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结果表明,在低丘红壤上氮,磷单施,氮肥效果大于磷肥,而氮磷肥配比混施又优于单一施用;植株体内养分的含量和累积,随施肥量的增加而递增。  相似文献   

2.
种养结合家庭养猪模式是实现猪粪尿水资源化、生态化利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有益探索。但是,在农田中过量施用和不合理施用畜禽粪便,不仅造成氮磷流失污染周边环境,而且还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许多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基于氮磷养分管理的畜禽场粪便还田匹配农田面积的规定,而我国在这方面却无具体的规定,  相似文献   

3.
不同氮磷水平下盐角草生长及盐分累积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界平  田长彦 《草业学报》2011,20(2):234-243
通过增施氮磷肥提高盐生植物生物量与盐分含量以实现盐分的高吸收累积对重盐渍化地区生态恢复意义重大。基于此,本研究在新疆南疆重盐化土壤上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就不同氮磷施用水平对盐角草生长以及盐分吸收累积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施氮能显著提高盐角草的生物量、种子产量、各盐分离子累积量及全盐累积量,其中施225 kg/hm2氮肥时,盐角草每年可从土壤中吸收11 534.39 kg/hm2盐分,是不施氮肥的4.07倍,Na+、Cl-与SO42-累积量也分别是对照的3.53,4.22和4.74倍;磷肥对盐角草地上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和种子产量无显著影响,但明显提高了盐角草茎秆、同化枝全盐累积量和地上部总的全盐累积量;氮磷施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盐角草同化枝和种子中的氮含量,而对茎秆含氮量和地上各部分磷含量无明显影响,说明氮磷肥配施可改善盐角草的氮营养状况;增施氮肥可显著提高盐角草茎秆与同化枝中的盐分浓度,并明显降低种子中的盐分浓度。磷肥施用也可明显提高茎秆中盐分浓度,但对同化枝与种子盐分浓度无明显影响;氮、磷肥的肥料效果对比可以发现,在试验区盐化土壤上氮肥是制约盐角草生长和盐分累积的限制性因子,加强氮素养分管理在应用盐角草改良盐碱土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内蒙古温带草原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比例和水平的氮磷输入对土壤pH和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添加氮磷的对照相比,添加氮磷的土壤pH在氮输入大于30g·m~(-2)的情况下显著降低(P0.05),而在不施加磷肥只施加氮肥的情况下,10g·m~(-2)氮输入也显著降低了土壤pH(P0.05),而且显著低于添加磷肥的处理(P0.05)。另外,与高比例和水平的氮磷输入相比,低比例和水平的氮磷输入显著降低土壤大量元素(钾、钙和镁)、微量元素(铁、锰、铜和锌)和毒性元素(铝和锰)(P0.05),而且还降低土壤N∶P。可能是由于该地区土壤磷含量低,低氮高磷输入缓解植物生长受磷限制,促进植物生长的同时,降低土壤养分。由此可见,根据当地土壤养分和氮输入的量,适量添加磷可以缓解外源氮输入对土壤pH和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在水稻田中分别施用不同剂量的苄·丁和二氯喹啉酸对土壤环境以及后茬紫云英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除草剂苄·丁和二氯喹啉酸均不利于后茬冬季绿肥作物紫云英植株干物质的累积,而且施用量越多,干物质累积越少,减幅达到13.1%~52.8%。低剂量的苄·丁显著降低了紫云英植株中N 的累积量10.6%,而二氯喹啉酸降低紫云英植株中N和K的累积量分别为15.0%和15.2%;施用高剂量苄·丁和二氯喹啉酸分别降低紫云英植株中N、P和K的累积量32.7%~37.9%和49.6%~56.6%。施用苄·丁和二氯喹啉酸(低剂量或高剂量)降低土壤中有效N、K含量9.2%~28.7%和11.4%~29.6%;施用高剂量苄·丁和二氯喹啉酸降低土壤有效P含量5.4%和6.1%。另外,施用低剂量苄·丁对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尿酶活性的影响均不显著,而低剂量二氯喹啉酸则显著抑制了过氧化氢酶活性。施用高剂量苄·丁和二氯喹啉酸对土壤中蔗糖酶活性影响不显著,但均抑制了过氧化氢酶和尿酶活性。此外,施用低剂量和高剂量苄·丁增加了土壤中细菌数量,而二氯喹啉酸则正好相反。