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选取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区内的海潮坝水库、窟窿峡水库、冰沟河天池和天祝三峡森林公园的朱岔峡溪流、焉支山森林公园的焉支峡玉溪、大野口森林公园雪峰下的无名溪流6个样地,对其水体的pH值、溶解氧(DO)、电导率(EC)和五日生化耗氧量(BOD5)指标进行了长达3年的监测,结果表明:随游客干扰强度的增加,保护区水体的pH值和溶解氧(DO)含量下降,电导率(EC)和五日生化耗氧量(BOD5)上升,污染程度增大。  相似文献   

2.
天台山3种常绿阔叶树光合特性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天台山东南石栎、云锦杜鹃和甜槠3种常绿阔叶树为材料,对其光合特性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夏季,东南石栎等3种常绿阔叶树的光合日变化均为双峰型,具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2)日均净光合速率大小的季节顺序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树种顺序为东南石栎>甜槠>云锦杜鹃.(3)东南石栎等常绿树种日均净光合速率比大血藤等层间植物和七子花等落叶植物高.(4)在夏季,3种常绿树种的光补偿点最低,光饱和点最高.(5)3种常绿阔叶树叶绿素含量夏季最高,叶绿素a / b值夏季最低.同种植物叶绿素含量季节变化与净光合速率有一定的相关性,与光饱和点呈正相关,与光补偿点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模拟酸雨对樟树光合日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不同pH值的模拟酸雨对樟树进行处理,研究酸雨对樟树光合作用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模拟酸雨处理的樟树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不对称的双峰形,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14:00,12:00表现“光合午休.”(2)模拟酸雨处理的樟树“午休”表现更加明显,“午休”时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增大,模拟酸雨降低了其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幅.(3)pH 3.0、pH 4.0的模拟酸雨增大了樟树日均净光合速率.(4)3种酸雨均降低了樟树气孔导度最小值,而pH 3.0、pH 4.0的酸液增大了其气孔导度最大值、日变幅.(5)3种酸液均增高了樟树气孔限制值的最小值,降低了其气孔限制值的最大值和日变幅.(6)3种模拟酸雨均增大了樟树胞间CO2浓度最小值,而pH 4.0酸雨增大了其胞间CO2浓度最大值和日变幅.  相似文献   

4.
分析福建省东山赤山国有防护林场沿海沙地绿竹、麻竹、大头典竹3种竹林不同土层、不同季节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含量变化特征,以及土壤ROC与总有机碳(SOC)、全氮、全磷、全硫、pH值、土壤温度等指标的相关性,为探寻沿海沙地竹林碳循环规律提供基础数据。研究表明:沿海沙地3种竹林土壤ROC含量季节变化特征明显,不同季节间含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3种竹林季节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夏、春、秋季较高,冬季最低;大头典竹林土壤ROC含量最高,绿竹林高于麻竹林,且差异性极显著;土壤ROC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不同土层之间差异极显著;土壤ROC与SOC、全氮呈显著正相关,与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全磷、全硫、土壤温度等指标相关性不显著。沿海沙地3种竹林土壤ROC的季节和空间分布特征有一定差异性,土壤SOC、pH值、全氮是ROC在不同竹林间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对金华市小型封闭水体中氮元素在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的逐月变化情况进行了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其季节变化具有以下几个规律:各类型水体各个观测时间TN浓度都远高于2mg/L,均属于Ⅴ类水体,氮污染严重,其中耕地水体和居住用地水体TN的含量要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水体;耕地水体的TN和各形态氮含量在不同月份的差异性显著,总体而言春季较高秋季较低,而景观水体两者均不显著;耕地水体和居住用地水体的NO_3~--N和NH_4~+-N含量季节变化明显,总体呈春季较高秋季较低,且NO_3~--N的浓度变化表现出滞后于NH_4~+-N,影响其变化的主导因素是藻类的同化作用。  相似文献   

