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集中式智能化投饲增氧系统通过远程控制、集中供气和气力输送满足池塘养殖生产中智能化投饲增氧需求,实现集中供料、饲料预处理、多点位同步供料投饲;同时,利用主气管道气源进行多点位曝气增氧.文章介绍了水产养殖集中式智能化投饲增氧系统的研发背景、总体结构及安装使用方法,并结合实际分析了技术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水体溶氧对鱼的摄食影响明显,高溶氧可大大提高鱼的食料速度及食料量;而投饲机的投料量及投料范围不仅影响到鱼的食料速度还影响其投料区域的溶氧量。本文介绍一种将风送投饲技术与微孔增氧技术有效结合的微孔增氧投饲设备,以此解决水产养殖喂养过程投料量低、范围小、水中溶氧降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物联网技术与集中式自动投饲增氧一体化技术的集成研究工作原理,提出了采用无线传感技术、网络化管理等先进管理方法对养殖环境、水质、投饲的定时定量精度、鱼类生长状况等进行全方位管理、监测的设计方案,具有数据实时采集及分析、食品溯源、生产基地远程监控等功能。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产量。  相似文献   

4.
结合当前河蟹养殖机械化现状,阐述了投饲、增氧、水草收割、水质监测与调控等重点环节的机具对比、选型及应用要点,提出机械化养殖技术路线,对智能化应用进行了研究,开展了经济效益分析,总结了示范推广河蟹机械化养殖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5.
鱼群拥挤吃料时,局部水体的溶氧量会急剧下降,鱼的摄食量明显减少,饲料转化率也显著降低。文章介绍了用于水产养殖的投饲增氧复式装备技术原理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促生了行业对于智能化水产养殖设备需求。自动投饲设备作为水产养殖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智能化水平主要体现在投饲控制系统上。传统自动投饲设备缺乏智能化投饲控制系统,无法完成精准投饲。随着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控制系统的研发成为当前行业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该文介绍了水产养殖智能化投饲控制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通过研究对比,提出了国内智能化投饲控制系统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就推进投饲控制系统智能化发展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7.
饲料管理是工厂化水产养殖生产管理的核心,是以获得最快的生长速度、最小的饲料浪费和稳定的代谢产物为目标;由饲料种类、投饲量、投饲频率以及投饲方法等构成了饲料管理技术体系;以饲料的营养配方和每天的投饲量来满足养殖生物的能量需求为依据,通过投饲频率和投饲方法的优化能减少饲料浪费、改善水质和增加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8.
基于有机质浮岛水面复合种养生产模式,结合农业生产所需农艺要求和河蟹养殖要求,设计制造了一种有机质浮岛智能种养一体机。为提高该机械的投饲精准度,以现有机械为基础进行正交试验,选取甩盘电机转速、投饲高度和挡板开合角度为影响因素,投饲准确度为评价指标,设计三因素五水平正交旋转试验对投饲参数进行优化处理。结果表明:当电机转速为1220r/min、投饲高度为4.8cm、挡板开合角度为114.3°时,投饲精准度最优,并通过室外试验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9.
在鱼塘养殖中,鱼塘中水的溶解氧浓度直接影响到鱼类的生长。溶氧值过低时,若不能及时开增氧泵,影响鱼类生长,甚至造成鱼类死亡;溶氧值足够而未停机,会浪费电能,增加养殖成本。为此,介绍了一种实用型鱼塘自动增氧控制器。该控制器采用LOGO!为控制单元,结合溶氧传感器与变送器,实现自动和手动增氧、时钟控制增氧等功能,具有功能全、性价比高、使用方便等优点。经实际应用证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我国规模化、高密度化水产养殖中机械增氧方式单一和增氧效率偏低的问题,提出利用耕水机白天以低功率驱动养殖池水体上下循环,促进各层水体中的藻类循环到上层,通过光合作用大幅度提高水体溶解氧含量,以减少其他增氧机械应急增氧。分析了溶解氧含量测量节点对测量误差的二次抛物线自修正,进行了可变因子与固定因子模糊变频增氧控制、复合增氧与单一机械增氧的对比试验。通过试验发现,可变因子模糊变频控制可更快提高水体溶解氧含量,在额定区域内更稳定;在晴朗白天、无应急增氧情况下,复合增氧模式下养殖池水体溶解氧分布不仅上下层均匀,而且整个水体吸收了更多藻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在应急增氧情况下,复合增氧模式下养殖池不仅各层水体溶解氧含量得到提高,而且耕水机驱散了叶轮增氧机附近的高溶解氧含量水体,有利于提高增氧机效率。试验表明,复合增氧模式下晴天单个养殖池每天节约电能7.80kW·h,第3季度节约电能587.34kW·h,〖JP〗表明水产养殖中复合式机械增氧有利于节约电能。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准确地评价池塘养殖中主要的三种不同增氧方式的增氧机的性能,通过标准水池试验和养殖池塘中实地试验,研究了三种增氧机的增氧方式在清水试验中的增氧能力、动力效率和养殖池塘中的溶解氧均匀度与水温均匀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曝气式增氧机增氧能力和动力效率最好,增氧能力比水车的高55.1%,动力效率比水车的高出64.0%。增氧能力和动力效率从高到低依次是曝气式、叶轮式和水车式。水车增氧机对养殖池溶解氧的均匀度提升最快,最高的达到46.43%,曝气增氧设备对养殖池溶解氧的均匀度提升达到29.46%;对养殖池水温均匀度的提升,三种增氧机都不是很明显。该研究为在池塘养殖中合理运用不同增氧方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在华南地区,每年冬季至次年春季,多采用搭建水产保温大棚方式进行温水性鱼虾的养殖。但这种方式使池塘上方的空气基本处于不流通的密封状态,因此,增氧效果的好坏往往依赖于增氧设备。本文针对水产保温大棚的特性,通过微孔曝气式和叶轮式增氧机在水产保温大棚内的对比试验,得出微孔曝气增氧模式能快速提高池塘不同水层的溶解氧浓度,同时改善大棚内的空气质量,是一种较优增氧模式。  相似文献   

