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牦牛是青藏高原特色畜种,牦牛远缘杂交是传统的牦牛杂交利用生产技术。牦牛与黄牛杂交生产的犏牛,生产性能明显高于亲本。20世纪70—80年代,引进国外肉牛、奶牛冷冻精液开展牦牛人工授精配种,由于难产、母牛营养等技术问题进展很慢。陆仲等人利用荷斯坦牛或西门塔尔牛冷冻精液与黄牛杂交,生产的一代杂交公牛再与牦牛本交生产犏牛,解决了牦牛与奶牛、肉牛杂交难产等技术问题。由于犏牛雄性不育,犏牛与牦牛或黄牛回交产生的尕  相似文献   

2.
53头青年母牦牛和42头当年产母牦牛进行同期发情及定时授精处理,其中青年母牦牛人工授精31头,当年产母牦牛人工授精28头,人工授精精液采用大通牦牛冻精和西门塔尔牛冻精,输精一次后母牦牛与公牦牛合群放牧。结果青年母牦牛产犊率为84.91%,产大通牦牛后代10头,西门塔尔杂种犏牛1头,采用大通牦牛精液和西门塔尔精液人工授精情受胎率分别为58.82%(10/17)和7.14%(1/14);当年产母牦牛产犊率为52.38%(28/42),产大通牦牛后代11头,西门塔尔杂种犏牛2头,人工授精情受胎率分别为45.83%(11/24)和50%(2/4);2组平均人工授精情期受胎率为42.37%,其中用大通牦牛冻精的人工授精情期受胎率为51.22%,西门塔尔牛冻精的情期受胎率为16.67%。  相似文献   

3.
采用西门塔尔牛冻精和安格斯牛冻精,进行母犏牛人工授精配种。母犏牛平均发情周期22d,发情持续期20~36h。平均怀孕期274.9±28.31d。人工授精受胎率76.26%,繁殖成活率63.3%。  相似文献   

4.
阿坝州作为四川省主要的畜牧产业重点产区之一,近几年在牦牛产业发展中形成了以牦牛杂交改良为基础的现代畜牧产业新模式。杂交改良目前除了采用传统西黄牛(西门塔尔♂×本地黄牛♀)公牛与牦牛自然交配生产犏牛外,随着技术培训的普及与牧民思路转变,越来越多的牧民开始采用人工授精技术进行牦牛改良生产优质犏牛。本文就近几年阿坝州犏牛改良重点县——若尔盖县和红原县的改良现状及遇到的问题进行阐述,为川西北牦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1犏牛的生物学特性犏牛是普通牛与牦牛杂交后产生的后代。普通公牛与母牦牛杂交,其后代称“真犏牛”;公牦牛与普通母牛杂交,其后代称“假犏牛”。无论真”“、假”犏牛雄性均不育。犏牛无论公母牛其体尺、体重以及生产性能均比亲代有较大的提高,但犏牛与牦牛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等基本相似。在我国北方,冬季寒冷而漫长,制约着家畜的正常生长与发育,采用塑膜暖棚综合养殖技术从事牛、羊繁殖与舍饲育肥,可有效地提高家畜的生产能力,是推动畜牧业高产、稳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冬春扣棚120 ̄150天左右,成年牛死亡率降低8.0%,犊牛成活率提高4.7%,…  相似文献   

6.
[目的]犏牛可以生活在海拔2 800~4 200 m,对高寒缺氧的生态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是“世界屋脊”的著名牛种,为了提高西藏犏牛资源的综合利用,其后代变废为宝。[方法]在试验区选择200头经产母犏牛通过引进安格斯牛的细管冻精,依靠人工授精技术,应用种间三元杂交技术生产优质商品肉牛试验,测定初生、3月龄的体重、体尺指标,观察高寒气候的适应性。[结果]结果显示:参配母犏牛200头,实配160头,其中104头母犏牛怀孕受胎,98头顺利产犊。实配率80%,人工授精受胎率65%,成活率94.23%。犏牛平均妊娠期(266.81±11.93) d。安格斯与西藏犏牛杂交后代的出生体尺、体重与传统杂交犊牛(多勒)相比,平均体重增加8.95 kg,提高73.23;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平均分别比传统杂交犊牛(多勒)增加7.491 cm,1.394 cm,8.998 cm,0.063 cm,提高了13.94%,2.56%,15.70%,0.068%。安格斯与西藏犏牛杂交后代的3月龄与传统杂交犊牛(多勒)相比,平均体重增加43.3 kg,提高168.89;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平均分别比传统杂交犊牛(多勒)增加15.67 cm,16.95 cm,26.31 cm,1.64 cm,提高23.27%,24.76%,34.31%,15.83%。[结论]弥补了犏牛传统杂交后代普遍存在的体躯发育差、生长发育慢等缺陷,且很好地适应西藏高寒生态环境和管理条件,杂种优势十分明显,因此安格斯牛可作为高原环境下繁殖犏牛生产肉牛的理想父本品种使用,并拥有开发高端产品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7.