6.
2005年和2006年在金沙江干热河谷,选择不同季节的典型晴天测定了18个试验树种的叶水势,结果表明:(1)金沙江干热河谷主要植被恢复树种叶水势在不同季节的日变化曲线均有一个明显的高峰,绝大多数呈单峰状分布,高峰值大多数出现在下午14:00;干热生境中的树种具有丰富的叶水势多样性.(2)元谋干热河谷主要树种的叶水势受季节变化的影响较大,所有树种均表现为3月份叶水势大于5月份叶水势以及5月份叶水势小于10月份水势,5月干热胁迫的加深加剧了树种间水势的进一步分化,而雨季后干热胁迫的解除能降低分化的程度;各树种叶水势日变化在干热的5月份变动幅度最小.(3)各树种叶水势与温度、湿度及光照强度分别呈负、正、负相关,相关性可由线性方程予以恰当描述.(4)不同海拔区域所引起的环境因子与物候的差异能影响到某些树种水势的日变化幅度以及季节变化规律;以坡位而言,相对低的坡位有利于各树种叶水势维持在一个相对高的水平;印楝在3种混交模式中叶水势高低依次为:印楝与大叶相思>印楝与银合欢>印楝与久树,这种排序与印楝所受到的竞争强烈程度紧密相关,极度的干热环境降低了不同混交模式对植物水势的影响程度;灌溉有利于缓解或解除5月极度干热所形成的水分胁迫.  相似文献   

7.
选择苏州渔阳山保存较为良好典型的太湖湖滨带作为试验地,并根据距离水体的远近,将湖滨带从近水体到高岗地分别设置4个实验区。在2007年11月到2008年10期间对试验地土壤呼吸速率以及影响土壤呼吸变化的土壤生物与非生物因子进行测定(包括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量等)。结果表明:季节性淹水区土壤呼吸速率显著高于其它实验区;4个不同实验区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秋季夏季春季冬季。土壤呼吸的时空变化只与土壤温度呈显著的相关性,证明在影响土壤呼吸的土壤因子中,土壤温度是调控其在季节变化过程中不同水分梯度上变化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中亚热带植被恢复对土壤磷(P)有效性的影响机制,在湘中丘陵区选取了地域毗邻、环境(土壤、气候)条件基本一致、处于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4种植物群落——檵木-南烛-杜鹃灌草丛(LVR)、檵木-杉木-白栎灌木林(LCQ)、马尾松-柯(又名石栎)-檵木针阔混交林(PLL)以及柯-红淡比-青冈常绿阔叶林(LAG)为研究对象,设置固定样地,按0~10、10~20,20~30,30~40 cm分层采集土壤样品,测定不同季节土壤全磷(TP)和有效磷(AP)含量,比较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土壤TP、AP含量的差异及其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同一土层TP含量在各季节总体上随着植被恢复而增加,且LAG与LCQ、LVR(除夏季外)差异显著;季节变化也基本一致,除LAG 0~10 cm土层外,均表现为"夏高冬低(或秋低)型"。2)不同植被类型同一季节同一土层AP含量夏、冬季差异较大,而春、秋季较小,不同植被类型同一土层AP含量在各季节的变化不完全随着植被恢复而逐渐增加;但同一土层AP的季节平均含量基本上随着植被恢复而增加,同一植被类型不同土层AP含量的季节变化不尽相同。3)土壤TP、AP含量与群落总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凋落物层现存量、土壤粘粒百分含量、有机碳含量、全N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土壤pH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4)不同植被类型群落生物量、土壤粘粒百分含量、有机碳含量、全N含量、pH值的差异显著影响土壤TP、AP的含量。  相似文献   

