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选用高产小麦泰山23号,在中等土壤肥力条件下,研究了氮磷钾施用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及氮肥和磷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施磷钾水平条件下,施氮量(N)在0~240 kg/hm2范围内,随施氮量的增加小麦干物质积累量、产量、蛋白质含量、磷肥农学利用率提高,而氮肥农学利用率下降;同一施氮钾水平条件下,施磷量(P2O5)在0~210 kg/hm2范围内,随施磷量的增加干物质积累量、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而磷肥农学利用率除不施氮条件下随施磷量增加升高外,其他处理随施磷量的增加而降低;籽粒蛋白质含量先增后减。综合考虑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肥料利用率,每公顷施用N 180 kg,P2O5105 kg,K2O 105 kg为最优氮磷钾组合,其配比为1.7∶1∶1。  相似文献   

2.
磷肥施用量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磷肥施用量对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磷素积累和分配及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P2O5为150 kg/hm^2、200 kg/hm^2时,籽粒产量较对照分别增加12.37%、13.64%,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完熟期玉米植株各器官磷素积累量随施磷量增加而相应增加,但分配比例差异不显著,籽粒磷素积累量最大,占植株磷总量的61.7%-64.5%。磷肥农学利用率、磷肥偏生产力、磷肥表观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均随磷肥施用量的增加显著下降。综合各因素,P2O5用量为150 kg/hm^2时可达到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3.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氮钾肥配施对吉林省湿润冷凉区玉米产量及植株钾素吸收积累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磷肥施用量相同(P2O5200 kg/hm2)的条件下,适宜的氮钾配施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氮、钾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效果表现为NK;植株钾素积累量随植株生长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氮钾配施处理植株钾素积累量均高于单施氮肥或钾肥处理,其中氮钾配施量为N 300 kg/hm2、K2O 200 kg/hm2时植株钾素积累量最大,为372.4 kg/hm2;适宜的氮钾配施可提高植株生长前期钾素吸收速率和阶段积累量,并使生育后期阶段积累量维持在较高水平,且可获得较高的钾肥利用率、钾吸收效率和钾肥偏生产力。综合考虑产量和钾素吸收利用效率等因素,吉林省湿润冷凉区在施P2O5200 kg/hm2条件下,施N 300 kg/hm2,配施K2O 200 kg/hm2,即可获得较高的钾吸收利用效率,也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可达12.04 t/hm2。  相似文献   