正母犏牛(公黄牛×母牦牛杂交一代牛)由于其生产性能极显著地高于牦牛且适应高寒牧区的特殊环境而倍受当地牧民的欢迎。但用公牦牛或公黄牛与母犏牛杂交繁育的尕利巴牛,是级进杂交的结果,因其对高山草原的适应性降低,生活力下降,故一般在出生后就被淘汰。为了充分利用这一畜种资源,甘南州畜牧科学研究所于2014年组织实施了"尕力  相似文献   

8.
用中国草原红牛杂交改良甘南牦牛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草原红牛在甘南地区有良好的适应性,与甘南牦牛自然交配,繁殖成活率达46.99%,比用黑白花奶牛冻精人工授精生产犏牛提高10.84%,比当地黄牛杂交甘南牦牛提高6.99%.繁殖的草犏牛杂种优势明显,初生重大,公母分别为21.41 kg和20.52 kg,相应比甘南牦牛增加8.20 kg和7.33 kg,比土犏牛增加6.06 kg和5.55 kg(P<0.01);生长发育快,18月龄时,公母体重分别为184.43 kg和178.67 kg,相应比甘南牦牛增加62.76 kg和61.01 kg,比土犏牛增加52.94 kg和52.68 kg(P<0.01),杂种优势率达6.99%.建议在甘南地区推广草原红牛杂交改良甘南牦牛技术,并对草犏牛生产性能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2012~2013年对香格里拉小中甸镇和平村社区牦牛养殖现状开展调查,旨在为提高养牛技术水平和养殖效益提供参考。[方法]调查采用入户抽样调查、农牧户访谈和走访相关部门等方式,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结果](1)与2012年比较,2013年和平村牛存栏数下降,出栏率增加。(2)2012年抽样调查51户,户均饲养牛16.57头;2013年抽样调查32户,饲养牛20~100头和100头以上的农户分别占60%和6.25%,以小规模饲养户为主体。(3)牛群结构调查的980头牛中,牦牛、犏牛和黄牛分别占59.70%、23.57%和16.73%,以牦牛为主;牛群中1岁以下、2~10岁和10岁以上的分别占30.31%、63.79%和5.71%;牦牛、犏牛和黄牛能繁母牛比例分别为47.86%、43.72%和46.34%;能繁母牛中≥10岁所占比例:牦牛10.36%、犏牛33.66%、黄牛18.42%,以犏牛最高;牦牛和犏牛母牛的繁殖利用年限长,可达22岁;牦牛的繁殖成活率52.60%,显著低于黄牛和犏牛。(4)自然草地放牧条件下,在12岁前母牦牛生长呈上升趋势,13岁后缓慢下降;同龄中甸牦牛与犏牛体重比较差异不显著,犏牛的杂种优势不明显;犏牛平均日产奶量3.86kg。(5)牦牛和犏牛体外寄生虫2种,线虫3种,吸虫主要是肝片吸虫,对牛群危害大,须全面驱虫。(6)社区基本没有牦牛、黄牛和成年犏牛棚舍,相关养殖设施严重缺乏。(7)出售牛和酥油等收入占农户家庭主要收入的25.36%,成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之一。(8)和平社区冬春草料贮备不足,冷季草畜矛盾相当突出。[结论]牦牛、犏牛、黄牛及其奶制品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之一,但牦牛的繁殖成活率和生产性能普遍偏低,且犏牛杂种优势不明显,同时冬春草畜矛盾突出,提示需要通过加大粗饲料作物种植,加强饲养管理,进一步优化畜群结构,重视牦牛的提纯复壮和杂交改良等措施,以提高牦牛养殖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甘南牦牛应突出肉用价值,把肉当作主攻方向,作为主导支柱产品。开展牦牛与普通牛的种间杂交,是提高牦牛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在二元杂交试验中,若杂交目的主要以生产肉或提高役力,改良牛的父本,应选择短角牛、夏洛来牛、西门塔尔牛、海福特等肉乳兼用和肉用良种牛,具有明显杂优效果;若杂交的目的主要是生产牛奶和酥油,则父本以黑白花奶牛等与牦牛交配产生黑犏杂一代的组合为最佳;若杂交的目的主要是奶肉兼用,则一代奶用二代肉用。甘南地区犏牛繁殖的主要目的是产奶。因此,牦牛种间杂交育种的主要方法是采用良种牛冻精(娟姗牛等)与母牦牛进行人工授精等方法生产良种犏雌牛。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筛选出适合凉州区肉牛繁殖的新模式。[方法]选择夏洛莱(XL)、利木辛(LM)、安格斯(AG)成年种公牛生产冻精,在西门塔尔和本地黄牛杂交一代(西本F1)成年母牛上实施人工授精,对杂交犊牛分月龄进行外貌体尺测定。