9.
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对南京滨江公园内10个监测点共5种类型的水体进行了每月1次的水质监测,获取了不同水体的温度、pH、溶解氧、电导率、色度、浊度以及氨氮指标数据,探讨了园区内不同类型水体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并对水质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5种类型水体的各项水质参数月际变化趋势总体一致;溶解氧、电导率、色度和浊度均呈现秋冬高、春夏低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生态修复水体在溶解氧、电导率、色度、浊度和氨氮5项指标上表现最好;园区一般水体、景观水体以及湿地水体的各项指标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III—Ⅳ类水质标准;市政河道水体的氨氮浓度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水温和溶解氧、电导率均呈现极显著负相关;溶解氧和电导率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地区柠条人工林土壤呼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5—2008年用红外气体分析法测定柠条人工林地的土壤呼吸。结果表明:柠条林地土壤呼吸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最大值出现在14:00左右,最低值出现在凌晨;柠条林地3—12月的土壤呼吸总量为814.9~1224.7gC·m-2,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指数正相关,方程的决定系数R2为0.31~0.67,由拟合的指数方程系数计算出柠条林2005,2006,2007和2008年的Q10值分别为2.02,1.70,1.76和1.75,生长季和非生长季的Q10值分别为0.64和2.11;2005和2006年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水分呈极显著线性相关(P0.01),方程的决定系数R2在0.30左右,而2007和2008年则不显著(P0.05);生长季(5—9月)土壤水分起主要作用,可以解释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55%,非生长季土壤温度起主要作用,可以解释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37%;4个双因子模型可以解释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51%~83%。  相似文献   