2种剂量的苄·丁和二氯喹啉酸均减少了土壤中放线菌数量,但对真菌数量影响不显著。综上所述,稻田施用低剂量(稻田推荐用量)苄·丁或二氯喹啉酸后应分别适当补充氮或氮、钾养分;而施用高剂量时则应适当补充氮、磷和钾营养,以满足后茬作物紫云英生长对养分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土壤中氮、磷养分是饲草产量与品质提高的重要基础。氮磷添加改变了土壤养分条件并引起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发生变化。为探究燕麦和箭筈豌豆单播、混播草地土壤微生物特性对不同氮磷处理的响应,本试验以高寒区燕麦单播草地、箭筈豌豆单播草地及燕麦/箭筈豌豆1︰1混播草地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不同氮磷添加处理,包括单施氮肥、单施磷肥、氮磷肥配施和不施肥,研究各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和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单施氮、磷肥均对燕麦单播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产生负效应;单施磷肥和氮磷配施对箭筈豌豆单播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产生促进作用;单施氮肥使混播草地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增加,而氮磷配施使其微生物生物量碳氮(SMBN)降低。2)单施氮肥增加3种草地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BG)活性,单施磷肥增加3种草地土壤碱性磷酸酶(AP)活性,氮磷配施增加燕麦草地土壤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AP酶活性,表明土壤微生物通过增加C、N、P获取酶活性以增加对短缺养分的获取。3)试验3种草地土壤SMBC︰SMBN低于全国平均值,SMBN︰SMBP高于全国平均值,且土壤N︰...  相似文献   

7.
凋落物分解是草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重要过程,其分解与初始化学组成(内因)和土壤环境(外因)等因素有关。氮(N)、磷(P)作为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元素,影响生命活动的很多过程,是凋落物分解中内因和外因的重要调控因素。以呼伦贝尔草甸草原中羊草、糙隐子草和披针叶黄华3种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网袋分解法,研究氮磷养分添加在内因和外因方面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1)凋落物分解过程受物种内在因素和土壤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共同影响,在提高凋落物分解速率上,养分添加在外因方面作用大于内因方面;2)外因方面,氮磷养分添加显著促进3种凋落物分解;内因方面,对糙隐子草和披针叶黄华有促进作用,而对羊草则表现为抑制作用;3)凋落物分解过程中N、P元素的释放与凋落物初始N、P含量和土壤中N、P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揭示了土壤氮磷养分差异是影响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的主导因素,今后研究应更多关注外在因素变化对凋落物分解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旱地施肥对小麦与苜蓿土壤水分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黄土高原旱地小麦(Wheat)和苜蓿(Alfalfa)连作20年后的产量、土壤水分及养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磷肥对小麦增产不显著,而对苜蓿则增产显著(增产183.5%);施肥可以延缓苜蓿的衰老,提高产草量;苜蓿地土壤干燥化明显,施用氮磷有机肥后小麦地也出现干燥化趋势;长期施磷肥有利于改善土壤磷素有效性,其中苜蓿地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增加了13.6%和83.8%,小麦土壤增加了22.9%和367.9%;苜蓿土壤全氮和速效氮均呈增加,而小麦地则减少;平衡施用氮磷有机肥能培肥土壤,使产量大幅度提高;在该区采取合理的轮作方式和培肥措施能有效地改善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9.