4.
以油用亚麻‘陇亚杂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施肥、单施氮肥、单施磷肥和氮磷配施对油用亚麻植株中氮素积累、分配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油用亚麻全生育期氮素积累量总体呈"S"形变化趋势,盛花期前油用亚麻氮素主要集中在叶和茎中,而盛花期后主要集中在茎和籽粒中.单施氮(N)、磷(P2O5)肥各75kg/hm2时,氮、磷肥表观利用率和农学效率最高,分别为20.49%、23.80%和8.97%、8.77%,氮磷配施时其肥料利用率因处理而异.施高氮(N2150kg/hm2)和低磷(P175kg/hm2)亚麻的产量最高,达1 562.50kg/hm2,较不施肥增产94.50%,可见,N 150kg/hm2、P 75kg/hm2的高氮低磷配施是定西旱地油用亚麻高产节肥最佳施肥处理.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供磷水平对吉林省水稻干物质积累、养分吸收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依据产量(y,kg/hm2)与施磷量(x,kg/hm2)关系建立线性加平台方程得出最高产量的施磷量为106.7 kg/hm2,产量为10 687 kg/hm2。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干物质和磷素的积累和分配趋势一致,P120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和磷素于抽穗期后均为最大。施磷可显著提高茎鞘中磷素的转运量,P120处理茎鞘和叶片磷转运量、转运率、籽粒贡献率均为最大。水稻的磷肥偏生产力、磷肥农学利用效率、磷肥当季回收率均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呈显著下降的趋势。综合产量与效益、养分吸收及磷肥利用效率等因素,采用最佳经济磷肥用量134.0 kg/hm2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6.
施氮量对南疆机采棉产量形成及氮肥利用率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南疆机采棉配置模式下施氮量对棉花产量形成及氮肥利用的影响。以(10+66)cm机采棉种植模式为例,在阿克苏市阿瓦提县丰收二场设置了施氮水平为纯氮0、150、300、450和600 kg/hm~2 5个处理,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机采棉光合产物积累分配、产量构成因子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的施氮量能够有效促进棉株生长发育,增加蕾铃数,从而促进干物质积累和棉花单株结铃数及产量提高,施氮量为300、600 kg/hm~2时,棉花产量较高,分别为5 821.79、5 860.16 kg/hm~2,但在施氮量为600 kg/hm~2时的氮肥偏生产力(10.22 kg/kg)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2.66 kg/kg)显著低于施氮量为300 kg/hm~2时的氮肥偏生产力(20.00 kg/kg)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4.90 kg/kg)。在机采棉种植模式下,阿克苏市阿瓦提县丰收二场施氮量为300 kg/hm~2较为合理,能达到较高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7.
基于“3414”方案的杭白菊施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414"田间试验方案,研究了沿海地区不同氮磷钾肥配比对杭白菊产量的影响,建立了杭白菊产量(Y)与施氮量(N)、施磷量(P)、施钾量(K)之间的回归方程:Y=702.486+15.289N+9.866P+5.892K-0.310 N2-0.068P2-0.059 K2+0.609NP+0.435NK+0.380PK。据此计算得出杭白菊的最高经济产量为19076.2 kg/hm2,氮、磷、钾肥的最佳施用量分别为N 378.5 kg/hm2、P2O5274.8 kg/hm2、K2O 362.7 kg/hm2。氮肥对杭白菊的增产效应最明显,其次是磷肥。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肥料利用效率,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在基施等量磷肥(P2O5150 kg/hm2)和钾肥(K2O 360 kg/hm2)条件下,研究施氮量(0、80、160、240 kg/hm2)对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费乌瑞它磷钾利用和土壤磷钾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干物质、全磷及全钾积累总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递增,但施氮量达160 kg/hm2以上时再增施氮肥增加不显著;增加施氮量,磷肥和钾肥的肥料效率略呈上升趋势,但磷肥和钾肥的收获指数、经济效率及生理效率略呈下降趋势。马铃薯收获后,种植地土壤尤其是0~30 cm土层的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但各土层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递减趋势。施氮量还影响干物质、全磷及全钾在马铃薯各器官的分配。因此,本研究条件下,N、P2O5、K2O施用量可在160、150、360 kg/hm2基础上适当减量。  相似文献   

9.
华北地区夏玉米滴灌施肥的肥料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研究华北地区中低产土壤条件下不同氮、磷、钾肥施用量在滴灌夏玉米上的肥料效应,从而优化滴灌施肥系统,为夏玉米高效滴灌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推进水肥一体化技术。方法 通过两年田间试验,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滴灌带设置为一管带两行,氮磷钾分别设4个处理,其中氮肥处理为0、144、180、216 kg·hm -2(记为N0、N1、N2、N3),磷肥处理为0、72、90、108 kg·hm -2(记为P0、P1、P2、P3),钾肥处理为0、72、90、108 kg·hm -2(记为K0、K1、K2、K3),氮磷钾肥料分4次滴施,以研究不同处理对夏玉米产量及不同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分析不同处理下肥料的利用率。结果 (1)华北地区中低产田条件下夏玉米产量随施氮磷肥的用量呈抛物线性变化,当施氮量为180 kg·hm -2,施磷量为90 kg·hm -2时,作物产量最高;当氮磷肥施用量超过最高产量施肥量时,作物产量随施氮磷用量的提高呈下降趋势,但氮肥处理的下降程度差异不显著,而磷肥施用量超过90 kg·hm -2时,作物产量随施磷量的提高显著下降(P<0.05);在本处理中,夏玉米产量随施钾量的提高,均呈增加趋势。(2)不同施肥处理对夏玉米生育前期干物质积累几乎没有影响,在灌浆期与收获期时干物质积累与施氮量、施磷量均呈抛物线性变化,变化趋势与产量基本相同。(3)不同处理的氮磷钾肥利用率不同,分别为33.39%—58.44%、14.15%—28.88%、54.70%—65.75%,当夏玉米产量最高时的氮、磷、钾肥利用率两年平均为51.21%、28.88%、65.75%;在最高产量条件下,氮、磷、钾肥的平均农学效率分别为8.08、11.41和8.83 kg·kg -1;偏生产力分别为59.88、119.75和100.65 kg·kg -1结论 在华北地区中低产土壤滴灌施肥条件下,最适宜的氮磷施用量分别为180 kg·hm -2和90 kg·hm -2,当施氮量超过180 kg·hm -2、施磷量超过90 kg·hm -2时,夏玉米产量会出现下降,但随施钾量的提高,产量有增加的趋势。滴灌施肥可获得较高的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为51.21%和28.88%和65.75%。  相似文献   

