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为探究不同规模、不同年限稻鸭共作系统水体藻类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差异,通过设置不同年限(4、20 a)和不同规模(0.067、0.200、0.333 hm~2)稻鸭共作田,利用高通量测序等手段,分析稻鸭共作田水体藻类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稻鸭共作田水体藻类的丰富度指数较非稻鸭共作田高,长期稻鸭共作田水体藻类Ace丰富度指数较短期共作田高,物种数增多;稻鸭共作田与非稻鸭共作田水体藻类优势种均为裸藻、绿藻、蓝藻,但稻鸭共作田绿藻、蓝藻的相对丰度高于非稻鸭共作田,另外稻鸭共作田规模大小影响蓝藻的相对丰度,规模越大蓝藻相对丰度越低;稻鸭共作田藻类多样性指数比非稻鸭共作田高,水体藻类群落结构差异较大,稻鸭共作系统的水体藻类群落结构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冗余分析表明,对于稻鸭共作后期而言,影响非稻鸭共作田水体藻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溶解氧,而影响稻鸭共作水体藻类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是可溶性钾和pH。研究表明,长期稻鸭共作系统提高水体藻类多样性,改变藻类群落组成,从而影响农田水体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稻鸭共生技术种养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顺荣  陈海云 《农技服务》2012,29(8):966+968
总结了"稻+鸭+萍"、"稻+鸭+萍+鱼"、"稻+鸭/牧草+鹅"3种稻鸭共生技术的种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针对稻鸭共育受到水稻种植方式制约的生产实际,开展了不同水稻直播方式下稻鸭共育效果试验,探讨水稻撒直播田间实施稻鸭共育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机械点播田稻鸭共育、撒直播田稻鸭共育、条直播田稻鸭共育等3种稻鸭共育技术模式能取得增产4.7~6%与增效20.1~20.5%的效果.除田间杂草去除率指标外,撒直播田实施稻鸭共育与其余2种技术模式没有显著差异,具有推广与应用价值.在撒直播田实施稻鸭共育时,其畦宽应适当缩小,以2m为宜.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稻鸭共作与综合经济效益分析。雏鸭的准备与田间工程,稻鸭共作的实施,使稻鸭共作达到生态养鸭目的,从而实现稻鸭共作双赢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稻鸭共育是省肥、省药、省工、节本、增产、增收和保护环境的生态种养结合新技术。据调查,稻鸭共育技术实施使湖北省早稻平均每公顷增收1822.5元。搞好湖北省的稻鸭共育必须从严控制成本,适度规模围栏养鸭,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稻鸭共育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中水稻根系特性及经济效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田间试验,对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中水稻根系特性及共栖系统的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稻鸭鱼共栖能提高水稻根系活力,在水稻分蘖始期、分蘖盛期、孕穗期、齐穗期和成熟期,稻-鸭-鱼区中的根系α-萘胺氧化力比不放鸭鱼区的分别高18.6%,18.3%,8.3%,13.7%,34.4%.稻-鱼区中的根系α-萘胺氧化力比不放鸭鱼区的分别高9.9%,8.8%,0.8%,7.0%,14.1%.根系总吸收表面积自移栽后迅速增加,到孕穗期前后达到最大值,稻-鸭-鱼、稻-鱼和不放鸭鱼区在孕穗期分别达到2.690 7×106,2.348 5×106和2.269 2×106m2/hm2,自此之后,增长缓慢或略有下降.根系吸收活跃表面积在齐穗期达到最高,稻-鸭-鱼、稻-鱼和不放鸭鱼区分别达到1.190 5×106,1.089 5×106和1.030 1×106 m2/hm2;稻鸭鱼共栖对水稻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比稻鱼处理增产231.9 kg/hm2,增产率为4.16%,比不放鸭鱼区增产761.5 kg/hm2,增产率达15.11%.经方差分析,稻鸭鱼区与不放鸭鱼区比较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和稻鱼区比较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稻鸭共作是以水田为基础,以水稻的优质安全生产为核心,充分发挥了稻鸭共作的除草、治虫、肥田、刺激水稻生长等优势,实现生态无公害优质产品生产。以稻鸭共作有机稻米生产基地建设为平台,开展效益分析和试验示范,结果表明:稻鸭共作技术应用效益显著,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总结稻鸭共作的配套关键技术,以促进该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稻鸭无公害共育提高水田经济效益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稻鸭无公害共育试验结果表明,共育不仅不影响水稻生育进程,而且能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改善经济性状。稻鸭共育能有效控制水田杂草生长和病虫发生,减少鸭的喂食量。不仅实现稻鸭双丰收,而且可生产无公害的稻、鸭农产品,大幅度提高了水田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辽宁省地理位置、稻鸭共作技术要求及效益几个方面入手分析,探讨了稻鸭共作技术在辽宁省发展的可行性。经分析认为辽宁省所处纬度适中,稻鸭共作技术成熟,与水稻单种相比农民能够增加收入,稻鸭共作技术在辽宁省可以适当推广。  相似文献   

10.