通过砂培盆栽冬小麦,研究了不同供硫水平对小麦苗期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硫对苗期小麦的生长有一定影响, 施硫处理的增产幅度为5.5%~34.0%.硫肥的施用明显提高苗期小麦生物产量和植株体内硫的含量及累积量.在该试验条件下,施硫量为24mg/盆时,苗期小麦植株体内硫的含量及累积量均获得最大值.硫肥施用对小麦苗期植株体内氮的含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田间试验,单因素随机区组排列,以豆科牧草柱花草和禾本科牧草扭黄茅和孔颖草为试验材料,研究适量氮磷肥的施用对3种牧草旺盛期生长及土壤氮磷吸收的影响和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与未施氮磷肥比较,氮磷的施用有利柱花草、扭黄茅和孔颖草旺盛期(7-9月)的生长,3种牧草物候期有所延迟,可以提高3种牧草旺盛期绝对生长量,显著增加了孔颖草总生物量和氮吸收量(P<0.05)。与未施氮肥对比,施氮(施纯氮120 kg·hm-2)有利柱花草和孔颖草对氮的吸收,显著提高柱花草含氮量和孔颖草氮的吸收量(P<0.05),促进柱花草和孔颖草的生长,提高柱花草和孔颖草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提高扭黄茅地上部的生长量和生物量。与未施磷肥对比,施磷(施纯磷75 kg·hm-2)显著提高孔颖草氮的吸收量(P<0.05)。本研究为3种牧草和其他牧草氮磷的施用提供理论依据,即:适量的氮磷施用有利3种牧草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江淮地区紫花苜蓿季节性栽培体系中氮磷肥供应对干物质产量及再生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磷(P2O5)水平处理(0、50、100、150 kg·hm-2)及4个氮(N)水平处理(0、60、120、180 kg·hm-2),研究了干物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地上部氮磷含量及累积量、再生6和12 d的生长量等指标对氮磷肥投入的响应。结果表明:1)施用氮肥及磷肥均显著促进了紫花苜蓿的生长。在低磷供应条件下,干物质产量随供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高磷条件下,适宜生长的最优施氮量为120 kg·hm-2。对不同施氮处理而言,饲草干物质产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显著增加。2)干物质产量与地上部氮含量、地上部氮累积量、地上部磷累积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3)氮磷肥施用可以促进植株残茬再生,0、50、100、150 kg·hm-2磷处理下适宜残茬再生所需的施氮量分别为180、120、120、60 kg·hm-2。刈割6 d后残茬的再生芽芽长及叶面积、刈割12 d后叶面积均与再生生物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可见,江淮地区紫花苜蓿季节性栽培体系中施用磷肥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氮肥的用量。当磷肥施用量分别为0、50、100、150 kg·hm-2时,适宜生长及再生的氮肥推荐用量分别为180、120、120、60 kg·hm-2。江淮地区紫花苜蓿季节性栽培体系中推荐年施磷量及施氮量分别为100及120 kg·hm-2,研究结果可为紫花苜蓿季节性栽培技术中的肥料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采用整株肢解法,研究不同生育期宝岛蕉全株及各器官(根、球茎、假茎、叶及果轴、果实)干物质及NPK养分累积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收获时宝岛蕉干物质及NPK累积量分别为5.73kg/株、108.07g/株、15.53g/株和440.36g/株。