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射阳县是全国闻名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县级蚕桑生产规模列江苏省第三位、盐城市第二位。全县现有桑园4000hm~2(6.0万亩),年发种量18万张左右,年产鲜茧7000t,年蚕桑产值近4亿元。全县有蚕桑产业的乡镇10个,桑园面积66.7hm~2(0.1万亩)以上的村16个,蚕桑产业基  相似文献   

2.
<正> 近十年来,尤其自1980年到1985年的五年间,南通市蚕桑生产发展较快,全市1980年桑园面积13.85万亩,年发种量30.8万张,总产茧8785吨,到1985年桑园面积达36,75万亩,年发种量66.24万张,总产茧18230吨。在五年中桑园面积增长了1.65倍,产茧量增长了1.13倍。1986年总产茧又获20775吨,连续六年蚕茧总产蝉联全省第一名。南通市近年蚕桑生产发展较快,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蚕桑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强,稳产性好。南通市是一个农业自然灾害多发地区,而蚕桑生产的抗灾能力较强。蚕桑生产包含着两个生产环节:一是培桑。桑树是多年生  相似文献   

3.
<正>蚕桑生产是我市的传统项目,桑园面积、年发种量历史上最高达到11万亩、28万张。近几年因受茧丝绸市场的冲击,蚕桑生产严重滑坡,桑园面积下降到4万亩,年发种不足10万张。造成蚕桑下滑的原因,一方面由于茧丝市场的疲软,另一方面主要是蚕桑生产的产业化水平低、效益差、缺乏竞争能力。近两年来我市从加强基地建设着手,积极推进蚕桑生产产业化进程,较好地稳定发展蚕桑  相似文献   

4.
大丰曾经是江苏优质茧主产区之一,1994年底桑园面积达12.8万亩,年饲养蚕种31.6万张,年产茧21万担,后因受茧丝绸市场的大幅波动和一户一亩桑种植不合理的影响,桑园面积、发种量一直下滑至2万亩和6万张。近年来,大丰调整蚕业发展思路,寻求探索了一条以发展蚕桑重点镇重点村重点组  相似文献   

5.
<正> 近年来,金湖县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重视发展蚕桑事业,桑田面积由1987年的1.14万亩,发展到1991年的5万亩。发种量由1987年的1.751万张,增加到1990年的3.8022万张。蚕茧产量1990年达到1175吨,比1987年增长2.1倍。金湖县蚕桑生产迅速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注重蚕桑生产的规模效益,加强了基地建设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则是我县蚕桑生产稳步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1蚕桑基本概况 1.1蚕桑生产在大力发展开发性农业的1995年,贵池区蚕桑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桑园面积达到3800hm2,年发种量突破1万张,年产蚕茧325t.  相似文献   

7.
苏超 《四川蚕业》2019,(2):62-62
<正>受大环境的影响,陕西省石泉县的蚕桑产业规模萎缩,年发种量由最高的11万张到现在的不到5万张,桑园面积也在逐步缩小,同时蚕桑产业面临果蔬等其他产业的竞争,主要劳动力倾向于比较效益高的产业,技术人员出现断层。而通过提质增效打破石泉当前发展局限,保持蚕桑  相似文献   

8.
启东是江苏省的养蚕大户,历史上蚕桑面积最多时曾达到6万多亩,1983年至1987年曾荣获全省蚕茧质量优胜单位“五连冠”称号。后由于国际市场行情急剧变化,种桑面积骤跌到1995年的2.7万亩。近两年来,该市的蚕桑面积又增加到3.3万亩,呈复苏态势。为确保蚕农收益和提高茧丝绸质量,该市春茧发种量超过3万张,同时在继续推广小蚕共育,全面使用方格簇,防病治虫实行“四统  相似文献   

9.
<正>在蚕桑生产处于低潮时期,蚕农思想情绪低落时,海安县各级政府由于采取一系列扶持措施,并向群众反复做好“行情”解释工作,全县蚕桑生产比较稳定.1996年春蚕、中秋蚕发种量分别为16.57万张、15.89万张,分别占全省总饲养量的1/9、1/6,比过去几年发种量占全省比例提高45%左右.在全省桑园面积急剧减少,发种量不及往年一半的情况下,海安县发种量及产茧量在全省减幅最小.全县蚕桑生产之所以能保持比较稳定的格局,与近几年采取一系列举措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0.
周帅 《江苏蚕业》2010,32(2):49-50
射阳县是全国优质优质无病桑苗和蚕茧生产基地县,茧丝绸特色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享有一定的盛誉。目前,全县桑园总面积5.5万亩,年发种量15万张,年产茧11.5万担,实现蚕桑产值1.5亿元。全县拥有桑园达千亩以上的村有16个,其养蚕农户1.3万户,桑园面积4.8万亩,分别占全县的82%和86.2%;桑园面积3亩以上的农户7780户,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如皋市雪岸镇是栽桑养蚕产业历史悠久的乡镇之一,全镇桑园面积866.7hm2,全年发蚕种4万余张,茧款收入5000余万元,一个只有3万多人口、2666.7hm2耕地的小镇,桑园面积占据了总耕地的三分之一,发种量占全市养蚕总量六分之一,亩桑园养蚕量、单产等均列全市前茅,为了总结经验,我们对该镇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以促进和提高全市蚕桑产业水平。  相似文献   

