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茶褐蓑蛾(Mahasena colona)在山东为点发性、偶发性害虫。在幼虫后期常被茶褐蓑蛾追寄蝇(Exorista sp.)寄生。现将观察情况介绍如下: 1.越冬:茶褐蓑蛾追寄蝇在山东主要以各龄幼虫及蛹越冬。以幼虫为主,幼虫越冬在茶褐蓑蛾幼虫体内,蛹则在茶褐蓑蛾幼虫体外护囊内越冬。 2.寄生习性和寄生率:茶褐蓑蛾追寄蝇产卵于茶褐蓑蛾幼虫的头、胸部。卵孵化后,幼虫从寄主体壁侵入,以其身体末端固着在“侵入孔”上,老熟后,钻出寄主体外在护囊内化蛹。蛹期9~12天,平均11天,成虫寿命在饲以10%蔗糖液时,最长达22天;以蔗糖;蜂蜜  相似文献   

2.
茶叶树病虫的危害与农药残留量问题的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荫初 《植物医生》2002,15(3):43-43
危害山茶科茶叶树的病虫不下数10种。其中主要的有茶云叶枯病、炭疽病、轮斑病、白绢病、茶饼病、茶毛虫、蚜虫、茶蓑蛾、茶小绿叶蜱、长白蚧壳虫、黑刺粉虱等。它们都在茶叶树生长季节发生 ,其中害虫每年发生1~5代 ,甚至有的年发生20余代不等。病害不仅造成大量落叶 ,树势衰弱 ,而且制成的干茶味苦易碎 ;茶毛虫幼虫吃食叶片、嫩梢、茎皮和幼果。幼虫初期群聚叶背 ,取食表皮和叶肉 ,后期分散危害 ,食量大增 ,轻者影响当年产量 ,重者可使茶树变成光杆 ,甚至枯死 ,被害茶芽因残缺多 ,制茶时容易破碎 ,并因虫粪粘结 ,严重影响茶的品质和…  相似文献   

3.
茶毛虫低位侧向分布习性及其在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姚渭 《植物保护学报》1987,14(4):267-271
在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spersa Strand)生态学研究中,观察到阶梯形茶园中的茶毛虫四龄前幼虫有规律地分布在茶丛两侧中下部叶片背面。在近20多天内,其垂直和水平活动范围相对稳定。以茶毛虫侧向分布规律为依据,设计了茶毛虫低位侧向快速喷药防治技术,改进了过去全丛喷雾为两侧中下部快速喷雾,并根据茶丛高度及幼虫龄期调节步速和喷幅,以提高防治效果。测定了5种杀虫剂不同剂量对茶毛虫及蜘蛛的影响和茶丛不同部位雾滴密度,建立了实施快速喷雾防治技术。可减少用药量约3/4;降低茶蓬面芽叶受药量;与常规方法防治效果相当,而工效提高约3倍。经3年小区试验和大面积推广示范,证明较经济有效,适于山区茶园应用。  相似文献   

4.
茶园茶毛虫的发生及其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毛虫(Euproctispseudoconspersastrand)是茶园重要害虫。尤其在老茶园表现出常发性。属鳞翅目、毒蛾科害虫,又称茶毒蛾、毒毛虫、摆头虫等。其食性较杂,还可为害多种作(植)物,如山茶、油茶、梨、柑桔、乌桕、油桐等。1 发生与为害  茶毛虫的发生,受温、湿度影响很大。春季气温回升快,雨水多,则第1代幼虫发生较早。茶毛虫在龙岩市一年发生3代,各代发生较整齐。一般以卵块在茶丛中、下部叶背越冬,越冬卵多产于温暖向阳的一面,在冬无严寒,春暖干旱的气候条件下,有利于越冬。90年代以来,茶毛虫在部分老茶园暴发成灾。1993年夏,上杭县湖洋…  相似文献   

5.
1恩施州茶园主要病虫害 虫害主要有:茶小绿叶蝉、茶毛虫、茶蓑蛾、茶丽纹象甲、茶黑毒蛾、茶尺蠖、茶黑刺粉虱、茶蚜、茶螨等。病害主要有:茶饼病、赤星病、白绢病、炭疽病等。  相似文献   

6.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Bt混剂的作用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了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pNPV)与苏云金杆菌(Bt)配制而成的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Bt混剂(EpNPV-Bt)的增效作用、速效作用、拒食作用和兼治作用。结果表明,在16~28℃温度范围内,EpNPV-Bt对茶毛虫的作用在整个死亡周期表现为相加作用,协同毒力指数主要分布在-20%~20%之间,其中16、19、28℃的死亡前期表现为增效作用,协同毒力指数大于20%,22℃的死亡中期表现为拮抗作用,协同毒力指数小于-20%。EpNPV-Bt对茶毛虫LT30为5.6天,比EpNPV减少3.8天,幼虫的死亡速度提高了1.8倍。EpNPV-Bt对茶毛虫的拒食效果明显,取食量比EpNPV减少66.2%。EpNPV-Bt对茶刺蛾、用克尺蠖和茶尺蠖等茶树害虫具有兼治作用,其中对茶刺蛾的死亡率达85.8%。  相似文献   