宝岛蕉干物质及NK养分均在花芽分化期前累积缓慢,干物质及N均在花芽分化期到幼果期累积迅速,而K在花芽分化期后累积迅速。P分别在花芽分化期到幼果期、幼果期到收获期累积缓慢、迅速。另外,叶片和假茎是宝岛蕉现蕾前主要的干物质和NPK累积器官;果实发育时,果实干物质、NPK养分累积迅速,以上累积量分别占收获时全株的63.45%、21.89%、34.45%和20.15%。因此,宝岛蕉生产中应重施氮钾肥,少施磷肥,氮磷钾肥分别侧重在花芽分化期到幼果期、幼果期到收获期、花芽分化期后施入;而在果实发育过程中氮磷钾养分的充足供应是宝岛蕉高产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田间试验,单因素随机区组排列,以豆科牧草柱花草和禾本科牧草扭黄茅和孔颖草为试验材料,研究适量氮磷肥的施用对3种牧草旺盛期生长及土壤氮磷吸收的影响和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与未施氮磷肥比较,氮磷的施用有利柱花草、扭黄茅和孔颖草旺盛期(7-9月)的生长,3种牧草物候期有所延迟,可以提高3种牧草旺盛期绝对生长量,显著增加了孔颖草总生物量和氮吸收量(P0.05)。与未施氮肥对比,施氮(施纯氮120 kg·hm~(-2))有利柱花草和孔颖草对氮的吸收,显著提高柱花草含氮量和孔颖草氮的吸收量(P0.05),促进柱花草和孔颖草的生长,提高柱花草和孔颖草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提高扭黄茅地上部的生长量和生物量。与未施磷肥对比,施磷(施纯磷75 kg·hm~(-2))显著提高孔颖草氮的吸收量(P0.05)。本研究为3种牧草和其他牧草氮磷的施用提供理论依据,即:适量的氮磷施用有利3种牧草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矿质营养元素对果实品质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探究中蕉9号果品较差的营养学原因。本文以大田正常管理条件下的中蕉9号和巴西蕉为试材,在成熟期对二者果穗进行破坏性取样,重点检测了对果实品质有重要影响的6种元素(氮磷钾钙镁硼),探讨中蕉9号和巴西蕉果穗养分累积和分配的差异。结果表明,中蕉9号果穗的鲜重和干重为33.38kg/株和6.73kg/株,分别比巴西蕉果穗重了16.39%和30.16%,但是其总养分累积量和含量却比巴西蕉分别低了10.12%和34.78%,其主要原因是中蕉9号果穗中的氮、钙、镁含量较低,三者分别比巴西蕉减少了54.59%、28.18%和88.81%。其次中蕉9号果轴中较高养分分配比例也对果实养分含量不利,中蕉9号果轴中18%的养分分配比例也显著大于巴西蕉的12%。综合可得,中蕉9号果实中的养分含量较低,为提高中蕉9号养分含量,以品质优良的巴西蕉养分含量为参考标准,建议中蕉9号生长发育后期的N:P2O5:K2O施肥配比为1:0.12:1.71,同时还需加强钙镁肥的施用,以期提高中蕉9号果实中养分的含量,进而改善其品质。  相似文献   

15.
氮磷肥合施对燕麦产量及收获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青海省湟中县用两个皮燕麦品种进行氮磷肥双因素4水平完全随机区组试验,以确定在不同氮磷配合施用比例下燕麦的产量表现。结果表明两种燕麦的地上生物量、籽粒产量都因施氮磷肥显著提高。氮肥效益在不施磷或施磷量低时表现显著,而磷肥则在不施氮或施氮量低时表现显著,氮磷肥存在显著互作效应(p0.01)。施氮对燕麦收获指数未产生显著作用,施磷对青引1号燕麦的收获指数有显著影响。两个燕麦品种的产量因其固有的遗传特性差异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6.