11.
桤木人工林细根与土壤养分含量季节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桤木人工林细根、土壤养分含量的季节变化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桤木细根中大量元素N、Ca、K、Mg、P含量冬季高,春季最低;微量元素Fe、Mn、Zn、Cu、Pb、Ni、Cd含量冬季最低,春夏季较高.(2)土壤各层中大量元素N、Ca、K、Mg、P含量冬季最低,夏季最高;微量元素Mn、Zn含量在冬季最低,秋季最高;Fe、Ni、Pb、Cu、Cd含量在冬季最高,春秋较低.(3)细根和土壤中大量元素含量在冬季存在负相关关系,微量元素Fe、Ni、Cd含量在一年四季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Mn、Cu含量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存在负相关关系,Zn、Pb含量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以红芽肉桂和白芽肉桂为试材,对肉桂枝叶主要化学成分及出油率年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芽肉桂在整个生长周期的不同季节里,枝叶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在春季和秋季呈上升的趋势,夏季和冬季则呈下降的趋势;出油率以春季和秋季较高,夏季和冬季较低,尤以夏季出油率最低;红芽肉桂与白芽肉桂枝叶内总含醛量随着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各月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差异不大;枝叶出油率随着季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各月份差异较大,在春梢生长时出油率能达全年最大值,夏季树体生长最旺盛,而出油率则达全年最小值,秋季和冬季呈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惠山国家森林公园游憩林小气候与人体舒适度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无锡市惠山国家森林公园典型游憩林内小气候及人体舒适度的时间变化规律,以期为惠山乃至江南地区游憩型城市森林的合理经营和生态效益评价提供基础科学数据,也为当地市民选择合适的时间和衣着开展森林游憩活动提供参考。【方法】在惠山国家森林公园最高峰附近,选择20世纪80、90年代营造、位于山顶南坡的香樟林、湿地松林和山顶北坡的栓皮栎林3种典型人工游憩林为对象,以位于山脊的水泥道路为对照,于春、夏、秋、冬季晴好无风天气条件下,在5:00—19:00同步测定3个游憩林及对照点的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和风速,在此基础上计算舒适度指数和衣着厚度指数,量化分析各游憩林及对照点的小气候、人体舒适度的季节变化、日内变化规律,比较不同游憩林的人体舒适度差异,并提出四季游览惠山的衣着建议。【结果】各林分温度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空气相对湿度表现为夏、秋季大于春、冬季,风速表现为香樟林和湿地松林在夏季最大,栓皮栎林和道路在秋季最大;相同季节不同林分之间的舒适度指数差异不显著,各林分在春季的人体舒适度最高;4个季节白天观测时段内,各林分气温日变化均为单峰型,且峰值出现在11:00—15:00,谷值出现在 5:00 —7:00,空气相对湿度的日变化规律则与气温相反;风速的日变化趋势波动较大,峰值出现在5:00—9:00,谷值出现在13:00—15:00;在春、秋、冬季,各林分人体舒适度在11:00—15:00最高,而夏季这个时间段则最低;3个游憩林在夏季能显著提高人体舒适度,但冬季与对照的差异不大;各林分气候达到“舒适”等级的时间为春季最长(11:00—17:00),秋季次之(11:00—15:00),夏季仅早上气候舒适(5:00—7:00),冬季气候均为“极不舒适”;各林分的着衣厚度指数在夏季均为1,冬季均为7,春季香樟林为5,湿地松林和栓皮栎林为4,道路为3,秋季道路和栓皮栎林为4,香樟林和湿地松林为5。【结论】 3个人工林林分在春季均发挥降温增湿效应,湿地松林在4个季节都具有降风作用;各林分在夏季调节小气候效应更明显,春季的人体舒适度最高,春、秋、冬季的11:00—15:00为白天气候的最舒适时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五大连池风景区(以下简称五大连池)龙门石寨负离子长期定位监测研究,以真实反映五大连池负离子的状况,使游客直观感受到负离子带来的心旷神怡,能够有效推动五大连池旅游产业的发展。【方法】采用FR500原位空气负离子监测系统,于2018年1月、5月、8月、11月连续监测五大连池空气负离子的浓度,以空气负离子观测实验数据为基础,分析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日变化、月变化和季节动态变化规律,同时对负离子浓度与空气的温、湿度之间的相关性规律进行研究。【结果】(1)林内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日变化为午夜至清晨高、中午较低、傍晚后逐渐升高。(2)空气负离子浓度月变化表现为8月空气负离子浓度最高,其它3个月差别不大。(3)季节变化总体趋势为夏季最高,冬季相对较低,春、秋季节居中。(4)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气温总体呈负相关,与湿度呈正相关。【结论】五大连池空气负离子浓度有明显的日变化差异,一天中上午空气负离子浓度平均远高于下午,总体变化趋势呈U型分布;季节变化总趋势表现为夏季最高,春、秋季居中,冬季最低的季节变化规律,不同季节空气负离子浓度大小依次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温、湿度变化呈显著相关,早晚温度低,湿度大,负离子相对较高,正午温度高,湿度小,负离子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5.
对广西现代林业科技园优良树种展示区的灰木莲8年生(G1)和灰木莲45年生(G2)的0~20cm土层一年四季的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灰木莲幼林(G1)与成熟林(G2)的林地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有明显的差异。微生物总量和细菌数量的季节变化,G1均为夏>冬>秋>春,而G2是秋>冬>夏>春。真菌数量上无论是G1或G2均是秋季最多而冬季最少。放线菌数量的季节变化是,G1:春季>冬季>秋季>夏季,G2: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对两种林地不同季节的微生物而言,春秋冬季的细菌>放线菌>真菌,夏季则是细菌>真菌>放线菌。土壤蛋白酶活性表现为:G1,春>夏>秋>冬;G2,秋>春>夏>冬,而G1和G2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是冬>夏>秋>春。  相似文献   

16.
We used energy dispersive X-ray fluorescence (EDXRF) to determine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selected trace elements (Cr, Mn, Zn, Cu, Se and Fe) and some potential toxic elements (Cd, Pb and Br) in Juniperus thurifera subsp. africana Maire (Cupressaceae) a rare medicinal tree, growing indigenously in Aurès Mountains of Algeria. The precision of the results was assessed by analyzing the certified reference material IPE44 (WEPAL) grass leaves. Results showed J. thurifera was characterized by high Cr and Mn contents. During autumn and winter mineral concentrations were higher in general. The levels of Cr, Se and Mn were higher during autumn and winter than during spring and summer. Zn contents were higher during summer than in other seasons. Cu content did not vary by season. The potential toxic elements in J. thurifera (Pb > Cd > Br) were below the permissible limits recommended by the Joint WHO/FAO guidelines except for Pb in autumn and winter.  相似文献   

