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汽车侧偏角是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系统实现对汽车稳定性预估的主要依据,设计了“1+2”GPS侧偏角测试方案,即1个基准站和2个移动站,并搭建了道路试验系统。阐述了传感器选型、系统配置和侧偏角计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实车道路试验,并基于光学侧偏角传感器同时测量的数据验证了GPS方案的可行性。汽车侧偏角道路试验系统能够实现高频率的精确定位、测速和侧偏角测量,兼顾车身和车轮位置姿态测量,现场安装快捷方便,可为稳定性控制系统开发中的侧偏角算法和控制逻辑验证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汽车道路试验测试方法研究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汽车道路试验的特点和测试系统结构,总结了测试系统高可靠性、高集成度、同步数据采集、接口CAN化的发展趋势.结合汽车动力学控制系统产业化开发需求,详细阐述了3项汽车道路试验测试技术和方法:汽车位置姿态测量技术、车轮力测量技术和转向输入控制技术.今后汽车道路试验测试技术发展方向是基于GPS的汽车位置姿态测量、基于车轮力传感器的车轮力直接测量、GPS与转向机器人技术集成进行转向精确输入和路径跟随等规则化道路试验.  相似文献   

3.
面向汽车动力学控制系统产业化开发中的冬季试验和夏季试验,基于GPS技术设计了汽车横摆角速度和侧偏角工程测试系统和测试精度验证系统,并给出了具体的数据处理方法。阐述了两套系统的硬件设计、试验方法,并根据同步采集的试验数据对比分析了车身方位角、横摆角速度和侧偏角的测量精度。结果表明:测试系统定位能力较差,但横摆角速度和侧偏角测量精度与验证系统接近,满足汽车性能道路试验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汽车稳定性控制系统侧偏角道路试验测试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汽车侧偏角是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系统实现对汽车稳定性预估的主要依据,设计了"1+2"GPS侧偏角测试方案,即1个基准站和2个移动站,并搭建了道路试验系统.阐述了传感器选型、系统配置和侧偏角计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实车道路试验,并基于光学侧偏角传感器同时测量的数据验证了GPS方案的可行性.汽车侧偏角道路试验系统能够实现高频率的精确定位、测速和侧偏角测量,兼顾车身和车轮位置姿态测量,现场安装快捷方便,可为稳定性控制系统开发中的侧偏角算法和控制逻辑验证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GPS的汽车横摆角速度和侧偏角工程测试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面向汽车动力学控制系统产业化开发中的冬季试验和夏季试验,基于GPS技术设计了汽车横摆角速度和侧偏角工程测试系统和测试精度验证系统,并给出了具体的数据处理方法.阐述了两套系统的硬件设计、试验方法,并根据同步采集的试验数据对比分析了车身方位角、横摆角速度和侧偏角的测量精度.结果表明:测试系统定位能力较差,但横摆角速度和侧偏角测量精度与验证系统接近,满足汽车性能道路试验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利用通用CAN总线接口卡、分析仪及分析软件组成低成本车载CAN总线网络测试与仿真分析系统,通过对大众宝来车身舒适系统CAN总线网络进行测试与仿真分析得出,随着网络中CAN控制单元节点的平均发送CAN数据帧时间间隔的延长、发送CAN数据帧的数据长度的减少以及网络通讯波特率的增大,网络负载随之减小,占用系统的带宽减小,系统的后备能力变强,网络性能提高,系统可靠性增加。  相似文献   

7.
为了满足汽车道路疲劳试验的数据远程采集与实时监控的要求,开发了基于WinCE系统和GPRS通讯网络的远程车载数据采集监控系统。车载终端采用嵌入式PC作为核心,利用外围电路接口连接A\D模块、CAN总线模块及GPS\GPRS模块;在WinCE系统上开发软件,协调车载终端内部各个模块工作、运算、及数据处理与存储,通过GPRS通讯模块将关键数据发送到监控中心,实现了汽车道路疲劳试验的远程数据采集与监控。  相似文献   

8.
道路坡度是影响车辆安全行驶和稳定操纵的重要参数。提出了三种道路坡度的测试方法 ,搭建了基于GPS、VN100传感器和车身CAN控制器的汽车道路试验系统,并对试验结果进行误差分析。基于坡度阻力的方法,建立了滚阻系数、风阻系数、传动系效率3个未知系数的运动学非线性微分方程,根据实车滑行试验数据,利用Matlab求解出各阻力系数,并作为已知参数带入到汽车行驶方程式,计算出道路坡度。爬坡试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基于GPS和VN100传感器的方法准确性较高,基于坡度阻力的方法坡度估计误差稍大,主要原因是坡度阻力方法中存在模型复杂和模型参数辨识精度低的问题,但都在7%以内,从而验证了这三种方法测试坡度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实际应用中可根据汽车工况选定。  相似文献   

