晚稻的发育颖花数较对照多是由于其分化的颖花数多,而不是由于其退化率低所致.  相似文献   

7.
混栽对中熟中粳水稻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将中熟中粳稻品种按不同比例混栽,统计其高峰苗数、有效穗数、成穗率、穗长、总粒数、空粒数、千粒质量等,研究不同比例条件下混栽的分蘖成穗规律及对穗粒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之间混栽,对占比较少品种分蘖的形成有明显促进作用;不同品种之间按照1∶1混栽,对弱分蘖品种分蘖的形成有促进作用;不同比例的混栽能够明显促进水稻分蘖的发生,增加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并提高结实率、生物学产量。  相似文献   

8.
针对湖南省连作晚稻塑盘育秧抛栽耕作栽培技术中的几项关键配套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晚稻塑盘育秧抛栽,品种应选用生育期为110 d左右的优质稳产的中熟品种(组合),于6月中、下旬播种,秧龄控制在25d左右,确保在9月中旬前齐穗,育秧盘采用34cm×60cm,每盘353~400孔的规格,抛秧密度为22.5~31.5万蔸/hm2.  相似文献   

9.
双季杂交稻超高产品种搭配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双季常规稻搭配(湘早籼45号-湘晚籼12号)为对照,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对T优705-湘丰优103(M1,早熟早稻-早熟晚稻)、金优974丰源优272(M2,中熟早稻-中熟晚稻)、金优402-T优6135(M3,迟熟早稻-迟熟晚稻)3种双季杂交稻搭配的早、晚稻生长发育和周年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早、晚稻(整个生育期)叶面积指数表现为:M3>M2>M1>CK.早稻分蘖盛期和齐穗期,各处理水稻地下部分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M1>M3>M2>CK;灌浆期和成熟期,水稻植株的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顺序为M3>M2>M1>CK;晚稻齐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地下部分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M3>M1>M2>CK.M1和M2处理早、晚稻生育期适宜,均有利于晚稻的安全齐穗,双季水稻总产量分别为16 189.3、15 494.7 kg/hm2,分别比对照增加25.01%、19.65%.由此可见,早、晚稻选择生育期适中的高产早、中熟品种搭配的栽培模式有利于保证双季水稻周年高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适宜庐江地区双季晚稻抛栽模式适宜的施氮量,为大面积生产中应用抛栽技术实现节肥减氮、提高产量提供参考。方法:以镇稻18为材料,按全生育期纯氮量设4个处理(285.0kg/hm~2、217.5kg/hm~2、150.0kg/hm~2、0kg/hm~2),采取庐江地区常规人工抛栽模式按同一密度同时进行抛栽,常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进行统一水肥管理,综合比较各处理在生育期、茎蘖动态和产量构成等方面的差异表现。结果:随着施氮量不断增加,成熟期和全生育期天数不断增加,每穗总粒数、理论产量和实收产量不断增加,结实率、千粒重不断降低,单位面积茎蘖总数在高峰期前呈不断增加的趋势,成熟期以217.5kg/hm~2处理有效穗数最高。综合来看,全生育期纯氮量217.5kg/hm~2是庐江地区作双季晚稻抛栽模式较为适宜的施氮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赣南中低产田区双季晚稻适宜抛栽密度。[方法]对晚稻品种欣荣优2660和五优308设置4种不同抛栽密度,研究抛栽密度对其产量、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剑叶SPAD值及干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2个品种的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抛栽密度34.5万蔸/hm2处理与抛栽密度21.0万蔸/hm2处理相比,欣荣优2660增产5.89%,五优308增产2.3%;有效穗数随抛栽密度增加而明显增加;较高抛栽密度有利于孕穗后叶面积指数和剑叶SPAD值维持较高水平,从而增强了光合能力,增加了干物质累积量。[结论]赣南中低产田区双季晚稻适宜抛栽密度为34.5万蔸/hm~2。  相似文献   

12.
研究抛秧和手栽2种不同栽培模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栽培方式的不同熟期杂交晚稻全生育期的显著差异主要原因是营养生长期的长短不同,株高、穗长、千粒重、穗颖花数早熟组合显著低于迟熟组合,但实际产量抛秧的早熟品种极显著高于手插的迟熟品种。说明晚稻利用早熟组合采用抛秧栽培技术,只要抛足434孔塑盘秧825~900盘/hm22粒谷苗,完全可以达到晚稻中迟熟品种的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13.
钱优1号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核所和浙江农科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杂交籼稻新组合.2007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试验表明,钱优1号作晚稻盘育秧抛栽,亩有效穗数比湿润秧移栽增加16%,实割产量比湿润秧移栽增加7.4%。钱优1号盘育晚稻抛栽主要是以增穗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4.
以常规粳稻品种常农粳151、武运粳31、上农粳2号和华粳40为供试品种,采用软盘旱育方式育秧,以280万/hm~2大密度抛栽,以期筛选双季晚稻软盘旱育抛栽适宜品种。结果表明,优质品种常农粳151采用软盘旱育抛栽可以实现安全生产,产量为6.77t/hm~2,适宜于庐江地区双晚生产;上农粳2号全生育期132d,较常规品种提前齐穗,成熟度好,双晚生产安全性较高;传统对照品种武运粳31,生育期138d,产量构成均衡,产量表现较好,产量为7.45t/hm~2。因此,常农粳151、武运粳31和上农粳2号均适宜在庐江地区种植,可以作为"早稻机插+晚稻抛栽"周年生产模式的晚稻品种。  相似文献   

