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应把握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是国家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由国家拿出资金对广大农村劳动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实施项目,其目的就是通过对农村劳动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让受训的农村劳动力能够熟练地掌握1~2门农村实用技术,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技能,带动广大农民群众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农业高效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农村劳动社会化分工的发展与劳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体现。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是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劳动力本身素质、技能与就业能力提高的需要。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劳动产率、农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基本基础建设、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以及转移者个人与社会对农民入住城市成本的支付能力等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新疆必须坚持农村劳动力内部转移与外部转移相结合,以内部转移为主的方针。在组织、引导农业劳动力从事临时性、季节性的外部性转移的同时,要大力发展本地二、三产业、加速城镇化进程,增强农业劳动力的内部转移的能力。充分发挥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在转移农业劳动力方面的合力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发展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具有积极作用。从农村劳动力现状、原因入手进行研究,提出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发展的措施,以便更好应对农业市场经济的变化,做好建设农村劳动力的工作,提高农村劳动力水平。  相似文献   

4.
作为农村劳动力蓄积的大国,我国农业劳动力无业可就的矛盾非常突出,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如何转移,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宏观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从我国经济的现实出发,从农内、农外、农民素质等方面探讨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提出当前在农内、最终在农外,根本在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思路,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5.
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阐述了国内外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主要理论及观点,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理论的指导下,提出现阶段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即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合理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推进农业产业化...  相似文献   

6.
魏琴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859-1861
从贵州新农村建设现状入手,提出了大力发展农业、促进乡村旅游建设、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乡镇企业的发展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经济举措.  相似文献   

7.
利用2006—2016年农业普查数据分析了安徽省农业人口结构变动特征及其面临的突出困境。研究表明,从数量结构来看,安徽作为农业人口大省的属性没有根本性改变,农业人口分布显示出“北密南稀”;从性别结构来看,农村妇女非农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脱离农业进入非农部门,农业女性化现象并不明显;从年龄结构来看,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正在加深,农村人口老化与农业人口老化问题并存;从素质结构来看,农业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提升极为缓慢,整体处于小学和初中水平;从流动结构来看,农业发展对剩余劳动力的挤出效应以及城镇化、工业化的劳动力吸纳效应将持续发挥。鉴于此,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一要树立农业劳动力安全观,积极应对农业农村人口快速老龄化;二要加速启动农民职业化工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三要改变农业生产的组织经营方式,提高土地集中率、提高机械化水平;四要加大农业社会化和农村数字化建设,让更多主体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农业现代化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十分低下,迫切要求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其素质。  相似文献   

9.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佳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继存 《山东农业》2003,(11):16-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和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出现了就业不充分和劳动力过剩的现象,尤其在广大农村,伴随着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半机械化发展步伐的加快,以及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艺的迅速推广应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日臻完善,农业生产水平、劳动效率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少,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的问题日益凸显,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亟待解决。一、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据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总量已达47962万人,约占我国劳动力总量的70%。在农村劳动力中专门从事农林牧…  相似文献   

10.
十一五时期是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的逐年提高。然而,近年来,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的人数不断增加,留守劳动力的身体及文化素质不断降低,加上土地资源的逐年减少,如何提高土地的产出率,  相似文献   

11.
王洪义 《北京农业》2011,(3):195-196
了解劳动力转移后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为农业机械化如何应对农村劳动力大转移后农业发展,提出合理建议。根据实际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辩证、推理。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带来了重大的影响.要壮大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培育新型农民。随着农村男性劳动力的转移,农业生产人群中妇女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农村女性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极为不足,严重地影响了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发挥。因此,必须把大力开发农村女性人力资源作为一项基本战略,增强开发意识;建立多元化投资主体,增加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发展农村女性教育,提高妇女素质;改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状况,切实提高其社会地位;切实保障农村妇女健康权益,提高其身体素质等培育和开发农村女性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3.
浅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劳动力资源的动员机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农村劳动力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之一.根据投入要素的可替代性和互补性,有必要把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来,对资金进行有效替代,以缓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要充分动员农村劳动力,应该从政府、社会、农民自身3个方面努力,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劳动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4.
分析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得知,一方面通过就地转移的方式大量转移剩余劳动力很困难;另一方面,随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往大中城市转移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大、中城市进一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大大地降低。因此通过农村城镇化建设,把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是现阶段的必然选择。小城镇转移模式在吸收剩余劳动力上具有独特优势,建议通过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5.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优化是保证农村富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重要条件。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治本之策。通过对农村劳动力素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职业教育3者的关联性进行分析,提出了职业教育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表现出不可逆转的趋势。农村劳动力转向城市,无疑在城市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农村“精英”的外流,同样会对作为流出地的农村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以后,农村更需要大量的建设人才。文中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外流对新农村建设产生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强农业后备军建设,建立健全促进高素质劳动力从事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7.
农村教育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分析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和解决途径。从农村教育这一传统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隐含实现条件出发,提出农村教育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因素,进一步分析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业转型、农业深度和广度开发、非农产业等要求的不适应性;根据农村教育的瓶颈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农村劳动力转移一直在安徽省长期存在,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很多,既有国家政策的影响,也有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有个人因素等。而产业结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尤其是构成产业结构中的相关指标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总值、农用机械总动力、城镇化水平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等因素影响明显,这些因素中除第一产业外,其他因素都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起到正面的影响,因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城镇工业、建筑业、特别是第三产业能够促使安徽省农村劳动力实现更加合理化的转移。  相似文献   

19.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劳动力现状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的分析,结合新经济增长理论,指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认为要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使农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通过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进行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20.
王刚 《北京农业》2011,(6):231-232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途径。文章分析了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互作用,提出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两种模式,并进一步分析了农业机械化将主要带来劳动力转移的"外部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