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为探求冬小麦高产生产中氮肥合理施用技术,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用量及基追比对冬小麦子粒和蛋白质产量、氮素积累量及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产冬小麦施氮增产6.62%~12.57%,基肥氮∶返青追氮∶拔节追氮质量比为1∶3∶2时增施氮肥冬小麦子粒和蛋白质产量显著增加,基肥氮∶返青追氮∶拔节追氮为1:1:1时增施氮肥对子粒和蛋白质产量影响不明显;施氮120 kg·hm-2时,增加基肥比例具有增产效果,施氮180 kg·hm-2时,增加追肥比例显著改善品质,对子粒产量无影响.冬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追肥比例增加,返青期前氮素积累量降低,返青期后增加.施氮120 kg·hm-2时整个生育期内耕层土壤无机氮含量缓慢下降,以施氮180 kg·hm-2,基肥氮∶返青追氮∶拔节追氮为1∶3∶2运筹氮肥可维持土壤氮素平衡.综合考虑产量、品质及土壤氮素平衡,施氮量180 kg·hm-2,基肥氮∶返青追氮∶拔节追氮为1∶3∶2是本地区冬小麦生产较好的氮肥运筹模式.  相似文献   

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不施氮肥处理,施氮处理的水稻增产率为45.7%-68.1%,氮肥贡献率为31.4%-40.5%,且氮肥利用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下降。氮肥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吸收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分别为8.6-18.3kg/kg、21.9-58.4kg/kg、30.9%-51.5%和27.7-35.6kg/kg。土壤氮素依存率为41.4%-55.9%,说明水稻氮肥吸收依赖于土壤,因此通过均衡施肥、改善土壤供氮能力,是提高水稻产量和节约氮肥资源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不同追氮方式对寒地玉米不同器官氮素积累、吸收、分配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为指导寒地玉米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玉米品种德美亚3号为试材,在盆栽条件下设置不施氮肥(PK)、基肥+追肥浅追1次(NPK+SD1)、基肥+追肥深追1次(NPK+DD1)、基肥+追肥深追2次(NPK+DD2)4个处理,分析不同追氮方式对寒地玉米氮素吸收、分配特征的影响。[结果]追氮提高了寒地玉米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含量及氮素积累量。与浅追相比,氮肥深追15N标记氮素利用率分别提高26.00和14.08个百分点;土壤15N残留率分别降低2.10和1.19个百分点;15N损失率分别减少23.90和12.90个百分点;土壤15N贡献率分别提高3.57和0.64个百分点;提高了寒地玉米穗长、穗粗、轴粗,与PK相比显著提高寒地玉米产量,提高幅度为36.24%~50.72%。氮肥深追与浅追相比产量分别提高10.63%和6.35%,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结论]寒地玉米种植中,氮肥深追好于氮肥浅追,2次深追好于1次深追。  相似文献   

4.
施氮方式对川中丘陵区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主要探讨适合川中丘陵区地膜移栽玉米的高产高效施肥方式,采用田间试验,以不施氮处理为对照,在当地习惯施氮量(300kg N/hm2)的条件下,设置了4种不同施氮方式(SF:复合肥+普通尿素+碳铵一次性底施;DF:复合肥+普通尿素+碳铵分底追肥两次施用;BN:包膜尿素缓释氮肥一次性底施;PN:包膜尿素+普通尿素一次性底施)。结果显示增施氮肥相比不施氮处理有显著的增产效应(14.57%),平均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为15.35%、2.75kg/kg N和21.65kg/kg N。普通氮肥分底追两次施用(DF)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明显高于氮肥一次性底施的处理(PN、BN、SF)。而在氮肥一次性底施处理中,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表现为PN处理BN处理SF处理。DF处理的植株干重和氮素积累量(TNAA)明显高于氮肥一次性底施处理(SF、BN、PN),但在干物质与氮素转移方面的差异并不显著。相同施氮量条件下,普通氮肥分底追两次施用(DF)方式可获得高产;从节约劳动力和简化施肥角度看,则宜采用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配合(PN)的氮肥一次性底施方式。  相似文献   

5.
半干旱区覆膜玉米的氮肥运筹及干物质积累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农业科学》2015,(4):30-33
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对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覆膜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覆膜的条件下,合理的氮肥后移能够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和玉米产量,增加幅度为12.18%和12.75%,还能提高玉米氮肥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均提高了7.42 kg/kg。总施氮量为180 kg/hm2时,1/3 N作基肥施用、1/3 N在拔节期作追肥施用、1/6 N在抽雄期作追肥施用、1/6 N在灌浆期作追肥施用处理的产量最大为11 805 kg/hm2,并获得了最大干物质积累量和农学利用效率,为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覆膜玉米最佳氮肥运筹模式。  相似文献   