10.
紫薯测土配方施肥"3414"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处理N2P2K0、处理N1P1K2的平均产量最高,均为11 869.07 kg/hm2。缺氮素相对产量、缺磷素相对产量、缺钾素相对产量分别为92.93%、81.60%、106.31%。氮、磷、钾最佳施用量临界值分别为108.75、49.05、44.85 kg/hm2;肥料效应为钾肥>氮肥>磷肥。  相似文献   

11.
不同施肥水平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水平对冬小麦生育期群体数量、地上部养分和干物质累积、产量以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配施在中肥以上水平可显著提高产量,但高肥与中肥相比增产不显著,说明中肥施用量较适宜,产量达6 927.1kg/hm2,比农民习惯施肥量增产13.4%,施有机肥处理可达10 443.7kg/hm2的超高产水平,比高肥增产49.1%;生育期群体数量、养分和干物质累积量大体随施肥水平提高而提高,中肥、高肥和施有机肥处理的成穗数分别为539.2、599.2和891.7万/hm2,三者间差异显著,成熟期干物质累积量则分别为15 254.1、15 600.8和26 026.2kg/hm2,施有机肥处理显著大于高肥和中肥处理;氮磷钾配施可显著提高肥料利用率,以中肥最高,N和P肥利用率分别为44.5%和24.7%,农民习惯施肥量仅为15.9%和3.7%,施有机肥处理可达71.8%和40.2%。综合来看,陕西关中地区冬小麦在只施化肥的情况下,N、P2O5、K2O适宜用量分别为180、120、75kg/hm2(目标产量7 000kg/hm2);在基施干牛粪20 000kg/hm2情况下,施N、P2O5、K2O分别为240、150、120kg/hm2,可获得超高产(目标产量10 500kg/hm2)。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补灌及施氮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方式下,玉米各生育期全株、秸秆干物质积累均呈现出“S”型曲线变化规律.玉米全株干物质量均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相同P、K肥条件下,增施N肥可增加玉米秸秆干物质量;补灌(50 mm)条件下,相同施肥处理玉米产量和N肥农学效率分别比无灌溉增加4%~21%、1.8%~20%;补灌条件下,N、P2O5和K2O的用量分别为225、120、60 kg/hm2时(Wl N4处理),玉米产量最高,可达到10 971 kg/hm2,明显高于其他处理.表明玉米在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条件下,平衡施肥和补灌可显著增加玉米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3.
不同磷敏感棉花品种临界磷浓度稀释模型与磷营养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不同磷敏感性棉花品种临界磷浓度稀释模型,并基于模型确定磷营养指数,为实现棉花合理施用磷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磷敏感型棉花品种鲁54和磷弱敏感型品种豫早棉9110为试验材料,于2017—2018年在江苏省大丰市稻麦原种场设置施磷量(0、50、100、150、200 kg P2O5·hm -2)试验,分析施磷量对棉花干物质累积、磷浓度动态变化和籽棉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利用2017年棉花地上部生物量和磷浓度数据分别建立2个品种临界磷浓度稀释模型,确定磷营养指数(phosphorus nutrition index,PNI)。利用2018年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并通过2年数据研究磷营养指数和相对地上部生物量之间的关系。 【结果】 施磷量对铃重没有显著影响,但150、200 kg P2O5·hm -2施磷量下棉花铃数和籽棉产量显著增加。随施磷量的增加,磷敏感型棉花品种鲁54铃数增加幅度为16.0%—37.9%,籽棉产量增加幅度为16.6%—44.9%,均分别高于磷弱敏感性棉花品种豫早棉9110铃数(6.3%—32.6%)和籽棉产量(6.6%—35.6%)的增加幅度。随生育进程的推进,棉花地上部磷浓度逐渐降低,地上部生物量呈升高趋势。在各取样时期,棉花地上部生物量、磷浓度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升高,表现为0<50<100<150≈200 kg P2O5·hm -2。根据2017年地上部生物量和磷浓度的关系,分别建立了2个品种的临界磷稀释曲线模型(鲁54:Pc=0.784W -0.221,豫早棉 9110:Pc=0.774W -0.198)。2个稀释曲线模型的RMSE分别为0.1296、0.1383;n-RMSE分别为17.8504%、18.5447%,说明模型有较好的稳定性,且鲁54的模型稳定性略高于豫早棉9110。与豫早棉9110的模型参数相比,鲁54的参数a、b分别提高了1.29%、11.62%。基于临界磷浓度稀释曲线的PNI随生育进程的推移先升高后下降,在同一取样时期,PNI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升高。PNI与相对地上部生物量显著正相关。 【结论】 施磷对铃重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棉花铃数,进而提高了棉花籽棉产量。磷敏感棉花品种鲁54每积累单位干物质时磷浓度下降速度大于豫早棉9110。棉花临界磷浓度稀释曲线和PNI可以很好地诊断和评价棉株磷素营养状况。综合考虑棉花籽棉产量及PNI,150 kg P2O5·hm -2的施磷量为本地区棉花适宜施磷量。  相似文献   