17.
以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峨眉冷杉(Abies fabri)林为研究对象,采用LI-6400-09便携式土壤呼吸室对其土壤呼吸速率进行了连续定位观测。结果表明:(1)峨眉冷杉成熟林和中龄林的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温度在各个月份存在差异;(2)两种林分的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成熟林的月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在0.82μmol·s-1·m-2~5.88μmol·s-1·m-2之间,季节变差系数为50.6%,中龄林的月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在0.52μmol·s-1·m-2~3.52μmol·s-1·m-2之间,季节变差系数为48.5%;(3)两种林分的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变化与土壤5 cm温度呈显著性正相关;(4)峨眉冷杉成熟林和中龄林土壤CO_2释放率的Q10值分别为3.2和2.6,峨眉冷杉成熟林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指数要大于中龄林。  相似文献   

18.
The food availability, composition of the diets and selective grazing of the Mongolian gazelle (Procapra gutturosa) were studied in Hulunber Grassland in Nei Monggol. The food availability of Mongolian gazelle showed seasonal changes. The plant biomass was higher in spring and summer than that in autumn and winter. The fecal compositions of the gazelle demonstrated that fibrous parts occupied 62.4%, 74.8%, and 66.0% in spring, autumn, and winter, respectively. The Mongolian gazelle preferred to grazeCompositeae, Leguminosae, Allium spp. and other forbs in spring and autumn, while the grasses, such asAneurolepidium chinense andStipa spp. were selectively feeding in winter. Responsible editor: Zhu Hong  相似文献   

19.
笔者分析了川西米亚罗林区典型低效林经不同强度的抚育间伐后,对5种处理的2个土层(0 cm~15 cm,15 cm~30 cm)的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动态监测,并分析了土壤总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5种处理的土壤总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均是上层高于下层;在观测的4个季节内,上层、下层土壤总有机碳均是夏季春季冬季秋季,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上、下层均值是F3F2F1F4CK;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均是秋季冬季春季夏季;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上、下层均值表现为F3F2F1CKF4,而且30%的间伐强度样地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均最高。  相似文献   

20.
兴安落叶松不同器官中的黄酮含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酮是植物体内一类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和经济价值.但目前对兴安落叶松黄酮的研究很少.本论文研究了自然条件下兴安落叶松黄酮动态变化的特征,并对黄酮与温度和光照的相关关系进行初步探讨.对兴安落叶松不同器官黄酮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1)树皮,茎木质部,针叶和枝中黄酮含量的高低顺序为:树皮(7.78%) >针叶(2.79%)>枝条(1.72%)>茎木质部 (1.19%).(2)树皮,茎木质部,针叶和枝中黄酮含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但各器官(树皮,树叶,树枝,茎木质部)黄酮含量对温度的依赖性并不相同.就树皮而言,随着温度的升高,黄酮的含量与温度呈现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2=0.75).但其它器官黄酮含量对温度的依赖性不强;(3).随着季节的变化,黄酮含量的最高值出现在夏秋季节,含量是冬春季节的3-4倍.这种现象可能归因于夏季落叶松遭受的多种环境胁迫,例如紫外辐射,高温等可能促进了黄酮的积累.(4)不同高度和方向的针叶中,黄酮含量阳生叶比阴生叶多,上部叶比下部叶多,说明阳光辐射促进了黄酮的积累(R2=0.76).总而言之黄酮在落叶松抵御自然环境的胁迫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保护落叶松免受高温和强光的伤害,但是不同器官的黄酮可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