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原鼢鼠属仓鼠科鼢鼠亚科,农民俗称瞎老鼠,主要分布在高寒阴坡潮湿的草坡和农田,常年在地下生息繁衍,主要以牧草的根和播种到收获的农作物为食,由于它的挖掘能力强,播后取食种子,生长期挖掘遂道啃食根茎,堆土压苗,收获后的拉粮贮粮习性,据调查一般一个鼠洞存储粮食7.5千克左右,多的可达13千克,经过对高原鼢鼠的调查分析,提出如下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门源县农田高原鼢鼠危害现状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源县鼠类分布广、密度大、危害重.通常危害农田、草场及林地的害鼠有四种,主要为高原鼢鼠、小家鼠、褐家鼠及鼠兔.它们从农作物播种至收获,均危害作物.播种后,取食种子;生长期,啃食青苗,土丘压青;成熟期,拉食穗粒;收割后,危害捆子,特别是高原鼢鼠已成为门源地区主要的害鼠之一。  相似文献   

3.
高原鼢鼠终年在地下洞道内生活,对其全面防治十分困难。通过实践总结出配制鼢鼠喜食的毒饵及在有效洞内投药是防治鼢鼠的关键,且该防治方法的费效比较高。  相似文献   

4.
高原鼢鼠是青藏高原独有的地下啮齿动物,因其采食、掘洞和造丘等行为使草地放牧面积减少,草产量和草地生产力下降而被视为草地害鼠.但是,作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高原鼢鼠在土壤养分循环、维系食物网和促进植物群落演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高原鼢鼠对高寒草地生产和生态的多重效应受到草地管理者和科研学者的高度关注.有害生物生态防控理论认为要承认物种在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加强基础生态学研究,并利用生态学原理科学防控其危害.强化高原鼢鼠的生态学研究,对于草地鼠害防控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当前高原鼢鼠个体、种群、群落等生态学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展望了将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今后深入开展高原鼢鼠生态学研究和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高原鼢鼠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在化隆县的发生、防治情况,同时对高原鼢鼠的发生和危害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以期为高原鼢鼠的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湟源县高原鼢鼠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鼢鼠是湟源县主要的林业有害生物之一,在取食过程中挖掘洞道,破坏、取食苗木根系,造成了幼林地苗木枯死,是导致造林失败的关键因素。为加强对湟源县高原鼢鼠的管理,有效控制其危害,采用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方法,对高原鼢鼠在湟源县的危险性进行了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认为高原鼢鼠在湟源县属于低度危险性的林业有害生物。  相似文献   

7.
利用0.2%莪术醇成品饵剂和0.25mg/kg雷公藤甲素颗粒剂2种鼠用不育剂在林间饱和投放高原鼢鼠有效洞道,通过高原鼢鼠对2种药剂的适口性取食及取食后抗生育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种药剂均对高原鼢鼠有很好的适口性,抗生育效果显著,0.25mg/kg雷公藤甲素颗粒剂比0.2%莪术醇成品饵剂适口性更好,防治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8.
于红妍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145+16158
高原鼢鼠是终生生活于封闭洞道中的地下鼠,其洞道内氧浓度低,并且随着季节、土质、土壤含水量和洞道深度而发生波动。为了探讨高原鼢鼠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通过对其机体调节氧转运有关的生理指标变化进行研究,综述了高原鼢鼠适应低氧环境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介绍未成林造林地内高原鼢鼠的生活习性、危害特点、发生特点及原因,提出防治对策,以为防治高原鼢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黄土高原次改林地鼢鼠种群结构动态和林下植被演变的11 a资料进行主成分分析和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次改初期,鼢鼠喜食的林下阳性植物在林内呈块状分布,鼢鼠密度较低,年龄结构呈菱形,成亚比较大,是典型的稳定型种群.随着林龄的增大,鼢鼠喜食的植物逐渐扩散,覆盖度和组成比显著增加,鼢鼠密度逐渐上升,亚成体组成比逐渐增大,成亚比下降,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形,是典型的增长型种群.后期,随着林下鼢鼠喜食植物的覆盖度和组成比逐渐降低,鼢鼠亚成体组成比逐渐降低,成亚比上升,种群出现衰退的迹象.林下草本植物主要通过影响亚成年组数量而导致鼢鼠种群结构的变化.二裂委陵菜和委陵菜是影响亚成体组的关键因子,苦荬菜、糙隐子草和白羊革是次要因子.影响成亚比的关键因素是二裂委陵菜、委陵菜和苦荬菜,次要因子是白羊草和糙隐子草.  相似文献   

