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熊天平 《四川蚕业》2005,33(1):38-39
“流水养蚕”即增加养蚕批次,不间断的养蚕作业,以每批蚕25~30d左右的时间进行循环式养蚕。这种养蚕形式的变革,能最大限度的使劳动力、设备、资源匹配更趋合理,给企业、蚕农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推进蚕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蚕业家庭农场是稳定蚕桑产业的有效途径,但推进蚕业适度规模经营尚缺乏技术保障。为此,我们开展了全年适应多批次养蚕的桑叶收获技术探索,通过1年的探索,对全年多批次养蚕的桑叶收获技术得出了初步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广西属华南亚热带气候,桑树生长旺盛、生长期长,年中养蚕批次多而且密、连续不断,形成亩产桑叶和蚕茧特别高的独特优势。但高温多湿和闷热时间长又易导致蚕病发生,给养蚕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要能选育适应这种气候的抗高温、多湿的抗逆性强和茧丝质、量兼优的蚕品种,才能适应广西蚕桑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蚕桑生产即是种植业,又是养殖业,气候条件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桑树的生长和桑叶产量,也影响到蚕期安排、发种量和家蚕的生长发育。过去我县对气候变化因素考虑不周,蚕期安排和各期发种量缺乏科学性,导致“种、叶失衡”蚕病多发。因此,根据气候特点,合理安排养蚕布局,对增加发种量,提高养蚕效益很有帮助。本文着重谈谈千阳县气候特点与养蚕布局。  相似文献   

5.
李映才 《四川蚕业》2007,35(2):47-49
长期以来,我县桑树栽植形式主要以“四边桑”为主,沿袭冬季重剪技术,采用春、夏、秋三批次(季)养蚕布局,不仅复养指数不高,而且桑树春季发芽迟,秋季桑叶硬化早,致使春蚕出库晚,出现“春蚕不在春季养”的现象,使我县桑叶利用率低,蚕茧质量普遍不高,大面积养蚕单产低,效薷差。  相似文献   

6.
重点分析四季多批次养蚕的优点和可行性,提出了四季多批次养蚕的关键措施,可以解决农村养蚕劳动力缺乏及蚕具设施、设备利用率不高的问题,能利用蚕季间隔时间有效地对桑树进行综合管理,提高桑叶产量、质量、单位桑园面积养蚕量,同时提高单位面积饲养量、产茧量,总体上提高养蚕的综合经济效益,适应现代蚕业生产模式化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何京 《广西蚕业》2003,40(1):48-48
一年的养蚕工作安排应本着“春蚕多养,夏蚕适当养,秋蚕酌情养早秋,足量养中秋,看叶养晚秋”的原则,根据当地的耕作制度、气候条件、桑树长势、劳力设备通盘考虑,合理安排,确定全年的养蚕品种、批次、时期和比例。 正确估计桑叶的产量,是确定养蚕工作的主要依据。通常春蚕的张种(以10g蚁量计)用桑量为600~700公斤;夏秋蚕的张种用桑量为550~650公斤。 预测当年春季桑叶的产量一般在3月中旬进行。方法是:根据桑树生长情况将桑园分类,在各类桑园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桑树10~20株,调查每株总条数和条长,并计算出平均每株条长,再根据每亩株数,算出每亩总条长,最后乘以估计单位条长产叶量,即得出每亩产叶量。  相似文献   

8.
为了加快多批次养蚕技术的推广,对陕南多批次养蚕技术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调查与分析。陕南采用大、小蚕循环套养模式,年养蚕次数由2~3次增加到5~6次,解决了养蚕大户蚕室蚕具紧张和劳力不足的问题,减少了桑叶浪费,节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益,为促进蚕桑强村大户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县新发展栽桑“一步成园”8万亩,使全县桑园面积达到15万亩,桑叶产量急剧增加。但受蚕茧比较效益和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影响,养蚕劳动力日趋紧张,养蚕劳动力不足和桑叶产量急剧增加的矛盾越来越尖锐。2004年春季由于养蚕劳动力不足,在全县范围内已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订种不足和桑叶过剩问题。为充分利用现有的桑叶和劳动力,增加蚕农和公司效益,我们在此提出“滚动养蚕”的思路,与广大同仁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0.
“3 1”大棚养蚕模式,就是一户蚕农植2000m^2(即3亩)桑,配建1座养蚕大棚,一是改过去的人蚕同室为专室养蚕,改蚕匾育为地面育,改繁重的除沙工序为不除沙,改多回育为少回育,该片叶育为条桑育,改手工上蔟为自动上蔟,减轻了劳动强度;二是地头建棚,就近养蚕,减少了桑叶运输,改善了养蚕环境,提高了蚕桑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水平。甘肃省陇南地区通过学习山东、江苏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石泉蚕桑经历了由传统养蚕生产布局,到“三三制”养蚕布局,再到现在的多批次养蚕布局发展过程。推行全年多批次养蚕布局,能够充分利用桑树资源,发挥桑园经济效益,同时缓解劳动力和蚕室蚕具不足的矛盾。科学调控多批次养蚕的各批次发种养蚕量之比和时间等关键环节,可有效促进蚕桑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钟兴权  郑琳 《蚕学通讯》2009,29(2):14-16
多批次滚动养蚕的实施,增加了年养蚕批次数,批次间不仅时间间隔短,而且还会在夏秋高温多湿气候中养蚕。为了能获得高产,需从现行的蚕品种中筛选出适合多批次养蚕布局需要的蚕品种。通过蚕品种的引进、繁育、饲养、试缫等试验,初步筛选出适宜多批次滚动养蚕布局的蚕品种,即在春2批、夏季、秋1批宜用“两广2号”代替“洞庭×碧波”。  相似文献   