14.
膜下滴灌氮、磷、钾耦合对杂交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膜下滴灌氮、磷、钾耦合效应对杂交棉产量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试验,采用"3414"完全试验方案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棉花产量的影响,并通过产量建立施肥模型.[结果]氮、磷、钾不同配比对棉花产量有显著影响,施肥不足或过量都造成产量下降,其中氮素对棉花生长影响最大.膜下滴灌氮、磷、钾与产量三元二次方程为:Y=4 382.22+5.456 N+1.937 P+6.823 K+0.013 84 NP-0.009 24N2-0.307 5 P2-0.027 72 K2.由模型方程得到氮、磷、钾肥最佳施用量分别为383.26、117.76和123.07 kg/hm2,其产量为5 961.8 kg/hm2.[结论]氮、磷、钾合理的组合可以获得高产,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南疆滴灌高产杂交棉花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南疆覆膜滴灌条件下高产杂交棉干物质和氮磷钾养分的积累规律.结果表明皮棉3 000 kg/hm2高产条件下,棉花总干物质和生殖器官干物质积累速率最快时间在出苗后的107~108和117~118 d;棉株吸收N、P2O5、K2O的快增期分别在出苗后66~153、55~126和62~126 d.高产杂交棉地上部总干物质和生殖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为102.51和62.27 g/株,吸收积累氮磷钾养分的总量换算为N、P2O5、K2O分别为515.3、126.4和591.9 kg/hm2,每生产100 kg皮棉需吸收氮磷钾比例N∶P2O5∶K2O=1∶0.25∶1.15.  相似文献   

16.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干物质积累规律及高产施肥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玉米干物质积累规律及高产施肥技术。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方式下,玉米各生育期全株、籽粒、叶片、茎秆+穗芯干物质积累均呈现出"S"型曲线变化规律,玉米全株干物质量均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增长;N、P2O5和K2O的用量分别为225、1209、0 kg/hm2时(OPT处理),玉米产量最高,可达到9 028.2 kg/hm2,明显高于其他处理,表明玉米在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条件下,平衡施肥可显著增加玉米籽粒产量,N、P、K缺素施肥及不施肥都会对玉米产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19年,在宁夏南部旱作马铃薯种植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传统耕作与粉垄耕作下不同钾肥用量(0、45、90、135、180 kg/hm2)对马铃薯干物质累积、产量及水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粉垄耕作马铃薯的干物质累积量明显提高,干物质最大累积速率和平均累积速率分别提高了33.3%和31.0%,施钾90...  相似文献   

18.
富钾土壤施钾对棉花的增产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富钾褐土上增施钾肥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适量用好钾肥,可实现棉花增产增收。每公顷施K2O75kg,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每公斤K2O可增产皮棉0.92kg,产投比2.74。在目前生产水平下,富钾褐土棉花钾肥用量以75~150kg(K2O)/hm2为宜。  相似文献   

19.
磷肥用量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磷肥用量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磷肥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期为水稻合理施用磷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施用磷肥显著提高了不同水稻品种产量,与不施磷(P0)处理相比,增产360~1 326 kg/hm2,增产率为5.9%~20.7%;不同品种对磷肥的反应存在差异,黄华占在不同磷肥用量(P0、P37.5、P75、P112.5)下产量均最低,与黄华占相比,产量最高的品种增产率分别为42.1%、48.3%、48.5%和56.2%。6个水稻品种的施磷量与产量间存在显著二次相关和线性加平台关系,理论最高产量为5 858~9 028 kg/hm2,推荐施磷量为30~99 kg/hm2;珞优8号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均高于其他品种,分别为9 023 kg/hm2和16 095 元/hm2,且在磷肥用量为75 kg/hm2时磷肥利用率最高,与磷肥利用率最低的内香2128相比提高了20.0%。可见,不同水稻品种对磷肥的响应存在一定的差异;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选用具有高产、高磷肥利用率潜力的品种,并根据品种的反应合理施用磷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