9.
基于Kalman滤波的田间导航车辆定位校正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装载了RTK-DGPS导航系统的KUBOTASPU-68水田插秧机为试验平台,以姿态测量系统提供载体姿态信息,研究农业机械导航的姿态校正方法。在分析车载GPS倾斜误差产生原因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多传感器联合测量载体姿态角以提供校正信息。采用MEMS传感器集成模块ADIS16355作为惯性测量单元,卡尔曼滤波实现传感器信息融合以计算姿态角,设计了姿态测量系统。阐述了两种传感器融合测量实时姿态角的算法,基于ARM7Cotex-M3微处理器设计了姿态测量系统硬件。  相似文献   

10.
以某汽车车身电器为对象,以CAN总线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性价比优于传统汽车车身电器控制的方案,并通过台架试验的方式验证了所开发系统的可行性。阐述了该方案的功能、结构原理、通信编码及软硬件设计方法,并介绍了试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解决办法,为开发一般CAN总线系统提供了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纯电动四轮驱动汽车的整车动力性和行驶稳定性,提出一种通过对汽车前后轴转速差及车轮滑转率实时观测完成轴间扭矩重新分配的控制策略。通过Matlab/Simulink构建了整车动力学模型,并设计了基于遗传算法(GA)和PID控制的轴间扭矩分配控制系统,分别在低附着均一路面、对接路面对整车加速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对该轴间扭矩控制系统进行软硬件设计,并对开发的控制器进行了道路试验。结果显示运用该控制器及控制策略能较好地跟随实时路况,使车辆动力性和行驶稳定性得到提升,试验结果也验证了控制系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收获机监测系统主要实现车载系统的实时监测功能。为此,对基于GPS技术的收获监测系统进行了研究。它采用STC89C58RD+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新月HC12A作为GPS数据采集模块,通过CAN总线与其它现场设备通信,实现了一个实时的车载监测的系统。该系统通过CAN总线接收其它模块传输过来现场数据,并与GPS定位信息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帧数据,储存至SD卡内,本系统目前应用于联合收割机测产项目中。  相似文献   

13.
基于PC/104系统的CAN总线智能适配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玮  李民赞  刘卉 《农业机械学报》2006,37(7):113-115,124
为实现车载田间计算机与外围设备的数据通信,设计了一种基于PC/104系统的CAN总线智能适配卡.由CAN总线接口、与CAN总线接口相连接的CAN总线收发器、与CAN总线收发器相连接的CAN总线控制器、总线插槽、高速光耦以及微处理器和并行接口电路组成.适配卡采用并行通信方式,提高了数据传输速率.完成了适配卡设备驱动程序VxD及上位PC机功能模块的设计.联机调试显示该适配卡工作稳定,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4.
基于SIMS/GPS的汽车运动状态组合测量系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建立了汽车基本坐标系并推导捷联惯性位置姿态测量基本算法,从工程易实现角度给出了中低精度SIMS和载波相位模式差分GPS在位置/速度/航向角间接反馈松散组合模式下的误差状态方程和量测方程,基于改进自适应Kalman滤波器对测量模型进行了仿真,并对组建系统进行了实车试验验证.分析表明,仿真结果和实车试验结果一致性好,测量模型满足实际汽车主动安全性试验要求.  相似文献   

15.
产量检测系统智能终端是获取田间产量信息的核心装置。为提高我国农机装备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全面提升我国农机装备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设计开发了基于CAN总线分布式的产量检测系统智能终端。智能终端包括车载显示器和智能节点两部分:车载显示器通过CAN总线接受智能节点的数据,而且能够实时显示并保存产量信息;智能节点的作用是读取各传感器的数据,并发送到CAN总线上。田间试验表明:智能检测终端运行良好,满足田间测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基于 CAN总线开发的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系统及各子系统的任务、网络图和部分信息流。为了解决整车控制的实时性与汽车车身网络控制系统数据传输量大的矛盾 ,系统采用了高、低速双 CAN总线结构 ,并且通过信息交换模块实现对高、低速 CAN网络中的部分需交换信息的数据交换。  相似文献   

17.
基于CAN/LIN混合网络的智能汽车前照灯系统(AFS)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能前照灯系统的设计能够有效提高汽车的主动安全。AFS充分利用车身局域网资源,采用微型步进电机控制器AMIS30623控制步进电机实现车灯的弯道旋转调光和纵倾调光两种功能。本系统利用CAN/LIN混合网络进行通讯,采集CAN总线信号及传感器信号,处理结果通过LIN总线发送给步进电机控制器,执行机构对车灯灯光照射角度进行控制实现车灯灯光在二维平面内运动以适应不同的路况,为驾驶员提供最佳夜间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