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刺苋和反枝苋在广西各地农田均有分布,综合运用培养皿种子检测法、整株生物测定法对广西4个不同地点的刺苋和反枝苋种群进行草甘膦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桂林灵川的刺苋和桂林兴安的反枝苋对草甘膦表现出敏感性下降的情况。同时,使用生化指标测定法检测的植株体内莽草酸含量变化情况与其敏感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洞庭湖区外来苋属植物有5种,即反枝苋、刺苋、皱果苋、凹头苋、白苋,对其形态、特征及危害特点进行了观察,为综合防除与利用苋属植物提供了有一定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取反枝苋、长芒苋、糙果苋、西部苋、凹头苋、白苋、刺苋和皱果苋8种苋属杂草种子作材料,通过高温处理研究不同苋属种子对高温的耐性,反枝苋的处理温度范围设置为70~130℃,处理时间范围设置为0至8 h;在另一处理中8种苋的处理温度范围设置为110~130℃,处理时间范围设置为0至60 min。结果表明:经过同样条件处理的8种苋属杂草种子在萌发率、胚根长度和胚轴长度3个方面均存在差异;120℃处理1 h或130℃处理30 min,8种苋属杂草的萌发率均为0。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玉米田主要杂草反枝苋对烟嘧磺隆的抗性水平及靶标抗性分子机理,采用整株水平测定法检测了黑龙江省玉米田反枝苋对烟嘧磺隆的抗性水平,通过靶标酶离体活性测定,分析了抗性和敏感种群反枝苋乙酰乳酸合成酶 (ALS) 对烟嘧磺隆的敏感性,并通过靶标ALS基因克隆测序进行了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黑龙江省反枝苋疑似抗性种群 (HLJ-R) 对烟嘧磺隆已产生较高水平抗性,其抗性倍数达13.7;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烟嘧磺隆对HLJ-R种群ALS活性的抑制中浓度 (IC50) 值是对敏感种群 (TA-S) IC50值的43.9倍;与TA-S种群相比,HLJ-R种群ALS基因205位丙氨酸突变为缬氨酸,574位色氨酸突变为亮氨酸。研究表明,黑龙江省玉米田反枝苋对烟嘧磺隆已产生较高水平抗性,且靶标ALS基因的突变可能是其抗性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外来入侵杂草——反枝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反枝苋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可食用、药用及作饲料等。反枝苋也是一种较难防除、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危及牲畜健康的外来杂草。因此,了解其生物生态学特性,进行必要的监控与防除及科学利用非常重要。该文主要归纳了外来杂草反枝苋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分布、生境类型、环境条件及其对经济、生态的影响,介绍了利用、预防、控制和管理措施等。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大豆田反枝苋对氟磺胺草醚的抗药性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反枝苋抗性种群对氟磺胺草醚的抗性机制,分别测定了氟磺胺草醚对反枝苋抗性和敏感种群体内原卟啉原氧化酶(PPO)、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氟磺胺草醚处理后,抗性和敏感反枝苋种群PPO活性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抗性种群活性受到抑制后能逐渐恢复,而敏感种群则不能恢复;施用氟磺胺草醚后,抗性和敏感反枝苋种群GSTs和SOD活性变化无明显差异,抗性和敏感反枝苋种群POD和CAT活性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抗性种群活性受到抑制后能逐渐恢复,而敏感种群则不能恢复。研究表明,反枝苋抗性种群体内PPO对氟磺胺草醚敏感性降低是其产生抗药性的原因之一,反枝苋POD和CAT对活性氧的抵御能力差异也可能与反枝苋对氟磺胺草醚的抗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毛婵娟 《杂草科学》2011,29(3):76-76
《PNAS》杂志上发表了美国科学家Todd A.Gaines等对从美国乔治亚州获得的具有草甘膦抗性的红根苋(Amaranthus polmeri)研究中,发现其获得草甘膦抗性是通过一种全新的基因复增机制。这一发现对草甘膦这一全球最重要的除草剂的持续使用以及向作物转草甘膦抗性基因技术的持续使用将产生重要影响。本刊特请南京农业大学杂草研究室毛婵娟硕士摘要译出该文,以供广大杂草科学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玉米田杂草组成及群落特征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采用倒置“W”取样法对河北省玉米田杂草进行了调查,以明确田间杂草的种类组成及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河北省玉米田杂草有136种(含变种),隶属于34科、97属,其中优势杂草有马唐、反枝苋、稗、马齿苋、藜、狗尾草、铁苋菜、刺儿菜、田旋花等9种,区域性优势杂草有10种,常见杂草有21种,一般杂草有96种.