稻鸭共作技术试验初报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应用稻鸭共作技术和与之相宜的稻鸭品种和培管技术 ,建立稻鸭相互依存、共同生长的复合生态体系 ,不用农药和化肥 ,生产“绿色食品” ,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稻鸭共作对螟害的防治和对稻田生态的影响 ,需继续试验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陆稻优异种质资源筛选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16个陆稻种质资源的四大主要性状(植株性状、谷粒类型、产量性状和耐旱性)进行了系统考察、模糊隶属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评判出其优劣顺序为:德旱1号>巴西陆稻>旱稻277号>旱稻95树村502>吴氏旱稻>旱稻297号>旱稻2号>旱稻9号>旱稻95树村104号>旱稻8号>旱稻95树村9号>旱稻44号>IRAT104>陆稻604>87641>陆稻4号,筛选出5个优异种质资源为:德旱1号,巴西陆稻,旱稻277号,旱稻95树村502,吴氏旱稻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水稻主栽及区试品种抗病性鉴定和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96~ 2 0 0 0年对 335份江苏省水稻主栽及区试品种进行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纹枯病抗性鉴定。鉴定结果表明 :在被测的各种水稻类型中 ,籼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比粳稻好 ,而在粳稻类品种中 ,杂交粳稻对稻瘟病的抗性又略强于常规粳稻 ;粳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比籼稻强 ,常规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比杂交稻强 ;大部分被测水稻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较差  相似文献   

13.
对14个基因型水稻幼苗的叶片原始硝酸还原酶活性(NRA)、经NO3^-诱导后的NRA以及添加NH4^ 后的NRA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未经诱导的情况下,早稻叶片NRA高于水稻,水稻呈现杂交稻高于常规稻、籼稻高于粳稻的趋势。经NO3^-诱导后,所有供试基因型水稻叶片NRA均大幅度提高,提高幅度为早稻高于水稻、杂交稻高于常规稻、籼稻高于粳稻。NH4^ 的存在对绝大部分基因型水稻叶片NRA有抑制作用,其中以对粳稻的抑制作用最大,对杂交籼稻和早稻的抑制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14.
杂交水稻甬优12病虫害发生特点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甬优12杂交稻在余杭区病虫害发生特点,对甬优12与常规粳稻秀水134等的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曲病发生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同一防治水平下,甬优12田块稻纵卷叶螟虫苞量比秀水134高26.43%,虫口数量高45.03%;在不同时段稻飞虱百丛虫量分别是对照品种的5.4倍、5.1~11.0倍和4.7~6.6倍;在直播条件下,甬优12和秀水134感染稻曲病病穗数分别为6.60个·m-2和0.40个·m-2,可见甬优12杂交稻易受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稻曲病危害,需要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和药剂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5.