[结果]XL冻精与西本F1代的后代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等生长指标均高于LM和AG后代指标。试验2方法是选择XL、LM、AG成年母牛生产冻胚,在成年母牛上实施胚胎移植,犊牛出生后进行外貌体尺测定。结果是:夏洛莱胚胎移植后代牛初生重、6月龄、12月龄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均高于利木辛与安格斯牛杂交后代(P〈0.01)。试验3方法是选择西杂F1和F2代母牛,用引进的XM(西门塔尔)牛X性控冻精实施人工授精,犊牛出生后统计相关数据。结果是:三组共授配母牛138头,情期妊娠75头,情期平均受胎率为54.1%,平均母犊率为90.3%。[结论]夏洛莱品种改良西杂一代牛后代生长发育比其余品种好;实施胚胎移植后,夏洛莱品种胚胎移植后代牛比其余品种在凉州区生长适应性强,适宜在该环境条件下生长;西门塔尔牛性控冻精的配种试验是成功的,是生产母犊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肉乳兼用型和乳肉兼用型西门塔尔牛与河北省本地西杂牛杂交的改良效果,为河北省培育优质肉牛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肉乳兼用型西门塔尔牛(MD)冻精与乳肉兼用型西门塔尔牛(DM)冻精与河北省本地西杂母牛进行杂交,测定其后代的生长发育指标,对两种杂交后代的生长发育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MD杂交后代的初生、3月龄、6月龄及12月龄体重均大于DM杂交后代,但结果差异不显著;日增重随着月龄增加而逐渐下降,其中除4~6月龄时DM杂交后代母牛日增重大于MD杂交后代母牛外,其余时期MD杂交后代的日增重均大于DM杂交后代;MD杂交后代胸围和腹围大于DM杂交后代,体高、十字部高及体斜长小于DM杂交后代。[结论]本研究中肉乳兼用型杂交后代较乳肉兼用型杂交后代具有更好的生长发育性能,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为全面掌握娟姗种公牛在高寒牧区的适应性和生理机能变化情况,将6月龄娟姗种公牛引入牧区后观测生理机能变化情况,待体成熟后与牦牛开展自然交配。对牦牛自然交配和人工授精方式下的繁殖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自然交配方式下母牦牛受胎率、产犊成活率、繁殖率比采用人工授精技术的母牦牛相应指标分别高19.26%、25.71%和23.12%,流产率和初生犊牛死亡率则比采用人工授精技术的母牦牛分别低8.54和5.64个百分点。同时对两种杂交技术下牦牛所产的后代娟犏雌牛进行犊牛生产性能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自然交配母牦牛所产的后代娟犏雌牛犊比人工授精的母牦牛所产娟犏雌牛犊的初生重、12月龄体重、初胎初乳量、初胎年均泌乳量分别高4.92 kg、21.86 kg、0.36 kg、197.89 kg,两组数据经差异显著性检验,自然交配组的娟犏雌牛犊初生重、12月龄体重、初胎年均泌乳量均极显著的高于人工授精组的相应指标(P<0.01),初胎初乳量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不同犊牛培育方法,分别考察对传统饲养条件和高效繁育技术条件下对后代公犊牛及育成母牛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对照组相比,犊牛培育组犊牛成活率达到97.23%,犊牛培育组的成活率、初选合格率、复选合格率和定选合格率分别为91.67%、80.56%和77.78%,分别比传统对照组提高12.90%、13.79%、11.54%和27.26%,差异显著(P<0.05)。犊牛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及体重显著提高,差异显著(P<0.05)。采用犊牛培育技术,后代犊牛及育成牛生长发育各项指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有效提高牦牛种母牛培育合格率,从而为建立优良种母牛核心群提供一条切实有效的生产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德系乳肉兼用型西门塔尔牛群体,探索文山牛快速扩繁和生产性能提升技术。