7.
茶毛虫(EuproctispseudoconspersaStrand),又名茶毒蛾、茶黄毒蛾、茶斑毒蛾,俗称毛辣虫、茶辣虫、毒毛虫等,属鳞翅目,毒蛾科,是茶区的主要害虫。该虫以幼虫咬食叶片,为害严重时可将嫩枝、花蕾、幼果咬食殆尽,仅留秃枝,远看似枯树,不仅当年无收,而且严重影响第二年的树势和产量。同时,由于幼虫体密布毒毛,触及人体皮肤后能引起红肿、奇痒,严重影响茶叶的采摘及田间管理。1发生为害情况该虫60年代在城口县发生严重,曾造成较大损失,后经过防治,有效地控制了为害。2002年茶毛虫在本县茶园突然暴发成灾,在为害盛期的5~6月,平均每叶有1~2头幼虫…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e对茶谷蛾Agriophara rhombata Meyr.的控害作用,在实验室及田间测定了不同虫态叉角厉蝽对于不同虫龄茶谷蛾幼虫的捕食能力,研究了该蝽对于茶谷蛾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干扰作用及田间控害效应。结果表明:叉角厉蝽对不同虫龄茶谷蛾都有捕食作用,总体呈现出若蝽对茶谷蛾低龄幼虫的捕食量大于高龄幼虫,成蝽对高龄幼虫的捕食量大于低龄幼虫;对不同虫龄茶谷蛾幼虫的捕食作用均符合HollingⅡ圆盘方程,其中对1~2龄幼虫的捕食效能(a/Th)最强(30.2886),日最大捕食量(1/Th)最大(28.6588头)。对不同虫龄茶谷蛾的搜寻效应与其密度呈负相关,且对低龄幼虫的搜寻效应显著大于高龄幼虫。建立了叉角厉蝽密度、不同虫龄茶谷蛾密度对捕食作用的干扰反应方程,干扰发生后该蝽的捕食量及捕食作用率逐渐下降。田间控害试验表明:4~5龄若蝽对茶谷蛾低龄幼虫的防效显著高于5~6龄幼虫,在第7 d时,对1~2龄幼虫的防效达42%;成蝽对3~4龄幼虫的防效较好,在第7 d时达到47%。  相似文献   

9.
华盛顿棕[Washingtonia filifera (Linde)Wenodland]又名加州蒲葵、大丝葵、壮秆棕榈.原产于美国及墨西哥.21世纪初,少量引进.由于其具有树姿优美、便于养护、生长快和耐低温等优点,现已批量引进、种植.在对此树的养护过程中发现茶蓑蛾(Clania minuscua Butler)为害严重,并有逐年加重趋势.茶蓑蛾又名小窠蓑蛾、小巢蓑蛾,是常见的林木重要害虫,食性杂、为害范围广.  相似文献   

10.
茶毒蛾又名茶毛虫、茶黄毒蛾。主要为害茶树,也为害油茶、梧桐、椿树等。主要分布在全国各产茶区,以前从未在关中东部香椿树上造成严重损失。1998~2000年在华县、渭南塬区香椿树上普遍发现茶毒蛾幼虫为害叶片,且年趋严重,整枝、整树被食,剩下枝干。据初步观察,关中东部椿树的茶毒蛾为第二代幼虫。幼虫具有群居性,三龄后群集上部枝叶间,食叶成缺刻,五、六龄食量最大,进入暴食期,8~9月间进入为害高峰期。防治方法:①清除枯枝落叶,可消灭部分蛹;②4月上、中旬和7月中、下旬,于晚上7~11时点灯诱杀成虫;③在幼虫三龄以前,可…  相似文献   