15.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稻草高桩还田免耕抛栽晚稻条件下养分运筹效应,结果表明:(1)降低基蘖肥比例,适当增加施肥次数和增加后期穗粒肥比例,有利于土壤养分持续稳定供应、晚稻稳健生长发育及产量提高.(2)同等肥料养分投入情况下,只要肥料运筹合理,就目前施肥水平,氮肥仍有适当减量施用的空间.(3)分次施肥有利于好氧细菌、厌氧细菌和放线菌的生存繁殖,增施氮肥有利于提高土壤中纤维素酶活性和加速还田新鲜秸秆矿化.  相似文献   

16.
夜间增温幅度大于白天是气候变暖的主要特征之一.夜间增温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备受关注,品种混栽可使水稻增产稳产,但二者耦合对水稻生产有何影响及其光合生理机制尚不清楚.采用2因素随机区组设计,通过田间模拟试验,研究夜间增温下品种混栽对水稻叶片光合特性和荧光特性的影响.夜间增温设2个水平,即夜间增温(NW)和常温对照(CK),夜间增温处理用铝箔反射膜夜间覆盖水稻冠层进行被动式增温试验(19:00-06:00);品种混栽设2水平,即混栽(M)和净栽(S),混栽处理将主栽品种(超级稻南粳9108)与次栽品种(杂交稻深两优884)以3 ∶ 1的比例种植.结果表明,相对于常温净栽处理,夜间增温净栽使水稻主要生育期(分蘖期、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内叶片的叶绿素含量(SPAD值)、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下降,胞间CO2浓度(Ci)增加;叶片性能指数、推动力、最大荧光(Fm)和可变荧光(Fv)降低,比活性参数升高.混栽处理下水稻主要生育期内叶片SPAD值、Pn、Gs、Tr和Ci增加;叶片性能指数、推动力、Fm和Fv升高.夜间增温降低了水稻的叶干质量、茎干质量、穗干质量、根干质量和总干质量.品种混栽增加了水稻各部分干质量.夜间增温下品种混栽可有效缓解夜间增温对水稻叶片光合和干物质积累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7.
进行了晚稻不同抛栽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抛栽密度为(30.0~39.O)27穴/hm2时,穗数与抛栽密度成正相关;产量在抛栽密度为(21.0~43.5)万穴/hm2时,随着抛栽密度的加大而增加,超过43.5万穴/hm2时产量下降。晚稻适宜抛栽密度为(30.0—39.0)万穴/hm2。  相似文献   

18.
正水稻生物多样性混栽技术主要是利用不同水稻品种的高矮差,充分协调光、温、肥资源,并通过混合间栽,达到丰富水稻农田品种多样性,增强农田生态稳定性,提高水稻抗灾能力,抑制病菌流行的目的。水稻生物多样性混栽技术是目前调整水稻种植结构,大面积发展优质水稻的最佳栽培措施之一,优质稻与杂交稻混栽,主栽品种对叶瘟病的平均防治效果达65%,优质稻的平均防治效果达75%。对穗瘟病的防治效果也较为显著,每亩能减少使用防治稻瘟病农药2~3次。  相似文献   

19.
水稻品种多样性混栽持续控制稻瘟病研究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4  
 在对 2个主栽品种 (生产上推广的当家杂交稻组合 )和 2个间栽品种 (优质感瘟 )进行抗性基因同源序列(resistancegeneanalogue ,RGA)遗传背景研究的基础上 ,配制 4个混合间栽组合。在烟溪 (山区 )进行小区试验和示范比较 ,发现不同品种混合间栽后 ,间栽区各品种的平均病叶面积率比净栽区降低 2 .7%~ 4 .1% ;穗瘟相对防治效果达 36 .88%~ 5 5 .10 % ;混合间栽的主栽品种与净栽的主栽品种相比 ,叶瘟和穗瘟的病情严重度差异不大。混合间栽品种的单位面积产量比净栽区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小区试验的增产幅度为 8.9%~ 14 .9%。结果表明 ,选择抗瘟性遗传背景差异大、株高差异突出的品种 ,以 1行优质稻∶5行主栽稻混合间栽 ,能起到控瘟增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早稻和中稻上推广抛秧栽培,已成发展趋势.但在晚季,尤其是长秧龄的软盘育秧技术,与早、中稻有一定差别.晚稻的主栽品种是63组合,为确保其在晚季种植的安全齐穗,我市播种期一般安排在6月15~25日,由于受早稻收获期的影响,我市晚季的抛栽期往往要到7月20日以后,所以秧龄一般都要30~35 d,有的秧龄甚至要超过40 d.难点是晚稻育秧播种密度大、秧龄长、叶龄大,易出现早孕早穗、苗超高、不易抛栽、影响立苗.为此,应用多效唑进行适时适量调控,有效地控制了秧苗的垂直生长,促进多分蘖,增强秧龄弹性,防止了早孕早穗现象.试验概况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