黄土丘陵区流域主要植被类型养分循环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纸坊沟流域为例,系统研究流域在植被稳定恢复期1种乔木、4种灌木和9种草地植被类型的养分循环平衡特征。结果表明,乔灌植被类型的叶片养分含量明显高于当年的新生枝条,新生枝条则明显高于枝干;乔木植被类型的生物量、氮磷养分累积量明显高于灌木植被类型,灌木植被类型则高于草地植被类型;乔木的氮养分循环速率是0.789,灌木为0.742,草地为1.000;乔木P2O5循环速率是0.881,灌木为0.758,草地为1.000。乔木的氮养分年盈余量是333.0 kg/km2,灌木为508.5 kg/km2,草地为597.0 kg/km2;乔木的P2O5年盈余量是333.0 kg/km2,灌木为423.0 kg/km2,草地为531.0 kg/km2。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不同梯度氮、磷单独及混合添加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生物量、植物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影响,本实验分析了青海省门源县典型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地上总生物量,功能群水平地上生物量,植物全氮、全磷含量及氮磷比对多梯度氮、磷添加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氮、磷添加均对群落地上生物量影响极显著(P<0.001);氮添加对禾草类和豆科生物量影响极显著(P<0.001);磷添加对禾草类和莎草类生物量影响极显著(P<0.001);氮磷交互作用对豆科和莎草类生物量影响显著(P<0.05)。群落水平上,氮添加显著提高了植物全氮含量,对植物氮磷比(N∶P)有正效应,磷添加显著提高了植物全磷含量,对植物N∶P有负效应,植物全磷对N∶P的负效应大于全氮对N∶P的正效应。本研究表明氮、磷添加可能会使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组成和植物养分含量发生改变,植物群落逐渐向禾草类发展;此外,高寒草甸植物生长趋向于受氮磷共同限制。  相似文献   

18.
采集攀西芒果主产区果园土壤样本42个,探讨土壤pH、有效养分状况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攀西芒果园土壤pH变化范围为4.8~8.4,中性、酸性土壤占76.2%。果园土壤有机质、碱解氮、交换性钙和有效锌表现为严重缺乏状态,有效铜和硼整体处于低水平,有效钾含量为中下水平,而有效磷、交换性镁、有效硫、有效铁和有效锰5种元素的含量表现较为丰富。果园土壤pH和大部分有效养分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土壤pH与有机质、碱解氮、有效钾、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铁、有效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交换性钙、有效硫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有效性磷、有效硼、有效钼的相关性则不显著。从三种函数类型的回归分析来看,土壤pH与有机质关系符合幂函数,与碱解氮、有效锌、有效硫呈线性相关,与有效钾、交换性钙、有效铜、有效铁、有效锰则符合指数函数,而与交换性镁则符合二次函数,各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总体上,土壤pH在中性偏酸的范围内,养分相对较为平衡,pH过酸或过碱,都容易造成养分的失衡,因此土壤pH过酸的果园,应注意适量施用石灰或含钙镁的肥料,与之相反,碱性土壤则应避免再次施用石灰或碱性肥料。  相似文献   

19.
刈割是呼伦贝尔草甸草原的主要利用方式,连年打草导致草地养分不断输出,植物生长受到氮磷养分的共同限制。碳、氮、磷是生态化学计量学关注的重点,然而,草甸草原不同功能群植物C∶N∶P化学计量特征对氮磷养分输入的响应规律尚不明确。本研究于2018~2020年在呼伦贝尔草甸草原打草场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氮磷添加对土壤和植物碳氮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添加显著增加了禾本科植物C含量,对豆科和菊科植物C含量影响较小。氮添加显著增加了各功能群植物N含量并降低了其C∶N,磷添加显著增加各功能群植物P含量并降低其C∶P。氮添加降低了菊科植物P含量,禾本科和豆科植物P含量不受氮添加的调控。氮添加显著提高了各功能群植物N∶P,禾本科植物的响应更敏感,在低氮(N1)处理下即可表现出磷限制。豆科植物在对照处理下的N∶P大于16,生长受到磷限制。磷添加显著降低了各功能群植物N∶P,使得禾本科植物生长氮限制加剧,而豆科植物生长由磷限制转为氮限制。各功能群植物的C∶P和N∶P均与土壤全磷含量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无显著相关性。综上,呼伦贝尔草甸草原植物生长受到氮磷养分的共同限制,建议在打草场养分管理中,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北京褐潮土长期施肥条件下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变化趋势影响方面8年的定位观察表明:在土壤肥力较低的情况下,长期施用含氮磷配合的肥料具有显著提高冬小麦生物产量和子粒产量的作用,且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增产幅度也加大;不含氮磷配合的各施肥处理,增产效果不明显,连年单一施用氮肥对冬小麦无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