[方法]在马关县从600头文山黄牛、西本杂、安本杂和短本杂牛母牛中选择270头,用CIDR+PG法进行同期发情处理,选择黄体合格的受体,采用非手术法移植德系乳肉兼用型西门塔尔牛胚胎,在移植后60~90 d通过直肠检查法进行妊娠诊断,确定妊娠率,跟踪调查产犊情况,并测定胚胎移植所产犊牛的初生体重和主要体尺指标。[结果]受体牛同期发情处理270头,胚胎移植87头,妊娠28头,移植妊娠率32.18%;妊娠母牛中产犊17头,产犊率60.71%,产犊19头,成活16头,产犊成活率84.21%。公母犊牛平均的初生重33.00 kg,体高69.50 cm,体斜长62.19 cm,胸围72.69 cm,管围13.50 cm。[结论]首次在文山州开展了牛胚胎移植获得成功,杂交牛受体的移植妊娠率极显著或显著高于文山牛受体,秋季移植的妊娠率极显著高于春季和冬季的。提示以杂交牛为受体在秋季进行胚胎移植可有效提高移植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综合利用牦牛资源,提高牦牛生产性能。[方法]2020年夏河县种羊场通过自然发情和同期发情方式对955头牦牛采用娟珊牛冻精进行人工授精。[结果]受胎470头,成活179头,受胎率为49.2%,繁殖成活率为38.1%。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通渭县引进大量的良种肉牛冻精,冻配改良了本地肉牛,为提高肉牛杂交改良效果,提高单体经济效益,增加农户养牛收入。对引进的肉牛杂交改良本地肉牛进行了试验研究。在通渭县以夏洛来为父本、西本杂交牛为母本,杂交一代肉牛初生重达到36.4 kg,平均日增重达到689.3 g,18月龄夏西本体高18月龄达到146.4 cm,体斜长达到158.8 cm,胸围达到192.8 cm,管围达到20.2 cm。18月龄夏西本体高比利西本高15.8%,体斜长比夏利本高14.7%,胸围比利西本高17.0%,管围比夏利本和利西本高5.7%。因此以夏洛来为终端父本,西门塔尔与本地黄牛杂交F_1为母本,进行杂交改良,其生长速度快,个体较大,能快速提高三元杂交肉牛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探索弗莱维赫牛冻精三元杂交模式研究。我市引进弗莱维赫世界著名乳肉兼用新品种牛细管冻精,对西本F1代杂种母牛,进行三元杂交改良试验,以期为弗莱维赫牛杂交改良利用和提高肉牛的生产性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测定并对比弗♂×(西♂×本♀)三元杂交牛和(西♂×本♀)二元杂交牛和本地黄牛的初生、3月龄、12月龄、24月龄的生长发育指标。[结果]表明:弗莱维赫三元杂交牛各月龄体重明显高于本地牛和西♂×本♀牛,12月年公母体重达355.3±35.3kg、359.4±39.3kg,比西♂×本♀二元杂交公母牛242.6±51.2kg、237.3±44.3kg,分别提高了46.69%和51.15%。体尺变化12月龄弗♂×(西♂×本♀)一代公牛的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分别比西♂×本♀牛一代公牛提高16.7%、14.8%、16.2%和20.7%。[结论]以上结果表明弗西本元杂交牛各项生长发育指标均高于西本牛和本地黄牛,改良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上年未产犊牦牛采用补饲与同期发情处理技术,并采用安格斯肉牛细管冻精开展牦牛杂交,出生的犏牛犊采用犊牛培育技术,对不同培育条件对犏牛犊牛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上年未产犊母牦牛补饲技术,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隔年产犊母牦牛的发情率、受胎率、产犊率及犊牛成活率分别为86.67%、82.23%、78.34%和96.46%,分别提高22.84%、27.59%、33.03%和7.62%,差异显著(P<0.05)。采用犏牛犊牛培育技术,与传统对照组相比,犊牛培育组和培育对照组公、母犏牛初生的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体重明显增加,差异显著(P<0.05)。上年未产犊母牦牛补饲与同期发情处理技术结合犏牛犊牛培育技术,显著提高其杂交一代犏牛的生长发育速度,提高犊牛的繁殖成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