石少龙 《农业展望》2013,(11):19-23
2012年中国籼稻产量占稻谷产量的比例已降至67%,早籼稻多年未突破3 500万t.在籼米市场有所缩小的基础上,分析了籼米价格走势尚旺,包括籼米价格稳中有升、籼稻价格一度走低、最低收购价支撑籼稻价格、籼米进口增加较多的状况.提出未来市场仍以籼稻为主、籼稻增产尚有空间、籼稻价格仍需上涨等观点,同时肯定粳稻生产来势看好、粳米销售市场见旺.籼米粳米皆旺,表明大米作为国人最重要的主食,正处于供需紧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广东省杂草稻的发生与分布情况以及生物学特征,为广东省杂草稻的防治提供基本信息,通过采用目测法和样方法点面结合,调查广东省栽培稻田杂草稻的发生与危害情况,对调查的杂草稻生物学特征与其发生率、发生密度、综合危害指数综合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广东省杂草稻的发生率为0.00%~33.11%,发生密度最低的县(市)约0,最高约18株/m2,综合危害指数都在20%以上。以雷州、惠东尧封开和恩平最为严重,杂草稻密度依次为18.10、2.52、1.60、0.96株/m2,综合危害指数依次为56.00%、45.00%、29.20%和15.80%。杂草稻植株较高、分蘖较强、叶色偏淡、成熟早、易落粒、种皮红色、籽粒偏籼型,得出广东省不同稻作区杂草稻发生与分布情况依次为粤西南稻作区>粤中南稻作区>粤中北稻作区>粤北稻作区,且杂草稻发生率为直播田>抛秧田>移栽田。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水稻育种技术发展历程回顾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回顾了我国水稻育种技术的发展历程。我国水稻育种技术成就:水稻的矮秆化形成产量首次飞跃,杂交水稻的成功选育促成产量进一步提升,超级稻育种技术则使产量上升到更高水平。目前,水稻育种技术的发展,除了重视产量的提高外,分子育种技术的发展则更加注重稻米品质、营养、抗病虫害、抗寒、耐热等方面潜力的挖掘。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糙米中重金属镉含量与水稻植株中镉积累的关系。[方法]以6个水稻品种为试材,设置5个土壤镉浓度处理的盆栽试验,对水稻糙米中重金属镉的积累与水稻植株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水稻糙米与水稻植株分蘖期的重金属镉含量的相关系数没有达到显著相关;出穗期,只有水稻茎秆中的镉含量与糙米的相关系数为显著相关;在水稻的成熟期,水稻糙米与水稻植株镉含量的相关系数在土壤镉含量较低时都为显著相关,而在较高浓度时,只有水稻的茎秆与糙米镉含量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相关。[结论]水稻糙米中的镉含量只与水稻植株中的茎秆的镉含量有关联。选择茎镉含量低的水稻品种,可得到糙米对重金属镉低积累的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19.
近百年来,随着现代稻作农业的发展,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不断地更新换代。根据水稻品种的遗传基础、特征特性及演变规律,本文把水稻品种分为5个世代(G)。第1代(1G)为高秆水稻,第2代(2G)为半矮秆水稻,第3代(3G)为亚种内杂交水稻,第4代(4G)为亚种间渗入水稻,第5代(5G)为亚种间杂交水稻。在5代水稻中,1G高秆水稻在20世纪60年代后被半矮秆水稻替代,之后基本没有大面积种植。2G半矮秆水稻、3G亚种内杂交水稻和4G亚种间渗入水稻从推广应用至今仍然在使用。5G亚种间杂交水稻即将面世。每一代水稻的出现,都是水稻品种的一次重大创新,都带来水稻育种和生产的变革。认识水稻世代的演变规律,对于把握水稻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杂草稻、栽培稻及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30对SSR引物比较来自不同省区的12份杂草稻、34份栽培稻及36份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共检测出121个等位变异,每个SSR位点的等位变异数在2~6之间,平均为4.033个。杂草稻、栽培稻和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288 2、0.351 5和0.489 9,每个位点在杂草稻、栽培稻、野生稻中的等位基因数平均值分别为2.10、2.27、3.53,说明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最大。杂草稻与栽培稻之间的遗传距离(0.049 4)明显小于其与普通野生稻间的遗传距离(0.583 8),表明杂草稻与栽培稻亲缘关系较近,而与野生稻的亲缘关系较远,即杂草稻很可能起源于栽培稻的返祖退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