11.
茶刺蛾颗粒体病毒生物学特性和应用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5年从四川省珙县某茶场自然罹病死亡的茶刺蛾幼虫中分离到一种颗粒体病毒,该病毒为杆状,大小为281nm×73.5nm,对茶刺蛾幼虫具较强的感染力,对3龄茶刺蛾幼虫的LD_(50)为2.63×10~4GB。该病毒专一性强,用10~6GB/ml的茶刺蛾颗粒体病毒防治4龄茶刺蛾幼虫的防治效果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2.
夏英三 《植物医生》1997,10(6):23-25
山东省自1958年冬开始“南茶北引”迄今茶园面积已达10万余亩.特别是近年大棚菜的开发,带来较高经济效益,茶园面积稳中有升,茶树长势喜人.然而,由于茶树引种时将单食性的茶细蛾,寡食性的茶叶瘿螨等带入,本地的茶尺蠖、大豆尺蠖(Bormia selenaria Hubner)、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Gothe))、苹小卷叶蛾(AdoxophyeS orana Fisher von Roslertamm)、刺蛾类、蓑蛾类、蓟马类、潜蝇类等,也逐渐适应茶园生态环境而为害,造成虫害逐年加重的趋势.山东茶树主要害虫有小绿叶蝉、茶叶瘿螨、茶橙瘿螨、茶蚜、绿盲蝽、大蓑蛾、茶褐蓑蛾、茶尺蠖、黑刺粉虱等.对茶园害虫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茶尺蠖和茶毛虫是鄂南茶树的主要害虫,造成茶叶减产,对茶叶生产影响大。茶尺蠖幼虫咬食叶片呈弧形缺刻,为害严重时,将茶树新梢吃成光秃,仅留秃枝,使树势衰弱,耐寒力差,易受冻害。大发生时,常将整片茶园啃食一光,状如火烧,茶叶减产60%以上。茶毛虫以幼虫咬食茶树成叶,影响茶树的生长和茶叶产量。为害严重时,可将茶树的嫩枝、花蕾、幼果咬食殆尽,仅留秃枝,远看似枯树,导致减产。由于茶  相似文献   

14.
刘国信 《植物医生》2009,22(1):28-29
山茶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贵花卉之一,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其花期长,从当年11月一直到翌年4月,但山茶花的病虫害很多,其中常见病害有炭疽病、根结线虫病、云纹叶枯病、煤烟病等,较严重的虫害有蚜虫、介壳虫、茶黄毒蛾、茶蓑蛾和茶梢蛾等,现介绍其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5.
金小蜂Dibrachys cavus Walker已被广泛应用于棉花仓库内对棉红铃虫进行生物防治。但目前繁蜂主要利用棉红铃虫幼虫、蓑蛾幼虫、刺蛾幼虫等天然寄主。如能大量进行人工培育,改变采集天然寄主繁殖的方法,对开展生物防治当有实践意义。为此,我们试验用离体培养方法代替用自然寄主繁蜂,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6.
胡淼 《昆虫天敌》1992,14(2):67-68
1988年秋天,苏南一带连续猖獗了近十年的大窠蓑蛾 Clania variegata 幼虫的袋囊突然消失了。1990年春至1991年春,笔者等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等处的各种园林植物和行道树上,竟采不到大窠蓑蛾袋囊的样本。这一现象在苏北地区比苏南晚了一年。经笔者两年调查,证明是灭敌控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2010-2012年对云南省普洱市茶黑毒蛾Dasychira baibarana Matsumura的发生规律开展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茶黑毒蛾在云南普洱市一年发生5代,6-10月为茶黑毒蛾幼虫的发生高峰期,3-4代为主害代。茶黑毒蛾幼虫历期以第1代最长,平均33-34 d,其次是第5代,平均为26 d。第2、3、4代幼虫历期为20-21 d。7-9月为茶黑毒蛾成虫的主要发生期。此外,研究发现,根据茶园茶黑毒蛾的发蛾高峰日,采用历期法预测防治时期基本可行,可按照预测的时间进行防治或适当提前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8.
茶褐蓑蛾(MahasenacolonaSonan)属鳞翅目蓑蛾科,主要危害茶树,亦可危害榆树、杏树、剌槐、杨树、葡萄等其它树木。该虫在山东省临沂市的河东、兰山、临沐、莒南及日照市的东港区、莒县等地发生普遍。在茶树上危害,主要取食叶片,及茶枝上的表皮、...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茶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Iragoides fasciata nucleopolyhedrovirus IrfaNPV)的增殖特性、指导茶刺蛾病毒的生产,采用室内活体增殖法,测定了IrfaNPV多角体在茶刺蛾幼虫体内的增殖动态,并设计了工艺流程,进行了大量繁殖生产试验。结果显示,IrfaNPV多角体在虫体内的增殖动态符合Logistic曲线,饲毒后9~12d为病毒快速增殖期。按设计的生产工艺进行病毒大量繁殖生产,虫尸中病毒多角体平均可达8.3×108 PIB/头,茧中病毒多角体含量平均为6.4×108 PIB/头。该工艺可用于今后茶刺蛾病毒的大量生产。  相似文献   

20.
福建常见的柑桔鳞翅目害虫有桔潜蛾、白落叶蛾、凤蝶类、黑颈茸毒蛾和蓑蛾类。我们在调查柑桔鳞翅目害虫寄生性天敌种类的基础上,对上述几类害虫主要寄生性天敌的种群动态及控制效能进行了探讨,现将结果报导如下。一、桔潜蛾Phyllocnistis citrella 福建柑桔鳞翅目害虫以桔潜蛾为害最为严重,常猖獗成灾。据笔者调查,桔潜蛾幼虫和蛹有8种寄生蜂,大多属于姬小蜂科,营单寄生,外寄生。主要有白星姬小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