11.
于红妍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239-19240
对关于高原鼢鼠形态、生境特征及其对低氧环境适应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探讨高原鼢鼠适应低氧环境的主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高原盼鼠对林业健康发展有严重影响。通过采取不同手段对青海省大通县境内高原鼢鼠进行调查、防治和研究,摸索出防治不同密度的高原鼢鼠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甘肃4种鼢鼠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分析及其系统进化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PCR技术对甘肃省境内4种鼢鼠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进行扩增测序,获得了23条长度为414~424 bp的同源序列.通过序列比较分析,共检出179个多态信息位点,定义了15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Hd)为:0.941±0.340.同源基因序列平均含AT碱基65.6%,GC碱基34.4%.基于控制区对其构建的分子进化树表明:4种鼢鼠构成2个进化枝,高原鼢鼠和斯氏鼢鼠先聚在一起,后与秦岭鼢鼠聚在一起构成一枝;甘肃鼢鼠构成另一枝,处于基部,其分别与采集的三个地理种群相对应.  相似文献   

14.
通过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防治高原鼢鼠对比试验,对挖掘防鼠沟、鱼鳞坑整地、营造混交林等几种预防高原鼢鼠的方法进行评定,总结出最为理想的预防办法。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黄土高原次改林林地鼢鼠繁殖参数与林下10种主要草本植物的关系,研究表明:次改初期,林下植被基本保持原次生林的特点,鼢鼠喜食的阳性植物在林内呈块状分布.林地鼢鼠雌雄比小,雌鼠怀孕率低,胎仔数少,种群繁殖能力较弱.随着鼢鼠喜食植物逐渐扩散,盖度和组成比显著增加,鼢鼠雌雄比逐渐增大,雌鼠怀孕率逐渐提高,胎仔数增加,种群繁殖能力显著增强.随着林地郁闭度的增加,鼢鼠喜食的植物逐渐从原来的生态位退出,鼢鼠种群雌雄比、雌鼠怀孕率、平均胎仔数和繁殖指数下降,繁殖能力降低,种群出现了衰退的迹象.造成鼢鼠繁殖强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林下草本植被时雌鼠平均胎仔数的影响.在林下草本植物中,影响鼢鼠繁殖强度的主要是二裂委陵菜、委陵菜和苦荬菜,其次是糙隐子草和白羊草.二裂委陵菜、委陵菜和苦荬菜的分布频度与胎仔数呈显著的正相关,达乌里胡枝子的分布频度与胎仔数呈显著负相关;二裂委陵菜和委陵菜的盖度与胎仔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苦荬菜、长芒草和达乌里胡枝子的盖度与胎仔数呈显著正相关,糙隐子草的盖度与胎仔数有较强的正相关性,白羊草的盖度与胎仔数呈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鼢鼠属啮齿目仓鼠科鼢鼠亚科,目前全世界有记载的鼢鼠共有8种,其中5种为我国特有,分布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林区的鼢鼠主要以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 Lyon)为主。甘肃鼢鼠(以下简称“鼢鼠”)俗名“瞎瞎”,常年栖居地下,打洞潜土,以农作物、牧草和树木幼苗的地下部分为食,在林区主要危害幼龄油松、落叶松、云杉、榆树、刺槐、山杏、沙棘、柠条等造林树种,啃食树木幼根.  相似文献   

17.
一、特性杂交一代中晚熟品种,生长旺盛,适应性广,花球青绿色,成熟整齐,蕾粒紧密细致,花球净重900克,采收后不易黄化,茎脆嫩可食。耐贮耐运,品质优良。秋播定植后75天收获,亩产2200公斤左右,春播定植后50天收获,亩产1200公斤左右。  相似文献   

18.
高原鼢鼠种群间基因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高原鼢鼠种群间的基因流水平及影响因素,为草原鼠害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187只分别来自6个地理种群的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为试验材料,采用DNA测序的方法分析种群间的基因流动情况。[结果]高原鼢鼠6个种群间双向基因流非常弱,Nm值在0.01~0.12,即每100世代种群间迁入或迁出有效雌性个体数仅为1~12个。[结论]高原鼢鼠不同地理种群间存在严重限制性基因流。  相似文献   

19.
大通县农区鼠害以高原鼢鼠、小家鼠、长尾仓鼠、黄胸鼠、达乌尔黄鼠、高原鼠兔等为主,发生密度在0.5%-8.6%,农舍鼠害以黄胸鼠、小家鼠为主,每户平均3-9只。高原鼢鼠发生较为严重,分布在半浅半脑山地区、农牧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红原县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纯牧业县,牧业健康发展是当地社会稳定的基础,而鼠害对草场的破坏会直接影响牧业经济安全。本研究针对当地草场2种优势害鼠种类[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和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于2013年7-9月采用"有效洞口法"和"样方内捕尽法"分别调查了红原县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种群密度。结果表明,当地草场高原鼢鼠有效洞口平均密度为113.3个/hm2,高原鼢鼠种群平均密度为39.7只/hm2;高原鼠兔种群平均密度88只/hm2,危害程度均为Ⅳ级(危害程度严重)。为此,应进一步扩大调查范围,探明草场鼠害现状,深入研究害鼠生物学特性,为主动防控鼠害提供数据参考和理论支持,以维护当地牧业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