13.
池塘微孔曝气增氧技术是近几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水体立体曝气增氧技术,它在水产养殖尤其是在特种养殖或养殖水层较深的情况下,对池塘底部的下层水体溶氧增氧效果明显,使得水体中的溶氧和养分在整个水体中充分均匀分布,保证了水生生物的健康生长,有效地解决了高密度、工厂化、  相似文献   

14.
耕水机在水产养殖业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钦州市水产(对虾)养殖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都是利用传统增氧机械来对水产(对虾)养殖进行增氧。通过对水体增氧,减少因缺氧造成的死亡率,从而减少水产(对虾)养殖户在养殖中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江苏为水产养殖大省,沿江邻海,河湖众多,渔业资源非常丰富。近年来,江苏省把走高效生态健康养殖之路作为转变渔业增长方式的主攻方向。健康养殖是新的养殖理念和模式,而健康养殖目标的实现需要依赖先进、科学的技术装备。底部微孔增氧设各是健康养殖的主要设施与装备之一,其原理主要是采用底部增氧和水体循环活化技术,弥补原有的叶轮式、水车式等增氧机的不足,使整个养殖水体消除分层,有效增加水体溶氧量,加快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水产养殖大国,养殖水面达474.7万公顷。目前市场上出现的鱼塘投饲机械以小青青牌STFZ-3000W投饲机为例的新型机械,问世较迟,标定参数多为经验参数,难以正确描述投饲机械的特性特点,此外,投饲机还有投饲不均匀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笔者主要利用常见CFD软件ANSYS对STFZ-3000W型投饲机工作时产生的流场进行模拟,再用实验进行验证,得到其流场的分布规律,为提高投饲机抛撒效率做好前期准备。  相似文献   

17.
<正>我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养殖水产品产量占全世界的70%。随着国内水产养殖业规模的扩大,对配合饲料的需求亦不断增大。而投饲装备技术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养殖鱼类的摄食率、健康程度和生长速度,影响养殖水体的水质条件。目前国内仍然主要依靠养殖户根据个人经验进行饲料投喂,存在劳动强度大的突出缺点。此外人工投饲过程中计量不精准、喂料不准时、颗粒碎料含量高、撒料不均匀等缺点易造成水体中饲料残留过多,最  相似文献   

18.
水产养殖业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也是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当前,随着高产高效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和名特优水产养殖的强劲发展,对增氧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水产养殖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简要地分析了机械增氧装备的结构特点、增氧方式和应用现状,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生产实际,探讨机械增氧装备与技术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大国,水产养殖对于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之一。传统养殖技术由于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很难实现高产量。为了提高水产养殖产量,必须提升在单位空间里水产养殖的密度和质量,而水中的溶解氧水平直接影响鱼类摄食、生长、饲料转化和生存,进而关系到养殖成败和养殖效益的高低。因此,高密度水产养殖模式下,必须维持水中的溶解氧浓度,当水中的溶解氧浓度不足时,必须通过使用增氧设备装置提高溶解氧含量。研究了叶轮式、水车式两种增氧机,介绍其基本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并比较了增氧能力和动力效率。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气力输送装备设计需考虑的重要参数、正压气力输送投饲机的结构原理及设备关键设计,分析了设备的应用前景。正压气力输送技术是养殖工厂化、设施化、高效化的核心投饲技术,该技术的开发应用有利于推进水产养殖现代化,促使水产养殖朝着养殖工业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