12.
王爱玲 《蚕桑通报》2004,35(4):44-45
宿豫蚕桑业历史悠久,历来是农民增收的骨干产业,对外经贸的创汇支柱,乡镇企业的税利大户.宿豫历史上蚕桑生产最高潮时是1994~1995年,桑园面积达13333.3 hm2,年发种量达30.9万张,但自1995年以来,桑园面积逐渐减少,至2003年,桑园面积减至4800 hm2,减少了64%,年发种量13.9万张,减少了55.3%.特别是2004年春茧上市后,一些农户不想培桑养蚕,有的已经开始挖桑或变相毁桑.蚕农为何逐渐丧失对栽桑养蚕的兴趣?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蚕桑生产和其它农作物特别是大宗粮食作物生产相比,有较大的风险性,加上市场因素,使得蚕桑生产经济效益的优势不再明显.因此如何降低蚕桑生产风险,确保蚕桑稳产高产,应该是蚕桑科技工作者共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射阳县蚕桑生产坚持走上规模、创特色、量质并举的发展思路,突出基地建设,硬化设施投人,提升服务水平,实现了蚕桑生产的稳步发展。目前,该县桑园总面积5.5万亩,年发种量15万张左右,年产茧575万kg,实现蚕桑产值1.5亿元以上。蚕桑业已逐步成为该县农民增收的一大优势产业。  相似文献   

14.
<正>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来,宿迁市蚕桑生产发展很快。桑园面积由1975年的3100亩,逐年递增至1984年的75500亩,发种量由4300张到117478张,蚕茧产量由1832担至51529担。但是蚕桑生产并不一帆风顺,至目前桑园面积仅有63066亩,而产茧只有63000担。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桑茧丝绸得以迅速发展,条块分  相似文献   

15.
谭书生  王军 《江苏蚕业》1998,20(4):40-42
<正>我县从1988年至1995年,夏蚕平均发种量为44203张,其中1993年夏蚕最高发种达63081张,按当时全县桑田面积平均每亩饲养夏蚕0.28~0.40张.1996~1997年夏蚕发种量一落千丈,分别为3939张、4849张,只占前8年平均发种量的1/10左右.扣除前二年的挖桑面积,夏蚕亩桑饲养量只有过去的12.55%.由于夏蚕减少,按现行茧价,全县每年减少蚕茧收益1536万元左右.我县夏蚕为何锐减,分析夏蚕饲养与否的利弊关系,若增养夏蚕,提高蚕桑经济效益,应采取哪些对策,现结合我县实际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6.
<正> 溧阳市是江苏省蚕桑生产重点县市,蚕田面积5.5万余亩,近年来每年发种量都在10-11万张,产茧量在3500-4000t,平均张产茧春蚕只有80多kg,中晚秋只有30-35kg。生产水平成逐年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7.
提高经济效益,增加蚕农收入,是稳定和发展蚕桑生产的关键。开发利用蚕桑生产的副产品,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桑枝和蚕粪,是掌握在蚕农手中的两宗主要副产品,一亩桑园春伐可得鲜枝条400~600kg,夏伐可得鲜枝条500~700kg,一盒蚕种在饲养中可产生鲜粪140kg左右。我省现有桑园125万亩,年发种量290多万盒,每年生产中产生的数量可观的桑枝和蚕粪,  相似文献   

18.
周帅 《四川蚕业》2010,38(1):10-11
<正>射阳县是全国优质无病桑苗和蚕茧生产基地县,茧丝绸特色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享有一定的盛誉。目前,全县桑园总面积5.5万亩,年发种量15万张,年产茧11.5万担,实现蚕桑产值1.5亿元。全县拥有桑园达千亩以上的村有16个,其养蚕农户1.3万户,桑园面积4.8万亩,分别占全县的82%和86.2%;桑园面积3亩以上的农户7780户,其桑园面积3.4万亩,分别占全县的51%和62%。蚕桑业已逐步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一大优势产业,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亦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相似文献   

19.
射阳县是全省乃至全国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也是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基地县。目前在全国蚕桑生产普遍下行的情况下,我县蚕桑生产仍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年增幅在5%左右,得到了国家、省、市行业主管部门的高度赞誉。1射阳县蚕桑业的现状全县现有桑园4000 hm2,2012年饲养蚕种16万张,产蚕茧6250 t,生产一代杂交种10万张,优质桑苗5000万株,蚕桑总产值2.6亿元,单位面积产值5000元/667 m2,蚕茧总量和蚕桑总产值双超历史,桑园面积和发种量均创17年来的新高。目前蚕业经济总量列全省第四、全市第二。全县蚕桑主要集中在特庸、盘湾、洋马3个镇,分别占全县的63.6%、28.6%、5.5%。  相似文献   

20.
蚕桑产业是资中县的传统产业之一,曾经有过较为辉煌的历史。1992年底,全县桑树达5215万株,年发种76547.5张,创历史最高水平。由于市场和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蚕茧价格剧烈震荡,蚕农的养蚕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纷纷“毁桑弃蚕”,发种量连年下滑,到1999年发种仅8066张。之后几年借产业结构调整之机,利用退耕还林等项目,补植了部分桑树,蚕桑产业得到了一定恢复,但近年的发种量始终在15000张左右,产业发展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