13.
韦波 《广西蚕业》2004,41(12):6-13
广西的桑蚕业始于东汉,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东汉时,合浦已出现男子耕农,女子桑蚕织绩……”说明公元25~222年间已有“桑”、“蚕”、“织”、“绩”等蚕业生产活动。据记载唐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从徐闻、合浦等口岸出口国外的。唐代张文昌的《桂州》诗:“有地多生桂,无时不养蚕”说明当时广西养蚕普遍,一年养蚕的批次很多。  相似文献   

14.
淳安县积极探索多批次养蚕技术,以增加蚕种饲养量、提高蚕农收入,但在开展多批次养蚕后,在桑叶采收、桑园病虫害防治、蚕室蚕具消毒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在介绍开展多批次养蚕的基本情况,分析多批次养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选择合理的养蚕布局、大蚕与小蚕分开饲养、确保优质桑叶的足量供应、加强桑园病虫害防治、全力预防蚕病发生等一系列对策措施,以保障多批次养蚕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巩固淳安县优质原料茧生产基地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青壮年劳力外出,大量的初中、高中生远离他乡外出务工,不愿追随父辈的劳作,养蚕劳力严重不足,推广实用养蚕技术,开展标准化蚕业生产,相对较难。一边是当地政府号召调整产业结构,栽桑养蚕,一边是很多家庭原有养蚕用具闲置,大量桑叶过剩不能养蚕;有的是发生蚕病后,惧怕养蚕,不能显现养蚕的比较效益。如何解决上述矛盾,在冕宁县和爱藏族乡临江村,推行养蚕科技户(大户)+蚕农的新型合作体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桑叶饲料化开发的可行性分析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叶为桑属植物(Morus alba l.)的叶子,是栽桑的目的产物,在传统的蚕桑业中,只是用于饲蚕,功能非常单一。我国是蚕桑生产的发源地,有着丰富的桑叶资源,桑叶在我国长期以来也只是围绕获得蚕丝而作为养蚕的饲料,养蚕后的余叶资源基本浪费。尤其是在茧价下跌和养蚕布局不合理的情况下,桑园里的桑叶更不能完全被利用,甚至出现弃桑、毁桑现象,致使丰富的桑叶资源白白浪费。  相似文献   

17.
王传振  赵静  徐欣  张升祥  崔为正 《北方蚕业》2012,33(3):23-25,27
本试验采用隧道式微波干燥设备干燥桑叶制作桑叶粉,以烘干法、晒干法、室内阴干法制作的桑叶粉为对照,分别配制人工饲料,采用一至二龄一次给饵法鉴定养蚕效果。结果表明,利用上述4种干燥方法加工的桑叶粉配制人工饲料养蚕,收蚁后24h疏毛率、存活率、龄期经过等指标差异不大,但起蚕率和蚕体重存在一定差异,168h三龄起蚕率以室内阴干法较高,二龄眠蚕体重以微波干燥法最重,两项指标均以80℃烘干法最差。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认为,微波干燥法是大规模生产优质桑叶粉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四川蚕业》2008,36(2):45-45
一种被称为“伐条式栽桑”的新模式,在重庆市铜梁县大庙镇石院村蚕桑示范基地进入试验阶段,该模式可实现当年栽桑当年采摘桑叶,割掉一茬立马又能长出一茬,以适应多批次养蚕需要。  相似文献   

19.
正2016年,宁南县改变传统的全年4批次养蚕模式,全面推行5批次养蚕布局。经过4年实践,全年5批次养蚕模式在劳动力均衡使用、桑叶使用率等方面成效显著。但由于生产时间紧凑、管理与技术要求较高,导致部分蚕农回归4批次。两种模式一直在对比试验,对于宁南养蚕布局产生了不小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一)广东蚕病发生的特点广东省属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雨水充沛,桑叶收获期长,从三月至十一月份是养蚕时期,蚕造连续不断,养蚕批次错综交叉,再加上蚕区集中,养蚕种桑密度大,蚕粪喂鱼,塘泥作桑肥,桑叶养蚕,为病蚕病源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