发生优势度较大的杂草为马唐、反枝苋、稗、马齿苋、藜、狗尾草等,是构成各地区田间杂草群落的优势种.张家口地区主要形成反枝苋+狗尾草+灰绿藜+藜为主的杂草群落,承德地区为马唐+稗+反枝苋+藜,唐山-秦皇岛地区为马唐+马齿苋+鸭跖草+稗+反枝苋,石家庄地区为马唐+牛筋草+铁苋菜+马齿苋.张家口和承德地区玉米田杂草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及均匀度较其它地区高,而优势度较低.从群落相似性来看,石家庄与唐山-秦皇岛地区群落结构最为相似.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控草措施的不同,可能是导致玉米田杂草发生及群落组成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反技苋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反枝苋是世界性分布的一种恶性杂草,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将有助于对其进行有效防治.本文从反枝苋的分布与危害、生长发育和繁殖等几个方面,详细综述了反枝苋的的生物学特性和防除措施,包括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及生物防治,并对综合治理反枝苋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反枝苋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反枝苋是世界性分布的一种恶性杂草.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将有助于对其进行有效防治。本文从反枝苋的分布与危害、生长发育和繁殖等几个方面,详细综述了反枝苋的的生物学特性和防除措施,包括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及生物防治,并对综合治理反枝苋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苋属4种外来有害杂草在中国的适生区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卉  何兴金 《植物保护》2011,37(2):81-86
[目的] 明确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凹头苋(A. lividus)、刺苋(A. spinosus)、皱果苋(A. viridis)4种有害杂草在中国的适生区,为有效制定检疫措施和防治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基于4种苋属杂草已有的分布点数据,使用GARP和Maxent两个生态位模型对其在中国的适生区进行预测。[结果] 对4种苋属植物适生区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主要为雨日频率、海拔、极端低温、水汽压、坡度。模型评价表明,Maxent和GARP两模型对4种杂草的分布均能较好地进行预测,Maxent的结果稍好于GARP。以Maxent为主,GARP作参考,得出苋属4个种在中国的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华北的部分地区、西北和东北的少数地区、除西藏和四川西部以外的西南地区以及中南的大部分地区。[结论] 建议相关部门对4种杂草适生区域及其周边做好相应的预警和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12.
以夏至草、稗草和反枝苋为受体杂草植物,采用琼脂混粉法研究了不同浓度树舌灵芝发酵液醇溶物对杂草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树舌灵芝发酵液醇溶物对稗草的胚根、胚轴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夏至革和反枝苋胚根的抑制作用较弱,而对它们的胚轴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且对反枝苋的促进作用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北疆、东疆杂草的野外实地调查,利用《中国植物志》等相关资料和形态分类学研究方法,本团队在阿勒泰、伊犁、昌吉、塔城和哈密等地区发现苋属Amaranthus外来杂草新记录植物4种。本研究发现,新疆苋属Amaranthus 3个新记录种和1个新记录变种,即绿穗苋Amaranthus hybridus L.、鲍氏苋A. powellii S. Watson、皱果苋A.viridis L.和短苞反枝苋A. retroflexus L. var. delilei (Richter&Loret) Thell.。绿穗苋在伊犁新源县、乌鲁木齐市、哈密市均有小居群分布;皱果苋在乌苏车排子垦区、吐鲁番市高昌区、哈密市伊州区等地有多个居群分布;鲍氏苋仅在哈密市巴里坤县有分布;短苞反枝苋仅在石河子市有少量分布。这些新记录植物的发现对新疆苋科苋属植物区系和物种多样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该新记录种的地理分布研究、入侵杂草的扩散与有效监测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新资料。  相似文献   