6.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可显著增加玉米产量,在施氮量70~210 kg/hm2范围内玉米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增加至280 kg/hm2玉米产量下降,根据玉米产量(y)和施氮量(x)拟合,得出适宜施氮量为178 kg/hm2。施用氮肥可显著增加玉米干物质和氮积累量,并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氮肥农学利用率、当季回收率和偏生产力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分别由14.1 kg/kg、46.2%和135.2 kg/kg下降至7.4 kg/kg、19.3%和37.6 kg/kg。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新饲玉13号’为材料,研究在滴灌春小麦-青贮玉米一年两作体系下的复播青贮玉米适宜的氮肥施用量。在滴灌条件下设置5个施氮水平(N1:104.4 kg/hm~2,N2:174.0 kg/hm~2,N3:243.6 kg/hm~2,N4:313.2 kg/hm~2,N5:382.8 kg/hm~2),以未施氮为对照(CK),分析施氮量对复播青贮玉米鲜草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青贮玉米的植株干物质重、氮含量、氮累积量和鲜草产量呈增加趋势,而青贮玉米的氮肥当季回收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生产效率呈下降趋势;收获期在0~100 cm土层内,不同施氮处理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均表现为随土层加深逐渐降低,但施氮量大于243.6 kg/hm~2时,土层深度100 cm处硝态氮大量积累,有向下淋洗的风险。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拟合产量与施氮量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在该试验土壤肥力条件下青贮玉米鲜草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为244 kg/hm~2,经济施氮量为238 kg/hm~2。  相似文献   

8.
利用高肥力稻田研究了氮肥减施对水稻籽粒产量及其构成、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施肥水稻籽粒产量平均为5847 kg/hm2,施肥使产量提高了18.1%,但肥料增产贡献率仅有15.3%。施肥显著提高了水稻株高和有效穗数,从而提高了水稻籽粒产量。但不同施氮量处理间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没有显著变化。与不施肥水稻相比,施肥使水稻的籽粒和秸秆氮含量提高了12.0%~21.4%和16.2%~37.6%,吸氮量分别提高了33.0%~45.8%和77.5%~88.7%。在本试验条件下,施肥水稻吸收的氮66.2%被存储在籽粒中,通过收获可带走氮约73.3 kg/hm2,秸秆全部还田相当于施氮肥37.4 kg/hm2。由于作物不断的吸收,造成不施肥土壤氮素亏缺74.8 kg/hm2。施氮肥可使土壤氮素出现盈余,随着施氮量的提高,土壤盈余量从71.0 kg/hm2到112.7 kg/hm2。尽管N85水稻氮肥累积利用率与N80的相似,但比N90和N100高13.5%和23.2%。不施肥水稻每吸收1 kg纯氮,可以生产籽粒78.0 kg。施氮降低了水稻氮素内部效率,N80、N85和N90氮素内部利用率相似,平均为63.2 kg,而N100只有58.9 kg。同样,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偏生产力逐渐下降,从每施1 kg氮可生产38.7 kg水稻籽粒(N80)到N100的29.0 kg,下降了33.4%。  相似文献   

9.
河西走廊制种玉米氮素适宜用量及施肥时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多点田间试验对制种玉米施N量、氮素吸收量和施氮时期的试验,弄清了制种玉米施N为300 kg/hm2。同时,弄清了氮利用率平均为34.2%;100 kg种子吸收氮量平均为2.313 kg。制种玉米苗期至拔节时段需氮量占43.5%;拔节—抽雄分别占22.1%;抽雄—灌浆期分别占26.4%;后期较少占8.0%。重施基肥,拔节中期及时补施氮肥,灌浆期补氮肥。  相似文献   

10.
为探求减氮增效技术、实现夏玉米科学施肥,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及氮肥减施对夏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和土壤氮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施氮显著增产7.53%~16.28%,氮素积累量增加15.66%~29.16%,氮肥利用率为19.66%~42.28%;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一次施肥,提高了夏玉米灌浆期叶绿素含量(SPAD值),可获得较高产量,且包膜尿素比例越大,氮肥农学效率和利用率越高。本试验条件下,施氮145.6 kg/hm2 (75%包膜尿素+25%普通尿素)基本实现了高产、高效、简化施肥,可在豫北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在一年生落叶松苗营养规律和最佳施肥量研究的基础上,较为深入地研究了一年生落叶松苗的追肥技术,包括底肥与追肥的分配,追肥时期次数,数量和比例,并做了大面积示范,以期为改进落叶松苗的施肥技术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玉米中玉15为研究材料,研究了氮肥用量和追肥方式对玉米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氮处理与NO(不施氮肥)地上部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而不同施氮处理间并无显著差异;氮素积累量在不同生育期的分布和不同追肥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表明,大喇叭口期是玉米最高需肥时期,在这个时期追肥可以使玉米产量获得显著提高.通过中玉15在不同施氮量下产量变化曲线可以求得玉米最高产量施氮量为155.2 kg·hm-2,同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中玉15的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利用率均呈降低的趋势,因此优化氮肥施用量才能获得最高的氮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3.
高粱穗分化与追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3个中晚熟杂交高粱的穗分化进行了研究,从穗分化与植株外部形态,与栽培三者结合出发,修改了前人的八段划分法,提出六期划分法,用电镜扫描制得穗分化图版,并配合相应的外部植株形态,指出高粱植株拔节,挑旗,分别与幼穗生长锥伸长期及减数分裂期同步,可作为其外部形态标志,指出拔节期是促花增粒,挑旗期是保花增粒的关键追肥时期。  相似文献   

14.
15.
王乐宝 《农学学报》2015,5(9):41-45
为了解不同叶龄时期追肥对玉米生长发育、产量性状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掌握当地玉米最佳追肥时期,从而为当地玉米种植提供技术指导。本试验主要在玉米3展叶、5展叶、7展叶、9展叶不同叶龄时期进行追肥,通过玉米生育时期、形态指标、产量因素等综合性状调查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玉米最佳追肥时期为9展叶;较对照增产85.8kg/亩,且玉米生育后期长势较好;在玉米9展叶追肥产量最高达773.8kg/亩,较对照高85.8kg/亩,玉米穗位高在80-90cm之间,抗倒伏能力强,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因此玉米9展叶是追肥的最佳时期。玉米3展叶追肥处理,在玉米前期生长较快,第2、3、4节较长,导致穗位高度增加,株高较高,容易发生倒伏,且出现早衰现象。玉米5展叶、6展叶、7展叶追肥,植株性状表现良好,但产量较对照没有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6.
马铃薯追施硝酸钾增产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焦德志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9):1642-1642,1765
研究了马铃薯追施硝酸钾对块茎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追施钾肥能明显提高马铃薯产量、块茎淀粉含量及生育后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强度;不同时期追施硝酸钾的效果不同,以现蕾初期追施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基追比对冬小麦群体特征、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共设置4种氮肥处理,分别为CK(基肥∶追肥=10∶0)、N1(基追比为7∶3)、N2(基追比为5∶5)和N3(基追比为3∶7)。结果表明,合理追施氮肥可以提高冬小麦的有效茎数和分蘖成穂率,并能显著提高冬小麦花后叶面积,从而改善冬小麦的群体结构。增加基施氮量可以显著提高冬小麦的千粒重;随着追氮比例的增加,冬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过高的追氮比例不利于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提高。综合考虑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因素,在本试验条件下,N1处理冬小麦群体结构较好,耗水量最少,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产量较高,为最合理的氮肥运筹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钾肥不同基追比及根部追钾时期对烟叶常规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即钾肥基追比和追钾时期2个因素,通过田间试验,分析不同处理对烟叶还原糖、总糖、总氮、烟碱、钾等常规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钾肥基追比例为3/5基肥+2/5追肥、灌根追钾时期为1次灌根追钾(团棵期)+1次打顶当天灌根追钾(2次各半)时,烟叶还原糖、总糖、总氮、烟碱含量相对较低,钾含量相对较高,烟叶内在品质协调,质量好。[结论]在当地烟叶生产中,采取该处理措施施用钾肥有利于优质烟叶的生产。  相似文献   

19.
从全国和各地区追肥比例入手,分析了追肥预测方法的必要性和实践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平衡施肥追肥量确定的“天-地-作物概念模型”,重点介绍了在正常年型追肥量基础上如何确定追肥修正系数的方法,包括宏观专家经验方法、微观田间试验方法、根据历年化肥用量波动的确定方法、根据历年单产波动确定的方法、根据氮肥单位用量估算的确定方法;最后归纳出追肥修正系数确定方法的优化过程,并阐述了追肥预报信息化的必要性。结果表明:根据历年化肥用量波动的确定方法和根据历年单产波动确定的方法适合于省级大尺度追肥参数的确定。  相似文献   

20.
不同追肥时期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详细研究不同施肥时期对玉米生长的影响规律,以期为玉米生长季节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在田间条件下,设置T1:对照;T2:基肥60 kg·hm~(-2),拔节期追肥90 kg·hm~(-2);T3:基肥60 kg·hm~(-2),大喇叭口期追施90 kg·hm~(-2);T4:基肥60kg·hm~(-2),孕穗期追施90 kg·hm~(-2) 4个处理,小区试验设计,3次重复。结果表明,T3株高最高,高于对照69.55 cm,差异显著,T2、T4处理与对照之间无显著差异;叶片长度T3最高,高于T4处理2.74 cm,无显著差异,两个处理显著高于对照,T2与对照之间无显著差异;施肥可以促进玉米根系数量增加,成熟期3个施肥处理根系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其中T3处理处于最高值;根系鲜重T3高于对照7 223.20 kg·hm~(-2),差异显著,T4、T3之间无显著差异,T2显著低于T3处理。综合分析认为,T4处理效果最佳,玉米生长期追肥最宜在大喇叭口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