14.
正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为一年生阔叶杂草,在我国分布广泛,严重危害大豆、玉米、棉花等作物(李晓晶等,2004)。噻吩磺隆是杜邦公司研发的一种磺酰脲类除草剂,对玉米等作物田的反枝苋、藜等阔叶杂草防效优良。黑龙江省部分地区长期单一使用噻吩磺隆防除反枝苋,防效已明显下降。本研究利用生物测定法及分子生物学手段分析黑龙江省部  相似文献   

15.
反枝苋对咪唑乙烟酸抗性水平及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初步明确大豆田反枝苋对咪唑乙烟酸的抗药性水平,并从分子角度对抗药性机制进行解释,以我国四川成都和黑龙江嫩江采集的反枝苋种子为材料,通过琼脂法检测了反枝苋对咪唑乙烟酸的抗药性水平,并分别对R(嫩江抗性种群)和S(成都敏感种群)的乙酰乳酸合成酶(ALS)部分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皿内生测结果表明,成都种群的GI50为11.20,嫩江种群的GI50为52.26,其抗药性指数RI为4.67。分子检测结果表明,与S种群相比,R种群反枝苋ALS位于高度保守区Domain B编码574位氨基酸的基因发生突变,TGG突变为TTG,导致色氨酸被亮氨酸取代。ALS保守区域氨基酸的替换可能是嫩江反枝苋种群对咪唑乙烟酸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反枝苋对乙酰乳酸合成酶 (ALS) 抑制剂的抗性机制,本研究根据反枝苋的ALS氨基酸序列,利用同源模建的方法构建了其三维结构,并采用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预测了反枝苋ALS与烟嘧磺隆分子的结合模式。根据结合模式对已报道的Pro 197和Trp 574等位点突变产生抗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Pro 197和Trp 574等位点的残基与烟嘧磺隆分子之间存在重要的疏水作用和π-π作用等其他相互作用,或该位点的残基具有特殊结构影响着通道形状。分析表明,ALS与烟嘧磺隆之间的氢键、疏水作用等非共价相互作用以及通道形状的改变都有可能影响二者结合稳定性,从而使杂草产生抗性。基于此结论,本研究预测Val 196、Met 200、Phe 206和Lys 256突变同样可能使杂草对ALS抑制剂敏感度发生变化。本研究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分析了ALS抗性机制,为反抗性除草剂的分子设计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7.
小麦提取物对反枝苋,繁缕生长的化感效应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接受抽穗期小麦提取物进行化感效应测定的10种作物和杂草中,反枝苋和繁缕的生长受到显著影响:提取物浓度500mg/kg时,反枝苋种子发芽率为14%。用小麦提取物50mg/m2进行土壤处理,2个月后反枝苋干重抑制率达82%,用同样剂量对繁缕进行了茎叶处理,30天后有76%~85%的繁缕死亡  相似文献   

18.
风媒传播是外来杂草传播扩散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国进口粮谷中经常携带大量苋属杂草种子,这些种子质量轻,在卸货、运输等过程中存在风传播扩散风险。本文以3种重要苋属检疫性杂草,即长芒苋、西部苋和糙果苋种子为材料,通过测定其在可能撒漏高度范围和撒漏点风速范围内的垂直沉降速度和水平扩散距离,预测苋属3种检疫性杂草在装卸及运输过程中风传播扩散范围。结果表明在风速为35 m/s,种子释放高度为35 m时,长芒苋、西部苋和糙果苋3种杂草种子的最远扩散距离分别为57.75 m、111.68 m和114.33 m。  相似文献   

19.
特丁津与扑草净、莠去津活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温室盆栽条件下,以扑苹净、莠去津分别为对照药剂,研究了特丁津对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马齿苋(Portulaca olercea)和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的除草活性。结果表明:3种除草对阔叶杂草的防效都优于对禾本科杂草的防效.特丁津对马唐、稗草、反枝苋、马齿苋4种杂草的防治效果都高于莠去津和扑草净。  相似文献   

20.
硝磺草酮的除草活性及对玉米的安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茎叶喷施硝磺草酮对反枝苋、稗草和千金子的活性及对玉米的安全性。结果表明硝磺草酮对玉米和反枝苋、千金子、稗草的选择性指数分别为6.73、5.95、5.34。说明硝磺草酮对玉米和杂草的选择性很强,可安全地使用茎叶处理法防除玉米田杂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